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赵氏孤儿的故事从《左转》到《史记》到元杂剧再到2010年12月上映的电影《赵氏孤儿》,已在中国流传了两千余年。一个情节并不复杂的故事在历史的长河中之所以源远流长,就在于它能够与各个时代的人产生精神上的共鸣,有其现实人生的隐喻。可以从人与他人的关系、禁锢的命运和境况力量中的自由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他人 地狱 选择 自由 境况
赵氏孤儿的故事从《左转》到《史记》到元杂剧再到2010年12月上映的电影《赵氏孤儿》,已在中国流传了两千余年。一个情节并不复杂的故事在历史的长河中之所以源远流长,在于它能够与各个时代的人产生精神上的共鸣,有其现实的人生隐喻。电影《赵氏孤儿》托孤、救孤、抚孤、复仇形成了一幅“他人即地狱”的“浮世绘”,突显了人与他人的关系、禁锢的命运和境况力量中的自由的问题,透视出影片中的悲剧意识。
1 他人就是地狱
“他人就是地狱”,这萨特戏剧《禁闭》(1944)中男主人公的一句话,并非萨特哲学的一个命题,人们视为萨特关于“他人”思想的经典表述。萨特在《禁闭》中用寓言的手法写了三个鬼魂来到一个房间。一个是逃兵,一个是同性恋者,一个是杀婴者。他们三者都需要靠另一方的认可来确立自己存在的价值,而又互相阻碍对方去做到这一点。所以剧中人加尔散感叹地说:“他人就是地狱!” 但这句话总被误解。1965年1月,萨特专门对此作了说明:“人们认为我的意思是,我们同他人的关系总是糟糕的、不当的,但我的意思完全不同。我是说,如果我们同他人的关系被扭曲了,变了质,那么他人只能是地狱。”[1]《赵氏孤儿》中程婴、屠岸贾和赵孤在赵氏灭门这场战争的梦魇中演绎了他人即地狱的生存图景。
影片《赵氏孤儿》这部中的程婴本是个草泽医生,一个小人物,但赵氏灭门的突发事件把他卷进去——他的孩子替了赵家的孩子,妻子也被屠岸贾的手下杀害,从此复仇驻扎在了他的心中。正是因为赵孤这个孩子让他遭受巨大的惨剧,所以他带着赵孤做了屠岸贾的门客,并且让赵孤认屠岸贾做干爹,等待复仇时机。在抚养赵孤的过程中,他将赵孤变成一个复仇的工具,并且心里的复仇产生了某种变形,充满了一种疯狂的强力意志。正如他对韩厥所说:“我要养大这个孩子,让他替我报仇”。 “我要让他们相亲相爱,然后等孩子长大了把他送到屠岸贾面前,告诉他,这个孩子是谁,我是谁,然后让赵家的孩子一剑砍了屠岸贾。”这段对话展示了程婴心里的一种很深的毁灭意识,复仇的锁链套住了程婴。他每次半夜要见一个陌生人(韩厥)商量复仇大计,都要把赵孤关起来。他怕赵孤对屠岸贾说什么,使复仇计划遭阉割。不过赵孤还是发现了这个秘密。赵孤要上学,他不让,赵孤就威胁他说,“你不让我上学,我就告诉干爹晚上有个疤脸叔叔来咱们家!”此后他对赵孤更是终日严加看管,生怕他脱离了自己,脱离了他设计的成长轨迹——“复仇计划”。就这样,父子双方活在彼此的阴影下,导致父子关系腐坏,程婴的生活呈灰色状,俨然一个活着的死人。
在影片中赵孤被这种情感力量所綁架,赵孤在与他有着“天然亲情”的爹程婴和精神偶像“干爹”屠岸贾的悉心照料下,成长为一个正常又阳光的少年。仿佛庄姬临危托孤时“不要告诉他父母是谁,也不要告诉他仇人是谁,让他过普通人的生活”的遗愿圆满实现。然而复仇的信念始终萦绕在程婴的心间,他等待时机要将自己亲眼目睹的仇恨转嫁给赵孤,让他瓦解屠岸贾的生命。屠岸贾明白“你不把别人当敌人,你就没有敌人”,但他自己却做不到。他对自己当年在赵氏灭门惨案摔死的那个“赵孤”一直将信将疑,所以对程婴时刻关注。因此赵孤感到一种群居的孤独,体验到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某种不可摆脱的对立和冲突。