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莫里斯·拉威尔是欧洲浪漫主义后期一位杰出的大师,尤其以创作钢琴作品见长。其作品充分吸收了浪漫主义和印象主义等多重音乐风格的精华,同时又融入了自己个性的特色和理念,使作品呈现出别样的审美风格。本文对拉威尔钢琴作品的艺术风格进行了总结,并且就这种艺术风格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关键词:莫里斯·拉威尔 钢琴作品 艺术风格 分析和探源
中图分类号:J603 文献标识码:A
一 拉威尔其人
莫里斯·拉威尔,1875年出生于法国西部小城西布恩。7岁开始学习钢琴,并表现出一定的艺术天赋。14岁的时候,考入了法国巴黎音乐学院的钢琴预科班,并且学习十分认真刻苦。当他发现自己同学的演奏技术要高出自己很多的时候,他发誓一定要迎头赶上,并且最终收获了高超的钢琴演奏技艺。在钢琴学习的同时,拉威尔对作曲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曾经尝试创作出了《古风小步舞曲》、《百闻的景色》等,可谓牛刀小试。1897年,拉威尔正式学习作曲,并且孜孜不倦地参加各种形式的音乐比赛,几年中,他一直想要问鼎著名的罗马大奖,但是因为多种原因,却始终没能如愿,但是其在准备比赛期间所创作的很多作品,都受到了普遍的好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对拉威尔的影响极大,他在战争中看到了人性的无情和残酷,特别是母亲去世之后,他的健康急剧恶化,但是仍然坚持创作出了《库泊兰之墓》、《大圆舞曲》等作品。1932年,拉威尔不幸遭遇车祸,丧失了工作能力,1937年病逝于法国,享年62岁。作为生活在世纪之交的伟大作曲家,其钢琴作品呈现出了鲜明的艺术风格,使他在乐坛上独树一帜。
二 拉威尔钢琴创作的艺术风格
1 自然和机械的结合
拉威尔早在青年时期就对德彪西十分推崇,并且在创作中受到了德彪西很大的影响。所以他和德彪西一样,也喜欢在作品中对大自然和客观事物进行描绘。例如,《水之嬉戏》中,就将喷泉、瀑布和小溪描绘得淋漓尽致。还有《哈巴涅拉舞曲》中的西班牙景色,《滑稽小夜曲》中唯美的夜景等。或者说拉威尔的钢琴创作,和生活结合得十分紧密,生活中各种常见的情景,都能够在作品中得到充分的展现,也体现出了年轻时期拉威尔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但是与德彪西不同的是,德彪西对景物和景色的描写,往往都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类似于中国传统艺术创作中的“托物言志”,但是拉威尔的音乐则是一种纯粹的模仿和表现,几乎看不出情感的色彩,更像是一个写实画家,对所见到的事物进行精心的描摹。例如,德彪西的《水中倒影》和拉威尔的《水中嬉戏》,都是描写水的作品,德彪西并没有予以直接的描绘,而是从光和色的角度进入,来达到对水的感悟和体验。但是拉威尔却是实实在在描写水,包含风平浪静、汹涌澎湃、浪花四溅等多种形态的水。拉威尔更像是一个严谨的机械师一样,把每一个零件,每一个步骤都精心设计,反复推敲,这种形式上的严谨性,甚至超过了古典主义时期的作品。如《古风小步舞曲》中,呈示部突然出现了十六分音符,使之前连贯的旋律骤然被打断,整个乐曲有了一种机械之感,像是人为操纵着乐曲的进行,既有对自然真实的描绘,也有对机械感的鲜明追求,这是拉威尔钢琴作品中鲜明的特征。
2 真实和伪装的交织
拉威尔被当时的评论家称为“伪装者”,然而这并不是一个贬义的称呼,反而是对其精湛创作技法的体现。因为他善于在作品中掩饰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一方面,就像是前文中提到的,在对自然景物的描摹中,他几乎从来都不掺杂自己的情感,而是纯粹的描绘。不是像其他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一样,善于在作品中表现自己的情感。另一方面,他还经常对别人的作品进行模仿,让观众误以为自己和被模仿的作品,有着相同的情感基调,从而掩饰住了自己的真实想法。例如,《滑稽小夜曲》和《帕凡舞曲》,模仿了夏布里埃常用的创作手法,《水之嬉戏》则能明显的看到李斯特的影子,同时也在题材上效仿了德彪西,这种模仿使人们看不透拉威尔真实的创作个性。