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客家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价值意蕴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cong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客家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践行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客观需求,同时也是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要求,更是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践行共产党人“初心、使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诉求。本文以梅州地区客家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为切入点,结合国家战略布局,重点探讨分析了该地区客家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的重要性和时代价值,并以此为基,为客家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的科学性和重要性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 客家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乡村振兴;初心;使命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8-0104-02
  客家历史文化指的是客家人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总的来说,客家历史文化包括了客家方言、山歌、艺术、人物、饮食、民俗、民居、歷史、分布,是“中国历史上多次移民运动的产物”[1]。梅州地区是世界上最大的客家族群聚居地,以其丰富的客家历史文化闻名于世,素有“世界客都”“华侨之乡”的美誉,可见,梅州地区的客家历史文化拥有不可小觑的开发潜力和产业价值。因此,以梅州地区客家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为着眼点,系统性地探讨该地区客家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内在价值,于整体性的客家文化保护传承工作来说是极具理论参考价值的。
  客家历史文化包含了“崇文重教、耕读传家、守望相助、崇尚节俭、爱国爱家、勇于抗争、敢于革新”[2]等中华民族传承至今的优良品质,应该说,客家历史文化所蕴含的优秀精神特质恰恰符合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定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
  一、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客观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解决好“三农”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该指出的是,乡村振兴战略是涵盖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3]五位一体总要求的全方面振兴。在五位一体的全面振兴布局中,以乡村文化为主体的“乡风文明建设”是其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是全面提升人民整体素质,满足人民多层次文化需求,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必然要求。梅州地区丰富的客家文化及其内蕴的深刻精神力量对于乡村产业的振兴以及乡风文明的建设都是一种切实助益,因而,对梅州地区的客家传统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无疑符合了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客观需求。
  梅州地区是世界上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地,拥有着源远流长的客家文化。依据客家学奠基人罗香林先生的研究,“广东是海内外客家人分布最多的地区,一共有17个纯客家县,50个非纯客家县,人口共计2100万”,在17个纯客家县中,梅州便占了7个,涵盖“梅县、兴宁、大埔、五华、蕉岭、平远”[4]等区县,拥有近500万的客家人口。可见,梅州具备世界上最典型、最丰富的客家历史文化遗存:有以围龙屋、一字屋、中西合璧式大屋、土楼、五凤楼、走马楼、四角楼为主,完美体现了客家人世代承袭、和睦融洽的生活方式和强大宗族向心力,又彰显着客家人无与伦比创造力的传统客家民居;有以东江菜、酿豆腐、盐焗鸡、梅菜扣肉、开锅肉丸、娘酒为代表,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兼容并包又独具特色的客家特色菜系;有形象地承续了本族群悠久历史,质地朴素实用,宽敞简便,体现了客家人吃苦耐劳、勤俭节约优良美德的客家“衫裤”;有如天妃生日、惭愧祖师生日、三山国王诞辰、“扛公王”“办古事”“游大龙”等极具地方特色以及丰富人文内涵的客家民俗节日和活动;有体现客家人根本特征,完整延续客家人中原汉文化传承的客家方言;有极具产业开发价值,承载着客家文化的众多人文古迹和名人故居;更有反映了客家人精神面貌以及生活、生产方式的客家山歌和民间手工艺。由此可见,客家历史文化拥有着极富地方特色,同时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比契合的精神内核。
  毫不夸张地说,在族群迁徙、开发、定居的整个历史长河里,在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交融演变中,客家文化已经彻底融入了梅州人的骨髓里,因此,科学有效地保护、传承好客家文化所蕴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核,深刻挖掘其丰富的文化产业价值对于更好践行“乡风文明”建设,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客观需求无疑是有巨大裨益。