最后程婴告诉赵孤,并且告诉了两次,还让屠岸贾亲口证实。赵孤充满阳光、美丽的人生,刹那间就被一个仇恨的概念轻易抹杀。虽然之前程婴告诉赵孤的真实身份时,赵孤总是轻描淡写地说他在编故事,表现出被摧毁者对摧毁者的反抗,但后来他的思想突然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自觉自愿沦为复仇的工具,与屠岸贾挥剑相向,最终用两把剑演绎了死的荒谬性。正像萨特所说,“我同他人的关系之所以很坏,是因为我完全依赖于他人,这样我当然就像在地狱里一样。世上有许多人处在这种地狱般的境况中,因为他们太依赖于他人对自己的判断。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同他人之间不可能有另一种关系,这只是表明所有的他人对我们都是极其重要的。”[2]一个人过于依赖他人对自己的判断,如果将此看得太重,那么,他人可能就是地狱。
屠岸贾是集恶与善于一身的人物,他的孩子早逝。赵孤填补了其心灵的空缺,对他疼爱有加,把赵孤当做自己的精神传人来培养,带他在田野嬉戏,教他为人处世的道理,练就他驰骋战场的本领。但当赵孤十五岁斜阳下一袭华美甲胄出现在眼前时,屠岸贾嗅见赵孤与赵朔相若的身姿,敏感地意识到这其实是赵氏之后,随之出征,血战沙场,想通过战争让他去死。当孩子被围困,屠岸贾听到“干爹,救我”时,又动了恻隐之心,随即调转马头营救,给了赵孤重生的机会,也给了赵孤报仇的机会,酿成了自己的悲剧结局。
2 禁锢的命运
悲剧是命运的一面镜子,命运不过是被颠倒的自由,对抗命运的悲剧导致自由的悲剧,因为自由不是高踞于人类境况之上的抽象力量,它是我们在境况中的选择。萨特说:“如果上帝不存在,一切都是容许的,因此人就变得孤苦伶仃了。因为他不论在自己的内心里或者在自身以外,都找不到可以依靠的东西。他会随即发现他是找不到借口的。因为如果存在确是先于本质,人就永远不能参照一个已知的或特定的人性来解释自己的行动。换言之,决定论是没有的——人是自由的,人就是自由。另一方面,如果上帝不存在,也就没有人能够提供价值或者命令,使我们的行为合法化。这一来,我不论在过去或者未来,都不是处在一个有价值照耀的光明世界里,都找不到任何为自己辩解或者推卸责任的办法。我们只是孤零零一个人,无法自解。当我说人是被逼得自由的,我的意思就是这样。”[3]这句话至少表明自由的两层含义:一是,人的自由是一种被逼状态,人无依无靠,孤苦伶仃,只好自我选择,自我设计。二是,人的行为既然没有上帝或他人提供合法化的命令作依据,既然只是孤苦伶仃的自我选择,那么自由的人就必须为这一选择承担责任。
影片《赵氏孤儿》的英文片名叫“sacrifice”直译过来就是“牺牲”。一方面指程婴被命运卷入荒谬的战争中,做出了家人、岁月、尊严和性命的牺牲;一方面指赵孤被命运卷入黑暗的漩涡中,成为争斗与复仇的牺牲品。二者均“被牺牲”。
人的处境往往是荒谬而富于悲剧性的。《赵氏孤儿》中程婴就是这样一个充满悲剧性及引发悲剧的人物。一场荒谬的战争给他一种对英雄行为的体验,他身不由己地投入到这种境况中,在其中作出选择,但“一个人的自由被他人加上枷锁”[4],对所谓自由的选择导致他自己及他人的悲剧。影片开始程婴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当厄运的多米诺骨牌一旦被推倒,各种状况纷至沓来,他一步步走进禁闭的世界。当藏在隔墙中的妻儿被发现时,程婴才真正地被推倒极限境遇,面临一种道德判断,他既不能选择自己的孩子而牺牲一百多婴儿,又不能选择一百多婴儿而牺牲自己的孩子。他意识到这就是他的命,完全由他的处境所决定。
