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建筑电气技术的迅速发展,电气工程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直接关系到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工期、投资和预期效果。对于电气工程质量控制不仅仅是材料设备的质量控制和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而是贯穿于电气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和全方位的系统控制。本文主要对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的质量通病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建筑工程;电气安全;质量通病;预防措施;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新时代,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因此人们对生活的物质条件也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与此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我国的建筑行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现代的建筑领域中各种先进的技术和理论层出不穷,而通过对这些新技术和新理论的应用使得现代建筑的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从而有效地满足了人们对现代建筑的要求,并且还为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原则
1、质量第一
工程质量是建筑产品使用价值的集中体现,用户最关心的就是工程质量的优劣,或者说用户的最大利益在于工程质量,电气工程质量涉及到业主的安全使用功能的需要,所以必须坚持“质量第一”的思想。
2、质量标准
电气工程的质量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规范。
3、以人为控制核心
人是质量的创造者,质量控制必须“以人为核心”,把人作为质量控制的动力,发挥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人的责任感,树立“质量第一”观念。
4、预防为主
预防为主的思想,是指事先分析影响质量的各种因素,找出主导因素,采取措施加以重点控制,使质量问题消灭在发生之前或萌芽状态,做到防患于未然,从对质量的事后检查把关,转向对质量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
二、建筑电气工程质量通病及预防措施
1、室内布线
1.1管路敷设:
通病现象:(1)管路暗埋处出现规则裂缝;(2)金属管未做跨接接地线或者不论材质一律焊跨接接地线;(3)镀锌管直接采用套管熔焊连接,套管连接不牢;(4)金属软管脱落,未跨接接地。
预防措施:(1)管路保护层厚度应大于15mm,墙体填充砂浆强度应大于M10;(2)非镀锌钢导管采用螺纹连接时,连接处的两端焊跨接接地线;镀锌钢导管采用螺纹连接时,连接处两端用专用接地卡固定跨接接地线;(3)镀锌管壁厚小于2mm的钢导管不得套管熔焊连接,套管与紧固螺钉应配套并经强度和电气连续性试验;(4)金属软管必须用专用接头固定,并跨接接地。
1.2电缆线路
通病现象:(1)电缆桥架、支架没做可靠接地;(2)电缆终端头没处理;(3)电缆未固定、填充率太大、弯曲半径不足、少设或未设标志牌。
预防措施:(1)镀锌电缆桥架必须有不少于两个有防松螺帽或防松垫圈的连接固定螺栓,全长应有不少于可与接地干线相连的长度,常采用镀锌圆钢或扁钢沿桥架外侧全长敷设;(2)普通电缆终端可采用绑扎处理,主要电缆除绑扎外,应加电缆头套;(3)电缆在桥架内的填充率不应大于40%(控制电缆小于50%),电缆垂直敷设时,上端及每隔1.5~2m处应固定,水平敷设时,首、尾、转弯及每隔5~10m处应固定,在首、尾、转弯及每隔50m处加标志牌,电缆桥架转弯处应选择与电缆弯曲半径相适应的配件。
2、防雷接地
2.1接地系统
通病现象:(1)以金属管代替PE线,等电位联结支线、桥架(金属管、带电器的柜(箱)门)跨接地线线径不足;(2)插座接地线从一个插座串接另一个插座低于2.4m的灯具可接近金属导体未接地;(3)设备的“地排”没与接地干线直接连接,而是经过支架、基础槽钢等过渡,接地线的位置、截面积皆不清楚;(4)多层住宅采用TN-S系统时,进线在总电表箱处没有重复接地,高层和小高层住宅未按要求在配电间做MEB;(5)接地线在不同金属物间(幕墙金属框架和建筑的金属门窗等)的连接未考虑电化腐蚀的影响。
预防措施:(1)金属管必须在保证不受机械、化学或电化学损蚀及完整的电气通路的情况下可做接地线,当设计注明PE线规格时,应按图施工,等电位联结支线不应小于6mm2铜导体;桥架(金属管、带电器的柜或箱门)跨接地線须用截面积不小于4mm2的铜芯软导线;(2)插座接地线接入插座端子前采用焊接或“T”接,避免由于端子松动造成后续插座接地失效;低于2.4m灯具的可接近裸露导体应有专用的接地螺栓及标识且必须接地可靠;(3)设备(动力柜、发电机、水泵等)的“地排”必须与接地干线直接连接,其基础槽钢应跨接接地,且有接地标识,有震动的地方接地线应有防松措施;(4)TN-S系统的PE线在总电表箱处应重复接地,高层和小高层在配电间应做MEB;(5)施工前应考虑电化腐蚀的影响并采用合适的材料连接。
2.2防雷方面