  二、继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灵魂”,“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5]。客家历史文化是伴随着来自中原汉族的客家先民们,在辛勤耕耘创立新家园的过程中,不断与南方的百越族文化交融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千百年来,客家人在颠沛流离的迁移历史和冒险犯难的开拓历程不断汲取、融合各地文化精华,同时又以极为虔诚的态度,将传自华夏正统中原文化的精神内核完整保留并传承了下来,于是在这史诗般的迁徙旅途中形成了可贵的“客家精神”。
  在“客家精神”的熏陶和浸润下,梅州地区涌现了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和商界巨子:有被人盛赞为“人文为岭南冠”的清代状元吴鸿,有代表岭东诗派自誉“我手写我口”的黄遵宪,有被称作“诗界革命之巨子”的丘逢甲,有被誉为“旧学界之经济家”和“新学界之教育家”的温仲和,有被称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女诗人的先行者范留淑、叶璧华,还有张裕葡萄酒创始人张弼士、领带大王曾宪梓、皮革大王田家炳、永芳集团原董事长姚美良,更有革命先驱孙中山、叶剑英等。这些客家名人都保持勤劳俭朴、爱国爱家、重利轻义、崇文重教、勇于开拓的中华传统美德。
  有学者将“客家精神”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一为刻苦耐劳之精神;二为刚强弘毅之精神;三为劬勤创业之精神,四为团结奋斗之精神”[6]。千百年来,客家精神充分融入了客家人的生产生活中,而非以教条的形式传承下来,因此便能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社会的变迁不断革新升华,这也使得客家文化传统中的一些宝贵价值观念譬如爱国爱家、节俭、耐苦耐劳、孝顺和群体利益至上的美德始终能与现代文明相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7]。应该说,传承至今的客家历史文化饱含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继承和发扬客家历史文化有利于促进民族认同,坚定文化自信,是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由之路。
  三、践行“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必然诉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开宗明义地强调,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他告诫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8]。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冲击下,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被动地卷入了城市化的洪流中,传统的乡村文化在“城乡二元化”的不对称发展格局中日渐式微。应该承认,在一段时期内,国家的部分农村地区的乡村文化建设是落后于现代化经济发展形势的,这种落后的“文化基建”无疑同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以梅州地区为例,该地区的许多客家传统记忆面临着传承断代的困境,部分客家民俗活动被動商业化、仪式化,过于注重展演效果,往往失去了其本真面貌,各个地方的祠堂、寺庙、戏台、古村落等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载体和空间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客家传统历史文化传承保护工作的不充分、不完善间接导致了梅州地区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是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背离。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通过传承和保护客家地区优秀历史文化促进“乡风文明”建设不仅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内在力量,同时也是对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的必要回应,更是提升人民幸福感、获得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诉求。
  四、结语
  有学者指出,“在城乡一体化的新时代乡村振兴热潮中,梅州地区的文化建设步伐未能跟上经济建设的速度,依托农业文明的客家传统历史文化在城市文化、工业文化、商业文化中显得力不从心”[9]。应该说,梅州地区的乡村文化建设与现代社会的并轨之路是曲折的。虽然政府在“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指导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让许多濒临消亡的客家传统历史文化得以有效的传承和保护,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如何在坚守客家文化“本真性”和“原生态”的基础上,充分引导其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在变革中传承,在发展中保护;如何利用好、开发好客家传统历史文化内蕴的产业价值以达到传承文化又发展经济的目的是必须要正视和有效解决的问题。
  综上所述,在中国现代化、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客家历史文化都凸显出其独特的价值。不管是现实的角度,还是历史的维度,都越来越需要把文化渗透到城镇化建设实践中去。因此,做好客家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务必要抓弱项、补短板,唯有如此,才能“对症下药”。
  参考文献:
  [1]林晓平.客家文化特质探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12):72-75.
  [2]陈开定.梅州文史.第17辑[M].梅州:梅州市文史委员会,2005:13-15.
  [3][5][7][8]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 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25,32,33,2-3.
  [4]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2:56.
  [6]贺超.客家文化与现代文明[J].江西社会科学,2007,(01):145-148.
  [9]周建新,王学义.从遗产到产业:客家文化资源传承创新的路径与对策[J].三明学院学报,2020,37(03):54-59.