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再仿真的面具,也难以遮住一个音乐家的真情流露,因为音乐本身就是一门充满情感的艺术。例如,《水之嬉戏》中描写到的喷泉、《钟声》中的玩具钟、《哈巴涅拉舞曲》中那些可以自动跳舞的玩具等,一些观察比较敏锐的音乐评论家,早已发现了拉威尔的喜好倾向,称他为“小玩意的行家”,有着孩子般的天真和单纯。《滑稽小夜曲》中小丑怪诞的性格,《古风小夜曲》中的黑色幽默,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或许也正是这种孩子般的本性,才能使他的钢琴创作与众不同,他的各种伪装,其实是一种通过否定自我来体现自我的最高境界。
3 理想和感性的统一
拉威尔的钢琴创作,极少受到外界的影响,而是有着坚定的自我追求。他在创作中对古典主义的各种程式和法则予以了充分的继承,遵循各种传统的作曲法则,喜欢使用奏鸣曲式,整个乐曲的构造十分严谨,因此他也曾经批评过德彪西缺少形式构造的才能,而被斯特拉文斯基称之为“优秀的瑞士钟表匠”。作品中每一个细节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包含和弦中音符的数量,休止符的长短等,像是数学公式一样经得住推敲,虽然复杂,但是绝不混乱。他像是一个成竹在胸的机械师,看着自己的钢琴机器沿着设定好的程序,有条不紊地向前运行。但是我们又分明能够从作品中感受到他的感性和本能,或者说其创作在体现出理性和严谨的同时,也体现出了一定的情感色彩。例如,《帕凡舞曲》和《哈巴涅拉舞曲》中,就经常出现几个相距甚远的八度上行旋律,这样的设置就使得曲子有了一种动感的特征,从而更加吸引观众。此外,还有《古风小步舞曲》中浪漫主义颓废和伤感,《小奏鸣曲》中那不易察觉的忧郁,还有该曲第三乐章那种激情和狂野,像是一个被束缚已久的人,突然获得了自由和新生,然后忘情的奔跑。这种理性和感情的结合,显示出了拉威尔在创作中的矛盾一面。这也是其在晚年创作中饱受困扰的原因之一,即不知道自己应该以何种态度来创作作品,除了音乐上的理解和感受之外,更多的是其性格使然。
三 拉威尔钢琴作品风格探源 艺术发展有着继承性的普遍规律,这在钢琴艺术身上也不例外,只有追溯拉威尔钢琴创作的风格渊源,才能了解到这种个性特征表现的真正原因。事实上,拉威尔本身就是一位善于吸收和借鉴的集大成者,其中包含对法国传统音乐的继承,同时代的德彪西以及对古典主义的借鉴等。各种因素综合在一起,共同造就了拉威尔钢琴作品的艺术风格。
1 德彪西印象主义音乐的影响
虽然德彪西的印象主义追求被称为是“一个人的流派”,但是其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这种对于印象感觉的大胆追求,直接推动了浪漫主义音乐的发展和创新。作为和德彪西同时代、同国家的拉威尔虽然总是强调和德彪西走是截然不同的路子,但是从其作品中可以看出,其还是受到了德彪西不少的影响,当时的一再强调,也只是为了不让自己带上德彪西模仿者的帽子。这种影响在拉威尔早期的作品中就已经开始显现。德彪西早期的创作中,善于从当时的象征主义诗人的诗歌中获得灵感,以此来获得对通感的追求。例如,《贝加莫组曲》就是受到象征主义诗人魏尔伦的诗歌启发创作而成的,其中的《月光》更是魏尔伦的同名诗篇。同时,德彪西还和当时印象派绘画的莫奈等人是至交好友,受到印象派绘画的启发,他善于使用和声的色彩变化来表现出一种朦胧的效果,且每一首作品都有一个模糊性的标题。这些创作理念和追求,都给了拉威尔以很大的启示和借鉴,如他在创作中也经常使用模糊性的标题,为了追求印象性色彩而将和弦的范围扩大,使用三度音程叠置的方式,大量使用九和弦、十一和弦甚至是十三和弦等。同时将一些中古调式、东方的五声音阶等全新元素融入到作品中,表现出了和德彪西相同的对色彩的追求。可以说,德彪西的创作思想和技术,给了拉威尔以很大的影响和启发,但是拉威尔并没有完全跟随,而是始终保持着音乐品格的独立性,使自己的钢琴作品,既有和德彪西表面上的相似性,又有本质上的不同。
2 对法国传统音乐的继承
