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浙江大学秉承“求是创新”校训,紧密围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主动面向国家导向的科学研究,主动适应地方发展的需求,不断探索发挥研究型大学优势,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中实现自身的跨越发展。本文将主要以浙江大学为例,对研究型大学服务地方区域发展的途径、措施、成果、经验等进行全面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研究型大学;区域发展;服务;经验;科技成果转化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09-0171-02
【项目介绍】研究型大学服务区域发展的实证研究与机制探索(编号Y200805254),受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计划资助)
目前国内越来越多的研究型大学致力于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到生产实践中,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浙江大学作为一所百年名校,以“求是创新”的校训享誉世界,由于地处全国民营经济最发达,同时也是最急需科技成果转化的浙江,其在服务地方区域发展方面起步较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效果,其所获得的经验值得借鉴。
浙江大学(Zheiiang University)创立于1897年,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底蕴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中国首批7所“211工程”、首批9所“985工程”、“珠峰计划”、“111计划”重点建设的名牌大学之一,也是中国大学“常春藤联盟”(C9联盟)的成员。“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是一个世纪来浙江大学的追求。
自改革开放以来,浙大在积极参与国家重大战略科技研究的同时,主动结合地方区域发展需要,努力为浙江发展做出贡献,实现高校服务社会功能,赢得了全省上下对学校的认同和支持,逐渐形成了“政府、高校和产业相互作用、相互推动的‘三螺旋’结构工作模式”和“专家+龙头企业+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以“湖州新农村建设”、“杭州和谐示范区建设”、“嘉兴城乡统筹建设”、“舟山海上浙江建设”、“东桑西移”为标志的浙江大学服务地方区域发展的模式被外界统称“浙大模式”,这是中国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四种典型模式中唯一以高校名称命名的发展模式。如今,浙江大学正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提高自身的科技成果转化和服务地方区域发展的能力。
一、开展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最终要在企业实现,大学主动向下游延伸,介入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过程,是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形式。浙大积极推进与浙江龙头骨干企业的战略合作,建立联合研发中心和产品创新设计中心,攻克制约产业链发展的关键技术。“十五”期间,浙大与浙江龙头和骨干企业合建了近100家研究开发中心。
2005年至今,浙江大学与全省各地区举行农业项目合作对接活动多场,与吴江市电梯产业界合作,与苏州市生物医药行业对接洽谈会,与福建省电机企业合作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提供技术支持,与中国普天信息产业集团公司、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两家央企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除此之外,浙江大学为加深校企合作,创建了一批校企创新研发中心,2009年1月“浙江大学一富士电机创新中心”在浙大成立,2009年5月,浙江大学与常州南方卫材合作成立研发中心,2009年12月浙江电信与浙大成立联合研究中心,2010年浙江大学与富士电机控股集团联合成立“浙江大学一富士电机创新中心”,2010年浙江大学与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签署协议开展技术研发合作,2011年4月浙江大学与众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校企战略合作协议,瞄准新能源汽车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2011年11月浙江大学与浙江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2011年12月浙江大学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签订合作框架,成立IT联合实验室等。
二、广泛建立校府合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近年来浙江大学分别与杭州市、宁波市、金华市、湖州市、衢州市、台州市、舟山市等省内地级市签订全面合作协议。同时还走出浙江,与湖南省政府、江苏省政府、苏州市政府、黄山市政府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除一股性的校府合作之外,浙江大学还与地方政府携手制定了七个专项计划以便深化服务地方区域的发展,如表1所示。
近期,为响应党中央、浙江省委的号召,为“海上浙江”建设做贡献,浙江大学与舟山市开展了一揽子全方位的合作,提供人才、科技、政策咨询等服务,共建了全国首个科技师范岛,为舟山的跨越式发展助力。2011年4月8日,国务院温家宝总理在舟山调研期间,听取了浙江大学校长助理、舟山市副市长朱世强有关市校合作助推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情况汇报,肯定了浙江省“陆海统筹、协调发展”的策略。
