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成功企业的成本控制和管理是其财政管理的重要方面。由于地勘企业的成本构成具有分散性、相对性、模糊性等特点,因此企业的成本控制方法也存在着显著的特殊性。为此,如何针对地勘单位进行成本优化就成为了一个重要议题。
关键词:地勘单位;成本优化;公益二类
一、基本概念
回顾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史可以发现,近几十年来我国的经济处于空前的快速进步阶段。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也对于地勘企业等基础性服务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并且从我国实际国情出发,由国办主导的地勘单位改企建制逐步完成。体制改革后,一部分地勘单位改为市场主导的经济实体,另一部分承担公益性项目的地勘企业则仍然由中央进行管理。因此,改制后地勘单位进行项目时,由市场配置资源,政府仅给予财政补助。由于没有全额财政经费保障的基础,属于公益二类的地勘单位以作为独立于政府和企业的第三部门身份,既要确保具有市场资源的配置能力,又要保证服务于且仅服务于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供应,为此,关于如何针对地勘单位进行成本优化就成为了一个重要议题。
二、现状与问题
将地勘企业与其他公益二类企业在成本构成方面对比,可以发现地勘企业的成本构成具有分散性、相对性、模糊性、外部化等特点。地勘企业的成本分布具有分散性,成本的分散显著地增加了成本测算的难度。地勘单位管理运作具有跨边界性,造成的原因其一在于地质勘查的工程项目遍布全国各地;其次,地勘成本费用分布在企业的各个部门以及合作企业之间。地勘企业成本控制具有一定相对性。地勘项目的决策时,须着重考虑成本费用和满足客户需求的条件。地勘企业成本的高低是以工程项目所服务的需求水平为基准的。现如今的买方市场条件下,必须最大限度满足客户需求,但是一味的保证客户需求的过程中,项目本身也会受到自身内部资源的限制。地勘企业对成本的控制本身具有模糊性。现行地勘企业的会计制度与成本管理的具体工作时总会存在技術性矛盾。地勘企业成本普遍存在外部化问题。地勘企业经营过程中产生较多的欠账,这一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导致企业资金回流困难,同时还增大了企业生产中真实成本反映的困难。
三、改善措施
以往根据市场的需求和分工,地勘企业往往只负责勘察,大都不参加实际开发。然而,根据经济学的相关经验和理论,地勘企业若将勘察和开发进行一体化[1],相比两个独立的主体,必定可以节约消耗在寻求交易对象、谈判协商等环节的执行成本。更实际的来说,地勘企业不再需要大费周章得进行广告促销和交易谈判,能够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使用在实战自身劳动专长上。如此,不仅达到了优化成本的效果,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还能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地勘企业的纵向一体化,带来的不仅是高效的生产,更重要的是还为企业发展拓宽了道路,使生产产品从单一的地勘报告变成了丰富的矿物产品,大大拓宽了经济范围。
地勘企业发展的根本驱动力是项目,项目的进行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变革能够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因此在积极发展客户的同时也需要通过科学技术提升自身服务质量。先进的生产力,是优质服务的保障,同时实现自身的利润目标的保证。
地勘单位的改革,会计制度应当根据体制的变化而进行调整,逐步转化为适应企业发展的新会计制度[2]。在新的制度中,需要设立相对应的执行人员,项目经理应作为整个地勘项目的首要责任人对财会部门统筹指导,其他每个人员明确自身任务,配合项目经理和财会部门的工作。另一个难题是,地勘项目的工程款收回难度高。财会部的中心职责是核算收入,技术人员的中心职责是专业技术,经营人员的中心职责是合同管理。如此一来,没有部门专门应对回收工程款的问题。因此,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所有部门在履行狭义的岗位职责以外,积极配合执行部门、人员加大收款力度,共同争取尽快完成项目资金的回笼目标,使企业用于生产经营的资金流转顺畅。
地勘企业成本优化控制是一项充满技术性难题的任务,优化过程中应注重统筹兼顾、有序推进,将存在的问题逐个完善。地勘企业成本核算制度的改善,需要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承担方案的制定,方案制定需要依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短期内过于大范围的改变,对企业本身甚至社会都可能产生反面影响。
四、结论
目前,地勘企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速度,在企业改制的环境下,企业本身的成本配置优化显得格外重要。本文分析了目前地勘企业普遍存在的成本控制方面的问题,并且总结其具有分散性、相对性、模糊性和外部化的特点,根据这些特点建立相对应的成本控制组织体系。按照体系分工,进一步完善预算编制、审批等工作,建立各方共同参与的更加完善的结算制度。企业资金集中统筹管理,注重资金回笼,循序渐进的完善成本控制体系,利用科技变革节约成本,打通资金周转的各个环节,对成本配置优化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余浩科.地质调查发展战略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08,78-81.