程婴的选择,使他陷入丧妻亡子的悲惨境地,从此他心生仇恨,为妻儿复仇纠结着他的余生。为了卸下自己的心里负担,避免地狱般的折磨和痛苦,他把自己复仇的枷锁转嫁给赵孤。赵孤被推向了一个黑暗的深渊,得知真相的赵孤如同俄狄浦斯王一般,痛苦地拿起剑,直刺道德和人性的心灵深处。然而程婴也为成为自由的人承担了责任,看到赵孤难以招架强势的屠岸贾时,他说,“你应该杀的人是我。”为了挡住屠岸贾杀向赵孤的剑,他被刺死。每个人都有一场自己的战争。就像J•罗曼所说“战争中没有无罪的牺牲者。”因为每一个人最后总要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程婴除了承担这种责任外别无选择。
摆脱命运的自由之路包含着所有人的自由,不能独自一人是自由的。我们完全同意黑格尔的这种说法:如果不是所有人都是自由的,那么任何人都不可能是自由的。為了取得自由而对抗命运的目的和手段必然引发悲剧。萨特说,“如果我在客体意义上把他人的自由作为目的,那我便是侵犯了他人的自由。如果我以自己的自由作为目的,那么这必然要把所有别人的自由作为自由来要求。在我选择我的自由时,我也要求他人的自由,然而当我进入行动领域时,我就不得不把他人作为手段而不是目的。”[5]无论是被他人当作追求自由的目的还是手段,赵孤都是这个二律背反所构成的道德问题的牺牲品,如果程婴不告诉赵孤的背景身世,把赵孤的自由当作目的,那么实际上赵孤的自由就是无动于衷的、抽象的、无所作为的,换言之,他不是自由的,他什么都不是,因为他没有介入,总是在外面围观。程婴告诉了赵孤灭门惨剧的前因后果,他就把赵孤当作自己追求自由的手段,致使赵孤最终不得不在他目光威逼下,在自己并没有经历、没有意识、已经过去的事情中选择,在自己的感情与家族的仇恨中挣扎抉择。像屠岸贾对程婴所说,“你有什么权力让赵家的孩子替你报仇?你有什么权力决定一个孩子的命运?”最后屠岸贾愿意放他们走,但在程婴潜移默化的影响下,燃起复仇欲望的赵孤不放手,这时的他放弃独立的理性的思考,拼命的不假思索的不容置疑的维护复仇的信念,简直就是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变形。后来他到底是为赵氏满门报仇,还是为程婴的妻儿报仇?恐怕连他自己都分不清楚。
3 境况力量中的自由
生活让人懂得境况的力量,境况的力量决定着人的自由选择及命运。萨特认为,人的存在不是孤立的、纯粹的,而是处在某种“境况”之中的。这个“境况”包括了人存在在这个世界上必须应付的所有一切:如自身的存在、各种事物的存在、他人的存在等等。在《存在与虚无》中,萨特从五个方面论述了自由选择和境况的关系,具体表现为自我与他者的关系,现实和历史的关系,生存与死亡的关系。影片中均体现了这种种境况力量对自由选择的限制。其中程婴的亲生儿子的出现虽然只是惊鸿一瞥,但却最能体现境况的力量对人命运的主宰。在赵氏灭门惨案中,他连表达的能力都没有,就已被剥夺表达的权力,早已有人替他做好决定。另外将屠岸贾推向倒行逆施边缘的赵盾父子飞扬跋扈和目中无人的行为,也说明境况的力量对自由选择及人的命运的干预。阳光青草地上赵孤与屠岸贾的对话同样也揭示出境况对自由的操控。赵孤问屠岸贾,“干爹,你有敌人吗?”屠岸贾说,“干爹的敌人啊,在你出生的那一年,全被干爹干掉了。”赵孤疑惑,“干爹也有敌人吗?”屠岸贾说,“人人都有敌人。”赵孤又问,“干爹,怎么才能没有敌人?”屠岸贾说,“如果人人都能做到不把自己的敌人当敌人,天下就无敌了。可这很难做到,你干爹也做不到。”
