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剧:日本品德课程与教学的有效策略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shi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基于生活德育的基本理念,我国的品德教材改革开始淡化传统的故事教学,尤其是文本故事的教学,转而偏爱和倡导源自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化范例教学。然而,日本的德育教材(道德读本)则依然十分重视高质量文本素材的开发,尤其强调开发和运用令儿童感动的、有魅力的文本故事。基于德育的不同内涵,日本的品德教材主要开发三大类型的文本故事材料:①冲突性的(内含几种不同价值观);②令人感动的(给读者带来感动);③知性的(内含相关道德知识,或能引发学生思考的综合性观点)。基于丰富的文本材料,日本的品德课堂尤为关注学生的言语交流活动。2008年3月日本文部科学省颁布的《学习指导要领》就曾明确指出各学科,特别是道德课需要导入和加强言语活动。与此同时,在品德教学的实践中常常出现从资料中难以生成对话、资料未被充分发挥出优势等问题。针对这样的需要和问题,日本小川信夫教授(日本现代教育文化研究所所长、文部科学省道德读本的编委、日本光村书籍出版社道德读本的编委)率先提出将“朗读剧”灵活地运用于品德课程与教学中。
  那么,“朗读剧(reading drama)”究竟是什么?该如何展开和应用?它能为我国的品德课程与教学带来哪些启发呢?小川信夫教授在日本光村书籍网站上发表了题为“激活道德教学——关于‘朗读剧’的教学指导”的文章①,本文试根据此文做初步的探讨与思考,以期抛砖引玉。
  一、朗读剧的概念与内涵
  所谓朗读剧,就是登场人物与解说者根据其角色朗读有关内容而展开故事情节、教学内容的一种文体与教学相结合的活动方式。作为文体,朗读剧一般以对话的文本形式来呈现故事,剧本简短且文字浅显易懂,适合儿童阅读和理解。而作为教学方式,朗读剧一般指的是通过朗读所承担角色的台词,一方面通过体验角色来促进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关系;另一方面将书本文字外化成声音,也有利于帮助那些有阅读障碍的学生去理解登场人物的情感与行为。也就是说,朗读者是通过朗读剧本走进剧本中;听者则是静心倾听并发挥想象力去体会剧本的内容,读的人与听的人就是这样在朗读的情境中共同走进了一个生活世界,进而共同展开了情感体验的深层交流和互动。
  因此,借助朗读剧,大家可以从情感、愿望、观点等方面进行互动,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以及对问题的认识。同时,教学也能直接而快速地切入到主题及核心价值观上。
  从朗读剧的内涵、特点来看,可以认为它是丰富品德课程与教学的一种方式。
  (1)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朗读剧为教师有重点地改编教材上的文本故事,或根据学生生活中的实际事例,戏剧化地建构故事,提供一种思路。因为朗读剧关注故事的起承转合、人物心理的纠结、冲突及人物之间的交错关系,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可根据所要学习的道德主题及要思考和解决的道德问题,戏剧化地组织和创作朗读剧。同时它为解决照本宣科,或不知如何根据教材文本展开教学,提供了一种教学策略。
  (2)作为解读道德文本的一种方法,朗读剧在一定程度上可使教学目标明确,有较强的针对性,利于提高道德教学的实效性。因为它将文章化的道德文本解构为对话式的朗读剧,可以突出学习内容的重点;将不重要的信息略去,可以使学生直接聚焦道德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朗读剧缩短了阅读文本和教学导入的教学时间,同时也避免了教学容易跑题、导入和展开阶段缺乏有意义的联接的问题。
  (3)作为一种表达人物内心、想法、情感等方面的表演形式和言语活动,朗读剧有利于学生理解品德课堂所要展开的道德话题及其内容,易生成对话。因为朗读剧使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能形象和直接地捕捉到故事中的人物内心活动、情感、行为变化等,并认识到人的动机、过程、行为、效果是怎样相互影响和作用的,进而触及朗读剧中所蕴含的道德命题和价值观。同时,学生也可以很快地进入到对所朗读的资料的对话交流中。
  (4)朗读剧具有“同化”和“异化”的双重作用,它利于学生真实地感受人物及自己的变化过程。所谓“同化”作用,就是让听众融入剧中的事件和人物行动中,产生情感迁移,沉浸于感动中。它能使学生从中获得一种情感体验,一种看问题的角度、感受方式、思考方式的体验。道德思考和判断的基础离不开人的喜怒哀乐这种自然的情感。没有情感体验,不论展开多么高深的价值观,提出什么高调,总归会与真实的现实脱节。所谓“异化”作用就是洞察事件、人物的背景及思想等。在教学中体现为一方面与登场人物及其行动产生强烈的共鸣;另一方面又要冷静、客观地进行知性的思考,挖掘出背后的问题点,考察人物的观点和意愿,同时也展开了自我投影、自我省察。
