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扬州大学,江苏 扬州 225100)
【摘要】:国产动漫如何突破困局?这是中国动画电影人思索多年的一个问题,今年,一部历经12年打磨的国产动漫《大鱼海棠》上映,又一次激起了广大国产动漫爱好者对中国动画电影未来发展的期望。这部以庄子《逍遥游》为主题内涵的动画电影虽然“诚意有余,精彩不足。”但是《大鱼海棠》中对中国古典文化的运用无疑为未来的国产动漫的“中国风”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与创作方法。
【关键词】:国产动漫;《大鱼海棠》;中国风
一 、场景构造中的文化符号
《大鱼海棠》号称是给予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底蕴上创作出来的,所以在整部影片中浓浓的中国元素时不时地就会进入观众的视线。首先整部电影的故事背景是建立在与现实世界通过海底相连的一个平行世界中,这个世界中的“人”分别掌管着人间的自然规律。这看似是一种别出心裁的架空设定,但是其实也是基于中国道家神仙体系的一种创新性表达。在传统的道家神仙体系中,天神掌管着人间的自然规律,他们居住在与人间相对的“仙界”,只不过在电影中这些神仙变成了“其他人”,他们居住的地点也从“天界”变为了海底。这也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于过去未知的神怪力量有了正确的认识,不再以天神为高高在上的存在,所以在影片中将过去掌管“天命”的神仙描述了成了与凡人一样的“其他人”。
其次,在影片中最为突出的中国文化符号就是主人公椿所居住的福建土楼,土楼的圆形围天象征着中国古代对天地认识中的“天圆”。[1]同时土楼中的生活状态就是中国古代的家族生活的状态,一个家族的人全都生活在一座土楼中,家族中任何的事情都由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老合议进行决断。而影片的故事情节也证明了这种宗族礼法的存在。椿为了复活为自己而死的鲲不惜逆天改命,导致她生活的世界濒临灭亡,而以后土为代表的族中长老为了维护自然规律要杀死鲲。在整部影片的后半部分椿再也没有回到土楼之中也象征椿与整个族群的决裂。
除了围楼、梯田之外,电影中的其他场景设计也尽显中国风,电影一开场,椿与湫一同骑马驰骋于草原之上,会在潜意识中让观众产生一种“风吹草低见牛羊”的一种天地辽阔之感,这正是汉代乐府文化的一个小小缩影,而在影片最后,椿的世界终于得到拯救时所展现的世界的辽阔恢弘气魄也是中华文化讲究恢宏气势的一个写照。
二 、人物、象刻画的文化特色
场景设计只是营造了动漫画风的“中国风”,对于观众来说在,中国风的最直观表达在于人物形象设计的中国风。《大鱼海棠》的人物都取自于中国古代神话典籍《搜神记》。《山海经》、《列仙传》、《诗经》等。除了主角椿、鲲、湫之外,还有嫘祖、后土、灵婆、鼠婆、祝融、赤松子、帝江等100多个人物。
以主人公椿、鲲、湫为例,这三个人物之间构成了一个稳定的三角关系,是推动整部电影情节的发展的关键,椿出自《庄子·逍遥游》“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象征长寿之意。但是我们从影片中可以知道,椿为了复活鲲不惜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与灵婆交易换回鲲的灵魂,鲲最早记载于道家另一代表人物列子的《列子·汤问》“终北之北有溟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其长称焉,其名为鲲。”代表着巨大的鱼。椿为了鲲可以放弃自己宝贵的生命,具有强烈的牺牲精神,而这种为爱牺牲的精神在中国古代爱情神话中屡见不鲜,《天仙配》中的七仙女、《白蛇传》中的白素贞、《梁山伯与祝英台》无不是这般。相比之下,剧中人物湫的性格则相对来说复杂的多,“湫”在《说文解字》中的意思是“水潭”为动词又有凝集、积滞的意思。在影片中鲲一直是生活在一个又一个水潭中的,而这水潭就代表着湫,湫尽管并不喜欢鲲,但是出于对椿的爱一直帮助椿保护着鲲,但是椿对湫只有兄妹之情,没有男女之爱,所以到了湫死前的最后一夜湫也没有向椿告白。这时的湫在感情上表现出了“凝集、积滞”的一面。
