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双向融合为突破口,带动高校“课程思政”的整体改革

来源 :高教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al_dol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我国各高校正在进行“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如何找准“课程思政”改革的恰当的突破口,从而使本校的“课程思政”改革顺利地推进下去,是一个当务之急。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在“课程思政”改革中,以文理兼容的综合课为改革的突破口,探索出了一种理工科教师、通识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双向融合的改革模式,不仅盘活了学校“课程思政”改革所需要的各类人才资源,而且打通了学校科技与人文的“任督二脉”,为本校“课程思政”改革解决了诸多难题。
  关键词:突破口;课程思政;改革;双向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22-0132-04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teaching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teaching in all courses" in the universities of our country is under way. It is an urgent matterhow to find the proper breakthrough point of the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teaching in all courses" so that the reform of it can be carried out smoothly. In the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teaching in all courses", taking the comprehensive course compatible with liberal arts and science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of the reform,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inQinhuangdao has explored the reform mode of the two-way fusion between the teacher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he teachers of general knowledge class and the teache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 which not only revitalized all kinds of human resources needed for the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teaching in all courses", but also got through the separ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humanities, which solved many problems for the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teaching in all courses" in our university.
  Keywords: breakthrough poi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teaching in all courses"; reform; two-way fusion
  2018年6月21日,教育部部長陈宝生在四川成都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中,特别强调指出:高校要把“课程思政”提升到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制度层面来认识,明确所有课程的育人要素和责任,使每一位教师都参与到“课程思政”的改革中来。如何贯彻和落实陈宝生部长的要求,使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开展得有声有色,使每一门课程都担当起育人的责任和使命,是高校的教育者和研究者当前都应该思考和实践的一个重要问题。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在从事“课程思政”改革的探索中,积极寻求突破口,解决制约“课程思政”的诸多瓶颈问题,探索出了一种双向融合的“课程思政”模式。
  一、当前高校“课程思政”改革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一)理工院校科技与人文“任督二脉”长期的阻隔