截止目前,浙江大学已与浙江省的9个地级市、17个经济强县(市)及贵州、江西、云南、山东等省签订并实施了全面合作或科技合作协议。“十五”期间,浙大在浙江開发和转移了3000多项高新技术,创造产值达到1000亿元,创造经济效益初步估计在250亿元以上,有效地推动了地方的经济发展。
三、走出校门办学,服务经济发展
为了深层次地服务地方区域发展,带动当地经济、科技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浙江大学走出校门办学。2009年3月城市学院产学研基地落户杭州北部软件园,2009年5月浙江大学长沙技术转移中心正式成立,2009年9月浙江大学义乌创业育成中心成立,把最新的创新研究成果汇聚到经济建设一线,实现教育资源和研究资源的同步输送,为当地发展注入新鲜活力。2010年11月,浙江大学与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合作共建浙江大学常熟合作研究院。2011年4月,浙江大学与湖州市农办、湖州广播电视学院联合创办的浙江省首个农民学院“湖州农民学院”在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挂牌成立。
四、建设大学科技园,创立高科技企业群
大学科技园是研究型大学与政府、企业合作创办的高科技密集区,承担着技术创新、企业孵化、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和产业辐射的功能。在当今社会,大学科技园在研究型大学为地方区域科技创新和高新科技产业发展的服务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浙江大学科技园创建于2001年,是经科技部、教育部联合批准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也是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浙江大学科技园的建设遵循“统筹规划、以人为本、市场推动、坚持开放”的方针,坚持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和创新创业人才培育、高新技术产业辐射的宗旨。七年多来,浙大科技园积极为学校科技成果与民间资本嫁接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已新创办科技孵化企业300多家,转化学校科技成果300多项。浙江大学的相关教师、科技人员和学生在科技园专、兼职创新创业人员1000余人。 近年来,浙江大学在科技园建设上采用“一园多点”的战略构想,采取开放的建设原则,在确保杭州核心区建设高水平的同时,在有条件的地方建设科技园分园,更深层次推动地方科技进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服务地方区域发展。目前,浙大科技园分别在宁波、长兴和江西南昌建立了分园,并取得了显著进展。分园已有新创办企业85家,注册资本8亿元,建成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场地5万多平方米,转化浙江大学科技成果30多项,为浙江大学技术转移和高新技术产业向外辐射创造了良好平台。
2010年,浙江省为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与浙江大学联合创建浙江海外人才创业园,2010年7月海创园正式挂牌,定位为按全新机制运行的人才改革发展试验区,集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创业创新高地。浙大与地方共建海外联络站,合作建设国家大学科技园,合作建设三级甲等医院,园区与浙大将在实验室、公共技术平台的建设上实现共建共享、优势互补,入园创业的人才可充分共享浙大的优质资源。
五、以理论创新、咨询合作,服务区域发展
近几年,浙江大学不断努力尝试以创新理论来服务区域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为国家地方的发展献计献策。其中,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黄祖辉教授撰写的报告《重视城市化对新农村建设的引领和两者的互动共进》,获得国务院温家宝总理的重要批示;西部院承担编写的《关中一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获国务院批准;西部院主持的《中国西部大开发发展报告》入选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建设项目;范柏乃教授等起草撰写的全国政协提案《关于遏制公款吃喝的建议》产生巨大反响;经济学院金祥荣教授等主持并主执笔完成的省“十二五”规划专题研究课题《浙江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受到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等省委领导的重要批示;经济学院史晋川教授《加快推进我省海外直接投资的建议》,引起了省政府有关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吕祖善省长做出重要批示等。
于此同时,浙大还为这些省、市、县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学校成立了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中央农办副主任陈锡文同志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省政协主席周国富同志担任研究院董事会董事长。2006年11月,浙江大学与国务院西部发展办公室联合成立了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2011年5月,由国务院扶贫办外资项目管理中心与浙江大学共建的“浙江大学中国区域发展咨询与研究中心”揭牌成立。此外,浙大还成立了非传统安全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努力当好区域发展的智囊团、思想库。
