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真实性话语的定义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eyp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作者对以往的非真实性话语的定义进行了梳理和归类,提出了界定非真实性话语的四个重要因素。它们是意图因素、预警、对信息的调控、文化因素。
  关键词: 非真实性话语 定义 分类 界定因素
  
  一、非真实性话语的分类
  许多的心理学家都设法对非真实性语法(deception,DEC)从不同的视角来定义。到现在为止,对DEC的定义从广义上讲可以分为三类。
  (一)第一类的定义较为宽泛和不够全面
  对于DEC的定义,国外的学者比国内的学者起步要早。在国内,一些学者只是对“谎言”进行了定义。何自然(2006)曾经指出谎言只是非真实性话语的一个种类。胡范铸(1990)对“谎言”的定义为说话者陈述的与事实相反的话语。马清华(2001)的定义为说话者陈述的与自己的思想不一致的话语。Mccornsk(1992)认为DEC是对合作原则的违反。以上对于“谎言”和“非真实性话语”的定义只是从说话者的角度出发,对非真实性话语或谎言的简单描述,且没有区分非真实性话语与夸张、暗喻、拟人、讽刺等修辞手法的区别因为后者也违反了合作原则,也与事实相反。
  (二)第二类定义是从对信息的操纵的角度出发的
  信息操纵理论提到个体常常遇到这样的会话情境:就是在向听话者传输他需要接收的信息,以及这个信息可能对他造成的危害之间需要达到一个平衡。为了减少对听话者的伤害,信息的发出者对信息的数量、质量、相关性和内容进行了调控来减少会话的竞争性。Miller认为DEC是由于说话为了使听话人或第三者产生一种说话人自认为虚假的信念所产生的通过蓄意的对信息的造假或省略的一种对信息的歪曲。尽管这个定义自身并不是很完善,但是他提出了非真实性话语在定义时不可分割的有机成分。如,它指出非真实性话语是被说话者的蓄意行为。这是区分非真实性话语与真实性话语的最重要的一点。另外,非真实性话语有时也可能是一种对某些重要事实的省略。例如有人登了一则征婚广告。其中提到自己是一位成熟的男士,并且还是一位老板。事实是他是一位57岁的冰激凌小贩。这位男士所登的广告内容均与事实相符,但是省略了最重要的信息。其次就是他的意图因素。他的陈述旨在误导他人,使别人造成一种他是成熟有为的男子的错误概念。可以说Miller的定义较前有所进步。但是他也同样没有指出非真实性话语与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区别,同时也没有把文化因素考虑在内。
  (三)第三类对非真实性话语的定义比较可取
  在定义非真实性话语时,有以下两种定义值得我们的注意。它们就是原型理论和民俗模式。原型理论是从三个语义学的层面来定义非真实性话语的。
  (1)陈述违反事实。
  (2)说话者知道自己所说的话语违背事实。
  (3)说话者蓄意的欺骗听话者。
  原型理论是对作者在第一、二类提出的定义的广泛概括。可是正如我们在前面提到的,非真实性话语有时也可能是一种真实的陈述。因此上述定义的第一点是不准确的。在20世纪80年代,Sweetser(1987)提出了民俗理论来挑战原型理论,强调在定义非真实性话语时社会,文化因素所起的重要作用。他提出一段陈述是否能被定义为非真实性话语不仅仅取决于原型理论而且取决于会话所发生的背景。他的观点被广泛地得到认可。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那就是非真实性话语既具有情境性,也具有文化性。
  二、对非真实性话语定义时的要素
  (一)首先最重要的是意图
  那些因为疏忽或记忆模糊而表达的与事实不符的信息不能被认为是DEC。例如,当A问B明天的课程在什么地方举行。B因为记忆得不够准确,所以说了一个错误的地方。这个不是DEC,而应该是假言,即与事实不相符的语言。例如讽刺也不是DEC。例如某人的字写得很丑,但是说话者却说:“你的字真漂亮呀!”因为听话者知道自己的字很丑,所以说话者不是有意使听话者产生一种错误的概念。虽然讽刺、夸张、拟人等手法的表达是与事实不想符合的表述,但因为意图原因不是旨在误导听话者,我们不能把它认为是DEC。
  (二)说话者在陈述DEC时提前没有对听话者进行预警
  Ekman提到只有在人们没有提前通知对方的时候,人们才有可能在说谎。因此魔术师的话语不能被认为是DEC。因为我们根据常识知道,魔术师所做的行为或所说的语言常常都是在现实生活中普通人无法实现的,所以常常是与现实相反的,这是一种提前的预警。在许多电视剧开演之前,电视屏幕上常有一些小字,如“本片内容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所以这也是一种提前的预警。我们不认为影片或电视剧中的人物所说的是DEC。
  (三)对信息的调控
  根据Miller(1993),DEC是对信息的蓄意的造假或省略产生的与事实不否的对信息的歪曲。他的定义涵盖了大多数的DEC,但不是全部。与事实不符合陈述未必就是DEC,同时与事实完全符合的信息有时却是DEC,关键是意图因素。例如,当一个人在作弊或剽窃的时候,他所写的内容可能几乎都是正确的,可以说是真实的。但是因为他的意图旨在使批卷人认为内容都是自己所写,所以我们认为他写的内容是DEC。
  (四)文化
  DEC是一种交流策略同时也是一种道德问题。我们知道道德标准是有文化性的,来源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遵循不同的道德标准。根据Bai(2002),某人就中国台湾和美国人之间的道德判断标准进行了一个研究。在判断损害了别人的权利方面,参与研究的台湾人比美国人更容易受到人际关系的影响。对于那些陈述了DEC的人来说,中西双方有不同的判断标准,因此在对DEC下定义时,我们应该将文化因素考虑在内。
  
  参考文献:
  [1]Bai Chunsheng.Deception: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s[D].Los Angles: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Doctoral Dissertation),2002:23,62.
  [2]Sweetser,E.The Definition of Lie:Cultural Models in Language and Thought[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43-66.
  [3]Miller,G.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