通病现象:(1)避雷带用普通圆钢、带间及引下线连接采用对焊、单面焊或搭接长度不足,焊接处锈蚀明显;(2)避雷带变形严重、支架脱落,转弯处、引下处呈锐角,引下点间距偏大;(3)屋面金属物(管道、梯子、旗杆、设备外壳等)没与防雷系统相连。
预防措施:(1)避雷带应采用双面焊,搭接长度大于10d,焊接处应防腐;(2)支架间距不应大于1~1.5m、埋深应大于10cm,一、二、三级防雷引下点间距分别应小于18、20、25m;(3)屋面金属物应与引下线相连。
3、照明器具及配电箱柜
通病现象:(1)箱体电焊开孔、开长孔,管直入箱体,箱体锈蚀、变形、垃圾多;(2)箱内PE(PEN)线、零线采用绞接连接,同一端子导线压多根导线;(3)梯间暗配电箱外壳破损,配电箱回路、功能不清,箱内布线零乱,导线没有余量。
预防措施:(1)配电箱应用专用工具开孔,管入箱体应采用锁母或成品接头,开孔处应密封;(2)箱内应设“地排”、“零排”,同一端子导线不超过两根,中间加垫片。
三、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1、把好采购的第一关
采购的材料和电气质量的优劣与建筑电气工程的质量联系紧密,要通过系统的培训和强化来提高采购人员的业务水平,只有严格规范采购的标准,才能获得值得信赖的材料和设备,并且要随时抽查购买的产品,确认合格后才可以应用于工程中。与此同时,要严格规范采购人员的行为,定期进行相应管理。
2、强化技术人员的培训
建筑电气工程质量的好坏与施工人员的素质水平的高低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需要施工人员不单要具备较高的知识素养和业务水平,而且要有认真负责的意识。施工时还要求施工人员认真进行施工前的前期评价和完善的设计,制定全面的施工计划,保证施工的合理有序进行。另外施工单位还应遵循相关的规定,确保工程合法合理进行。
3、做好建筑电气工程试运行与调试保养
要立足实地进行试运行以检测电气设备的状态,并规划和制定操作流程,依据流程进行运行与调试。及时记录和发现问题,做好施工后的质量跟踪服务。电气设备安装后可通过直观法、测量电压法、测量电阻法三种方法进行调试。后续保养要及时排除不稳定因素,以增强质量管理为核心,保证工程的质量和建筑物中人们生活的安全可靠。
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电气施工应严格检查验收,更要做好过程控制。质量控制要贯穿工程的全过程,要全方位控制,要牢固树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思想,认真做好电气安装质量的控制。涉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方面的项目,要给予特别的重视,出现问题决不放过,坚决整改,直至完全合格,不给今后留下隐患。
参考文献
[1]吕伟军.现代建筑电气安装工程质量控制技术要点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20)
[2]徐坤忠.建筑电气安装工程质量控制管理要点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19)
[3]李鸿峰,傅饶.对建筑电气工程质量及安装工程存在的质量问题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8)
关键词:建筑工程;电气安全;质量通病;预防措施;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新时代,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因此人们对生活的物质条件也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与此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我国的建筑行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现代的建筑领域中各种先进的技术和理论层出不穷,而通过对这些新技术和新理论的应用使得现代建筑的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从而有效地满足了人们对现代建筑的要求,并且还为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原则
1、质量第一
工程质量是建筑产品使用价值的集中体现,用户最关心的就是工程质量的优劣,或者说用户的最大利益在于工程质量,电气工程质量涉及到业主的安全使用功能的需要,所以必须坚持“质量第一”的思想。
2、质量标准
电气工程的质量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规范。
3、以人为控制核心
人是质量的创造者,质量控制必须“以人为核心”,把人作为质量控制的动力,发挥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人的责任感,树立“质量第一”观念。
4、预防为主
预防为主的思想,是指事先分析影响质量的各种因素,找出主导因素,采取措施加以重点控制,使质量问题消灭在发生之前或萌芽状态,做到防患于未然,从对质量的事后检查把关,转向对质量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
二、建筑电气工程质量通病及预防措施
1、室内布线
1.1管路敷设:
通病现象:(1)管路暗埋处出现规则裂缝;(2)金属管未做跨接接地线或者不论材质一律焊跨接接地线;(3)镀锌管直接采用套管熔焊连接,套管连接不牢;(4)金属软管脱落,未跨接接地。