《赵氏孤儿》中庄姬不让程婴告诉孩子他父母是谁,仇人是谁,让他过普通人的生活。赵孤(赵武即程勃)作为一个人的特性境况被隐瞒了,失去了“我是谁”。虽然庄姬是为了确保孩子平安自由,而这是一种虚假的、不完全的、恐怖主义的自由。“因为自由并不是什么超越人类条件的抽象能力,而是最荒谬、最无法逃避的介入。”[7]只有为了自由而介入,达到超越自己的高度,重新确立他人的自由,当他人的行为导致了某种现存状况的消失,并重新恢复了应该确立的状况时,他才能在境况中是自由的。
《赵氏孤儿》的情节设置与萨特提出“他人就是地狱”的用意不谋而合,都在表明一种自由观,以及人在境况的力量中作出的选择对命运的操控。特别是从一个人的自由与他人的关系问题的角度来予以揭示:“实际上,因为我们活着,我希望通过这种荒谬的形式揭示自由对于我们的重要性,也就是由不同的行动来改变我们的活动的重要性。不管我们生活于其中是什么样的地狱圈子,我想我们都有砸碎它的自由。如果人们不去砸碎它,他们仍然愿意呆在里面,那么他们是自由地判定自己下地狱。”[8]这大概就是影片所要告诉人们的东西。
注释
[1][2] (法)萨特.萨特自述[M].黄忠晶,黄巍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社,2008.266
[3] (法)萨特.萨特哲学论文集[M].潘培庆,汤永宽,魏金声译.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117
[4] (法)萨特.他人就是地狱[M].关群德等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社,2007.32
[5] (法)萨特.他人就是地狱[M].关群德等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社,2007.52
[6] (法)萨特.他人就是地狱[M].关群德等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社,2007.50
[7] (法)萨特.萨特思想小品[M].黄忠晶,黄巍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96
关键词:他人 地狱 选择 自由 境况
赵氏孤儿的故事从《左转》到《史记》到元杂剧再到2010年12月上映的电影《赵氏孤儿》,已在中国流传了两千余年。一个情节并不复杂的故事在历史的长河中之所以源远流长,在于它能够与各个时代的人产生精神上的共鸣,有其现实的人生隐喻。电影《赵氏孤儿》托孤、救孤、抚孤、复仇形成了一幅“他人即地狱”的“浮世绘”,突显了人与他人的关系、禁锢的命运和境况力量中的自由的问题,透视出影片中的悲剧意识。
1 他人就是地狱
“他人就是地狱”,这萨特戏剧《禁闭》(1944)中男主人公的一句话,并非萨特哲学的一个命题,人们视为萨特关于“他人”思想的经典表述。萨特在《禁闭》中用寓言的手法写了三个鬼魂来到一个房间。一个是逃兵,一个是同性恋者,一个是杀婴者。他们三者都需要靠另一方的认可来确立自己存在的价值,而又互相阻碍对方去做到这一点。所以剧中人加尔散感叹地说:“他人就是地狱!” 但这句话总被误解。1965年1月,萨特专门对此作了说明:“人们认为我的意思是,我们同他人的关系总是糟糕的、不当的,但我的意思完全不同。我是说,如果我们同他人的关系被扭曲了,变了质,那么他人只能是地狱。”[1]《赵氏孤儿》中程婴、屠岸贾和赵孤在赵氏灭门这场战争的梦魇中演绎了他人即地狱的生存图景。
