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强度和运动量不足,进而导致大学生体质下降。从大学生缺乏运动这一原因为视角,以中国海洋大学为例,在如何解决学生体质持续下降的问题上,提出课外体育锻炼限选课的概念,将课外体育锻炼以课的形式引进教学课堂,将其列为限选课,对该课程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开展为期16周的实验,为解决日益下滑的学生体质问题提供可行性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普通高校;课外体育锻炼;限选课程;开发实验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840(2018)06-0075-04
近年来,相关调查研究表明,全国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参加锻炼时运动的强度和运动量不足,进而导致大学生体质下降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学校和社会的高度关注。青少年体质的下降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例如遗传、环境、经济状况、家庭、学校还有学生自我的方面等。但是本文认为,运动不足是导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基本原因。目前我国多数普通高校体育必修课的教学目标仍以学习运动技能为主,学生在课上获得身体素质练习的时间较少,而在日常开展的课外体育锻炼活动(包括运动会、篮球赛、网球赛、排球赛、足球赛、乒乓球赛、健美操比赛和定向越野活动等比赛以及其他社团俱乐部的体育活动)中,也只有少数学生参与其中,且参与比赛的多数学生并未进行赛前训练,很难达到锻炼效果,因而整体大学生体质下滑问题不能得到根本、切实有效的解决。
从大学生缺乏运动这一原因为视角开展实验研究,以中国海洋大学为例,在如何解决学生体质持续下降的问题上,提出课外体育锻炼限选课的概念,将课外体育锻炼以课的形式引进教学课堂,将其列为限选课,学校给予限选课学分(0.5学分/学期)。对该课程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所设计的教学内容主要以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和增强学生体质为主,以课外体育锻炼课列为限选课的方式与提高学生体质相结合,为学校进一步加强学生锻炼的监督,切实高效解决日益下滑的学生体质问题提供可行性的解决方案。旨在增加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时间,更好促进、逐步养成终身健身运动的习惯,改善和提高大学生的体质水平。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普通高校开设课外体育锻炼限选课程的开发与实验为研究对象;以中国海洋大学2016—2017学年秋季学期初级排球班的学生为实验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
通过互联网(百度、谷歌),中国知网、体育期刊网,维普期刊网、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检索1986年至2017年的学术期刊和论著,了解国内外普通高校课外体育锻炼开展现状、课程设置情况以及各高校针对学生体质下降问题所采取的措施等研究现状。
1.2.2 问卷调查
采用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体育健身的认识态度,分析开设课外体育锻炼限选课程的必要性;了解实验组学生实验前后的情感态度方面、运动参与方面以及社会适应方面的变化情况。
1.2.2.1 问卷的发放
为了解学生对体育健身的认知程度,对以增设课外体育锻炼限选课的形式增强学生体质的倾向等基本情况,设计了《普通高校开设课外体育锻炼限选课程的开发与实验研究》学生问卷1,随机对中国海洋大学崂山校区和鱼山校区共2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一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200份,回收率为100%,经评估得出有效问卷为194份,有效率为97%;为了解实验组学生实验前后的情感态度方面、运动参与方面以及社会适应方面的变化情况,设计了《普通高校开设课外体育锻炼限选课程的开发与实验研究》学生问卷2,对实验组学生实验前后分别发放41份问卷,回收率为100%,有效率为100%。
1.2.2.2 问卷效度和信度的检验
(1)问卷信度的评定:为了检测问卷的信度,时隔一周后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再次发放相同的问卷,重测信度的相关系数r=0.86,P<0.01,该数据表明重测的结果符合统计检验标准,符合研究要求。
(2)问卷效度的评定:为了保证问卷的有效性,本实验特别聘请了体能训练和体育教育训练学共10位专家对问卷所设计的内容和结构进行评定,通过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和调整,最后评定的结果表明,课程设计的效度符合研究的要求(见表1)。