19世纪末,法国的民族音乐协会成立,这个协会旨在充分发展法国的民族音乐,体现出了鲜明的民族性精神。而拉威尔的老师弗雷尔,正是这个协会的领军者,他毕生都致力于法国民族音乐的挖掘、保护和发展,与库普兰、拉莫等前辈音乐家的理念一脉相承。弗雷尔因为民族音乐观十分强烈,所以对一些新的理念和创作技法并不感兴趣,而是满足于当代美学,把自己视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合理产物。拉威尔师从弗雷尔,从老师身上学得了严格的古典主义创作法则,为他后来作品中对严谨性的追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弗雷尔本身是一个十分谦和的、温文尔雅的绅士,他的作品中在音乐语言方面总是很节制,弱奏的特点十分鲜明,这让年轻时期的拉威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试着向老师一样带上各种面具来进行创作。同时,弗雷尔鲜明的音乐理念追求,并不代表他是一个固执和保守的人,相反他对别人的各种创新是十分支持的,这也让拉威尔在创作中有了坚强的后盾,各种个性探索有了极大的发展空间,可以说弗雷尔对拉威尔的创作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多种风格的体现,都是源于对老师的模仿。另一位法国音乐大师夏布里埃,也对拉威尔的创作有着很大的影响,他的音乐具有典雅、细致的风格,同时又表现出一种讽刺和幽默。而且在技术使用上是纯粹法国式的,是法国利用全音阶创作的第一人。拉威尔对其十分推崇,早年的很多作品都是对其作品的直接模仿。如《幻想的布雷舞曲》、《豪华小步舞曲》等,都有夏布里埃的风格。拉威尔正式继承了法国传统音乐的精髓,所以作品才会体现出如此长久的艺术魅力。
3 后期浪漫主义的孕育
拉威尔的创作正值浪漫主义后期,这一时期的浪漫主义音乐已经不再纯粹,而是有了一些新的元素出现,拉威尔则是这种新元素的尝试者,这种尝试表现为一种继承和创新。一方面,他十分推崇肖邦、李斯特等浪漫主义大师和他们的作品。例如,他曾经细致研究了李斯特的《超级练习曲》,并且将其中的技巧进行归类,并在自己的多部作品中使用。作品中经常出现的“刮键”,就是李斯特标志性的技巧。又如肖邦,拉威尔的对肖邦作品中表现出的民族性的钦佩不已,甚至想要代替肖邦,投入到波兰的革命战争中,作品中的情感宣泄,也受到了肖邦的影响。而且拉威尔在充分继承浪漫主义精华质素的同时,还进行了很大程度上的创新,从而形成了自己的音乐个性。例如,浪漫主义音乐中,对音乐形式并不是太重视,而在拉威尔的创作中,音乐形式却有了十分精致的美感特征。浪漫主义音乐中对通感的追求,更是被拉威尔发挥到了极致,他以浪漫主义音乐为母体,并且进行了变异和扩展,从而形成了自己所特有的风格。
综上所述,浪漫主义时期之所以被称为是音乐历史上最重要和最伟大的时期,一个关键的原因就在于这是一个百家争鸣和百花齐放的时代,浪漫主义风格虽然是主流,但是并没有一支独大,反而从客观上激发了音乐家们对多种风格探索和追求,而音乐本身也正是在这种探索和追求中得到了发展和丰富。拉威尔作为浪漫主义后期钢琴创作的佼佼者,用自己的创作让钢琴艺术的形式和内涵,有了全新的展现。对于其钢琴作品艺术风格的研究和成因分析,将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认知和体验其作品,为拉威尔钢琴作品的演奏和教学,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周薇:《西方钢琴艺术史》,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
[2] 亚科夫·米尔什坦:《李斯特》,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年版。
[3] 李斯特,张泽民、高士彦、虞承中、郭竽译:《李斯特论肖邦》,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
[4] 李斯特,俞人豪译:《李斯特音乐文选》,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
[5] 埃弗雷特·赫尔姆,王庆余、胡君亶译:《李斯特》,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
[6] 沈旋:《杰出的管弦乐色彩大师——法国作曲家拉威尔》,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版。