[2]李建华,唐荆元.试论矿产地质勘查的基本特点[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6(10):36-38.
(作者单位:四川省煤田地质局地质测量队)
关键词:地勘单位;成本优化;公益二类
一、基本概念
回顾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史可以发现,近几十年来我国的经济处于空前的快速进步阶段。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也对于地勘企业等基础性服务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并且从我国实际国情出发,由国办主导的地勘单位改企建制逐步完成。体制改革后,一部分地勘单位改为市场主导的经济实体,另一部分承担公益性项目的地勘企业则仍然由中央进行管理。因此,改制后地勘单位进行项目时,由市场配置资源,政府仅给予财政补助。由于没有全额财政经费保障的基础,属于公益二类的地勘单位以作为独立于政府和企业的第三部门身份,既要确保具有市场资源的配置能力,又要保证服务于且仅服务于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供应,为此,关于如何针对地勘单位进行成本优化就成为了一个重要议题。
二、现状与问题
将地勘企业与其他公益二类企业在成本构成方面对比,可以发现地勘企业的成本构成具有分散性、相对性、模糊性、外部化等特点。地勘企业的成本分布具有分散性,成本的分散显著地增加了成本测算的难度。地勘单位管理运作具有跨边界性,造成的原因其一在于地质勘查的工程项目遍布全国各地;其次,地勘成本费用分布在企业的各个部门以及合作企业之间。地勘企业成本控制具有一定相对性。地勘项目的决策时,须着重考虑成本费用和满足客户需求的条件。地勘企业成本的高低是以工程项目所服务的需求水平为基准的。现如今的买方市场条件下,必须最大限度满足客户需求,但是一味的保证客户需求的过程中,项目本身也会受到自身内部资源的限制。地勘企业对成本的控制本身具有模糊性。现行地勘企业的会计制度与成本管理的具体工作时总会存在技術性矛盾。地勘企业成本普遍存在外部化问题。地勘企业经营过程中产生较多的欠账,这一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导致企业资金回流困难,同时还增大了企业生产中真实成本反映的困难。
三、改善措施
以往根据市场的需求和分工,地勘企业往往只负责勘察,大都不参加实际开发。然而,根据经济学的相关经验和理论,地勘企业若将勘察和开发进行一体化[1],相比两个独立的主体,必定可以节约消耗在寻求交易对象、谈判协商等环节的执行成本。更实际的来说,地勘企业不再需要大费周章得进行广告促销和交易谈判,能够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使用在实战自身劳动专长上。如此,不仅达到了优化成本的效果,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还能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地勘企业的纵向一体化,带来的不仅是高效的生产,更重要的是还为企业发展拓宽了道路,使生产产品从单一的地勘报告变成了丰富的矿物产品,大大拓宽了经济范围。
地勘企业发展的根本驱动力是项目,项目的进行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变革能够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因此在积极发展客户的同时也需要通过科学技术提升自身服务质量。先进的生产力,是优质服务的保障,同时实现自身的利润目标的保证。
地勘单位的改革,会计制度应当根据体制的变化而进行调整,逐步转化为适应企业发展的新会计制度[2]。在新的制度中,需要设立相对应的执行人员,项目经理应作为整个地勘项目的首要责任人对财会部门统筹指导,其他每个人员明确自身任务,配合项目经理和财会部门的工作。另一个难题是,地勘项目的工程款收回难度高。财会部的中心职责是核算收入,技术人员的中心职责是专业技术,经营人员的中心职责是合同管理。如此一来,没有部门专门应对回收工程款的问题。因此,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所有部门在履行狭义的岗位职责以外,积极配合执行部门、人员加大收款力度,共同争取尽快完成项目资金的回笼目标,使企业用于生产经营的资金流转顺畅。
地勘企业成本优化控制是一项充满技术性难题的任务,优化过程中应注重统筹兼顾、有序推进,将存在的问题逐个完善。地勘企业成本核算制度的改善,需要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承担方案的制定,方案制定需要依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短期内过于大范围的改变,对企业本身甚至社会都可能产生反面影响。
四、结论
目前,地勘企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速度,在企业改制的环境下,企业本身的成本配置优化显得格外重要。本文分析了目前地勘企业普遍存在的成本控制方面的问题,并且总结其具有分散性、相对性、模糊性和外部化的特点,根据这些特点建立相对应的成本控制组织体系。按照体系分工,进一步完善预算编制、审批等工作,建立各方共同参与的更加完善的结算制度。企业资金集中统筹管理,注重资金回笼,循序渐进的完善成本控制体系,利用科技变革节约成本,打通资金周转的各个环节,对成本配置优化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余浩科.地质调查发展战略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08,78-81.
[2]李建华,唐荆元.试论矿产地质勘查的基本特点[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6(10):36-38.
(作者单位:四川省煤田地质局地质测量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