1.2.2 专家访谈
为了解开设课外体育锻炼限选课程的必要性以及专家对该课程内容和形式设计的建议等情况,设计了《普通高校开设课外体育锻炼限选课程的开发与实验研究》专家访谈题纲,对中国海洋大学以及贵州师范大学体能训练和体育教育训练学共10位专家进行面对面和电话访谈,同时,对在高校长期从事公共体育课教学工作的一线教师进行了电话访谈,最后将访谈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分析。
1.2.3 实验法
通过在实验前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所测得的各项身体素质指标数据进行组内和组间的分析与对比,判断实验组和对照组各项身体素质指标的变化情况,判定实验干预是否对实验组学生身体素质指标成绩产生显著影响。
1.2.4 数理统计
运用Excel软件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实验前后所测得的各项身体素质成绩进行分析与比较,了解实验干预对实验组学生各身体素质成绩影响的效果。
2 限选课程实验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本研究是基于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在对所查阅的文献进行总结分析之后,选定的研究方向。研究对象为中国海洋大学2016—2017学年秋季学期初级排球班的学生,学生都为一至四年级在校本科生,實验对象稳定,对象的实验时间稳定。实验所需的仪器设备由中国海洋大学体育系提供,仪器包括肺活量测试器、坐位体前屈测量仪、1min仰卧起坐测试器、立定跳远测量仪等,这些仪器设备在2016年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体质测试中曾被使用,因此,可以保障实验顺利进行,进而实验成本比较小,可行性高。 3 课外体育锻炼限选课教学内容及流程设计(范例)
4 实验过程
将初级排球班的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均为 41人,每组男生均为26人,女生均为15人;实验组(每周只上一节体育必修课)和对照组(每周上一节体育必修课和一节课外体育锻炼限选课),在实验前,测试实验组和对照组全体学生的身高体重指数和身体素质各项目(立定跳远、50米、坐位体前屈、肺活量、女生一分钟仰卧起坐、女生800米、男生引体向上、男生1000米)的指标成绩;在实验后,再一次测试实验组和对照组全体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各项指标成绩。
本实验于2016年9月8—2017年1月5期间,在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进行为期16周的实验,每周(周四)进行一次实验,按照中国海洋大学体育公共选修课每节课的上课时间,该实验每次持续时间为一个半小时(早6:30—8:00)。实验特聘请了体育教育训练学专家参与到实验数据的收集以及现场的监督工作,以保证实验数据收集的真实有效性。
5 实验结果与分析
5.1 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前学生身体素质比较
通过实验前测得实验组男生身高体重指数、引体向上、立定跳远、50米、1000米、坐位体前屈、肺活量的T值分别为0.89、1.28、-0.39、0.42、0.53、-1.03、0.51和P值分别为0.19、0.10、0.35、0.38、0.30、0.15、0.30, 其中P值均大于 0.05,该数据表明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男生以上身体素质各指标成绩不存在著性差异;由表数据显示:女生身高体重指数、一分钟仰卧起坐、立定跳远、50米、800米、坐位体前屈、肺活量的T值分别为0.60、-0.30、0.12、-0.26、0.53、0.24、1.22和P值分别为0.28、0.38、0.45、0.40、0.30、0.41、0.12,其中P值均大于 0.05,该数据表明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女生以上身体素质各指标成绩不存在著性差异;数据表明,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在实验前以上身体素质各指标成绩处在同一水平上。
5.2 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后学生身体素质比较
[JP+2]由表2和表3数据显示表明:实验后,除男女生身高体重指数、男生引体向上未见显著性差异外,实验组男、女生所对应以上身体素质各项指标成绩均高于对照组,男女生身高体重指数未出现显著性差异。
5.3 开展课外体育锻炼限选课程对实验组学生心理方面的影响