  在我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一般作为学校的辅助性而存在;而思政课的状况更不乐观。过去,高校的思政课教师往往有这样一种情绪:学校对思政课讲起来重视,落实下来却被忽视。高校的思政课长期处于学校学科发展的边缘,孤岛化现象明显。不仅如此, 长久以来,在我国大多数高校中,理工专业与人文专业和思政课长期处于“人生不相见,动辄参与商”的状态。科技与人文和思政课的“任督二脉”在理工院校各行其道,鲜有沟通与交流。而“实施‘课程思政’,要求所有任课教师不仅要在思想认识上形成全员育人的共识,也要在专业发展上具备有效育人的能力”[1]。然而,目前高校 “课程思政”的改革和建设却离不开思政课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指导、融合、支持等。如果缺乏思政课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指导、融合、支持等,高校的“课程思政”的改革和建设就很难推行与持续。
  (二)专业课教师的不解、困惑与抵触
  第一,对专业课中融入思政元素的不解。人的习惯性思维很难改变,专业课教师也是如此。长期以来,专业课教师普遍认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教育,是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的责任,专业课教师只管教好自己的专业课,没必要越厨代庖去讲思政课。
  第二,对专业课中如何融入思政元素存在困惑。对于一般理工科的专业课教师,如计算机、材料科学、机械、自动化等专业课的教师,让他们把思政课的内容融入他的讲课之中,甚至以思政的角度对待他教的专业课,他们往往感到不知所措。对于他们的困惑,我们分析的主要原因如下:1. 教师自身的思政知识的薄弱,何谓思政尚且不明,何谈融入?2. 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缺乏,教师很难挖掘在专业课中的思政或德育元素。即使挖掘到了本专业课中的思政或德育元素,但如何把思政或德育元素融入讲课当中,从何切入点进入?   第三,一些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本身就有抵触情绪。有些专业课教师对在自身的专业课中融入思政或德育元素,有很大的抵触情绪,他们的主要观点归纳如下:1. 强人所难。有的专业课教师对思政课或德育教育本身没有兴趣或不擅长,让他们在课堂上既讲专业课又讲思政或进行德育,他们认为是强人所难,是赶着鸭子上架。2. 不可理喻。有的专业课教师认为,在专业课中讲思政,是挂羊头卖狗肉,是不可理喻。个别教师认为“课程思政”简直就是胡扯。3. 课时紧张。这种观点认为,专业课本身教学工作量就很大,教学任务很繁重,现有的教学目标都很难完成,再讲思政内容或进行德育教育,课时更加紧张,反而两头都耽误了。4. 没有意义。让专业课教师在专业课中融入思政元素,一些教师认为不仅收效不大,还会影响正常的专业课授课的效果和效率,没有任何意义。
  第四,畏难心理。有些教师虽然在专业课的知识讲解过程中也注重对学生的德育和人文知识的传授和教育,但大多数情况下是无意识的、不自觉的。而“课程思政”改革要求专门的、正式的在专业课的知识讲解过程中进行德育教育,他们反而不适应,更何况要在教学方案、教学大纲等中明确德育教育目标,对他们大部分人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畏难情绪在所难免。
  二、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的双向融合的“课程思政”改革模式
  (一)双向融合的“课程思政”改革的由来
  在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的“课程思政”改革伊始,校领导就认为,“课程思政”改革是一个高校课程观、教育观的彻底的改革,推进“课程思政”的措施既不能通过简单的行政方式解决,也不能通过简单的宣传教育方式解决,而应当通过举办研讨会这种协商民主的方式进行解决。为此,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的校领导决定,要想推进学校整体的“课程思政”改革,最恰当的方式就是召开学校级和院级的各类研讨会,因为这种“课程思政”的研讨会是教师自发地组织,并无行政上的要求,所以参会教师都能畅所欲言,能把自己对“课程思政”的改革的想法和思路在研讨会上进行充分交流,能有效地打消一些教师从事“课程思政”改革的畏难和抵触情绪。
  在2018年11月5日社科研究院与计工学院联合举办的“课程思政”研讨会上,这种双向融合的“课程思政”改革的思路不自觉地被参会老师探索出发,最后被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的校领导认可,并提炼、总结出一种行之有效的模式,在学校逐渐推广起来。原来,为了使计工学院“课程思政”改革顺利而有效地开展下去,特邀请社科研究院思政课的骨干教师为计工学院的教师进行思政内容的培训,而社科研究院思政课的骨干教师也想利用此时机,把有志于参与社科研究院“形势与政策”的“课程思政”团队的专业课教师吸收进来,所以,两个学院共同举办了培训式的“课程思政”改革交流会。然而,这场交流会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两个学院的教师主动结对子,双向融合开展“课程思政”,即社科院的教师融进计工学院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改革团队从事“课程思政”;计工学院的专业课教师融入社科研究院“形势与政策”的团队从事“课程思政”。这种双相融合的“課程思政”改革的意愿和思路,立即收到了如下效果:
  第一,解决了理工院校科技与人文“任督二脉”长期的阻隔。“树立‘课程思政’理念,强调学校教育应具备360度德育‘大熔炉’的合力作用。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程、专业课程三位一体的高校思政课程体系。发挥思政课的‘群舞中领舞’作用,实现所有高校课程的‘共舞中共振’效应”[2]。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的相互融合的“课程思政”改革的思路,在专业课和思政课的授课中,既讲理工知识,又讲人文精神与思政,所以成为打通理工院校科技与人文“任督二脉”的利器。
  第二,解决了社科研究院“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困境。社科研究院“形势与政策”由于教师资源长期缺乏,在安排课程方面存在严重困难,由于教师担任课程太多,教学效果一直不佳。经过这次研讨会后,社科研究院决定组成“形势与政策”的“课程思政”小组,把专业课、通识课的教师融入“形势与政策”的教学中来。这样,既能解决“形势与政策”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又可使该课程别开生面,同时使社科研究院的“课程思政”落地生根。
  第三,使专业课、通识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的知识资源优势共享。通过“课程思政”的双向融合,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在经过精心策划下,可以共同完成专业课或思政课的教学任务,从而形成资源共享,共创共赢的“课程思政”改革模式。
  随后,在学校宣传部门、教务部门等的大力协助下,这些在研讨会上的成果在全校得到了宣传,一些成功的做法得到了学校各相关部门的肯定。
   (二)双向融合的“课程思政”改革模式的形成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的校领导认为,通过“课程思政”双向融合研讨会,不仅能解决理工院校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改革的困惑、不解等问题,打消他们的抵触情绪,而且能通过这种相互融合的“课程思政”改革,确保专业课和通识课的“课程思政”改革始终与思政课保持同向同行,从而有效打通了理工院校科技与人文的“任督二脉”,同时还能使各学科“课程思政”的人力资源优势互补。
  1. 双向融合的“课程思政”改革模式的思路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的校领导认为,“课程思政”双向融合研讨会的效果虽佳,毕竟只是一个“课程思政”改革的突破口,如何沿着这一突破口不断把“课程思政”推进下去,如何不断巩固和扩大全校“课程思政”,最终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这才是最主要的。为此,就必须形成一个既立足于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的实际,又适合于一般工科院校的“课程思政”改革的模式,才能为本校和一般工科院校的“课程思政”改革蹚出一条新路来。
  经过反复实验,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把相互融合的“课程思政”改革模式的思路确定如下:首先,各个学院主动举办双向融合的“课程思政”研讨会,为双向融合创造条件,为“课程思政”改革制造突破口。其次,各个学院把打造跨专业、跨领域的“课程思政”精英团队作为突破口的跟进措施,通过“课程思政”精英团队典型的课程示范带动全院的 “课程思政”改革。再次,学校从政策上鼓励在“课程思政”精英团队孕育出的苗子独立建设自己的团队,从而把学校的“课程思政”改革从整体上带动起来,最终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2. 双向融合的“课程思政”模式的步骤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的这种双向融合的“课程思政”改革模式,既立足于本校理工专业“课程思政”改革的实际,又以全方位育人的视角创造性展开专业课、通识课和思政课的“课程思政”育人方式,且操作简单,可复制性强,因此对其他理工院校的“课程思政”改革有直接的借鉴意义。其具体的步骤如下:
  第一步,以研讨会为“课程思政”改革的突破口,找到各专业的融合点。对于一般专业课教师来说,从事“课程思政”最大的困难就是不知如何挖掘本专业的思政或德育元素,而通过双向融合的“课程思政”的研讨会,专业课教师、通识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汇聚在一起,畅所欲言,互相启发,甚至会掀起一场头脑风暴。例如在我们召开的由思政课教师参加的计工学院的“课程思政”的双向交流会上,计算机专业、通信等专业的教师,在思政课骨干教师的启发下,认识到计算机专业、通信等专业可以通过融入、提炼、拓展等多种方式进行专业的“课程思政”授课。具体地说,在讲通信的国际应用这一知识时可以结合时下美国对中信、华为等中国企业采取不正当手段的案例,对同学们介绍企业在经营和发展时国家的支持作用,以增强同学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国内涵的理解,这是专业课融入式的“课程思政”教学方式;在讲通信产业的更新换代这一知识时可以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创新发展理念的重要性,以增强同学们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这是专业课提炼式的“课程思政”教学方式;在讲计算机的社会应用这一知识时可以结合计算机行业的工程伦理内容提升同学们的职业道德水平,这是专业课拓展式的“课程思政”教学方式。
