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跟中科院刘少创博士寻访青藏江河源,从藏北割藏南,藏东到藏西,最后找恒河源时,一头扎进西喜马拉雅的萨让大峡谷,大为惊奇,司机老胡见多识广常年跑青藏,出来特意叮嘱我,要写文章就一定要用这句话:“没到阿里,就没到过西藏;没到札达,就没到过阿里;没到萨让,就没到过札达。”
我以为这首先是一个爱车人的职业自豪感。我在札达县城到萨让乡途中拍摄到一张照片,让人想起滇缅公路上著名的“24道拐”。拍照时,我们的车正在山谷另一边的陡坡上不停拐弯。车头刚调过来。紧接着又是一个拐弯,不容喘息,弯连弯拐连拐。下到谷底惊魂稍安,继续沿照片上的弯道蜿蜒而上,我曾试图统计过上这面坡还要拐多少弯,结果很快就转得头晕。多不可计,只好笼统命名“999道拐”。后来闻知还真有人做过统计:这一路共计三百三十多,究竟多多少?有争论。反正拐弯三百三十以上是没错。萨让路途之艰险,可见一斑,爬完照片上的这面陡坡,地势稍缓,但仍是大上坡,越野车喘着粗气吭哧吭哧上着上着就到了雪线。
这时,GPS显示恒河源头就在几公里外,可按图索骥,位置却在雪山的另一边,刘博士的专业遥感探江源的法宝是卫星图片。再先进的科技也得脚踏实地,这就是我们此行的目的,我们只有实事求是见机行事。停车看图对地形分析,就此徒步翻越雪山,要到达图上陡峭山谷中的美丽冰川,显然不可能,我们并非专业登山队员,这时的人力给养装备也都不允许。只有继续前进,翻过垭口,到萨让乡政府打听路径寻找向导以及马匹后再做打算了。再则,从图上分析,从萨让应该可以绕行到那块冰川的,也是比较现实的备选方案。
翻过雪山,夕阳下跃进眼帘的是一个巨大的金黄峡谷。在西藏最西的阿里,在阿里最西的札达县,在这个近年以土林和古格王朝闻名天下的神秘之地,持续数日的大风景本已有点视觉疲劳,雪山这边猛然出现的萨让大峡谷,让人不由心里一震。这一路一直仿佛置身地质博物馆,离开象泉河谷旁县城,先是平缓的高原面,接着就是连绵不断的深川巨壑,大约是海拔高的缘故,大自然在这里以裸露的姿态默然伫立,很多挤压,切割、断层、侵蚀的痕迹,感觉上就像刚刚发生过地震,让人眼花缭乱。要是没有公路画出的细线,一切都仿佛置身史前世界,童话般的场景。比如途中的这块石头,我至今也没弄明白这是冰川时代的自然奇观还是人力所为。萨让大峡谷,在这一天将大风景推向极致,让我满怀喜悦和感动。
越野车继续前进,不用仔细对地图也能看出来,远远的,像一块绿色的碧玉挂在对面峡谷半山腰上的就是萨让,黄昏时分显得格外温暖。坦率地讲,在野外,我越来越以为过程远比结果更重要。不经意间的意外惊喜,总是充满永恒诱惑。
上天赐予我们的是和东喜马拉雅之雅鲁藏布大峡谷截然不同的一种震撼,一种难以言说的赤裸裸的撼动。藏东南那个以大拐弯和最后的公路未达县墨脱著名的世界第一大峡谷,我们曾用38天时间徒步穿越,记忆里全是浓郁的绿,印象中那更是个植物的峡谷。而这里,萨让,是山的世界,坦然的山的世界,赤条条的山的世界。
一切都没有遮掩,初看杂乱,细观则有序。一切都并非没有来由。这是青藏高原上最年轻的一块陆地。在高原北部的昆仑,可可西里山两亿年前隆出古青藏海的时候,这里应该还是一片海底世界。直到二三千万年,才最后终结了西藏地区海侵历史。在萨让峡谷底部,我们捡到的一些酷似海螺的化石,当为古喜马拉雅海时代的遗物。令我们感到神奇的是,这些化石埋藏在一片酷似粉煤灰的黑土里,看起来就像刚刚燃烧过的灰烬。旁边的一座山尖,恰似一座火山口。根本不用任何想像力,眼前的场景仿佛俨然就在昨天,这里刚刚发生过一场巨大的火山爆发。所谓萨让大峡谷,是我们借用地名生造的名词,峡谷底部的小河,其实只是象泉河的一条支流,顺流放眼望去,远处象泉河的方向,更加壮阔而苍茫。那一方,又是一番什么景象?
