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语文教学愈发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逐渐由单一的理论记忆拓展为多元的能力培养,充分发挥学科特性,给课堂注入文化情怀,促使学生丰富人文内涵,提升语言领悟能力。为了落实这一点,教师要注重教学设计,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氛围,带领其深入、高效地学习。
一、立足教材,灵活运用,深化理解感悟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其中收录的作品都是名篇佳作,饱含人生哲理、精神内涵,值得学生反复研读,充分挖掘。语文教学重在过程,不仅是人格、情感的陶冶,更是靈性、潜能的焕发。想要达到传知、启智的效果,就要从传统单一讲解的模式中跳出来,通过资源的整合利用激发学生,让其主动参与,积极交流。
现代教学强调以生为本,注重其主体性的发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开发、整合教材,试图将知识化静为动,变得感性、形象起来,促使学生的认知更加鲜活、生动、智慧,充满个性与生命。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可以让其模仿创作、表演、改编等。在讲完《雷雨》后,我就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一个话剧,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讲完《祝福》后,我就鼓励学生从不同视角解读文本,尝试续写鲁迅的还乡日记;讲完《边城》后,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布置续写任务,让其自由发挥,并在班级交流。
此外,为了提高教学的灵活度,我重新编排教材,在原有顺序、体系的基础上适当改变,使得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兴趣。鉴于高中生需要不断拓展知识面,在不增加其学业负担的情况下,我引入《语文读本》,将其与教材结合起来,推荐一些精彩内容让学生阅读,及时补充课堂资源的不足,帮助其丰富认知,更加准确地理解文本。
二、加强互动,增进交流,促进思维碰撞
教师作为语文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是语文课程重要的资源,无意中展现的素养、能力以及魅力能对学生产生巨大影响。当然,学生也是十分重要的课程资源,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是学生个体在各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像思维方式、情感体验、认知水平,以及学习习惯等;其二是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他们在学习中的参与、交流、碰撞能产生新的课程资源。因此,无论是在语文课堂上,还是在日常相处中,教师都要加强师生、生生互动,善于利用学生掌握的信息拓展教学,促进语文课堂生活化,深化学生文本体验。久而久之,不仅能拓展学生知识视野,提高其语言认知能力,还能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其思维方法得到充分发展。
在语文课堂上,每个人都是信息源,一言一行时时刻刻都在交换信息,时常沟通分享看法就能实现资源共享,促进个体思维碰撞,进而产生新的资源。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重视师生交流,抓住每一个面对面谈话的机会,借助引导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潜在资源,并不断挖掘,达到一触即发的效果。在教《鸿门宴》一课时,我就借助提问引导:“为什么项羽不杀刘邦?”对此,学生结合文本,充分了解历史背景,并且查阅资料,在讨论交流后给出了三点原因:首先,双方力量悬殊,项羽觉得没有杀刘邦的必要;其次,项羽自高自大,为人比较耿直,不愿意背地里耍阴招;最后,就双方阵营的谋臣纵横捭阖的结果而言,项羽并不能杀刘邦。对此结论,学生达成了共识,高效地解决了问题,与此同时将学习氛围推向了高潮。
三、关注周边,有机整合,实现教学创新
除了各科通用的课程资源外,学校还给语文教学提供了其他丰富的课程资源,像图书馆、广播站、宣传橱窗等,随处都是可以利用的资源。如果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便能打破传统教学的时空局限,给学生提供即时学习的平台,活化教学过程。此外,我们要建立学科整合的观念,打破学科壁垒,抓住相互间的共通点联合教学。
在设计《肖邦故园》一课时,教师就可尝试与音乐学科整合,将文本品读与音乐鉴赏结合起来,充分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其参与。如果学生有音乐方面的特长,可以邀请其演奏一些经典曲目,像《革命练习曲》《降b小调奏鸣曲》等,借助乐曲磅礴的旋律营造良好氛围,促进学生融入,以此激活其思维,引导其从不同角度欣赏、了解肖邦。由此,便创造性地运用资源,给学生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不仅加深了其对文本的理解,实现了个性解读,还使其收获了愉悦的学习体验,从根本上转变学习态度。
