新型有机污染物污染现状及其深度处理工艺研究进展

来源 :环境工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nce6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型有机污染物的污染现状及其去除技术近年来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由于传统污水处理厂不能有效去除新型有机污染物,导致其随污水处理厂出水、污泥等进入生态环境,产生危害.因此,为有效去除该类污染物,近年来新型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技术逐渐成为研究热点.通过总结新型有机污染物的污染现状及其危害,对目前新型处理技术,包括活化过硫酸盐、光催化耦合微生物同步降解、臭氧微气泡法、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固定化微生物和漆酶降解等技术进行了综述,并分析了各种技术的优势和缺点.结果表明:目前对这些新型工艺降解新型有机污染物的研究大多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且多为单一工艺研究,部分工艺存在有毒有害产物.建议通过建立数学模型,使其在预测工艺降解能力、评估污染物毒性及其环境风险、污染程度等方面更加简便、经济.同时应进一步筛选高效菌株,研发安全可靠的新型处理材料,通过清洁生产,从根源上消除新型污染物污染.
其他文献
为了解决人工湿地在运行过程中发生的堵塞状况,在曝气和未曝气两种状态下,对人工湿地系统各个深度基质堵塞过程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曝气状态下,人工湿地系统堵塞情况优于未曝气状态下,堵塞过程中的水头损失低于未曝气状态,孔隙率和渗透系数的下降趋势均低于未曝气状态,有机质的含量高于未曝气状态.人工湿地的堵塞程度表现为上层基质(0~20 cm)高于中层基质(20~60 cm)高于低层基质(60~100 cm).
应用CANON-MBBR系统处理实际污泥厌氧消化脱水液,考察了系统的稳定运行控制策略.结果表明:稳定期间,系统出水ρ(NH4+-N)稳定低于25mg/L,去除率>96%;出水ρ(TIN)<70mg/L,去除率>87%.系统维持纯生物膜运行,无须进行污泥回流与菌种的补投,实现了稳定的 自养脱氮过程.运行期间,考察了水量、DO及温度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进水流量为80 m3/d(为平稳期1.33倍)、ρ(DO)高达2~4 mg/L和24℃低温条件下系统依然保持较高的脱氮性能.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系统
部分亚硝化-厌氧氨氧化(partial nitrification-anammox,PN/A)工艺低耗高效,被视为最有可能替代传统硝化-反硝化并成为实现污水处理厂(WWTP)能源自给的主流脱氮技术.基于PN/A主流脱氮工艺现存部分亚硝化不稳定、功能菌种富集难的瓶颈与挑战,总结了 PN/A反应器的应用现状,重点综述了氨氧化细菌、厌氧氨氧化细菌的持留、富集方法,分析了亚硝酸盐氧化细菌的有效抑制策略,并针对现状问题提出未来发展建议,为主流PN/A工艺实现工程化、规模化提供科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