作者简介:王娜,女,1979—,河南南阳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音乐理论,工作单位:南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关键词:莫里斯·拉威尔 钢琴作品 艺术风格 分析和探源
中图分类号:J603 文献标识码:A
一 拉威尔其人
莫里斯·拉威尔,1875年出生于法国西部小城西布恩。7岁开始学习钢琴,并表现出一定的艺术天赋。14岁的时候,考入了法国巴黎音乐学院的钢琴预科班,并且学习十分认真刻苦。当他发现自己同学的演奏技术要高出自己很多的时候,他发誓一定要迎头赶上,并且最终收获了高超的钢琴演奏技艺。在钢琴学习的同时,拉威尔对作曲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曾经尝试创作出了《古风小步舞曲》、《百闻的景色》等,可谓牛刀小试。1897年,拉威尔正式学习作曲,并且孜孜不倦地参加各种形式的音乐比赛,几年中,他一直想要问鼎著名的罗马大奖,但是因为多种原因,却始终没能如愿,但是其在准备比赛期间所创作的很多作品,都受到了普遍的好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对拉威尔的影响极大,他在战争中看到了人性的无情和残酷,特别是母亲去世之后,他的健康急剧恶化,但是仍然坚持创作出了《库泊兰之墓》、《大圆舞曲》等作品。1932年,拉威尔不幸遭遇车祸,丧失了工作能力,1937年病逝于法国,享年62岁。作为生活在世纪之交的伟大作曲家,其钢琴作品呈现出了鲜明的艺术风格,使他在乐坛上独树一帜。
二 拉威尔钢琴创作的艺术风格
1 自然和机械的结合
拉威尔早在青年时期就对德彪西十分推崇,并且在创作中受到了德彪西很大的影响。所以他和德彪西一样,也喜欢在作品中对大自然和客观事物进行描绘。例如,《水之嬉戏》中,就将喷泉、瀑布和小溪描绘得淋漓尽致。还有《哈巴涅拉舞曲》中的西班牙景色,《滑稽小夜曲》中唯美的夜景等。或者说拉威尔的钢琴创作,和生活结合得十分紧密,生活中各种常见的情景,都能够在作品中得到充分的展现,也体现出了年轻时期拉威尔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但是与德彪西不同的是,德彪西对景物和景色的描写,往往都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类似于中国传统艺术创作中的“托物言志”,但是拉威尔的音乐则是一种纯粹的模仿和表现,几乎看不出情感的色彩,更像是一个写实画家,对所见到的事物进行精心的描摹。例如,德彪西的《水中倒影》和拉威尔的《水中嬉戏》,都是描写水的作品,德彪西并没有予以直接的描绘,而是从光和色的角度进入,来达到对水的感悟和体验。但是拉威尔却是实实在在描写水,包含风平浪静、汹涌澎湃、浪花四溅等多种形态的水。拉威尔更像是一个严谨的机械师一样,把每一个零件,每一个步骤都精心设计,反复推敲,这种形式上的严谨性,甚至超过了古典主义时期的作品。如《古风小步舞曲》中,呈示部突然出现了十六分音符,使之前连贯的旋律骤然被打断,整个乐曲有了一种机械之感,像是人为操纵着乐曲的进行,既有对自然真实的描绘,也有对机械感的鲜明追求,这是拉威尔钢琴作品中鲜明的特征。
2 真实和伪装的交织
拉威尔被当时的评论家称为“伪装者”,然而这并不是一个贬义的称呼,反而是对其精湛创作技法的体现。因为他善于在作品中掩饰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一方面,就像是前文中提到的,在对自然景物的描摹中,他几乎从来都不掺杂自己的情感,而是纯粹的描绘。不是像其他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一样,善于在作品中表现自己的情感。另一方面,他还经常对别人的作品进行模仿,让观众误以为自己和被模仿的作品,有着相同的情感基调,从而掩饰住了自己的真实想法。例如,《滑稽小夜曲》和《帕凡舞曲》,模仿了夏布里埃常用的创作手法,《水之嬉戏》则能明显的看到李斯特的影子,同时也在题材上效仿了德彪西,这种模仿使人们看不透拉威尔真实的创作个性。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再仿真的面具,也难以遮住一个音乐家的真情流露,因为音乐本身就是一门充满情感的艺术。例如,《水之嬉戏》中描写到的喷泉、《钟声》中的玩具钟、《哈巴涅拉舞曲》中那些可以自动跳舞的玩具等,一些观察比较敏锐的音乐评论家,早已发现了拉威尔的喜好倾向,称他为“小玩意的行家”,有着孩子般的天真和单纯。《滑稽小夜曲》中小丑怪诞的性格,《古风小夜曲》中的黑色幽默,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或许也正是这种孩子般的本性,才能使他的钢琴创作与众不同,他的各种伪装,其实是一种通过否定自我来体现自我的最高境界。
