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继2013年宝宝大战与P2P竞相亮相后2014年互联网金融行业又有哪些新的变化和特点,消费者对这一行业的看法如何,传统金融机构又是怎样进行应对的?笔者将在本文中对典型的几个行业进行评点与解析。
P2P网贷:竞争靠背景,投资专业化
1、P2P网贷已深入人心
自2007年第一家P2P 平台成立,至2013年爆发式增长,日前P2P平台已达1400家,2014年投资额近两千亿元。中国金融认证中心发布的2014年互联网金融调查数据显示,56.3%的一二线城市网民知晓P2P,7.3%有投资经历,P2P的火爆程度可见一斑。其中,九成以上投资者为大学及以上学历,八成已婚已育,68.6%月收入8千以上,55.3%为80后。投资人群呈现年轻化,高知高收入特点。
2、竞争的本质是拼背景
项目选择时,投资者重点关注平台是否担保、提供准备金代偿机制,平台管理层背景、出镜率,以及产品收益、期限等因素。对于不同背景的平台,投资者的要求也分等级:银行系玩家的品牌背书作用强,投资者并不要求平台具备兜底机制,对其产品收益预期集中于7%至9%,作为相对稳健较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对待。对于国资系与保险系玩家,投资者要求平台兜底,同时关注其管理团队的金融从业背景,知名度与影响力等,一般接受年化收益率12%至15%。民营系玩家压力相对较大,除了少数几个成立早、品牌知名度高的平台外,只能依靠高收益、熟人介绍吸引投资者。竞争从来就不是公平的,在P2P平台的竞争中背景起到关键性作用。
3、跑路促进投资专业化
提到P2P,就不免提及行业乱象与跑路潮。无论是传统典当行、民间集资公司、担保公司华丽转身而成的以线下业务为主的P2P公司;还是完全新兴的,背靠各类大树,各种资本投入的以线上营销宣传为重的P2P公司,年底同样迎来了低潮期。调查结果显示,当投资者遭遇项目逾期时,其投资行为没有显著变化。而一旦遭遇跑路情况,投资额将缩减,投资行为更保守,同时对平台和项目的选择也将更加谨慎和细致。但是仅有极少量用户因此放弃P2P 投资。于是2014年四季度开始各大平台项目遇冷,年底达到低谷,来年春节后又会呈现爆发式增长,年中回落上升小幅波动。P2P行业成长史也是投资者经验累积专业化学习的过程,虽然交了一些学费,大家的热情依旧。从12年动辄20%、30%的收益预期到如今平均最低7.1%、最高14.4%的接受度,投资者相对回归理性。
4、即将迎来行业大洗牌
半年成立十几家分公司屡见不鲜,P2P平台的扩张道路走得激进,人人都想分一杯羹。一千多家平台争夺几十万的投资者,红海变成蓝海的声音纷起,但投资的热度依然不减。圈地容易,持续不易,传销式地拉资金,伪造的证件资料,高流动性的人员,靠人而非制度地管理,混乱运营中潜藏的风险爆发只是时日问题。待到监管政策出台,投资者更加理性,无数平台将如昙花隐没,也将有一批成为这个行业的领导者。
2014年是P2P行业疯狂扩张的一年,也是投资者开始回归理性的一年。
创新产品:易变的用户,难破的格局
1、真正的角逐才刚开始
以高收益、高效率、流动性强为特色的互联网货币基金产品曾经吸引了无数眼球,随着2014年收益率降低与大额资金转出限制开始降温。这一轮的竞争中,BAT为代表的互联网货币基金占有较高市场份额,暂时领先,银行系整体状况不理想。但刚实现盈利的老大余额宝尚且面临着仅有26.8%的用户保有率,大量拉新、促转入工作下用户规模仍现萎缩。同时,产品创新虽然花样翻新、持续不断,但是有影响力、有收益的产品却甚为罕见。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之战最终花落谁家,是拥有众多用户资源、善于创新营销的互联网系还是基础强大,拥有成熟技术安全稳定的银行系,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2、用户市场已日渐成熟