在实验后,调查该课程该课程对学生社会适应方面影响的情况,表4数据表明,实验组学生通过实验后社会适应能力得到了加强。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1.1 引入课外体育锻炼限选课,并合理地对其内容进行开发,对学生的身体素质项目(立定跳远、50米、坐位体前屈、女生一分钟仰卧起坐、女生800米、男生引体向上、男生1000米)和身体机能(肺活量)方面指标成绩的提高具有显著作用,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学生引体向上指标和身高體重指数指标成绩在实验前后不具有显著性变化;结合各项目总体的均值水平来看,实验前后对照组学生身体素质指标成绩不具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组学生身体素质指标具有显著性差异,各项目成绩明显高于实验前测成绩。
6.1.2 实验后,实验组学生在情感态度方面,运动参与方面和社会适应方面都得到了良好的改善和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得到明显改善,终身体育锻炼思想得到进一步加强。
6.2 建议
6.2.1 进一步提升教师课程开发素质,合理科学进行课程开发
进一步优化体育教师知识结构,接受专业的体育课程开发知识的学习,提升教师对课外体育锻炼限选课程的开发能力,科学合理对该课程进行开发,为推进体育教学进一步改革打好坚实的基础。
6.2.2 多方面探索课程开发思路与途径
6.2.2.1 从竞技体育教材化方面进行挖掘,将竞技体育中复杂的技术结构进行简化,降低动作完成的难度,对场地器材、练习规则进行合理的简化,使学生既能够达到提高身体素质的目标,又能够减少学生在练习时所产生的心理和生理负担。
6.2.2.2 从民族民间体育项目中进行开发,在传统少数民族体育运动项目中,有许多可以发展学生素质的项目都可以引进课堂,设计成为独具特色的课外体育锻炼限选课程内容,例如仡佬族的打篾鸡蛋、京族的跳竹竿舞等等,这些运动项目不仅对学生在课堂上提高身体素质有帮助,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在课外休闲时间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欲望,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参考文献:
[1]张坦.大学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以大学为例[J].学校体育学,2015,(1):85.
[2]陈莉,胡启林.21世纪日本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举措及其启示.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47(10):23.
[3]王秀霞.山东省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调查及分析[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7.
[4]王志魏.健身运动处方教学模式在高校身体素质课中运用的实验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5:43.
关键词:普通高校;课外体育锻炼;限选课程;开发实验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840(2018)06-0075-04
近年来,相关调查研究表明,全国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参加锻炼时运动的强度和运动量不足,进而导致大学生体质下降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学校和社会的高度关注。青少年体质的下降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例如遗传、环境、经济状况、家庭、学校还有学生自我的方面等。但是本文认为,运动不足是导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基本原因。目前我国多数普通高校体育必修课的教学目标仍以学习运动技能为主,学生在课上获得身体素质练习的时间较少,而在日常开展的课外体育锻炼活动(包括运动会、篮球赛、网球赛、排球赛、足球赛、乒乓球赛、健美操比赛和定向越野活动等比赛以及其他社团俱乐部的体育活动)中,也只有少数学生参与其中,且参与比赛的多数学生并未进行赛前训练,很难达到锻炼效果,因而整体大学生体质下滑问题不能得到根本、切实有效的解决。
从大学生缺乏运动这一原因为视角开展实验研究,以中国海洋大学为例,在如何解决学生体质持续下降的问题上,提出课外体育锻炼限选课的概念,将课外体育锻炼以课的形式引进教学课堂,将其列为限选课,学校给予限选课学分(0.5学分/学期)。对该课程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所设计的教学内容主要以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和增强学生体质为主,以课外体育锻炼课列为限选课的方式与提高学生体质相结合,为学校进一步加强学生锻炼的监督,切实高效解决日益下滑的学生体质问题提供可行性的解决方案。旨在增加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时间,更好促进、逐步养成终身健身运动的习惯,改善和提高大学生的体质水平。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普通高校开设课外体育锻炼限选课程的开发与实验为研究对象;以中国海洋大学2016—2017学年秋季学期初级排球班的学生为实验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