3 理想和感性的统一
拉威尔的钢琴创作,极少受到外界的影响,而是有着坚定的自我追求。他在创作中对古典主义的各种程式和法则予以了充分的继承,遵循各种传统的作曲法则,喜欢使用奏鸣曲式,整个乐曲的构造十分严谨,因此他也曾经批评过德彪西缺少形式构造的才能,而被斯特拉文斯基称之为“优秀的瑞士钟表匠”。作品中每一个细节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包含和弦中音符的数量,休止符的长短等,像是数学公式一样经得住推敲,虽然复杂,但是绝不混乱。他像是一个成竹在胸的机械师,看着自己的钢琴机器沿着设定好的程序,有条不紊地向前运行。但是我们又分明能够从作品中感受到他的感性和本能,或者说其创作在体现出理性和严谨的同时,也体现出了一定的情感色彩。例如,《帕凡舞曲》和《哈巴涅拉舞曲》中,就经常出现几个相距甚远的八度上行旋律,这样的设置就使得曲子有了一种动感的特征,从而更加吸引观众。此外,还有《古风小步舞曲》中浪漫主义颓废和伤感,《小奏鸣曲》中那不易察觉的忧郁,还有该曲第三乐章那种激情和狂野,像是一个被束缚已久的人,突然获得了自由和新生,然后忘情的奔跑。这种理性和感情的结合,显示出了拉威尔在创作中的矛盾一面。这也是其在晚年创作中饱受困扰的原因之一,即不知道自己应该以何种态度来创作作品,除了音乐上的理解和感受之外,更多的是其性格使然。
三 拉威尔钢琴作品风格探源 艺术发展有着继承性的普遍规律,这在钢琴艺术身上也不例外,只有追溯拉威尔钢琴创作的风格渊源,才能了解到这种个性特征表现的真正原因。事实上,拉威尔本身就是一位善于吸收和借鉴的集大成者,其中包含对法国传统音乐的继承,同时代的德彪西以及对古典主义的借鉴等。各种因素综合在一起,共同造就了拉威尔钢琴作品的艺术风格。
1 德彪西印象主义音乐的影响
虽然德彪西的印象主义追求被称为是“一个人的流派”,但是其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这种对于印象感觉的大胆追求,直接推动了浪漫主义音乐的发展和创新。作为和德彪西同时代、同国家的拉威尔虽然总是强调和德彪西走是截然不同的路子,但是从其作品中可以看出,其还是受到了德彪西不少的影响,当时的一再强调,也只是为了不让自己带上德彪西模仿者的帽子。这种影响在拉威尔早期的作品中就已经开始显现。德彪西早期的创作中,善于从当时的象征主义诗人的诗歌中获得灵感,以此来获得对通感的追求。例如,《贝加莫组曲》就是受到象征主义诗人魏尔伦的诗歌启发创作而成的,其中的《月光》更是魏尔伦的同名诗篇。同时,德彪西还和当时印象派绘画的莫奈等人是至交好友,受到印象派绘画的启发,他善于使用和声的色彩变化来表现出一种朦胧的效果,且每一首作品都有一个模糊性的标题。这些创作理念和追求,都给了拉威尔以很大的启示和借鉴,如他在创作中也经常使用模糊性的标题,为了追求印象性色彩而将和弦的范围扩大,使用三度音程叠置的方式,大量使用九和弦、十一和弦甚至是十三和弦等。同时将一些中古调式、东方的五声音阶等全新元素融入到作品中,表现出了和德彪西相同的对色彩的追求。可以说,德彪西的创作思想和技术,给了拉威尔以很大的影响和启发,但是拉威尔并没有完全跟随,而是始终保持着音乐品格的独立性,使自己的钢琴作品,既有和德彪西表面上的相似性,又有本质上的不同。
2 对法国传统音乐的继承
