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本书都是通向未来的魔力之门

来源 :阅读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g85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不想谈得太抽象,就从近代的精神史和书籍史中随便举个例子吧!设想有一位在1870—1880年间博览群书的有教养的德国人,一位法官、一位医生、一位大学教授甚或一位爱读书的普通人什么的:他可能读了些什么呢?他对他那个时代和他的人民的精神创造有何了解?他与他那个时代的现实和未来发生了怎样的關系?他那个时代为批评界和公众舆论所肯定、所赞扬和认为值得一读的文学,今天又到哪儿去了呢?简直是一点影子也没留下。
  那时候,不分老幼贵贱,德国人耽读的差不多都是施皮尔哈根和马利特的作品,或者充其量是盖贝尔的优美诗篇——其印数是后来的任何抒情诗人未达到的——以及那位著名的“塞金根的号手”的诗作,它们比盖贝尔的诗更加普及和受欢迎。那时候,陀斯妥也夫斯基正在写自己的小说;在富裕和恣情享乐的德国,尼采还是个无名的和遭奚落的踽踽独行者。
  例子举不胜举。显然,精神尽管看起来是民主化了,一个时代的精神财富看起来已属于该时代每一个学会了阅读的成员,可是,一切重要事情实际上仍然是秘密地和不为人知地在发生,仿佛地底下某个地方依旧存在着一个僧侣或阴谋集团,从无名的隐秘中操纵着人们的精神命运……
  在更狭小和单纯得多的方面,我们同样每天都可观察到书籍那十分奇妙的命运,发现它时而具有极大的魅力,时而又将其隐藏起来。诗人们在鲜为人知或者根本不为人知的情况下生活和死去,而在他们死后,在他们死去常常是几十年之后,我们却看见他们的作品突然复活,突然大放异彩,好似时间不存在一样。
  我们惊讶地目睹,尼采生前为他的民族众口同声所否定,仅能对数十名智者完成他的使命,可在他谢世已经几十年后,却突然成了一个受宠爱的作者,作品印多少也满足不了需要。还有荷尔德林的诗,也在问世的一百年后突然在一代新的大学生中风靡了起来。还有古老的中国智慧,还有那位老子,也在数千年后突然被战后的欧洲所发现、所曲译、所曲解,似乎像美洲冒险小说或者狐步舞一般流行开来,然而在我们现实的精神创造层却产生着极大的影响和作用。
  每一年,我们都看见成千上万的儿童走进学校,开始学写字母,拼读音节。我们总发现多数儿童很快就把会阅读当成自然而无足轻重的事,只有少数儿童才年复一年,十年又十年地对学校给予自己的这把金钥匙感到惊讶和痴迷,并不断加以使用。他们为新学会的字母而骄傲,继而又克服困难,读懂一句诗或一句格言,又读懂第一则故事,第一篇童话。
  当多数缺少天赋的人将自己的阅读能力很快就只用来读报上的新闻或商业版时,少数人仍然为字母和文字的特殊魅力所风魔(因为它们古时候都曾经是富有魔力的符录和咒语)。这少数人就将成为读书家。他们儿时便在课本里发现了诗和故事,例如克劳迪乌斯的一首诗或者赫贝尔和豪夫的一篇小说什么的,但在学会阅读技巧之后并不背弃它们,而是继续深入书的世界,一步一步地去发现这个世界是何等广大恢宏,何等气象万千和令人幸福神往!最初,他们把这个世界当成一所小小的美丽幼儿园,园内有种着郁金香的花坛和金鱼池;后来,幼儿园变成了城里的大公园,变成了城市和国家,变成了一个洲乃至全世界,变成了天上的乐园和地上的象牙海岸,永远以新的魅力吸引着他们,永远放射着异彩。
  昨天的花园、公园或原始密林,今天或明天将变为一座庙堂,一座有着无数殿宇和院落的庙堂;一切民族和时代的精神都聚集其中,都等待着新的召唤和复苏,都时刻准备着将它那万千声音和形式掩盖下的同一性体验。对于每一位真正的阅读者来说,这无尽的书籍世界都会是不同的样子,每一个人还将在其中寻觅并且体验到他自己。这个从童话和印地安人故事出发,继续摸索着走向莎士比亚和但丁;那个从课本里第一篇描写星空的短文开始,走向开普勒或者爱因斯坦……通过原始密林的路有成千上万条,要达到的目的也有成千上万个,可没有一个是最后的终点;在眼前的终点后面,又将展现出一片片新的广阔的原野……
  这儿还根本未考虑世界上的书籍在不断地增多!不,每一个真正的读书家都能将现有的宝藏再研究苦读几十年和几百年,并为之欣悦不已,即使世界上不再增加任何一本书。我们每学会一种新的语言,都会增长新的体验——而世界上的语言何其多啊!可就算一个读者不再学任何新的语言,甚至不再去接触他以前不知道的作品,他仍然可以将他的阅读无休止地进行下去,使之更精、更深。每一位思想家的每一部著作,每一位诗人的每一个诗篇,过一些年都会对读者呈现出新的、变化了的面貌,都将得到新的理解,在他心中唤起新的共鸣。
  我年轻时初次读歌德的《亲和力》只是似懂非懂,现在我大约第五次重读它了,它完全成了另一本书!这类经验的神秘和伟大之处在于:我们越是懂得精细、深入和举一反三地阅读,就越能看出每一个思想和每一部作品的独特性、个性和局限性,看出它全部的美和魅力正是基于这种独特性和个性——与此同时,我们却相信自己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世界各民族的成千上万种声音都追求同一个目标,都以不同的名称呼唤着同一些神灵,怀着同一些梦想,忍受着同样的痛苦。在数千年来无计其数的语言和书籍交织成的斑斓锦缎中,在一些个突然彻悟的瞬间,真正的读者会看见一个极其崇高的超现实的幻象,看见那由千百种矛盾的表情神奇地统一起来的人类的容颜。