其他文献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在物质生活丰盈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精神层面的追求与探索,博物馆作为展示人类文明的窗口,集中收藏了人类历史文化的精髓。现代博物馆如何利用高科技手段吸引并服务受众?本文以AR增强现实技术为例,通过逼真的观展体验、趣味横生的互动模块了解其数字虚拟化的建设与应用。  【关键词】 增强现实;AR技术;博物馆;虚拟化  【中图分类号】G265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5G时代,数字文化产业的技术创新与跨界发展的实现,已然成为一种极大的可能。因其能打造文化产业新模式,提升文化产业的社会传播效果,以多元化和多样化形式展现我国传统文化新面貌,打造文化产业新业态,赋予新内容。  【关键词】 5G时代;数字文化产业;技术创新与跨界发展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8-0078-02  基
期刊
【摘要】 汉在平定东粤和威慑南粤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巴蜀经夜郎达到南粤的通道,并因此设立了犍为郡。汉起初对置犍为郡的价值认识并不十分清楚,一度因为匈奴的威胁而罢西南夷,令犍为郡自保。但在随后归化夜郎国、滇国和征服南越的过程中,犍为郡却发挥了战略枢纽的关键作用。并逐渐从此开辟了西南丝绸之路。近期出土考古资料为这条道路的轮廓和文化特征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而犍为置郡是汉代开辟西南丝绸之路的空间起点和历史起点
期刊
【摘要】 湘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多彩,苗族鼓舞就是其中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科技的发展,尤其是数字摄影、三维扫描、多媒体等技术日趋成熟,人们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的转变,这种转变无疑给湘西州苗族鼓舞的保护传承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湘西州苗族鼓舞的保护传承急需突破和创新。本文以湘西苗族鼓舞为例,对其数字化保护研究进行初步的探索,分析苗族鼓舞数字化保护的现状,力求给湘
期刊
【摘要】 青春偶像剧作为一种文化传播的载体与媒介,对青少年的价值观有多方面的影响,有利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道德、人生、审美价值观。但同时其中包含消极的消费价值观、职业价值观、拜金享乐主义的价值观也在侵蚀着青少年的思想。这些消极影响的存在,对青少年的成长有不利影响。为此,本文从社会现实出发,探讨了青春偶像剧对青少年价值观产生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加以疏导,从而减轻青春偶像剧在青少年价值影响方面的负
期刊
【摘要】 《简 · 爱》是关于女性描写的著名英国长篇自传体小说,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本文分析了《简 · 爱》中关于女性描写的语言外部特征与表达特征,希望进一步挖掘其文学价值与语言魅力。  【关键词】 《简 · 爱》;女性描写;语言特征  【中图分类号】I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8-0018-02  《简 · 爱》描写了女主人公简 ·
期刊
【摘要】 米芾书法与其山水绘画在形式与构成上具有“统一性”关系。米点的皴法将自然景致的趣味性与书法的抑扬顿挫相互融合,通过水墨在纸上的渗透彰显了“以书入画”的笔墨语言;米芾将书法笔意加之绘画中,使绘画创作看起来更加细腻,在书写方式的配合下,营造视觉效果上的变化;在绘画中追求黑白对比关系,书法中追求的错落有致,都源于米芾所推崇的“平淡天真”的性情流露。  【关键词】 米芾;书法;水墨山水;统一性  
期刊
【摘要】 孝文化是倡导人们修养品行、和睦家庭、和谐社会的中华文化精髓之一,千百年来在中华各民族间传承和发展着。云南彝文碑刻作为一种实物史料,记载了诸多的孝道行为,通过对这些史料的探究,分析孝文化内涵,包涵孝之以聚、孝之以德、孝之以礼等,并具有促进社会和谐、培养感恩教育及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社会功能。  【关键词】 彝文碑刻;孝文化内涵;社会功能  【中图分类号】K892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人的地位高于一切,人的价值不是存在,而在于思考。这是美籍生物学家路 · 冯 · 贝塔朗菲(Ludwig Von Bertalanffy)于1968年发表专著《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中的一个核心论点。从根本上解决了在工业化时代前期全球面臨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工厂生产模式的转变、人们生活方式和观念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局面中如何应对复杂局势,如何提升人的地位,如何体现人的价值的问题。专
期刊
【摘要】 《霸王卸甲》是我国具有影响力的琵琶传统武曲之一,乐曲以史实为创作背景描述了楚霸王项羽在公元前202年与汉高祖刘邦在垓下爆发的楚汉之争的情景。本文以刘德海先生改编版琵琶谱为例,从悲剧性审美视角出发,对乐曲《霸王卸甲》进行演奏意境分析和悲剧性审美解读。进而,加深对乐曲《霸王卸甲》的理解和掌握,以便对乐曲有新的认识。  【关键词】 《霸王卸甲》;悲剧性;审美;意境  【中图分类号】J63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