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技术、新产品面世后能否为市场所接受,不取决于产品或技术本身,而取决于社会综合因素。
眼下世界上众多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研究十分重视,投巨资下大力气进行研发,但均重视车辆、轻新能源技术、装备的研发。借新能源之名行内燃发动机改良之实,如混合动力、乙醇、甲醇汽油、天然气、液化石油气、二甲醚、燃氢发动机等,实际上大家明白;离真正意义上的新能源尚远。另外,二次电池储能、电机驱动车辆也是常规传统技术,只是性能不同而已。
事实上,中国从“八五”、“九五”、“十五”,直至目前的“十一五”数个五年计划,都进行新能源汽车科技计划。当时认为我们在内燃机汽车方面与国外相比差距很大,难以跟上乃至超越。而新能源汽车与国外相差不大,有可能达到齐驾并驱的目标。因此连续十几、二十年持续投入研发。目前中国汽车企业甚多,产能已趋饱和,而且都是内燃机汽车,以合资企业为众。现在再搞新能源电动汽车研发经济实力有了,研发基础雄厚了。但企业目前以市场占有率为目标,以尽快获得投资回报为目的。对研发新能源电动汽车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够。同时背上了既有产业基础、现有产品市场这个包袱,全然没有了二十年前的那种冲劲。这种现象也充分反映在管理部门的作为方面,要不然为什么新能源电动汽车上牌上市那么长时间不能确定?
这与上世纪发生在半导体领域的案例有所相似:半导体问世以后,瑞士钟表业很快生产出了石英数字手表,它比发条手表走时更准确、价格更便宜。由于瑞士在机械表上投资太大,因此决定局部推出石英表,且以高档奢侈品定位。这一机遇被日本精工抓住了,利用这一技术再加上日本工艺,以更低成本、轻巧外形迅速推向市场,数年后几乎占领了这一领域100%市场。瑞士公司如梦初醒,但为时已晚,将这一市场拱手让给日本公司。
再有是晶体管,贝尔实验室发明了它,并获得了诺贝尔奖。随后由美国无线电公司生产,由于成品率低、性能较差,实用价值没有显示出来,只用在了助听器上面。那么美国无线电公司为何不进行晶体管的二次研发呢?原因是:一、他们在电子管方面投入巨大,而且所造产品品质很高,大大优于当时的晶体管。其电子管生产工艺、品质在当时世界上无对手。因此不愿再在晶体管产业上投资和花精力研究。这一信息被日本人发现,旋即去美国以2.5万美元买回专利,进行数年的二次研发,解决了成品率和性能问题。并用于收音机上,以替代电子管,小巧、低成本的收音机在美国市场上打败了以美国无线电公司为首的美国收音机。而且迅速应用于其他电子、电器产品上。至此美国人后悔莫及丧失了机遇。
新能源电动汽车与前述案例有无借鉴要若干年后或出现了结局才知道。笔者认为这至少是“企业柔道战略”之依据,若不利用这种机遇,中国车企难以制胜。同时那种科研计划也难以取得预计的效果。
新技术、新产品面世后能否为市场所接受,不取决于产品或技术本身,而取决于社会综合因素。美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的电视电话失败的主要原因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因此社会因素决定何种技术被接纳、以及如何被接纳以及如何被使用,使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就像一项新技术的好处难以预测一样,其缺点也难以预测。
笔者是一个民企研发者,以生存为首要营生,人穷志短,对这种牵涉到国计民生之大事,免不了缺乏远见,恳请这一领域的有识之士将这类新能源予于关注,并着手研发,以免丧失机遇。
眼下世界上众多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研究十分重视,投巨资下大力气进行研发,但均重视车辆、轻新能源技术、装备的研发。借新能源之名行内燃发动机改良之实,如混合动力、乙醇、甲醇汽油、天然气、液化石油气、二甲醚、燃氢发动机等,实际上大家明白;离真正意义上的新能源尚远。另外,二次电池储能、电机驱动车辆也是常规传统技术,只是性能不同而已。
事实上,中国从“八五”、“九五”、“十五”,直至目前的“十一五”数个五年计划,都进行新能源汽车科技计划。当时认为我们在内燃机汽车方面与国外相比差距很大,难以跟上乃至超越。而新能源汽车与国外相差不大,有可能达到齐驾并驱的目标。因此连续十几、二十年持续投入研发。目前中国汽车企业甚多,产能已趋饱和,而且都是内燃机汽车,以合资企业为众。现在再搞新能源电动汽车研发经济实力有了,研发基础雄厚了。但企业目前以市场占有率为目标,以尽快获得投资回报为目的。对研发新能源电动汽车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够。同时背上了既有产业基础、现有产品市场这个包袱,全然没有了二十年前的那种冲劲。这种现象也充分反映在管理部门的作为方面,要不然为什么新能源电动汽车上牌上市那么长时间不能确定?
这与上世纪发生在半导体领域的案例有所相似:半导体问世以后,瑞士钟表业很快生产出了石英数字手表,它比发条手表走时更准确、价格更便宜。由于瑞士在机械表上投资太大,因此决定局部推出石英表,且以高档奢侈品定位。这一机遇被日本精工抓住了,利用这一技术再加上日本工艺,以更低成本、轻巧外形迅速推向市场,数年后几乎占领了这一领域100%市场。瑞士公司如梦初醒,但为时已晚,将这一市场拱手让给日本公司。
再有是晶体管,贝尔实验室发明了它,并获得了诺贝尔奖。随后由美国无线电公司生产,由于成品率低、性能较差,实用价值没有显示出来,只用在了助听器上面。那么美国无线电公司为何不进行晶体管的二次研发呢?原因是:一、他们在电子管方面投入巨大,而且所造产品品质很高,大大优于当时的晶体管。其电子管生产工艺、品质在当时世界上无对手。因此不愿再在晶体管产业上投资和花精力研究。这一信息被日本人发现,旋即去美国以2.5万美元买回专利,进行数年的二次研发,解决了成品率和性能问题。并用于收音机上,以替代电子管,小巧、低成本的收音机在美国市场上打败了以美国无线电公司为首的美国收音机。而且迅速应用于其他电子、电器产品上。至此美国人后悔莫及丧失了机遇。
新能源电动汽车与前述案例有无借鉴要若干年后或出现了结局才知道。笔者认为这至少是“企业柔道战略”之依据,若不利用这种机遇,中国车企难以制胜。同时那种科研计划也难以取得预计的效果。
新技术、新产品面世后能否为市场所接受,不取决于产品或技术本身,而取决于社会综合因素。美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的电视电话失败的主要原因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因此社会因素决定何种技术被接纳、以及如何被接纳以及如何被使用,使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就像一项新技术的好处难以预测一样,其缺点也难以预测。
笔者是一个民企研发者,以生存为首要营生,人穷志短,对这种牵涉到国计民生之大事,免不了缺乏远见,恳请这一领域的有识之士将这类新能源予于关注,并着手研发,以免丧失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