  (本文选自《书的魔力》)
  责编:马京京
其他文献
生命是一个人自己的不可转让的专利。   生命的过程,就是时间消费的过程。在時间面前,最伟大的人也无逆转之力;我们无法买进,也无法售出;我们只有选择、利用。   因此,珍惜生命,就是珍惜时间,就是最佳地运用时间。由于我这种意识的强烈萌生,我越来越吝啬地消费我自己。   我试图选择一种轻松的生活方式,因此我提倡并创作轻诗歌。我所说的轻并非纯粹的游戏人生和享乐,而是追求心灵的轻松和自由
期刊
青年作家纪红建的新作《乡村国是》,是一部“国字号”题材的长篇报告文学。所谓“国是”,意指影响全局的国家大政,意义深远的重大国策。在纪红建这里,“乡村国是”所写的中国农村扶贫脱困的实景,呈现的正是实施重大国家战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作品本身的厚重,担当得起这样一个“国是”书写的题材。  检视从新时期到新世纪的报告文学,对社会重要存在的涉贫题材多有写作,但大多是一种“问题报告文学”的制式,其基调是揭示贫
期刊
古希腊为欧洲创造了非凡的古典文化,并且在希腊化时代吸收了其他古代文明丰富的养分,生长成为世界文化园中一朵美丽的花。然而,罗马帝国的轰然坍塌、日耳曼人向欧洲西部的大迁徙,为这个古典文化画上了休止符。哲学、文学、音乐、建筑甚至希腊文字都随着帝国的覆灭而戛然中断,14世纪的人文主义者们把罗马帝国覆灭之后的年代称之为“黑暗的年代”。不过,这一时期的希腊古典文化并没有完全被毁灭,而是保留在修道院的图书馆中。
期刊
说起柳宗元,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他的那首《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非常有画面感,将一个人的孤独刻画得入木三分,一直为后世传诵。  其实,柳宗元还有一首山水小诗,如一幅飘逸的画作,据说,苏轼对这首诗也赞不绝口,赞其有“奇趣”,这首诗就是柳宗元的名作《渔翁》:  渔翁夜傍西岩宿,  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  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 
期刊
因为有爱,父母才会把一切都奉献给子女;因为有爱,教育者才会以温暖的目光去鼓励每一名学生;因为有爱,陌生人才会在彼此遭遇困境时伸出援助之手;因为有爱,人世间才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另类孝道  尤今   阿顺最近常常被妈妈用藤鞭打。有时,妈妈挥鞭打他手心;有时,打他手臂。   打手心,他任由她打,一声不吭;但是,如果打的是他手臂,他出门时便刻意换上长袖衬衫以掩盖一道一道的鞭痕
期刊
今年“世界读书日”当天,在政协委员移动履职平台开设的“网上全国政协书院”正式开院。其旨在于鼓励委员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建设“书香政协”。书院内设委员读书群组,开展读书、荐书、讲书、评书等活动。鼓励以其他各种方式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倡导形成委员人人读书的良好局面。据悉,自今年2月下旬開始,全国政协在委员移动履职平台开通了“防控疫情主题读书群”,有34个界别的全国政协委员参与了讨论交流,300
期刊
手捧一本林清玄的《孤独是种大自在》,读到“一个人的心如果澄净了,就日日是好日,夜夜是清宵”,顿觉这些经典妙言,凝练了林清玄一生的大智慧,大境界,大格局,令他获得了大自在。  不被每天的风雨声、蹚水声等嘈杂声充盈耳朵,用心去听、去辨、去悟雨声、风声、河水声、鸟鸣花开声的不同与雅趣。林清玄“沉默的艺术”予人以启迪。  人们都认为,快节奏的生活令人心浮躁,年轻人为家庭事业奔波,马不停蹄,为车贷、房贷神经
期刊
  
期刊
【素材一】  残障人也能使用信息技术彰显文明新高度   2019年12月3日是第28个“国际残疾人日”,今年的主题是“提高残疾人的参与度和领导力”。   在信息时代,提高残障人的参与度实际上就是提高他们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这个能力就是要让残障人和普通人一样,即便身居陋室,也能自如地生活和工作,并且知晓世界大事。如果说技术的发展能让人们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并且拥有更强大的创新能力,以及由此
期刊
“全国政协委员读书活动”启动仪式近日在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出席并讲话。全国政协副主席张庆黎、刘奇葆作了发言。全国政协副主席李斌主持启动仪式。全国政协副主席万钢、卢展工、王正伟、马飚、陈晓光、杨传堂、巴特尔、汪永清、苏辉、郑建邦、辜胜阻、刘新成、何维、邵鸿、高云龙出席。全国政协委员朱永新、孙毅彪交流了读书体会。  汪洋强调,开展委员读书活动,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