  朗读剧正是有效利用这两种学习效果,引导学生意识到了道德价值,经历了一种道德学习的过程:源于朗读剧中的人物情感体验/感受——思考——源于自我内心的体验/感受——反思——展望自己的未来/今后将怎样做事、怎样生活。
  二、朗读剧在日本品德课程与教学中的应用及其策略
  由上所述,朗读剧因其可以直接引出和呈现道德学习的关键问题,以及人在道德生活中所感受到的困惑、内心的矛盾、所发生的变化,所以利于我们应用于品德课程与教学中。
  1. 朗读剧在教材中的呈现
  从道德教材开发的情况来看,日本的道德读本注重选择能触动孩子内心,使其产生内心活动的资料。下面我们以2008年日本光村书籍出版的五年级道德读本中的“千纸鹤”朗读剧为例。这是一个以诚实为主题编排的朗读剧,旨在探讨人怎样可以真诚、舒心地生活。它以主人公洋子的两种内心状态为轴,让学生们感受和思考人内心的光和影、正与邪的对立与冲突。
  朗读剧的大意如下:为看望生病住院的和子,洋子和其他伙伴约定折纸鹤。可那天晚上,洋子接受堂妹真理子的邀请,去看了自己非常喜欢的现代芭蕾舞演出。失约的洋子,谎称自己“突然发烧”。其他小伙伴为洋子着急,于是分头将洋子的那部分纸鹤折了出来,并如约看望和子。洋子被同伴们的善良感动了,她的内心产生了动摇。
  以教材上朗读剧的部分内容(日本光村书籍2008年五年级道德读本第40-41页)为例,呈现如下:   *诚实 千纸鹤(朗读剧)
  登场人物:
  洋子(主人公)
  洋子2 : 洋子心中的声音
  真理子:洋子的堂妹
  明夫、雅子、尚美、和子……洋子表演小组的伙伴
  洋子:表演小组的和子做了心脏手术。我们小组约好折些纸鹤去医院看望她。
  雅子:明早前一个人要折出30只纸鹤,是有些困难的。不过,为了和子,绝对要做到。
  明夫:我虽然不擅长折纸鹤。但为了和子,我一定会折给她看。
  尚美:今天是我生日。不过,我可以让家人将庆祝活动推迟到明天。当晚,我就可折出纸鹤。
  洋子:我也开始折纸鹤了。可就在这时,没想到堂妹真理子打来了电话。
  真理子:你好,洋子!实际上是我弄到了一张洋子喜欢的现代芭蕾舞票。恰好是晚上7点。
  洋子:非常喜欢的现代芭蕾舞的演出票。可还得折纸鹤。此时还有一个我在心中发出了声音。
  洋子2:难得的一场公开演出。看完回来折纸鹤不也可以嘛。
  洋子:对呀。回家后再折也行呀。我就去看了芭蕾。看得好开心呀!可回到家再无精神折纸鹤了。困倦、想睡觉了……
  洋子2:今晚就算了吧。洋子,明天早点起来再折吧。
  洋子:我就躺下了。第二天早晨,没听到闹铃响。醒来已到了上学时间。怎么办,我没遵守约定。
  由上可以看到,朗读剧凸显了①人物的内心、行为的变化以及产生变化的情境、原因、条件等。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人行为的动机、选择与其后果;内心的冲突;人际交往上的困惑;诚实问题的关键点等,真实地揭示了出来。
  那么,朗读剧究竟在教学中是如何展开并实践应用的呢?在教学实践时,我们应掌握哪些教学表演策略呢?根据上述小川信夫教授的文章,我们在此编译和梳理如下。
  2. 在具体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1)朗读剧中人物设置的安排
  根据该朗读剧的内容,可不设置解说员。场景转换及情境说明,主要通过出场人物根据自己扮演的角色向听者诉说来显示。先是洋子和其他几个小伙伴轮流说台词,然后是洋子的独白。
  在教室中朗读时,朗读者与听众的位置关系是面对面式,如下图所示。
  (2)朗读完后的学习
  朗读完后,学生就要以洋子的行动为中心,展开对话交流。根据洋子和洋子2两种内心的冲突,大家逐渐聚焦于洋子动摇的内心活动,特别是洋子最后“承受不了的心情”。由此可引出问题的关键:“怎样可以没有这种承受不了的心情”?
  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认识:人既易受到诱惑,也会遭遇失败。但重要的是要有明快、诚实地敢于承认失败的勇气。这种内心的明快、爽朗很重要。最后,教师就诚实这一主题,以“天知、地知、己知”的板书结束本课的学习。
  (3)教案示例
  主题名 诚实 指导内容:诚实·明朗 课时 三周
  目标 不论显示自己,还是遮掩自己的过失和失败,其结果就是自我背叛。真实地面对自己,培养诚实地生活的能力。
  学习
  活动 导入 1. 交流撒谎时自己的心情。
  ① 说谎时,心情是什么样的?
  展开 2. 开展“千纸鹤”朗读剧活动
  ① 今天,请大家参与朗读剧,一起来理解一下故事与出场人物之间的关系。
  3. 围绕洋子的心情,大家展开交流。同时,就诚实的行为展开思考。
  4. ① 洋子为什么要说谎呢?