  第二步,打造跨专业、跨领域的“课程思政”精英团队,形成示范效应。当人们面对一件事不知怎么做的时候,最好的办法是树立榜样,因为人们在榜样身上不仅能获得力量和勇气,而且能获得做事的方法,受到启示,从而克服畏难的情绪。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先后打造了“《资本论》选读”、“计算机网络”、“审计学”等跨专业、跨领域的“课程思政”精英团队,不但形成了对专业课教师从事“课程思政”的示范效应,而且把这些精英团队建设成为一个小型的专业课“课程思政”培训机构,成为专业课教师从事“课程思政”的一个 “孵化器”,从而带动了相关联的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的改革。
  第三步,鼓励“课程思政”精英团队的成员以各种形式指导原有专业课的教学团队,使这些团队“脱胎换骨”。跨专业、跨领域的“课程思政”精英团队就是一粒粒“课程思政”的种子,只有在各个学院不断地发芽、开花、结果,才能带动所有教师都心甘情愿、全心全意地进行“课程思政”改革。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鼓励“课程思政”精英团队的成员,以加盟、协作、合作等多种方式指导学校原有的各种专业课的教学团队,使这些团队“脱胎换骨”,成为真正的专业课“课程思政”的教学团队,进而带动了全校的“课程思政”改革。
  三、双向融合的“课程思政”改革模式的推广
  为了落实学校双向融合的“课程思政”建设的工作方针和相关政策,教务处还专门成立了双向融合的“课程思政”的推进工作小组。双向融合的“课程思政”的推进工作小组的主要职责如下:
  第一,建立双向融合“课程思政”的“中央厨房”,为各学院展开“课程思政”提供遴选的方案菜单。
  第二,定期召开全校的双向融合的“课程思政”的研讨、交流与培训。
  第三,有计划地开设一批双向融合“课程思政”的通识课程,尤其是诸如《工程伦理学》、《环境伦理学》、《计算机伦理学》等文理兼容的“课程思政”的通识课程。例如开设《工程伦理》的通识课程,专业课、通识课和思政课就都能融合进这一课程当中,这样,双向融合的“课程思政”就变为多向融合的“课程思政”。在这样的“课程思政”课堂上,学生能感受到来自人文、哲学、工程等多学科知识和思想的对撞和启发,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和思想道德境界。不仅如此,文理兼容的“课程思政”的通识课程还能成为专业课、通识课和思政课进行“课程思政”合作的有效教學平台和经验不足教师的“课程思政”孵化器。
  四、结束语
  总之,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的双向融合的“课程思政”改革模式,不仅能解决理工院校在进行 “课程思政”改革遇到的普遍困难,而且能确保理工院校的专业课和通识课的“课程思政”改革始终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同时还为“三全育人”探索出了一条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虞丽娟.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N].光明日报,2017-07-20(14).
  [2]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采用普通二维钛网对面积较小、三维形状较规则的颅骨缺损进行修补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普通二维钛网对14例面积较小、三维形状较规则的颅骨缺损患者进行颅骨修补
进入新时代以来,如何提升高校辅导员的使命与担当成为高校工作不断深入的必然要求。只有不断提升高校辅导员的使命与担当,才能切实将大学生教育工作的成效显著提高。文章从提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分子分型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2月116例在我院诊治的符合要求的乳腺癌的患者,收集并完善所有病例的雌激素受体(ER)、
柔性管理能够很好地激发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将组织目标转化为个体意志。在高校英语教学中许多教师仍以自上而下的、知识灌输的刚性管理理念开展教学,带来了教学理念固化、教
目的:探讨吻合血管游离腓骨移植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2001年8月--2011年3月我科采用吻合血管游离腓骨移植方法治疗股骨头坏死121例,其中Ficat工期29例,FicatⅡ期56例,F
采用燃烧法制备了Gd2O3:Sm^3+和Li^+离子掺杂的Gd2O3:Sm^3+纳米晶,根据X射线衍射图谱确定所得纳米样品为纯立方相。在室温下,用275nm和980nm激发光激发各样品时,可分别观测到Sm^3+离子
随着互联网+与教育结合得越深,众多院校开始将其应用于课程教学改革中。文章以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市场营销》课程为例,对这门应用型课程教学现状及问题进行了分析,最终提出
翼状胬肉是睑裂区肥厚的球结膜及其下的纤维血管组织,呈三角形向角膜侵入,形态似翼状而得名[1]。发病原因可能与紫外线照射损害角膜缘干细胞、气候干燥、接触风尘等有一定关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被广泛使用,并取得卓越的教学效果。目前大多数高校实验教学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实验课程的发展。利用翻转课堂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