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生活中的学生更好?

来源 :心事·教育策划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xoceco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案例背景
  学生观是教师对学生的基本看法和根本观点,有什么样的学生观就有对待学生的相应态度和行为方式。平时我们看到的学生很多令人头疼,或者不服管教,或者学习不努力,或者学习效率低下学而无功,或者不参加集体活动,不关心班集体等等。似乎让人满意的好学生不多,让人失望、生气、甚至恼怒的学生大有人在。
  二、案例简介
  去年6月,我和一位班主任一起带学生到外县参加高考,与这个班的学生相处4天。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不再上课的那几天,我见到的学生与平时大相径庭,有天壤之别。学生的言谈举止、思想观念完全呈现出一个全新的群体。那几天我对学生的认识超过了平时的两三年。学生对老师那么友好,那么尊重,几乎要对老师问寒问暖、关心体贴了。他们主动与老师套近乎,询问老师很多事情,尤其是买了什么好吃的,总要争先恐后的先让老师吃,学生倒关心起老师来了,有的学生把心里话告诉给老师,有的学生与老师讨论学习之外的话题,个别平时表现不怎么好的学生竟然也浪子回头,重新做人,严以律己,让人刮目相看。学生的这些举动让人感动,令人难忘。为什么平时没有发现学生的这么多善举呢?为什么平时没有看到、感受到学生中这诸多感人的事情呢?为什么此时的学生和上课时的学生判若两重天呢?难道课堂上的学生不好,校园里的学生不好,生活中的学生更好吗?我开始思索、探寻。
  三、案例分析
  什么是学生?你把学生当成什么他就是什么?古希腊人普鲁塔戈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当你把学生当成装填知识的容器并且强行装填时,势必有学生反感,让你装不了、装不好,甚至不让你装,让你失望。平时学生“表现”不好,好学生少了,是我们的评价标准有偏差,思想认识出了问题。我们没有有意识的去发现学生中的“美”,缺乏一双看清、看全学生的慧眼。这种认识的根源在于应试教育的弊端,在于片面的学生观、评价观。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基于升学考试的压力,大家把考试成绩作为教育追求的根本目标,把考试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结果“一好百好、一差百差”,只要在学习、考试方面做得好就是个好学生,如果这些方面做的不好就不是一个好学生,就留下不好的印象。而学习好的学生毕竟是一部分,不好的学生自然就产生了。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学生观、评价观。可是细细想想,难道平时学生不好吗?平时他们没有让人满意的言行吗?不是的,只因为平时我们的关注面太窄,只看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太关注其他方面,没有给学生表现其他方面的机会。
  四、反思启示
  在高考这样的特殊时期发现了与种不同的好学生,说明平时学生并非没有亮点可看,而是我们没有有意识的去发现,如果平时发现了并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和褒奖,学生就会充满自信,会展示更多善举,校园将会有更多阳光,让我们满意的学生就会更多。《读者》杂志上有一段力奥·巴恩格利亚先生写的话:“我们整天在干什么?我们如此忙于传授知识。我们如果没有教学生任何他们真正需要的东西,譬如:如何快乐的生活着,如何有个人价值感和自尊心,而是单纯地教给他们如何读书、写作、算题,这又有什么用呢?”由此我认识到教育的本质不是学生学了多少知识,考了多少分数,而是学生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的内心品质能够被激发,向往真善美的心灵被关注,各种兴趣、特长、亮点被张扬,这些才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起关键作用。应该反思我们的教育教学,认识到树立什么样的理念,践行什么样的学生观、评价观至关重要。
  新课程的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提倡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评价的内容更加丰富,不仅注重知识、技能、过程和方法,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要求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努力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片面追求学业成绩、忽视学生其他方面的做法完全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是落实“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
  作为教师要自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评价观,正视差异,相信学生,给学生展示、发展个性和专长的时间、机会和空间,不要等到毕业的时候才被学生感动。“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要承认学生是有着丰富个性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教师要恰当处理学习与其他方面的关系,既要认真履行教学职责,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让学生掌握应有的知识、技能、方法,又不能仅仅在学习方面盯住学生。有的学生虽然学习成绩不理想,但在商方面丝毫不差,我们要因势利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长处得到发扬,亮点得到认可,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觉得好学生太少,才会有耐心、有信心点亮每个学生的心灵之火,才不会觉得生活中的学生更好,而课堂上的学生不好。
  (责任编校:合欢)
其他文献
分析《痛苦的往事》中主人公达菲先生心理路线的波动.他的自我与本我在遇到辛尼科太太之前和之后的状态,他是如何审问自己的灵魂以及如何弃绝他所认为的混乱的生活状态以保持
以我区“名师培养对象汇报展示课”活动中的同课异构课堂为实例,对四位教师《质量》的教学进行阐释探讨,以期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的目的。 Taking the heterog
期刊
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
期刊
小学作为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心智发展和人生观树立的重要时期.实践证明,盲目地偏重文化知识教育往往会影响学生整体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小学保育员对学生的思想行为、身体素质
小学生天生好动,注意力不集中,这使得小学教学工作难以有效实施,这就对小学教师的要求更加严格了,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必须有足够的耐心,不能急于求成,从点滴抓起,逐渐的积累,
一、让广大教师人尽其才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前提  这里所讲的“才”,专指教师教书育人时所具备的专业常识。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授业、传道、解惑也。现在姑且不论现代的人民教师应该具备什么素质,但就专业知识来说,不能“授业、传道、解惑”不能为师。我们知道,每位教师从高等院校所学的知识是书面的、片面的、肤浅的,甚至有许多知识的获取、积累,毕业后不能做到学以致用。因为,每个教师在选择学习专业时经常会面
小学数学是学生基础课程之一,它对小学生思维的培养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应不断改进教学手段,辅助小学生学好数学,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初中作为新课改的实验改革载体,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初中数学具有抽象性强、逻辑性强的特点,因此,在教学方面应当与新课改教学目标相互融合
期刊
精细化管理,即岗位有职责、工作有流程、评价有标准、创新有空间。不断加强学校的精细化管理,会使学校管理和教学工作充满朝气和活力,使教育教学工作沿着素质教育的内涵向纵深发展。  一、岗位有职责,重在塑心  建立完善各种规章制度,明确各个岗位职责,形成宝塔式的管理模式,层层分工,各司其职。这一点很容易做到,关键是在落实岗位职责的同时,还注重对当事人塑心,即让每一位当事者用心做事,敢于担当。  塑心的关键
问题情境教学模式是近些年来新课程改革的产物,这种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实际需求,让他们成为课堂中真正的主人,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The problem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