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在的中学生都是90后,历史对他们来说是一件非常遥远而且陌生的事情,而且对他们的升学、就业等形不成重大的影响,这就从心里上激发不了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面对这样一个比较枯燥的学科,如何教才能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一个历史教师所面对的现实问题。笔者认为:中学历史教学应充分开发课程资源,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做到历史教学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关键词】历史教学 社会现实 关注
现在的中学生都是90后,历史对他们来说是一件非常遥远而且陌生的事情,而且对他们的升学、就业等形不成重大的影响,这就从心里上激发不了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在讲台上激情飞扬、侃侃而谈,学生则在下面无精打采,一副茫然。听话者,也只是照抄板书,死记硬背。这种师生之间貌合神离的教学方法,使历史教学缺少了生命,也缺少了本来应有的课堂活力。新课程改革要求中学历史教学要活起来,充分开发课程资源,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怎样才能达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笔者认为:历史课教学内容应联系社会现实,联系当今重大社会问题和国际问题,贴近学生生活。
一、只有联系现实,才能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爱好。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通常只注重课文知识点的讲授,就事论事。这就很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提不起学习兴趣。因为那些历史离他们毕竟太远了。然而在现代社会里,由于电影、电视、网络、报纸杂志等各种媒体的作用,使学生接受了大量的课外信息,其中就有很多他们所感兴趣的“热点”。教师如果能立足于课本,将一些社会现实中学生感兴趣的“热点”与课本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就会使学生对学习历史兴趣盎然。
例如:《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一课,在讲到日本在侵华战争中对中国进行残暴的殖民统治之奴化教育一目时,我问道:“台湾的国语与大陆的普通话有着明显的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小小的问题立即在学生中掀起波澜,众说纷纭后,我总结道:“日本在统治台湾的几十年间,迫使台湾民众穿日式服装,养成日式饮食习惯,甚至把日语作为母语,妄图用民族同化政策消磨中国人民的民族意志,将台湾民众变成日本的顺民。当1945年台湾重归祖国怀抱时,台湾同胞中已经没有多少人会中国话了,于是民国政府不得不在台湾开展普及国语运动。而大陆的普通话则在解放后有了很大变动。”紧接着,我又请学生们谈谈自己的感受。他们有的谈到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符合两岸的根本利益;有的谈到经济建设为中心,提升综合国力,防止历史悲剧重演等等。由台湾国语特点,自然的过渡到日本侵华期间实行奴化教育的措施和危害,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在学习完中国抗日战争史后,我问了学生一个问题:“你们知道日本政府在哪两件事情上激起了亚洲各国乃至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民的愤怒吗?” 由于新闻媒体大量报道和评论过,所以学生几乎是不加思索就答出:日本政府通过了严重歪曲历史的教科书和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同时多媒体出示相关的图片,教室里是群情激愤。于是我“趁热打铁”,启发学生,只有努力学习,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才是我们目前最为迫切的爱国主义。
二、只有联系现实,才能引使学生理解历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学生的社会生活和校园生活为背景创设的真实的历史教学情境,能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也会大大提升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在学习《伟大的历史转折》一课,认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是义务教育阶段中国现代史教学中的一个核心内容。客观地讲,一次会议的历史意义是不能通过会议本身说清楚的,只能是通过时间和实践来证明。在课前一周,我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要求学生对自己家庭在20世纪70——80年代和80年代——现在两个阶段的衣、食、住、行的情况进行访问父母或长辈,另一组要求对本乡镇的交通、卫生、教育设施和条件进行调查,两组人员要分工合作,人人参与,并把调查、访问的材料进行整理制作成书面报告材料,以便课堂交流。在本课教学开始时,学生把他们的辛勤劳动果实在课堂上积极交流,他们深刻认识到20世纪80年代前后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提出问题:那是什么原因促使这一巨变的?由此导入本课十一届三中全会史实的学习
三、只有联系现实,才能引导学生探索现实
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关心现实远胜于关心历史。“谈古”必须“论今”,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把了解过去与认识现实乃至预见未来联系起来,使历史教学更贴近时代,这样不仅能丰富教材内容,使之“活化”、“升华,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如果只“谈古”,不“论今”,把“谈古”和“论今”割裂开来,就会缺乏现实意义。在讲到《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深深的体会到,新中国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是为了保证人民充分享受当家作主的权利。我给学生们提供了两则材料。一则是封建社会中三不告:民不告官,子不告父,妻不告夫;一则是关于北京某市民状告西城区政府并胜诉的新闻。我请同学们思考“封建社会不允许民告官说明了什么问题?”虽然学生个体有差异,但是基本上都能得出:因为封建社会是不平等的等级社会,这一不平等性也体现到法律上,封建社会的法律是为保障封建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而制定的。我又问道:“对比古代社会,想一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民告官并胜诉,能说明什么问题?”学生们也基本上能感悟出政府必须依法行政,依法治国是为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总之,中学历史教学应关注社会现实、贴近学生生活、引领学生进入生活,是对教学内容的拓展,还拉近了现实生活与历史知识的距离,把发现问题的权利还给了学生,让课堂教学丰富而生动起来。只要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做个有心人,善于发现,善于挖掘,那么,我们的历史课堂将不在孤单,不在沉寂,历史的鲜活正向我们招手。