如今的消费者,具备基础理财知识,拥有投资理财热情,认可互联网创新产品,其中四成的投资者理财行为由传统金融向互联网金融转化,互联网理财市场逐渐成熟。调查结果显示,对于传统金融产品与互联网结合而衍生出的互联网保险、互联网票据业务等创新金融产品,均有四成以上的网民认知度。且四成用户愿意尝试,还有五成用户表示“随大流”,显示出从众心理是网上理财的明显特征。具体的产品选择时,除产品收益与风险外,投资者购买理财产品时关注赎回、购买便利程度,最低投资门槛、市场口碑与交易费率等因素,且随着年龄上涨对这些因素的关注度愈高。
3、新瓶装旧酒难以突破
保险公司、基金公司等传统金融机构以各种宝宝类产品现身,看似博人眼球的创新产品实则仅仅是包装个外衣,被视为销售宣传的渠道而已。传统金融机构或将其视为应付新潮流的品牌宣传,通过跨界合作与产品嫁接塑造创新、亲民的形象;或将其视为一种扩展的销售渠道,通过网络吸引新兴“屌丝”群体。屈指可数的几家真正希望做好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的公司又苦于不能在短时间内研发出颠覆性的产品,虽然“娱乐宝”、“好房宝”等引起了一定的关注,但是若被认为满足了网民理财增值的需求实在有些牵强。
2014年,互联网创新产品热潮回落,市场期待更具革新性的产品出现。
回顾这一年,无论是癫狂扩张的P2P,还是回归理性的宝宝们,无论是盛极而衰的比特币,还是摸索前行的众筹。互联网金融变革日新月异,激情与理性并存,也昭示着2015年将是不平静的一年。我们期待着更多更好的产品为消费者服务,更新更成熟的模式支持企业发展,更稳定更完善的机制保障市场运行。
作者介绍
汤平平,北京零点市场调查与分析公司金融行业副总监。
P2P网贷:竞争靠背景,投资专业化
1、P2P网贷已深入人心
自2007年第一家P2P 平台成立,至2013年爆发式增长,日前P2P平台已达1400家,2014年投资额近两千亿元。中国金融认证中心发布的2014年互联网金融调查数据显示,56.3%的一二线城市网民知晓P2P,7.3%有投资经历,P2P的火爆程度可见一斑。其中,九成以上投资者为大学及以上学历,八成已婚已育,68.6%月收入8千以上,55.3%为80后。投资人群呈现年轻化,高知高收入特点。
2、竞争的本质是拼背景
项目选择时,投资者重点关注平台是否担保、提供准备金代偿机制,平台管理层背景、出镜率,以及产品收益、期限等因素。对于不同背景的平台,投资者的要求也分等级:银行系玩家的品牌背书作用强,投资者并不要求平台具备兜底机制,对其产品收益预期集中于7%至9%,作为相对稳健较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对待。对于国资系与保险系玩家,投资者要求平台兜底,同时关注其管理团队的金融从业背景,知名度与影响力等,一般接受年化收益率12%至15%。民营系玩家压力相对较大,除了少数几个成立早、品牌知名度高的平台外,只能依靠高收益、熟人介绍吸引投资者。竞争从来就不是公平的,在P2P平台的竞争中背景起到关键性作用。
3、跑路促进投资专业化