影片《赵氏孤儿》这部中的程婴本是个草泽医生,一个小人物,但赵氏灭门的突发事件把他卷进去——他的孩子替了赵家的孩子,妻子也被屠岸贾的手下杀害,从此复仇驻扎在了他的心中。正是因为赵孤这个孩子让他遭受巨大的惨剧,所以他带着赵孤做了屠岸贾的门客,并且让赵孤认屠岸贾做干爹,等待复仇时机。在抚养赵孤的过程中,他将赵孤变成一个复仇的工具,并且心里的复仇产生了某种变形,充满了一种疯狂的强力意志。正如他对韩厥所说:“我要养大这个孩子,让他替我报仇”。 “我要让他们相亲相爱,然后等孩子长大了把他送到屠岸贾面前,告诉他,这个孩子是谁,我是谁,然后让赵家的孩子一剑砍了屠岸贾。”这段对话展示了程婴心里的一种很深的毁灭意识,复仇的锁链套住了程婴。他每次半夜要见一个陌生人(韩厥)商量复仇大计,都要把赵孤关起来。他怕赵孤对屠岸贾说什么,使复仇计划遭阉割。不过赵孤还是发现了这个秘密。赵孤要上学,他不让,赵孤就威胁他说,“你不让我上学,我就告诉干爹晚上有个疤脸叔叔来咱们家!”此后他对赵孤更是终日严加看管,生怕他脱离了自己,脱离了他设计的成长轨迹——“复仇计划”。就这样,父子双方活在彼此的阴影下,导致父子关系腐坏,程婴的生活呈灰色状,俨然一个活着的死人。
在影片中赵孤被这种情感力量所綁架,赵孤在与他有着“天然亲情”的爹程婴和精神偶像“干爹”屠岸贾的悉心照料下,成长为一个正常又阳光的少年。仿佛庄姬临危托孤时“不要告诉他父母是谁,也不要告诉他仇人是谁,让他过普通人的生活”的遗愿圆满实现。然而复仇的信念始终萦绕在程婴的心间,他等待时机要将自己亲眼目睹的仇恨转嫁给赵孤,让他瓦解屠岸贾的生命。屠岸贾明白“你不把别人当敌人,你就没有敌人”,但他自己却做不到。他对自己当年在赵氏灭门惨案摔死的那个“赵孤”一直将信将疑,所以对程婴时刻关注。因此赵孤感到一种群居的孤独,体验到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某种不可摆脱的对立和冲突。最后程婴告诉赵孤,并且告诉了两次,还让屠岸贾亲口证实。赵孤充满阳光、美丽的人生,刹那间就被一个仇恨的概念轻易抹杀。虽然之前程婴告诉赵孤的真实身份时,赵孤总是轻描淡写地说他在编故事,表现出被摧毁者对摧毁者的反抗,但后来他的思想突然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自觉自愿沦为复仇的工具,与屠岸贾挥剑相向,最终用两把剑演绎了死的荒谬性。正像萨特所说,“我同他人的关系之所以很坏,是因为我完全依赖于他人,这样我当然就像在地狱里一样。世上有许多人处在这种地狱般的境况中,因为他们太依赖于他人对自己的判断。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同他人之间不可能有另一种关系,这只是表明所有的他人对我们都是极其重要的。”[2]一个人过于依赖他人对自己的判断,如果将此看得太重,那么,他人可能就是地狱。
屠岸贾是集恶与善于一身的人物,他的孩子早逝。赵孤填补了其心灵的空缺,对他疼爱有加,把赵孤当做自己的精神传人来培养,带他在田野嬉戏,教他为人处世的道理,练就他驰骋战场的本领。但当赵孤十五岁斜阳下一袭华美甲胄出现在眼前时,屠岸贾嗅见赵孤与赵朔相若的身姿,敏感地意识到这其实是赵氏之后,随之出征,血战沙场,想通过战争让他去死。当孩子被围困,屠岸贾听到“干爹,救我”时,又动了恻隐之心,随即调转马头营救,给了赵孤重生的机会,也给了赵孤报仇的机会,酿成了自己的悲剧结局。
2 禁锢的命运