叶圣陶先生说过:“要求语感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这就启示我们正视学科的生活性,在设计教学时联系学生生活,将与之相关的经验、经历融入到课堂,借助生活实际促进其理解、感悟,像人文景观、风景名胜都是不错的选择。如讲《五人墓碑记》,苏州地区的教师就可组织学生到“五人墓”原址——山塘街上课,让学生身临其境,细细感悟,反复揣摩,充分体悟古人的情思,领会其中深刻内涵。由此,学生便在切身的体会中感受到了课程资源的妙处,不仅增长了见识,丰富了体验,还促进了感知能力的提升,一举两得。
四、重视校本,积极开设,发展学科素养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大部分学校积极响应教育部号召,在分析学校的办学优势和资源配置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开发出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不仅形式活泼,而且内容新颖,吸引广大师生参与。这一举措一方面充分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平台;另一方面从实际出发,借助实际活动,落实了学生学科素养培养目标。
通常,学校可以围绕某一专题进行校本课程建设,结合学生兴趣开展实施。就语文学科而言,“悦读沙龙”就是一个不错的校本活动,不仅符合学生高品位阅读的需求,为真正的阅读爱好者提供了交流分享的平台,还丰富了校园文化,为终身阅读的观念培养奠定基础。该课程包括四个部分:阅读心经、每周新书、阅读策略及精读细研。其中,“阅读心经”是让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书,围绕“从中受到哪些影响”展开分享、交流。“每周新书”就是由教师根据高中生特点精选书目定时推荐,像《愤怒的葡萄》《平凡的世界》《百年孤独》《麦田里的守望者》等都是不错的选择。“阅读策略”主要是图书馆管理员为学生介绍一些读书方法、图书检索法,以及各类工具书的使用方法等,便于学生实际操作。最后,“精读细研”是课程的核心,也是活动的主要内容,需要学生专注所选书籍细细品读,一边阅读一边感悟,不断深化,在理解的基础上尝试从不同视角感悟,充分领会作者意图,以此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思维品质的提升。由此,便把学生带入了一个广阔的文学世界,让其在阅读、交流中不断充盈自己,接受情感、文化的熏陶,获得充实美好的学习体验。
总之,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促进高中语文教学发展的有效途径,不仅符合新课改的要求,更满足了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是学科良性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具体实施时,教师要立足课堂,回归生活,做一个有心人,抓住可利用的资源充分挖掘,灵活运用于教学中,活化学生语文学习。
一、立足教材,灵活运用,深化理解感悟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其中收录的作品都是名篇佳作,饱含人生哲理、精神内涵,值得学生反复研读,充分挖掘。语文教学重在过程,不仅是人格、情感的陶冶,更是靈性、潜能的焕发。想要达到传知、启智的效果,就要从传统单一讲解的模式中跳出来,通过资源的整合利用激发学生,让其主动参与,积极交流。
现代教学强调以生为本,注重其主体性的发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开发、整合教材,试图将知识化静为动,变得感性、形象起来,促使学生的认知更加鲜活、生动、智慧,充满个性与生命。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可以让其模仿创作、表演、改编等。在讲完《雷雨》后,我就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一个话剧,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讲完《祝福》后,我就鼓励学生从不同视角解读文本,尝试续写鲁迅的还乡日记;讲完《边城》后,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布置续写任务,让其自由发挥,并在班级交流。
此外,为了提高教学的灵活度,我重新编排教材,在原有顺序、体系的基础上适当改变,使得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兴趣。鉴于高中生需要不断拓展知识面,在不增加其学业负担的情况下,我引入《语文读本》,将其与教材结合起来,推荐一些精彩内容让学生阅读,及时补充课堂资源的不足,帮助其丰富认知,更加准确地理解文本。
二、加强互动,增进交流,促进思维碰撞
教师作为语文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是语文课程重要的资源,无意中展现的素养、能力以及魅力能对学生产生巨大影响。当然,学生也是十分重要的课程资源,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是学生个体在各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像思维方式、情感体验、认知水平,以及学习习惯等;其二是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他们在学习中的参与、交流、碰撞能产生新的课程资源。因此,无论是在语文课堂上,还是在日常相处中,教师都要加强师生、生生互动,善于利用学生掌握的信息拓展教学,促进语文课堂生活化,深化学生文本体验。久而久之,不仅能拓展学生知识视野,提高其语言认知能力,还能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其思维方法得到充分发展。