提到P2P,就不免提及行业乱象与跑路潮。无论是传统典当行、民间集资公司、担保公司华丽转身而成的以线下业务为主的P2P公司;还是完全新兴的,背靠各类大树,各种资本投入的以线上营销宣传为重的P2P公司,年底同样迎来了低潮期。调查结果显示,当投资者遭遇项目逾期时,其投资行为没有显著变化。而一旦遭遇跑路情况,投资额将缩减,投资行为更保守,同时对平台和项目的选择也将更加谨慎和细致。但是仅有极少量用户因此放弃P2P 投资。于是2014年四季度开始各大平台项目遇冷,年底达到低谷,来年春节后又会呈现爆发式增长,年中回落上升小幅波动。P2P行业成长史也是投资者经验累积专业化学习的过程,虽然交了一些学费,大家的热情依旧。从12年动辄20%、30%的收益预期到如今平均最低7.1%、最高14.4%的接受度,投资者相对回归理性。
4、即将迎来行业大洗牌
半年成立十几家分公司屡见不鲜,P2P平台的扩张道路走得激进,人人都想分一杯羹。一千多家平台争夺几十万的投资者,红海变成蓝海的声音纷起,但投资的热度依然不减。圈地容易,持续不易,传销式地拉资金,伪造的证件资料,高流动性的人员,靠人而非制度地管理,混乱运营中潜藏的风险爆发只是时日问题。待到监管政策出台,投资者更加理性,无数平台将如昙花隐没,也将有一批成为这个行业的领导者。
2014年是P2P行业疯狂扩张的一年,也是投资者开始回归理性的一年。
创新产品:易变的用户,难破的格局
1、真正的角逐才刚开始
以高收益、高效率、流动性强为特色的互联网货币基金产品曾经吸引了无数眼球,随着2014年收益率降低与大额资金转出限制开始降温。这一轮的竞争中,BAT为代表的互联网货币基金占有较高市场份额,暂时领先,银行系整体状况不理想。但刚实现盈利的老大余额宝尚且面临着仅有26.8%的用户保有率,大量拉新、促转入工作下用户规模仍现萎缩。同时,产品创新虽然花样翻新、持续不断,但是有影响力、有收益的产品却甚为罕见。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之战最终花落谁家,是拥有众多用户资源、善于创新营销的互联网系还是基础强大,拥有成熟技术安全稳定的银行系,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2、用户市场已日渐成熟
如今的消费者,具备基础理财知识,拥有投资理财热情,认可互联网创新产品,其中四成的投资者理财行为由传统金融向互联网金融转化,互联网理财市场逐渐成熟。调查结果显示,对于传统金融产品与互联网结合而衍生出的互联网保险、互联网票据业务等创新金融产品,均有四成以上的网民认知度。且四成用户愿意尝试,还有五成用户表示“随大流”,显示出从众心理是网上理财的明显特征。具体的产品选择时,除产品收益与风险外,投资者购买理财产品时关注赎回、购买便利程度,最低投资门槛、市场口碑与交易费率等因素,且随着年龄上涨对这些因素的关注度愈高。
3、新瓶装旧酒难以突破
保险公司、基金公司等传统金融机构以各种宝宝类产品现身,看似博人眼球的创新产品实则仅仅是包装个外衣,被视为销售宣传的渠道而已。传统金融机构或将其视为应付新潮流的品牌宣传,通过跨界合作与产品嫁接塑造创新、亲民的形象;或将其视为一种扩展的销售渠道,通过网络吸引新兴“屌丝”群体。屈指可数的几家真正希望做好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的公司又苦于不能在短时间内研发出颠覆性的产品,虽然“娱乐宝”、“好房宝”等引起了一定的关注,但是若被认为满足了网民理财增值的需求实在有些牵强。
2014年,互联网创新产品热潮回落,市场期待更具革新性的产品出现。
回顾这一年,无论是癫狂扩张的P2P,还是回归理性的宝宝们,无论是盛极而衰的比特币,还是摸索前行的众筹。互联网金融变革日新月异,激情与理性并存,也昭示着2015年将是不平静的一年。我们期待着更多更好的产品为消费者服务,更新更成熟的模式支持企业发展,更稳定更完善的机制保障市场运行。
作者介绍
汤平平,北京零点市场调查与分析公司金融行业副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