另外,导演在人物形象造型上还准确地捕捉到了中国动画人物与众不同的地方,即静止状态下人物浮动的飘带、长白发等元素给予形象视觉上的“仙气”,这在欧美动画与日本动画中十分少见,是只有传统的中国国画及壁画中才能真正捕捉到的特征。因此,影片中的嫘祖、后土、神鹿等角色都用借用“无风自动”的飘带设计使之更为柔和灵动、仙气十足。[2]这人物名称背后的意涵以及动作设计都是中国风独有的文化特色。
三、 主题分析中的文化内涵
整部电影背后的文化底蕴虽然深厚,主要以道家思想为主干。但是总结起来就是八个字“天行有常,道法自然”。“天行有常”语出《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意思是大自然的运行有其自身规律,这个规律不会因为尧的圣明或者桀的暴虐而改变。强调自然规律的不可逆转性。“道法自然”语出《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与前句类似。
正如电影中椿的爷爷经常对椿说的那句话:“万物生长都有其道。”在这里的“道”象征着自然规律的秩序,任何人违背自然规律都将受到惩罚。椿欲图复活已死的鲲,在中国文化中生死是最大的事情,椿的这样的举动无疑是对天命的挑战与颠覆,所以村里的人为了维护自然规律的正常进行,所以不惜一切阻止椿的行动。然而就道家思想而言世间一切皆有定数,也就是所谓的“道”,椿逆天改命是違背道,但这又何尝不是天意注定的一劫,村民为护道不惜开杀戒又何尝不是违背道家“自然而然”的一种做法。这其中缘由也很好解释,正如前文将儒家的“天行有常”与道家的“道法自然”相并列一样,影片虽然核心是道家文化,但是又不可避免地夹杂着儒家对于秩序维护的文化主张。儒道虽非一家,然二者历经千年共存,早已互相融合,影片既是以中国文化为背景,又怎能二者只取其一呢?而道家隐逸哲学与儒家入世哲学的思想碰撞在千年的时间中从来就没有停止过。[3]
然而,如果说道家思想是主干,儒家思想在影片中的体现是因为儒道难分离所造成的,那么同理,佛家轮回思想的体现在《大鱼海棠》中的体现也就有了合理的解释。儒、道、佛三教自隋唐以来千年时间里一直在中国社会思想界三足鼎立。本片中对于佛家轮回思想的体现虽是含蓄也深刻。轮回思想并非佛家特有,道家亦有轮回的概念,但是二者有所不同。道教教旨,人死后为鬼,生前的修行道行仍然累计延续,所以死后成鬼后,仍然可以继续修真,成为鬼仙。也可以选择投胎。而佛教讲究轮回之说,人死后,会进入来生即轮回。也就是说佛家认为生命永存,只是在世界中所呈现的形式各异而已。电影中对于轮回的表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灵婆与鼠婆分掌人类灵魂的归属,好人灵魂归属灵婆,坏人的灵魂则归属鼠婆。灵婆将人类灵魂变成鱼安排投胎,而鼠婆则将恶人灵魂化为黑鼠,不得超生。这正契合佛家轮回思想,认为人时候会依平生所作善恶,发往六道轮回。造恶堕三恶道,行善去三善道。第二,佛家认为人虽死但是意识长存于天地之间,不过存在形式发生改变。正如椿的奶奶死后化为凤凰、椿的爷爷死后化为海棠树,这也是为什么椿的爷爷如此看开生死,因为他知道肉身虽灭,但是精神永存。
《大鱼海棠》虽然不能算是中国国风动漫中的上乘之作,但是至少已经开始将中国古典文化元素与国产动漫进行深度融合,将故事的每一个细节都与中国古典文化相联系。只有在動漫中加入属于本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才能打造真正属于本民族的品牌动漫。
参考文献:
[1]《动画电影《大鱼海棠》的文化内涵与哲学底蕴》[J]马贺丹,《电影评介》2016年第15期93页。
[2]《《大鱼海棠》的艺术意蕴与文化内涵的深层解读》[J]田雅岚;《电影评介》2016年第13期19页
[3]《先秦美学思潮》[J]霍然著;人民出版社230~251页
作者简介:耿萍(1993-),女,江苏徐州人,硕士学位,扬州大学,研究方向:广播电视。