19世纪末,法国的民族音乐协会成立,这个协会旨在充分发展法国的民族音乐,体现出了鲜明的民族性精神。而拉威尔的老师弗雷尔,正是这个协会的领军者,他毕生都致力于法国民族音乐的挖掘、保护和发展,与库普兰、拉莫等前辈音乐家的理念一脉相承。弗雷尔因为民族音乐观十分强烈,所以对一些新的理念和创作技法并不感兴趣,而是满足于当代美学,把自己视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合理产物。拉威尔师从弗雷尔,从老师身上学得了严格的古典主义创作法则,为他后来作品中对严谨性的追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弗雷尔本身是一个十分谦和的、温文尔雅的绅士,他的作品中在音乐语言方面总是很节制,弱奏的特点十分鲜明,这让年轻时期的拉威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试着向老师一样带上各种面具来进行创作。同时,弗雷尔鲜明的音乐理念追求,并不代表他是一个固执和保守的人,相反他对别人的各种创新是十分支持的,这也让拉威尔在创作中有了坚强的后盾,各种个性探索有了极大的发展空间,可以说弗雷尔对拉威尔的创作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多种风格的体现,都是源于对老师的模仿。另一位法国音乐大师夏布里埃,也对拉威尔的创作有着很大的影响,他的音乐具有典雅、细致的风格,同时又表现出一种讽刺和幽默。而且在技术使用上是纯粹法国式的,是法国利用全音阶创作的第一人。拉威尔对其十分推崇,早年的很多作品都是对其作品的直接模仿。如《幻想的布雷舞曲》、《豪华小步舞曲》等,都有夏布里埃的风格。拉威尔正式继承了法国传统音乐的精髓,所以作品才会体现出如此长久的艺术魅力。
3 后期浪漫主义的孕育
拉威尔的创作正值浪漫主义后期,这一时期的浪漫主义音乐已经不再纯粹,而是有了一些新的元素出现,拉威尔则是这种新元素的尝试者,这种尝试表现为一种继承和创新。一方面,他十分推崇肖邦、李斯特等浪漫主义大师和他们的作品。例如,他曾经细致研究了李斯特的《超级练习曲》,并且将其中的技巧进行归类,并在自己的多部作品中使用。作品中经常出现的“刮键”,就是李斯特标志性的技巧。又如肖邦,拉威尔的对肖邦作品中表现出的民族性的钦佩不已,甚至想要代替肖邦,投入到波兰的革命战争中,作品中的情感宣泄,也受到了肖邦的影响。而且拉威尔在充分继承浪漫主义精华质素的同时,还进行了很大程度上的创新,从而形成了自己的音乐个性。例如,浪漫主义音乐中,对音乐形式并不是太重视,而在拉威尔的创作中,音乐形式却有了十分精致的美感特征。浪漫主义音乐中对通感的追求,更是被拉威尔发挥到了极致,他以浪漫主义音乐为母体,并且进行了变异和扩展,从而形成了自己所特有的风格。
综上所述,浪漫主义时期之所以被称为是音乐历史上最重要和最伟大的时期,一个关键的原因就在于这是一个百家争鸣和百花齐放的时代,浪漫主义风格虽然是主流,但是并没有一支独大,反而从客观上激发了音乐家们对多种风格探索和追求,而音乐本身也正是在这种探索和追求中得到了发展和丰富。拉威尔作为浪漫主义后期钢琴创作的佼佼者,用自己的创作让钢琴艺术的形式和内涵,有了全新的展现。对于其钢琴作品艺术风格的研究和成因分析,将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认知和体验其作品,为拉威尔钢琴作品的演奏和教学,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周薇:《西方钢琴艺术史》,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
[2] 亚科夫·米尔什坦:《李斯特》,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年版。
[3] 李斯特,张泽民、高士彦、虞承中、郭竽译:《李斯特论肖邦》,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
[4] 李斯特,俞人豪译:《李斯特音乐文选》,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
[5] 埃弗雷特·赫尔姆,王庆余、胡君亶译:《李斯特》,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
[6] 沈旋:《杰出的管弦乐色彩大师——法国作曲家拉威尔》,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版。
作者简介:王娜,女,1979—,河南南阳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音乐理论,工作单位:南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