浙江大学通过多年的不断努力在服务地方区域发展方面已经初见成效,成果斐然,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仍然有很多需要完善和改进之处。
首先,要进一步集中思想、统一认识,实现研究型大学与区域的战略融合。在推进服务地方发展的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服务目标、区域特点和定位不明确,与地方企业沟通不顺畅,部分合作可持续性不强,出现“一锤子买卖”的现象。对此,浙江大学在未来服务地方区域发展的工作中,必须要树立高校发展新理念,进一步明确区域范围、区域特点、区域定位,沟通区域合作关系,将自身特色和优势与地方区域建设很好的结合起来,构筑合作战略,建立行之有效的机制。例如浙江大学与舟山市关于摘箬山岛建设的合作,不仅符合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的需要,起到海洋科技研究和技术成果转化的示范作用,带动浙江乃至全国海洋产业的发展,更是浙江大学与地方区域实现战略融合的标杆。
其次,要进一步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相对于境外高水平研究大学而言,浙江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和产业化率明显偏低,应用型科研尚未完全遵循市场导向,新产品产业化服务体系也很薄弱。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可以參考国际先进经验,成立专业的技术转移机构,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具有实用价值的高新技术。例如,近年来成长迅速、成绩斐然的香港科技大学,其在研究和发展部下专门设立了技术转移中心(TTC)和研究开发有限公司(RDC),作为大学与社会联系的桥梁,有效地为大学研究机构寻求合作伙伴,寻找新技术发明并评估其潜在市场机制,保护、管理知识产权,与企业签订技术转让合同等等。其次,建立科研共同体,在原有僵化的校、院、系科研管理体制之上,建立更为灵活的跨专业、跨学科研究所,充分发挥研究型大学学科全、覆盖面广的优势,开展跨学科科技攻关,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
21世纪的科技、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人才、知识做基础,历史经验和国外经验都充分证明,越是发达的经济,越是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越需要产学研合作,因此,研究型大学服务地方区域发展,与区域的战略融合无论对高校还是对国家地方的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浙江大学必须要坚定不移地全方位服务国家和区域的战略需求,在社会服务工作已有的基础上,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资源平台,乘势而上,奋发有为,协同创新,与科研院所、行业产业、地方政府进行深入融合,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与模式,进一步巩固、提高和深化服务地方区域工作,进一步推动研究型大学在服务地方区域发展工作上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研究型大学;区域发展;服务;经验;科技成果转化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09-0171-02
【项目介绍】研究型大学服务区域发展的实证研究与机制探索(编号Y200805254),受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计划资助)
目前国内越来越多的研究型大学致力于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到生产实践中,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浙江大学作为一所百年名校,以“求是创新”的校训享誉世界,由于地处全国民营经济最发达,同时也是最急需科技成果转化的浙江,其在服务地方区域发展方面起步较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效果,其所获得的经验值得借鉴。
浙江大学(Zheiiang University)创立于1897年,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底蕴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中国首批7所“211工程”、首批9所“985工程”、“珠峰计划”、“111计划”重点建设的名牌大学之一,也是中国大学“常春藤联盟”(C9联盟)的成员。“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是一个世纪来浙江大学的追求。
自改革开放以来,浙大在积极参与国家重大战略科技研究的同时,主动结合地方区域发展需要,努力为浙江发展做出贡献,实现高校服务社会功能,赢得了全省上下对学校的认同和支持,逐渐形成了“政府、高校和产业相互作用、相互推动的‘三螺旋’结构工作模式”和“专家+龙头企业+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以“湖州新农村建设”、“杭州和谐示范区建设”、“嘉兴城乡统筹建设”、“舟山海上浙江建设”、“东桑西移”为标志的浙江大学服务地方区域发展的模式被外界统称“浙大模式”,这是中国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四种典型模式中唯一以高校名称命名的发展模式。如今,浙江大学正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提高自身的科技成果转化和服务地方区域发展的能力。