【摘要】:国产动漫如何突破困局?这是中国动画电影人思索多年的一个问题,今年,一部历经12年打磨的国产动漫《大鱼海棠》上映,又一次激起了广大国产动漫爱好者对中国动画电影未来发展的期望。这部以庄子《逍遥游》为主题内涵的动画电影虽然“诚意有余,精彩不足。”但是《大鱼海棠》中对中国古典文化的运用无疑为未来的国产动漫的“中国风”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与创作方法。
【关键词】:国产动漫;《大鱼海棠》;中国风
一 、场景构造中的文化符号
《大鱼海棠》号称是给予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底蕴上创作出来的,所以在整部影片中浓浓的中国元素时不时地就会进入观众的视线。首先整部电影的故事背景是建立在与现实世界通过海底相连的一个平行世界中,这个世界中的“人”分别掌管着人间的自然规律。这看似是一种别出心裁的架空设定,但是其实也是基于中国道家神仙体系的一种创新性表达。在传统的道家神仙体系中,天神掌管着人间的自然规律,他们居住在与人间相对的“仙界”,只不过在电影中这些神仙变成了“其他人”,他们居住的地点也从“天界”变为了海底。这也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于过去未知的神怪力量有了正确的认识,不再以天神为高高在上的存在,所以在影片中将过去掌管“天命”的神仙描述了成了与凡人一样的“其他人”。
其次,在影片中最为突出的中国文化符号就是主人公椿所居住的福建土楼,土楼的圆形围天象征着中国古代对天地认识中的“天圆”。[1]同时土楼中的生活状态就是中国古代的家族生活的状态,一个家族的人全都生活在一座土楼中,家族中任何的事情都由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老合议进行决断。而影片的故事情节也证明了这种宗族礼法的存在。椿为了复活为自己而死的鲲不惜逆天改命,导致她生活的世界濒临灭亡,而以后土为代表的族中长老为了维护自然规律要杀死鲲。在整部影片的后半部分椿再也没有回到土楼之中也象征椿与整个族群的决裂。
除了围楼、梯田之外,电影中的其他场景设计也尽显中国风,电影一开场,椿与湫一同骑马驰骋于草原之上,会在潜意识中让观众产生一种“风吹草低见牛羊”的一种天地辽阔之感,这正是汉代乐府文化的一个小小缩影,而在影片最后,椿的世界终于得到拯救时所展现的世界的辽阔恢弘气魄也是中华文化讲究恢宏气势的一个写照。
二 、人物、象刻画的文化特色
场景设计只是营造了动漫画风的“中国风”,对于观众来说在,中国风的最直观表达在于人物形象设计的中国风。《大鱼海棠》的人物都取自于中国古代神话典籍《搜神记》。《山海经》、《列仙传》、《诗经》等。除了主角椿、鲲、湫之外,还有嫘祖、后土、灵婆、鼠婆、祝融、赤松子、帝江等100多个人物。
以主人公椿、鲲、湫为例,这三个人物之间构成了一个稳定的三角关系,是推动整部电影情节的发展的关键,椿出自《庄子·逍遥游》“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象征长寿之意。但是我们从影片中可以知道,椿为了复活鲲不惜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与灵婆交易换回鲲的灵魂,鲲最早记载于道家另一代表人物列子的《列子·汤问》“终北之北有溟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其长称焉,其名为鲲。”代表着巨大的鱼。椿为了鲲可以放弃自己宝贵的生命,具有强烈的牺牲精神,而这种为爱牺牲的精神在中国古代爱情神话中屡见不鲜,《天仙配》中的七仙女、《白蛇传》中的白素贞、《梁山伯与祝英台》无不是这般。相比之下,剧中人物湫的性格则相对来说复杂的多,“湫”在《说文解字》中的意思是“水潭”为动词又有凝集、积滞的意思。在影片中鲲一直是生活在一个又一个水潭中的,而这水潭就代表着湫,湫尽管并不喜欢鲲,但是出于对椿的爱一直帮助椿保护着鲲,但是椿对湫只有兄妹之情,没有男女之爱,所以到了湫死前的最后一夜湫也没有向椿告白。这时的湫在感情上表现出了“凝集、积滞”的一面。