  ② 大家用怎样的心情看待洋子呢?
  ③ 对大家的态度,洋子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④最后洋子“承受不了”的心情,是一种什么心情呢?
  4. 反思自己的生活,对诚实的行为进行思考。
  ① 回顾一下自己与另一个自我斗争的经历,告诉洋子怎样做才好。
  结束 5. 倾听老师讲述
  ① 听过“天知、地知、己知”这句话吗?
  评价 ·反省自己的内心,是否愿意不说谎、诚实明快地生活?(学习单)
  ·是否能通过朗读剧,用五官感受资料,感受到洋子内心的冲突?(交流)
  (编译自[日]小川信夫:“道徳の授業を活性化する「朗読劇」の指導”,http://www.mitsumura-tosho.co.jp/material/pdf/kyokasyo/syogaku/doutoku/sdo_ss_06.pdf)
  3. 道德朗读剧的教学表演策略
  (1)为减轻朗读的负担,可设置若干解说员。一般可设两至三位解说员,根据情节、人物心理的转换、文章的脉络和段落等,分别赋予不同的角色任务。同时,要指导担任解说员的学生理解这一角色。
  (2)事先要对朗读者进行指导。朗读者的朗读水平越高,就越能有效传播资料中的内容,提高听者的共鸣度和理解度。有报告表明在授课前一天或当日的休息时间,召集朗读者,对他们进行1小时左右的朗读指导,有利于课堂教学进入到高潮。
  (3)在教室内营造朗读氛围。要想培养出好的朗读者,就需要培养好的听众。听众对朗读者的接受态度很重要。当听众认真地倾听朗读者的内容,力图提高理解的水平时,便对朗读者产生了一种激励和张力。
  (4)朗读者与听众的位置关系。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展开以朗读为核心手段的资料学习活动,有必要设定与听众对内容理解有关的场合。主要有三种:面对面型(方便角色退场)、半圆型(根据不同的角色,可让朗读者站前后两排,是一种立体的位置关系)、圆型(听众不论从哪个角度都能看到朗读者的言语表达,易产生意象,同时利于朗读后的讨论学习)。
  三、日本朗读剧对我国品德课程与教学的启示
  日本朗读剧在小学品德课程与教学中的运用,具有实践价值和借鉴意义,它可为我国的品德课程与教学发展带来如下启示:
  1. 从课程、教材内容的编写来看,如上文以诚实为主题的朗读剧,日本关注的是人怎样出现了说谎行为;是在怎样的情境中、有着怎样的动机,采取了什么样的行为;行为选择的后果和内心变化又是怎样的。用对话式、独白式的表达真实地将人性展示出来,抓住了人们进行道德选择的关键要素及共同面临的困惑和问题等。这无疑利于学生带着共鸣感和问题意识走进教材人物的心中,走进自己真实的内心。最终唤起学生思考的是自己怎样可以避免发生这样的事情,怎样可以没有内疚地、真诚、舒心地生活。
  相比较,我们的教材多呈现的是说谎的结果,明确表明了“不应该那样”的价值观,不太关注人的这种内心变化,以及人是在怎样的情境中做出了价值选择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用道德结论替代了学生真实地面对人性和自我内心的体验和反思过程。所以,在明确的对与错的道德结论下,教材上的道德范例往往被简单地一带而过;老师不易拓展教学,学生也难以生成出深刻的思考和对话,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品德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2. 从教学实践来看,有效利用朗读剧的表现形式、内容构成、所产生的效果等,对于关注人的发展、解决人的道德问题的品德课堂教学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1)朗读剧运用人物独白、对话的表现形式,典型地挖掘出了人物真实的内心体验和心理活动。这不仅利于学生避免忽视人内心的活动等,简单地从道德结果的对与错出发,站在旁观者的立场指责、批判他者。同时也利于学生关照自己真实的内心,说真话、说实话、说自己想说的话,而非用既定的“标准答案”、道德结论说话。真实是道德的底线,有了真实,才有提高和完善自我的空间。
  (2)朗读剧从道德价值冲突的角度创作人物独白及对话内容,实质就是依据道德现实,创设了一种真实的品德教育情境。并且朗读剧可以集中地凸显人物在道德选择时所面临的困惑,直接明了地引出道德问题的本质及关键问题所在。这样利于学生发现问题,获得感受和共鸣,产生思考,进而解决道德冲突。
  (3)朗读剧通过朗读者将文字内容转化为可听可感的表演形式,营造出了一种叙述故事的情境氛围,这样可以激活学生的想象力,联想到自己和人物的行为环境、内心感受及变化,同时有利于学生理解反映主题、价值观的核心内容。
  (4)与一篇文章相比,朗读剧能聚焦关键内容和核心问题,略去无关紧要的信息,便于直接进入学习主题的核心部分,利于展开生动活泼的对话交流活动,促进学生通过交流接触与己不同的想法,多角度地理解价值观,同时加深对自我的认识,促进自我成长。
  责任编辑 王清平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