一、开展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最终要在企业实现,大学主动向下游延伸,介入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过程,是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形式。浙大积极推进与浙江龙头骨干企业的战略合作,建立联合研发中心和产品创新设计中心,攻克制约产业链发展的关键技术。“十五”期间,浙大与浙江龙头和骨干企业合建了近100家研究开发中心。
2005年至今,浙江大学与全省各地区举行农业项目合作对接活动多场,与吴江市电梯产业界合作,与苏州市生物医药行业对接洽谈会,与福建省电机企业合作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提供技术支持,与中国普天信息产业集团公司、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两家央企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除此之外,浙江大学为加深校企合作,创建了一批校企创新研发中心,2009年1月“浙江大学一富士电机创新中心”在浙大成立,2009年5月,浙江大学与常州南方卫材合作成立研发中心,2009年12月浙江电信与浙大成立联合研究中心,2010年浙江大学与富士电机控股集团联合成立“浙江大学一富士电机创新中心”,2010年浙江大学与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签署协议开展技术研发合作,2011年4月浙江大学与众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校企战略合作协议,瞄准新能源汽车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2011年11月浙江大学与浙江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2011年12月浙江大学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签订合作框架,成立IT联合实验室等。
二、广泛建立校府合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近年来浙江大学分别与杭州市、宁波市、金华市、湖州市、衢州市、台州市、舟山市等省内地级市签订全面合作协议。同时还走出浙江,与湖南省政府、江苏省政府、苏州市政府、黄山市政府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除一股性的校府合作之外,浙江大学还与地方政府携手制定了七个专项计划以便深化服务地方区域的发展,如表1所示。
近期,为响应党中央、浙江省委的号召,为“海上浙江”建设做贡献,浙江大学与舟山市开展了一揽子全方位的合作,提供人才、科技、政策咨询等服务,共建了全国首个科技师范岛,为舟山的跨越式发展助力。2011年4月8日,国务院温家宝总理在舟山调研期间,听取了浙江大学校长助理、舟山市副市长朱世强有关市校合作助推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情况汇报,肯定了浙江省“陆海统筹、协调发展”的策略。
截止目前,浙江大学已与浙江省的9个地级市、17个经济强县(市)及贵州、江西、云南、山东等省签订并实施了全面合作或科技合作协议。“十五”期间,浙大在浙江開发和转移了3000多项高新技术,创造产值达到1000亿元,创造经济效益初步估计在250亿元以上,有效地推动了地方的经济发展。
三、走出校门办学,服务经济发展
为了深层次地服务地方区域发展,带动当地经济、科技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浙江大学走出校门办学。2009年3月城市学院产学研基地落户杭州北部软件园,2009年5月浙江大学长沙技术转移中心正式成立,2009年9月浙江大学义乌创业育成中心成立,把最新的创新研究成果汇聚到经济建设一线,实现教育资源和研究资源的同步输送,为当地发展注入新鲜活力。2010年11月,浙江大学与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合作共建浙江大学常熟合作研究院。2011年4月,浙江大学与湖州市农办、湖州广播电视学院联合创办的浙江省首个农民学院“湖州农民学院”在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挂牌成立。
四、建设大学科技园,创立高科技企业群
大学科技园是研究型大学与政府、企业合作创办的高科技密集区,承担着技术创新、企业孵化、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和产业辐射的功能。在当今社会,大学科技园在研究型大学为地方区域科技创新和高新科技产业发展的服务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浙江大学科技园创建于2001年,是经科技部、教育部联合批准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也是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浙江大学科技园的建设遵循“统筹规划、以人为本、市场推动、坚持开放”的方针,坚持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和创新创业人才培育、高新技术产业辐射的宗旨。七年多来,浙大科技园积极为学校科技成果与民间资本嫁接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已新创办科技孵化企业300多家,转化学校科技成果300多项。浙江大学的相关教师、科技人员和学生在科技园专、兼职创新创业人员1000余人。 近年来,浙江大学在科技园建设上采用“一园多点”的战略构想,采取开放的建设原则,在确保杭州核心区建设高水平的同时,在有条件的地方建设科技园分园,更深层次推动地方科技进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服务地方区域发展。目前,浙大科技园分别在宁波、长兴和江西南昌建立了分园,并取得了显著进展。分园已有新创办企业85家,注册资本8亿元,建成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场地5万多平方米,转化浙江大学科技成果30多项,为浙江大学技术转移和高新技术产业向外辐射创造了良好平台。