预防措施:(1)管路保护层厚度应大于15mm,墙体填充砂浆强度应大于M10;(2)非镀锌钢导管采用螺纹连接时,连接处的两端焊跨接接地线;镀锌钢导管采用螺纹连接时,连接处两端用专用接地卡固定跨接接地线;(3)镀锌管壁厚小于2mm的钢导管不得套管熔焊连接,套管与紧固螺钉应配套并经强度和电气连续性试验;(4)金属软管必须用专用接头固定,并跨接接地。
1.2电缆线路
通病现象:(1)电缆桥架、支架没做可靠接地;(2)电缆终端头没处理;(3)电缆未固定、填充率太大、弯曲半径不足、少设或未设标志牌。
预防措施:(1)镀锌电缆桥架必须有不少于两个有防松螺帽或防松垫圈的连接固定螺栓,全长应有不少于可与接地干线相连的长度,常采用镀锌圆钢或扁钢沿桥架外侧全长敷设;(2)普通电缆终端可采用绑扎处理,主要电缆除绑扎外,应加电缆头套;(3)电缆在桥架内的填充率不应大于40%(控制电缆小于50%),电缆垂直敷设时,上端及每隔1.5~2m处应固定,水平敷设时,首、尾、转弯及每隔5~10m处应固定,在首、尾、转弯及每隔50m处加标志牌,电缆桥架转弯处应选择与电缆弯曲半径相适应的配件。
2、防雷接地
2.1接地系统
通病现象:(1)以金属管代替PE线,等电位联结支线、桥架(金属管、带电器的柜(箱)门)跨接地线线径不足;(2)插座接地线从一个插座串接另一个插座低于2.4m的灯具可接近金属导体未接地;(3)设备的“地排”没与接地干线直接连接,而是经过支架、基础槽钢等过渡,接地线的位置、截面积皆不清楚;(4)多层住宅采用TN-S系统时,进线在总电表箱处没有重复接地,高层和小高层住宅未按要求在配电间做MEB;(5)接地线在不同金属物间(幕墙金属框架和建筑的金属门窗等)的连接未考虑电化腐蚀的影响。
预防措施:(1)金属管必须在保证不受机械、化学或电化学损蚀及完整的电气通路的情况下可做接地线,当设计注明PE线规格时,应按图施工,等电位联结支线不应小于6mm2铜导体;桥架(金属管、带电器的柜或箱门)跨接地線须用截面积不小于4mm2的铜芯软导线;(2)插座接地线接入插座端子前采用焊接或“T”接,避免由于端子松动造成后续插座接地失效;低于2.4m灯具的可接近裸露导体应有专用的接地螺栓及标识且必须接地可靠;(3)设备(动力柜、发电机、水泵等)的“地排”必须与接地干线直接连接,其基础槽钢应跨接接地,且有接地标识,有震动的地方接地线应有防松措施;(4)TN-S系统的PE线在总电表箱处应重复接地,高层和小高层在配电间应做MEB;(5)施工前应考虑电化腐蚀的影响并采用合适的材料连接。
2.2防雷方面
通病现象:(1)避雷带用普通圆钢、带间及引下线连接采用对焊、单面焊或搭接长度不足,焊接处锈蚀明显;(2)避雷带变形严重、支架脱落,转弯处、引下处呈锐角,引下点间距偏大;(3)屋面金属物(管道、梯子、旗杆、设备外壳等)没与防雷系统相连。
预防措施:(1)避雷带应采用双面焊,搭接长度大于10d,焊接处应防腐;(2)支架间距不应大于1~1.5m、埋深应大于10cm,一、二、三级防雷引下点间距分别应小于18、20、25m;(3)屋面金属物应与引下线相连。
3、照明器具及配电箱柜
通病现象:(1)箱体电焊开孔、开长孔,管直入箱体,箱体锈蚀、变形、垃圾多;(2)箱内PE(PEN)线、零线采用绞接连接,同一端子导线压多根导线;(3)梯间暗配电箱外壳破损,配电箱回路、功能不清,箱内布线零乱,导线没有余量。
预防措施:(1)配电箱应用专用工具开孔,管入箱体应采用锁母或成品接头,开孔处应密封;(2)箱内应设“地排”、“零排”,同一端子导线不超过两根,中间加垫片。
三、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1、把好采购的第一关
采购的材料和电气质量的优劣与建筑电气工程的质量联系紧密,要通过系统的培训和强化来提高采购人员的业务水平,只有严格规范采购的标准,才能获得值得信赖的材料和设备,并且要随时抽查购买的产品,确认合格后才可以应用于工程中。与此同时,要严格规范采购人员的行为,定期进行相应管理。
2、强化技术人员的培训
建筑电气工程质量的好坏与施工人员的素质水平的高低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需要施工人员不单要具备较高的知识素养和业务水平,而且要有认真负责的意识。施工时还要求施工人员认真进行施工前的前期评价和完善的设计,制定全面的施工计划,保证施工的合理有序进行。另外施工单位还应遵循相关的规定,确保工程合法合理进行。
3、做好建筑电气工程试运行与调试保养
要立足实地进行试运行以检测电气设备的状态,并规划和制定操作流程,依据流程进行运行与调试。及时记录和发现问题,做好施工后的质量跟踪服务。电气设备安装后可通过直观法、测量电压法、测量电阻法三种方法进行调试。后续保养要及时排除不稳定因素,以增强质量管理为核心,保证工程的质量和建筑物中人们生活的安全可靠。
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电气施工应严格检查验收,更要做好过程控制。质量控制要贯穿工程的全过程,要全方位控制,要牢固树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思想,认真做好电气安装质量的控制。涉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方面的项目,要给予特别的重视,出现问题决不放过,坚决整改,直至完全合格,不给今后留下隐患。
参考文献
[1]吕伟军.现代建筑电气安装工程质量控制技术要点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20)
[2]徐坤忠.建筑电气安装工程质量控制管理要点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19)
[3]李鸿峰,傅饶.对建筑电气工程质量及安装工程存在的质量问题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