悲剧是命运的一面镜子,命运不过是被颠倒的自由,对抗命运的悲剧导致自由的悲剧,因为自由不是高踞于人类境况之上的抽象力量,它是我们在境况中的选择。萨特说:“如果上帝不存在,一切都是容许的,因此人就变得孤苦伶仃了。因为他不论在自己的内心里或者在自身以外,都找不到可以依靠的东西。他会随即发现他是找不到借口的。因为如果存在确是先于本质,人就永远不能参照一个已知的或特定的人性来解释自己的行动。换言之,决定论是没有的——人是自由的,人就是自由。另一方面,如果上帝不存在,也就没有人能够提供价值或者命令,使我们的行为合法化。这一来,我不论在过去或者未来,都不是处在一个有价值照耀的光明世界里,都找不到任何为自己辩解或者推卸责任的办法。我们只是孤零零一个人,无法自解。当我说人是被逼得自由的,我的意思就是这样。”[3]这句话至少表明自由的两层含义:一是,人的自由是一种被逼状态,人无依无靠,孤苦伶仃,只好自我选择,自我设计。二是,人的行为既然没有上帝或他人提供合法化的命令作依据,既然只是孤苦伶仃的自我选择,那么自由的人就必须为这一选择承担责任。
影片《赵氏孤儿》的英文片名叫“sacrifice”直译过来就是“牺牲”。一方面指程婴被命运卷入荒谬的战争中,做出了家人、岁月、尊严和性命的牺牲;一方面指赵孤被命运卷入黑暗的漩涡中,成为争斗与复仇的牺牲品。二者均“被牺牲”。
人的处境往往是荒谬而富于悲剧性的。《赵氏孤儿》中程婴就是这样一个充满悲剧性及引发悲剧的人物。一场荒谬的战争给他一种对英雄行为的体验,他身不由己地投入到这种境况中,在其中作出选择,但“一个人的自由被他人加上枷锁”[4],对所谓自由的选择导致他自己及他人的悲剧。影片开始程婴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当厄运的多米诺骨牌一旦被推倒,各种状况纷至沓来,他一步步走进禁闭的世界。当藏在隔墙中的妻儿被发现时,程婴才真正地被推倒极限境遇,面临一种道德判断,他既不能选择自己的孩子而牺牲一百多婴儿,又不能选择一百多婴儿而牺牲自己的孩子。他意识到这就是他的命,完全由他的处境所决定。
程婴的选择,使他陷入丧妻亡子的悲惨境地,从此他心生仇恨,为妻儿复仇纠结着他的余生。为了卸下自己的心里负担,避免地狱般的折磨和痛苦,他把自己复仇的枷锁转嫁给赵孤。赵孤被推向了一个黑暗的深渊,得知真相的赵孤如同俄狄浦斯王一般,痛苦地拿起剑,直刺道德和人性的心灵深处。然而程婴也为成为自由的人承担了责任,看到赵孤难以招架强势的屠岸贾时,他说,“你应该杀的人是我。”为了挡住屠岸贾杀向赵孤的剑,他被刺死。每个人都有一场自己的战争。就像J•罗曼所说“战争中没有无罪的牺牲者。”因为每一个人最后总要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程婴除了承担这种责任外别无选择。
摆脱命运的自由之路包含着所有人的自由,不能独自一人是自由的。我们完全同意黑格尔的这种说法:如果不是所有人都是自由的,那么任何人都不可能是自由的。為了取得自由而对抗命运的目的和手段必然引发悲剧。萨特说,“如果我在客体意义上把他人的自由作为目的,那我便是侵犯了他人的自由。如果我以自己的自由作为目的,那么这必然要把所有别人的自由作为自由来要求。在我选择我的自由时,我也要求他人的自由,然而当我进入行动领域时,我就不得不把他人作为手段而不是目的。”[5]无论是被他人当作追求自由的目的还是手段,赵孤都是这个二律背反所构成的道德问题的牺牲品,如果程婴不告诉赵孤的背景身世,把赵孤的自由当作目的,那么实际上赵孤的自由就是无动于衷的、抽象的、无所作为的,换言之,他不是自由的,他什么都不是,因为他没有介入,总是在外面围观。程婴告诉了赵孤灭门惨剧的前因后果,他就把赵孤当作自己追求自由的手段,致使赵孤最终不得不在他目光威逼下,在自己并没有经历、没有意识、已经过去的事情中选择,在自己的感情与家族的仇恨中挣扎抉择。像屠岸贾对程婴所说,“你有什么权力让赵家的孩子替你报仇?你有什么权力决定一个孩子的命运?”最后屠岸贾愿意放他们走,但在程婴潜移默化的影响下,燃起复仇欲望的赵孤不放手,这时的他放弃独立的理性的思考,拼命的不假思索的不容置疑的维护复仇的信念,简直就是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变形。后来他到底是为赵氏满门报仇,还是为程婴的妻儿报仇?恐怕连他自己都分不清楚。