在语文课堂上,每个人都是信息源,一言一行时时刻刻都在交换信息,时常沟通分享看法就能实现资源共享,促进个体思维碰撞,进而产生新的资源。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重视师生交流,抓住每一个面对面谈话的机会,借助引导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潜在资源,并不断挖掘,达到一触即发的效果。在教《鸿门宴》一课时,我就借助提问引导:“为什么项羽不杀刘邦?”对此,学生结合文本,充分了解历史背景,并且查阅资料,在讨论交流后给出了三点原因:首先,双方力量悬殊,项羽觉得没有杀刘邦的必要;其次,项羽自高自大,为人比较耿直,不愿意背地里耍阴招;最后,就双方阵营的谋臣纵横捭阖的结果而言,项羽并不能杀刘邦。对此结论,学生达成了共识,高效地解决了问题,与此同时将学习氛围推向了高潮。
三、关注周边,有机整合,实现教学创新
除了各科通用的课程资源外,学校还给语文教学提供了其他丰富的课程资源,像图书馆、广播站、宣传橱窗等,随处都是可以利用的资源。如果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便能打破传统教学的时空局限,给学生提供即时学习的平台,活化教学过程。此外,我们要建立学科整合的观念,打破学科壁垒,抓住相互间的共通点联合教学。
在设计《肖邦故园》一课时,教师就可尝试与音乐学科整合,将文本品读与音乐鉴赏结合起来,充分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其参与。如果学生有音乐方面的特长,可以邀请其演奏一些经典曲目,像《革命练习曲》《降b小调奏鸣曲》等,借助乐曲磅礴的旋律营造良好氛围,促进学生融入,以此激活其思维,引导其从不同角度欣赏、了解肖邦。由此,便创造性地运用资源,给学生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不仅加深了其对文本的理解,实现了个性解读,还使其收获了愉悦的学习体验,从根本上转变学习态度。
叶圣陶先生说过:“要求语感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这就启示我们正视学科的生活性,在设计教学时联系学生生活,将与之相关的经验、经历融入到课堂,借助生活实际促进其理解、感悟,像人文景观、风景名胜都是不错的选择。如讲《五人墓碑记》,苏州地区的教师就可组织学生到“五人墓”原址——山塘街上课,让学生身临其境,细细感悟,反复揣摩,充分体悟古人的情思,领会其中深刻内涵。由此,学生便在切身的体会中感受到了课程资源的妙处,不仅增长了见识,丰富了体验,还促进了感知能力的提升,一举两得。
四、重视校本,积极开设,发展学科素养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大部分学校积极响应教育部号召,在分析学校的办学优势和资源配置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开发出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不仅形式活泼,而且内容新颖,吸引广大师生参与。这一举措一方面充分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平台;另一方面从实际出发,借助实际活动,落实了学生学科素养培养目标。
通常,学校可以围绕某一专题进行校本课程建设,结合学生兴趣开展实施。就语文学科而言,“悦读沙龙”就是一个不错的校本活动,不仅符合学生高品位阅读的需求,为真正的阅读爱好者提供了交流分享的平台,还丰富了校园文化,为终身阅读的观念培养奠定基础。该课程包括四个部分:阅读心经、每周新书、阅读策略及精读细研。其中,“阅读心经”是让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书,围绕“从中受到哪些影响”展开分享、交流。“每周新书”就是由教师根据高中生特点精选书目定时推荐,像《愤怒的葡萄》《平凡的世界》《百年孤独》《麦田里的守望者》等都是不错的选择。“阅读策略”主要是图书馆管理员为学生介绍一些读书方法、图书检索法,以及各类工具书的使用方法等,便于学生实际操作。最后,“精读细研”是课程的核心,也是活动的主要内容,需要学生专注所选书籍细细品读,一边阅读一边感悟,不断深化,在理解的基础上尝试从不同视角感悟,充分领会作者意图,以此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思维品质的提升。由此,便把学生带入了一个广阔的文学世界,让其在阅读、交流中不断充盈自己,接受情感、文化的熏陶,获得充实美好的学习体验。
总之,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促进高中语文教学发展的有效途径,不仅符合新课改的要求,更满足了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是学科良性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具体实施时,教师要立足课堂,回归生活,做一个有心人,抓住可利用的资源充分挖掘,灵活运用于教学中,活化学生语文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