另外,导演在人物形象造型上还准确地捕捉到了中国动画人物与众不同的地方,即静止状态下人物浮动的飘带、长白发等元素给予形象视觉上的“仙气”,这在欧美动画与日本动画中十分少见,是只有传统的中国国画及壁画中才能真正捕捉到的特征。因此,影片中的嫘祖、后土、神鹿等角色都用借用“无风自动”的飘带设计使之更为柔和灵动、仙气十足。[2]这人物名称背后的意涵以及动作设计都是中国风独有的文化特色。
三、 主题分析中的文化内涵
整部电影背后的文化底蕴虽然深厚,主要以道家思想为主干。但是总结起来就是八个字“天行有常,道法自然”。“天行有常”语出《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意思是大自然的运行有其自身规律,这个规律不会因为尧的圣明或者桀的暴虐而改变。强调自然规律的不可逆转性。“道法自然”语出《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与前句类似。
正如电影中椿的爷爷经常对椿说的那句话:“万物生长都有其道。”在这里的“道”象征着自然规律的秩序,任何人违背自然规律都将受到惩罚。椿欲图复活已死的鲲,在中国文化中生死是最大的事情,椿的这样的举动无疑是对天命的挑战与颠覆,所以村里的人为了维护自然规律的正常进行,所以不惜一切阻止椿的行动。然而就道家思想而言世间一切皆有定数,也就是所谓的“道”,椿逆天改命是違背道,但这又何尝不是天意注定的一劫,村民为护道不惜开杀戒又何尝不是违背道家“自然而然”的一种做法。这其中缘由也很好解释,正如前文将儒家的“天行有常”与道家的“道法自然”相并列一样,影片虽然核心是道家文化,但是又不可避免地夹杂着儒家对于秩序维护的文化主张。儒道虽非一家,然二者历经千年共存,早已互相融合,影片既是以中国文化为背景,又怎能二者只取其一呢?而道家隐逸哲学与儒家入世哲学的思想碰撞在千年的时间中从来就没有停止过。[3]
然而,如果说道家思想是主干,儒家思想在影片中的体现是因为儒道难分离所造成的,那么同理,佛家轮回思想的体现在《大鱼海棠》中的体现也就有了合理的解释。儒、道、佛三教自隋唐以来千年时间里一直在中国社会思想界三足鼎立。本片中对于佛家轮回思想的体现虽是含蓄也深刻。轮回思想并非佛家特有,道家亦有轮回的概念,但是二者有所不同。道教教旨,人死后为鬼,生前的修行道行仍然累计延续,所以死后成鬼后,仍然可以继续修真,成为鬼仙。也可以选择投胎。而佛教讲究轮回之说,人死后,会进入来生即轮回。也就是说佛家认为生命永存,只是在世界中所呈现的形式各异而已。电影中对于轮回的表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灵婆与鼠婆分掌人类灵魂的归属,好人灵魂归属灵婆,坏人的灵魂则归属鼠婆。灵婆将人类灵魂变成鱼安排投胎,而鼠婆则将恶人灵魂化为黑鼠,不得超生。这正契合佛家轮回思想,认为人时候会依平生所作善恶,发往六道轮回。造恶堕三恶道,行善去三善道。第二,佛家认为人虽死但是意识长存于天地之间,不过存在形式发生改变。正如椿的奶奶死后化为凤凰、椿的爷爷死后化为海棠树,这也是为什么椿的爷爷如此看开生死,因为他知道肉身虽灭,但是精神永存。
《大鱼海棠》虽然不能算是中国国风动漫中的上乘之作,但是至少已经开始将中国古典文化元素与国产动漫进行深度融合,将故事的每一个细节都与中国古典文化相联系。只有在動漫中加入属于本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才能打造真正属于本民族的品牌动漫。
参考文献:
[1]《动画电影《大鱼海棠》的文化内涵与哲学底蕴》[J]马贺丹,《电影评介》2016年第15期93页。
[2]《《大鱼海棠》的艺术意蕴与文化内涵的深层解读》[J]田雅岚;《电影评介》2016年第13期19页
[3]《先秦美学思潮》[J]霍然著;人民出版社230~251页
作者简介:耿萍(1993-),女,江苏徐州人,硕士学位,扬州大学,研究方向:广播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