3 境况力量中的自由
生活让人懂得境况的力量,境况的力量决定着人的自由选择及命运。萨特认为,人的存在不是孤立的、纯粹的,而是处在某种“境况”之中的。这个“境况”包括了人存在在这个世界上必须应付的所有一切:如自身的存在、各种事物的存在、他人的存在等等。在《存在与虚无》中,萨特从五个方面论述了自由选择和境况的关系,具体表现为自我与他者的关系,现实和历史的关系,生存与死亡的关系。影片中均体现了这种种境况力量对自由选择的限制。其中程婴的亲生儿子的出现虽然只是惊鸿一瞥,但却最能体现境况的力量对人命运的主宰。在赵氏灭门惨案中,他连表达的能力都没有,就已被剥夺表达的权力,早已有人替他做好决定。另外将屠岸贾推向倒行逆施边缘的赵盾父子飞扬跋扈和目中无人的行为,也说明境况的力量对自由选择及人的命运的干预。阳光青草地上赵孤与屠岸贾的对话同样也揭示出境况对自由的操控。赵孤问屠岸贾,“干爹,你有敌人吗?”屠岸贾说,“干爹的敌人啊,在你出生的那一年,全被干爹干掉了。”赵孤疑惑,“干爹也有敌人吗?”屠岸贾说,“人人都有敌人。”赵孤又问,“干爹,怎么才能没有敌人?”屠岸贾说,“如果人人都能做到不把自己的敌人当敌人,天下就无敌了。可这很难做到,你干爹也做不到。”
《赵氏孤儿》中庄姬不让程婴告诉孩子他父母是谁,仇人是谁,让他过普通人的生活。赵孤(赵武即程勃)作为一个人的特性境况被隐瞒了,失去了“我是谁”。虽然庄姬是为了确保孩子平安自由,而这是一种虚假的、不完全的、恐怖主义的自由。“因为自由并不是什么超越人类条件的抽象能力,而是最荒谬、最无法逃避的介入。”[7]只有为了自由而介入,达到超越自己的高度,重新确立他人的自由,当他人的行为导致了某种现存状况的消失,并重新恢复了应该确立的状况时,他才能在境况中是自由的。
《赵氏孤儿》的情节设置与萨特提出“他人就是地狱”的用意不谋而合,都在表明一种自由观,以及人在境况的力量中作出的选择对命运的操控。特别是从一个人的自由与他人的关系问题的角度来予以揭示:“实际上,因为我们活着,我希望通过这种荒谬的形式揭示自由对于我们的重要性,也就是由不同的行动来改变我们的活动的重要性。不管我们生活于其中是什么样的地狱圈子,我想我们都有砸碎它的自由。如果人们不去砸碎它,他们仍然愿意呆在里面,那么他们是自由地判定自己下地狱。”[8]这大概就是影片所要告诉人们的东西。
注释
[1][2] (法)萨特.萨特自述[M].黄忠晶,黄巍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社,2008.266
[3] (法)萨特.萨特哲学论文集[M].潘培庆,汤永宽,魏金声译.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117
[4] (法)萨特.他人就是地狱[M].关群德等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社,2007.32
[5] (法)萨特.他人就是地狱[M].关群德等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社,2007.52
[6] (法)萨特.他人就是地狱[M].关群德等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社,2007.50
[7] (法)萨特.萨特思想小品[M].黄忠晶,黄巍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