通过互联网(百度、谷歌),中国知网、体育期刊网,维普期刊网、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检索1986年至2017年的学术期刊和论著,了解国内外普通高校课外体育锻炼开展现状、课程设置情况以及各高校针对学生体质下降问题所采取的措施等研究现状。
1.2.2 问卷调查
采用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体育健身的认识态度,分析开设课外体育锻炼限选课程的必要性;了解实验组学生实验前后的情感态度方面、运动参与方面以及社会适应方面的变化情况。
1.2.2.1 问卷的发放
为了解学生对体育健身的认知程度,对以增设课外体育锻炼限选课的形式增强学生体质的倾向等基本情况,设计了《普通高校开设课外体育锻炼限选课程的开发与实验研究》学生问卷1,随机对中国海洋大学崂山校区和鱼山校区共2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一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200份,回收率为100%,经评估得出有效问卷为194份,有效率为97%;为了解实验组学生实验前后的情感态度方面、运动参与方面以及社会适应方面的变化情况,设计了《普通高校开设课外体育锻炼限选课程的开发与实验研究》学生问卷2,对实验组学生实验前后分别发放41份问卷,回收率为100%,有效率为100%。
1.2.2.2 问卷效度和信度的检验
(1)问卷信度的评定:为了检测问卷的信度,时隔一周后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再次发放相同的问卷,重测信度的相关系数r=0.86,P<0.01,该数据表明重测的结果符合统计检验标准,符合研究要求。
(2)问卷效度的评定:为了保证问卷的有效性,本实验特别聘请了体能训练和体育教育训练学共10位专家对问卷所设计的内容和结构进行评定,通过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和调整,最后评定的结果表明,课程设计的效度符合研究的要求(见表1)。
1.2.2 专家访谈
为了解开设课外体育锻炼限选课程的必要性以及专家对该课程内容和形式设计的建议等情况,设计了《普通高校开设课外体育锻炼限选课程的开发与实验研究》专家访谈题纲,对中国海洋大学以及贵州师范大学体能训练和体育教育训练学共10位专家进行面对面和电话访谈,同时,对在高校长期从事公共体育课教学工作的一线教师进行了电话访谈,最后将访谈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分析。
1.2.3 实验法
通过在实验前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所测得的各项身体素质指标数据进行组内和组间的分析与对比,判断实验组和对照组各项身体素质指标的变化情况,判定实验干预是否对实验组学生身体素质指标成绩产生显著影响。
1.2.4 数理统计
运用Excel软件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实验前后所测得的各项身体素质成绩进行分析与比较,了解实验干预对实验组学生各身体素质成绩影响的效果。
2 限选课程实验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本研究是基于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在对所查阅的文献进行总结分析之后,选定的研究方向。研究对象为中国海洋大学2016—2017学年秋季学期初级排球班的学生,学生都为一至四年级在校本科生,實验对象稳定,对象的实验时间稳定。实验所需的仪器设备由中国海洋大学体育系提供,仪器包括肺活量测试器、坐位体前屈测量仪、1min仰卧起坐测试器、立定跳远测量仪等,这些仪器设备在2016年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体质测试中曾被使用,因此,可以保障实验顺利进行,进而实验成本比较小,可行性高。 3 课外体育锻炼限选课教学内容及流程设计(范例)
4 实验过程
将初级排球班的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均为 41人,每组男生均为26人,女生均为15人;实验组(每周只上一节体育必修课)和对照组(每周上一节体育必修课和一节课外体育锻炼限选课),在实验前,测试实验组和对照组全体学生的身高体重指数和身体素质各项目(立定跳远、50米、坐位体前屈、肺活量、女生一分钟仰卧起坐、女生800米、男生引体向上、男生1000米)的指标成绩;在实验后,再一次测试实验组和对照组全体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各项指标成绩。
本实验于2016年9月8—2017年1月5期间,在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进行为期16周的实验,每周(周四)进行一次实验,按照中国海洋大学体育公共选修课每节课的上课时间,该实验每次持续时间为一个半小时(早6:30—8:00)。实验特聘请了体育教育训练学专家参与到实验数据的收集以及现场的监督工作,以保证实验数据收集的真实有效性。
