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动方程法共成像点道集偏移速度建模

来源 :地球物理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renlaop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叠前深度偏移的成像效果对偏移速度场相当敏感,建立正确的偏移速度场是实现高质量叠前深度偏移成像的关键.首先应用成像精度高的波动方程法叠前深度偏移抽取共成像点道集;然后基于摄动法通过参数化速度函数和改进的剩余曲率分析建立偏移速度误差和成像深度误差的定量关系;最后采用单参数/多参数联合迭代反演实现偏移速度建模.对Marmousi模型的试算结果表明:该方法对复杂地质体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较好的建模和成像效果,一般只需分析和控制主要反射层,通过3~4次迭代就可以满足精度要求.
其他文献
利用 9个国际纬度观测站的平纬长期变化序列 ,重新讨论并估计了平极的长期漂移 ,得到漂移的平均速率为 (3 .3 5 6″± 0 .1 42″)× 1 0 - 3/a,方向为西经 78.7°± 2 .5° .进一步基于最新的ICE 4G冰期后地壳反弹模型 ,采用地球上 8个冰盖的冰融参数 ,估计了理论的平极长期漂移方向为西经 74.8°.由观测的平极长期漂移速率为约束 ,基于 1 0 6 6B地球
针对重力异常反演的现状,采用矩形单元体网格剖分的二度半体组合模型,模拟任意的多层密度界面或形体,实现了重力正演.该建模方法适应性强,适合于实际工作中常见的密度横向变化的复
通过对多分量地震资料的分析,我们发现随着频率的增加横波分裂时差减小.对于深部接收的VSP数据来说快横波的偏振方向保持不变,而对于浅层接收的VSP数据来说偏振方向却存在一个最大可以达到20°的旋转.尽管多尺度随机分布微裂隙岩石物理模型已经成功地模拟并解释了横波分裂时差随频率变化的现象,却不能解释与频率相关的横波分裂.据推测,如果微裂隙的排列方向和大裂隙的排列方向不同,利用低频信息获得的偏振方向将指示
重庆长安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安新能源公司)2008年6月成立,经过发展壮大,目前已建立了一支包括归国专家、高级人才在内的450余人的混合动力、纯电驱动系统研发专业团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大数据已经渗透到了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在大数据时代下,企业管理会计既迎来一些机遇,也面临一定的挑战。如何抓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