乡党委书记王新雄对我发出的感慨不以为然:你们在山上看到的只是皮毛,谁说我们这里单调?某某地森林巨木成片,某某地异兽珍禽成群,如数家珍。话音未落,端出一盘本地红苹果。在西藏西极的阿里,在孔繁森献身的阿里,能吃上并非塑料大棚里种出来的土生土长本地苹果,真是没有想到。我啃着本年度最佳的美味感叹,只能盼望弄一支探险队,好好探探这萨让大峡谷了。我们来的不是时候,山那边恒河源冰川附近,本有村人夏季牧场,这时却已撤回,我们来晚了。
次日,一大早,王书记急匆匆赶来叮嘱我们不要乱动,他必须马上下乡,我们的恒河源计划只有等他回来再想办法了。王书记说,没有熟悉可靠的人带路,这边境前线,你们要是稀里糊涂一脚踏去了印度,可不是闹着玩的。乡政府旁边就有巨大的碉堡遗迹,默默提醒着我们这里的特殊地位。我们这次进萨让,是在军方和公安都办理了通行证后才进入的,遵纪守法是公民的常识。
依言而行在村子周围转转。不大的谷地聚拢着几十户人家,山泉哗哗绕村而过流进田野。近看平平展展,远看却是梯田。再走远些,赫然看到山坡上有石头砌成的大大的“毛主席万岁”几个字。村人半农半牧,小孩子喜欢骑着本地出产的一种小毛驴转圈玩。环村的植物,除了叫不出名字的灌丛,几排白杨正绿中透黄,高矮不一,高的可称参天,矮的还是幼苗,在这片焦褐大山中,均很养眼。
一位村人的发髻引起我的好奇,让我没来由地想起中原的汉朝人。走进一户人家,初看起来,与一般藏家没有什么区别,细问,墙上的画幅来自印度,高压锅也是印度产品。这里地处扎达县西部边境,每年开山季节,都有印度人过来进行以物易物的贸易。说起这些,王新雄先生用很肯定的语气说:他们就是古格后裔。
他们就是神秘消失的古格后裔?换别人说这话,我们没准会以为是演义,这王先生所言,却并非没有来由。作乡书记前,他本职就是看守古格遗址的文化官员,厮守多年,是第一线的研究者。他还指点说,我们屋后的一座残破的老房子墙上,就有壁画。后来去看,果然,只是我等看不出个所以然。
正是内地酷热的9月,等王书记忙完了他的公务,一场大雪却使我们的探源梦彻底破灭,那块牧场,那块冰川,都被雪山阻隔。再拖延,能不能出萨让,也成了问题。只有期待来年。在大自然面前,我们这时显得渺小而无助。
此行,天意虽未允我们探查恒河源,但在事情的另一面,这意料之外的神奇萨让大峡谷,这里的人们,却使我们觉得不虚此行,感受到了人在平淡中的强大和伟力。
我以为这首先是一个爱车人的职业自豪感。我在札达县城到萨让乡途中拍摄到一张照片,让人想起滇缅公路上著名的“24道拐”。拍照时,我们的车正在山谷另一边的陡坡上不停拐弯。车头刚调过来。紧接着又是一个拐弯,不容喘息,弯连弯拐连拐。下到谷底惊魂稍安,继续沿照片上的弯道蜿蜒而上,我曾试图统计过上这面坡还要拐多少弯,结果很快就转得头晕。多不可计,只好笼统命名“999道拐”。后来闻知还真有人做过统计:这一路共计三百三十多,究竟多多少?有争论。反正拐弯三百三十以上是没错。萨让路途之艰险,可见一斑,爬完照片上的这面陡坡,地势稍缓,但仍是大上坡,越野车喘着粗气吭哧吭哧上着上着就到了雪线。
这时,GPS显示恒河源头就在几公里外,可按图索骥,位置却在雪山的另一边,刘博士的专业遥感探江源的法宝是卫星图片。再先进的科技也得脚踏实地,这就是我们此行的目的,我们只有实事求是见机行事。停车看图对地形分析,就此徒步翻越雪山,要到达图上陡峭山谷中的美丽冰川,显然不可能,我们并非专业登山队员,这时的人力给养装备也都不允许。只有继续前进,翻过垭口,到萨让乡政府打听路径寻找向导以及马匹后再做打算了。再则,从图上分析,从萨让应该可以绕行到那块冰川的,也是比较现实的备选方案。
翻过雪山,夕阳下跃进眼帘的是一个巨大的金黄峡谷。在西藏最西的阿里,在阿里最西的札达县,在这个近年以土林和古格王朝闻名天下的神秘之地,持续数日的大风景本已有点视觉疲劳,雪山这边猛然出现的萨让大峡谷,让人不由心里一震。这一路一直仿佛置身地质博物馆,离开象泉河谷旁县城,先是平缓的高原面,接着就是连绵不断的深川巨壑,大约是海拔高的缘故,大自然在这里以裸露的姿态默然伫立,很多挤压,切割、断层、侵蚀的痕迹,感觉上就像刚刚发生过地震,让人眼花缭乱。要是没有公路画出的细线,一切都仿佛置身史前世界,童话般的场景。比如途中的这块石头,我至今也没弄明白这是冰川时代的自然奇观还是人力所为。萨让大峡谷,在这一天将大风景推向极致,让我满怀喜悦和感动。