5 实验结果与分析
5.1 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前学生身体素质比较
通过实验前测得实验组男生身高体重指数、引体向上、立定跳远、50米、1000米、坐位体前屈、肺活量的T值分别为0.89、1.28、-0.39、0.42、0.53、-1.03、0.51和P值分别为0.19、0.10、0.35、0.38、0.30、0.15、0.30, 其中P值均大于 0.05,该数据表明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男生以上身体素质各指标成绩不存在著性差异;由表数据显示:女生身高体重指数、一分钟仰卧起坐、立定跳远、50米、800米、坐位体前屈、肺活量的T值分别为0.60、-0.30、0.12、-0.26、0.53、0.24、1.22和P值分别为0.28、0.38、0.45、0.40、0.30、0.41、0.12,其中P值均大于 0.05,该数据表明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女生以上身体素质各指标成绩不存在著性差异;数据表明,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在实验前以上身体素质各指标成绩处在同一水平上。
5.2 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后学生身体素质比较
[JP+2]由表2和表3数据显示表明:实验后,除男女生身高体重指数、男生引体向上未见显著性差异外,实验组男、女生所对应以上身体素质各项指标成绩均高于对照组,男女生身高体重指数未出现显著性差异。
5.3 开展课外体育锻炼限选课程对实验组学生心理方面的影响
在实验后,调查该课程该课程对学生社会适应方面影响的情况,表4数据表明,实验组学生通过实验后社会适应能力得到了加强。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1.1 引入课外体育锻炼限选课,并合理地对其内容进行开发,对学生的身体素质项目(立定跳远、50米、坐位体前屈、女生一分钟仰卧起坐、女生800米、男生引体向上、男生1000米)和身体机能(肺活量)方面指标成绩的提高具有显著作用,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学生引体向上指标和身高體重指数指标成绩在实验前后不具有显著性变化;结合各项目总体的均值水平来看,实验前后对照组学生身体素质指标成绩不具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组学生身体素质指标具有显著性差异,各项目成绩明显高于实验前测成绩。
6.1.2 实验后,实验组学生在情感态度方面,运动参与方面和社会适应方面都得到了良好的改善和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得到明显改善,终身体育锻炼思想得到进一步加强。
6.2 建议
6.2.1 进一步提升教师课程开发素质,合理科学进行课程开发
进一步优化体育教师知识结构,接受专业的体育课程开发知识的学习,提升教师对课外体育锻炼限选课程的开发能力,科学合理对该课程进行开发,为推进体育教学进一步改革打好坚实的基础。
6.2.2 多方面探索课程开发思路与途径
6.2.2.1 从竞技体育教材化方面进行挖掘,将竞技体育中复杂的技术结构进行简化,降低动作完成的难度,对场地器材、练习规则进行合理的简化,使学生既能够达到提高身体素质的目标,又能够减少学生在练习时所产生的心理和生理负担。
6.2.2.2 从民族民间体育项目中进行开发,在传统少数民族体育运动项目中,有许多可以发展学生素质的项目都可以引进课堂,设计成为独具特色的课外体育锻炼限选课程内容,例如仡佬族的打篾鸡蛋、京族的跳竹竿舞等等,这些运动项目不仅对学生在课堂上提高身体素质有帮助,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在课外休闲时间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欲望,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参考文献:
[1]张坦.大学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以大学为例[J].学校体育学,2015,(1):85.
[2]陈莉,胡启林.21世纪日本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举措及其启示.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47(10):23.
[3]王秀霞.山东省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调查及分析[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7.
[4]王志魏.健身运动处方教学模式在高校身体素质课中运用的实验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