【关键词】历史教学 社会现实 关注
现在的中学生都是90后,历史对他们来说是一件非常遥远而且陌生的事情,而且对他们的升学、就业等形不成重大的影响,这就从心里上激发不了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在讲台上激情飞扬、侃侃而谈,学生则在下面无精打采,一副茫然。听话者,也只是照抄板书,死记硬背。这种师生之间貌合神离的教学方法,使历史教学缺少了生命,也缺少了本来应有的课堂活力。新课程改革要求中学历史教学要活起来,充分开发课程资源,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怎样才能达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笔者认为:历史课教学内容应联系社会现实,联系当今重大社会问题和国际问题,贴近学生生活。
一、只有联系现实,才能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爱好。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通常只注重课文知识点的讲授,就事论事。这就很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提不起学习兴趣。因为那些历史离他们毕竟太远了。然而在现代社会里,由于电影、电视、网络、报纸杂志等各种媒体的作用,使学生接受了大量的课外信息,其中就有很多他们所感兴趣的“热点”。教师如果能立足于课本,将一些社会现实中学生感兴趣的“热点”与课本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就会使学生对学习历史兴趣盎然。
例如:《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一课,在讲到日本在侵华战争中对中国进行残暴的殖民统治之奴化教育一目时,我问道:“台湾的国语与大陆的普通话有着明显的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小小的问题立即在学生中掀起波澜,众说纷纭后,我总结道:“日本在统治台湾的几十年间,迫使台湾民众穿日式服装,养成日式饮食习惯,甚至把日语作为母语,妄图用民族同化政策消磨中国人民的民族意志,将台湾民众变成日本的顺民。当1945年台湾重归祖国怀抱时,台湾同胞中已经没有多少人会中国话了,于是民国政府不得不在台湾开展普及国语运动。而大陆的普通话则在解放后有了很大变动。”紧接着,我又请学生们谈谈自己的感受。他们有的谈到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符合两岸的根本利益;有的谈到经济建设为中心,提升综合国力,防止历史悲剧重演等等。由台湾国语特点,自然的过渡到日本侵华期间实行奴化教育的措施和危害,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在学习完中国抗日战争史后,我问了学生一个问题:“你们知道日本政府在哪两件事情上激起了亚洲各国乃至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民的愤怒吗?” 由于新闻媒体大量报道和评论过,所以学生几乎是不加思索就答出:日本政府通过了严重歪曲历史的教科书和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同时多媒体出示相关的图片,教室里是群情激愤。于是我“趁热打铁”,启发学生,只有努力学习,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才是我们目前最为迫切的爱国主义。
二、只有联系现实,才能引使学生理解历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学生的社会生活和校园生活为背景创设的真实的历史教学情境,能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也会大大提升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在学习《伟大的历史转折》一课,认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是义务教育阶段中国现代史教学中的一个核心内容。客观地讲,一次会议的历史意义是不能通过会议本身说清楚的,只能是通过时间和实践来证明。在课前一周,我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要求学生对自己家庭在20世纪70——80年代和80年代——现在两个阶段的衣、食、住、行的情况进行访问父母或长辈,另一组要求对本乡镇的交通、卫生、教育设施和条件进行调查,两组人员要分工合作,人人参与,并把调查、访问的材料进行整理制作成书面报告材料,以便课堂交流。在本课教学开始时,学生把他们的辛勤劳动果实在课堂上积极交流,他们深刻认识到20世纪80年代前后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提出问题:那是什么原因促使这一巨变的?由此导入本课十一届三中全会史实的学习
三、只有联系现实,才能引导学生探索现实
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关心现实远胜于关心历史。“谈古”必须“论今”,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把了解过去与认识现实乃至预见未来联系起来,使历史教学更贴近时代,这样不仅能丰富教材内容,使之“活化”、“升华,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如果只“谈古”,不“论今”,把“谈古”和“论今”割裂开来,就会缺乏现实意义。在讲到《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深深的体会到,新中国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是为了保证人民充分享受当家作主的权利。我给学生们提供了两则材料。一则是封建社会中三不告:民不告官,子不告父,妻不告夫;一则是关于北京某市民状告西城区政府并胜诉的新闻。我请同学们思考“封建社会不允许民告官说明了什么问题?”虽然学生个体有差异,但是基本上都能得出:因为封建社会是不平等的等级社会,这一不平等性也体现到法律上,封建社会的法律是为保障封建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而制定的。我又问道:“对比古代社会,想一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民告官并胜诉,能说明什么问题?”学生们也基本上能感悟出政府必须依法行政,依法治国是为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总之,中学历史教学应关注社会现实、贴近学生生活、引领学生进入生活,是对教学内容的拓展,还拉近了现实生活与历史知识的距离,把发现问题的权利还给了学生,让课堂教学丰富而生动起来。只要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做个有心人,善于发现,善于挖掘,那么,我们的历史课堂将不在孤单,不在沉寂,历史的鲜活正向我们招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