越野车继续前进,不用仔细对地图也能看出来,远远的,像一块绿色的碧玉挂在对面峡谷半山腰上的就是萨让,黄昏时分显得格外温暖。坦率地讲,在野外,我越来越以为过程远比结果更重要。不经意间的意外惊喜,总是充满永恒诱惑。
上天赐予我们的是和东喜马拉雅之雅鲁藏布大峡谷截然不同的一种震撼,一种难以言说的赤裸裸的撼动。藏东南那个以大拐弯和最后的公路未达县墨脱著名的世界第一大峡谷,我们曾用38天时间徒步穿越,记忆里全是浓郁的绿,印象中那更是个植物的峡谷。而这里,萨让,是山的世界,坦然的山的世界,赤条条的山的世界。
一切都没有遮掩,初看杂乱,细观则有序。一切都并非没有来由。这是青藏高原上最年轻的一块陆地。在高原北部的昆仑,可可西里山两亿年前隆出古青藏海的时候,这里应该还是一片海底世界。直到二三千万年,才最后终结了西藏地区海侵历史。在萨让峡谷底部,我们捡到的一些酷似海螺的化石,当为古喜马拉雅海时代的遗物。令我们感到神奇的是,这些化石埋藏在一片酷似粉煤灰的黑土里,看起来就像刚刚燃烧过的灰烬。旁边的一座山尖,恰似一座火山口。根本不用任何想像力,眼前的场景仿佛俨然就在昨天,这里刚刚发生过一场巨大的火山爆发。所谓萨让大峡谷,是我们借用地名生造的名词,峡谷底部的小河,其实只是象泉河的一条支流,顺流放眼望去,远处象泉河的方向,更加壮阔而苍茫。那一方,又是一番什么景象?
乡党委书记王新雄对我发出的感慨不以为然:你们在山上看到的只是皮毛,谁说我们这里单调?某某地森林巨木成片,某某地异兽珍禽成群,如数家珍。话音未落,端出一盘本地红苹果。在西藏西极的阿里,在孔繁森献身的阿里,能吃上并非塑料大棚里种出来的土生土长本地苹果,真是没有想到。我啃着本年度最佳的美味感叹,只能盼望弄一支探险队,好好探探这萨让大峡谷了。我们来的不是时候,山那边恒河源冰川附近,本有村人夏季牧场,这时却已撤回,我们来晚了。
次日,一大早,王书记急匆匆赶来叮嘱我们不要乱动,他必须马上下乡,我们的恒河源计划只有等他回来再想办法了。王书记说,没有熟悉可靠的人带路,这边境前线,你们要是稀里糊涂一脚踏去了印度,可不是闹着玩的。乡政府旁边就有巨大的碉堡遗迹,默默提醒着我们这里的特殊地位。我们这次进萨让,是在军方和公安都办理了通行证后才进入的,遵纪守法是公民的常识。
依言而行在村子周围转转。不大的谷地聚拢着几十户人家,山泉哗哗绕村而过流进田野。近看平平展展,远看却是梯田。再走远些,赫然看到山坡上有石头砌成的大大的“毛主席万岁”几个字。村人半农半牧,小孩子喜欢骑着本地出产的一种小毛驴转圈玩。环村的植物,除了叫不出名字的灌丛,几排白杨正绿中透黄,高矮不一,高的可称参天,矮的还是幼苗,在这片焦褐大山中,均很养眼。
一位村人的发髻引起我的好奇,让我没来由地想起中原的汉朝人。走进一户人家,初看起来,与一般藏家没有什么区别,细问,墙上的画幅来自印度,高压锅也是印度产品。这里地处扎达县西部边境,每年开山季节,都有印度人过来进行以物易物的贸易。说起这些,王新雄先生用很肯定的语气说:他们就是古格后裔。
他们就是神秘消失的古格后裔?换别人说这话,我们没准会以为是演义,这王先生所言,却并非没有来由。作乡书记前,他本职就是看守古格遗址的文化官员,厮守多年,是第一线的研究者。他还指点说,我们屋后的一座残破的老房子墙上,就有壁画。后来去看,果然,只是我等看不出个所以然。
正是内地酷热的9月,等王书记忙完了他的公务,一场大雪却使我们的探源梦彻底破灭,那块牧场,那块冰川,都被雪山阻隔。再拖延,能不能出萨让,也成了问题。只有期待来年。在大自然面前,我们这时显得渺小而无助。
此行,天意虽未允我们探查恒河源,但在事情的另一面,这意料之外的神奇萨让大峡谷,这里的人们,却使我们觉得不虚此行,感受到了人在平淡中的强大和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