2010年,浙江省为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与浙江大学联合创建浙江海外人才创业园,2010年7月海创园正式挂牌,定位为按全新机制运行的人才改革发展试验区,集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创业创新高地。浙大与地方共建海外联络站,合作建设国家大学科技园,合作建设三级甲等医院,园区与浙大将在实验室、公共技术平台的建设上实现共建共享、优势互补,入园创业的人才可充分共享浙大的优质资源。
五、以理论创新、咨询合作,服务区域发展
近几年,浙江大学不断努力尝试以创新理论来服务区域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为国家地方的发展献计献策。其中,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黄祖辉教授撰写的报告《重视城市化对新农村建设的引领和两者的互动共进》,获得国务院温家宝总理的重要批示;西部院承担编写的《关中一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获国务院批准;西部院主持的《中国西部大开发发展报告》入选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建设项目;范柏乃教授等起草撰写的全国政协提案《关于遏制公款吃喝的建议》产生巨大反响;经济学院金祥荣教授等主持并主执笔完成的省“十二五”规划专题研究课题《浙江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受到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等省委领导的重要批示;经济学院史晋川教授《加快推进我省海外直接投资的建议》,引起了省政府有关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吕祖善省长做出重要批示等。
于此同时,浙大还为这些省、市、县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学校成立了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中央农办副主任陈锡文同志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省政协主席周国富同志担任研究院董事会董事长。2006年11月,浙江大学与国务院西部发展办公室联合成立了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2011年5月,由国务院扶贫办外资项目管理中心与浙江大学共建的“浙江大学中国区域发展咨询与研究中心”揭牌成立。此外,浙大还成立了非传统安全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努力当好区域发展的智囊团、思想库。
浙江大学通过多年的不断努力在服务地方区域发展方面已经初见成效,成果斐然,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仍然有很多需要完善和改进之处。
首先,要进一步集中思想、统一认识,实现研究型大学与区域的战略融合。在推进服务地方发展的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服务目标、区域特点和定位不明确,与地方企业沟通不顺畅,部分合作可持续性不强,出现“一锤子买卖”的现象。对此,浙江大学在未来服务地方区域发展的工作中,必须要树立高校发展新理念,进一步明确区域范围、区域特点、区域定位,沟通区域合作关系,将自身特色和优势与地方区域建设很好的结合起来,构筑合作战略,建立行之有效的机制。例如浙江大学与舟山市关于摘箬山岛建设的合作,不仅符合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的需要,起到海洋科技研究和技术成果转化的示范作用,带动浙江乃至全国海洋产业的发展,更是浙江大学与地方区域实现战略融合的标杆。
其次,要进一步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相对于境外高水平研究大学而言,浙江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和产业化率明显偏低,应用型科研尚未完全遵循市场导向,新产品产业化服务体系也很薄弱。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可以參考国际先进经验,成立专业的技术转移机构,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具有实用价值的高新技术。例如,近年来成长迅速、成绩斐然的香港科技大学,其在研究和发展部下专门设立了技术转移中心(TTC)和研究开发有限公司(RDC),作为大学与社会联系的桥梁,有效地为大学研究机构寻求合作伙伴,寻找新技术发明并评估其潜在市场机制,保护、管理知识产权,与企业签订技术转让合同等等。其次,建立科研共同体,在原有僵化的校、院、系科研管理体制之上,建立更为灵活的跨专业、跨学科研究所,充分发挥研究型大学学科全、覆盖面广的优势,开展跨学科科技攻关,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
21世纪的科技、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人才、知识做基础,历史经验和国外经验都充分证明,越是发达的经济,越是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越需要产学研合作,因此,研究型大学服务地方区域发展,与区域的战略融合无论对高校还是对国家地方的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浙江大学必须要坚定不移地全方位服务国家和区域的战略需求,在社会服务工作已有的基础上,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资源平台,乘势而上,奋发有为,协同创新,与科研院所、行业产业、地方政府进行深入融合,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与模式,进一步巩固、提高和深化服务地方区域工作,进一步推动研究型大学在服务地方区域发展工作上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