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鲤昏睡病(KSD)的实验室诊断分析(下)

来源 :科学养鱼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wxw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寄生虫检测和细菌分离结果经制片和显微观察,所检锦鲤病鱼组织均未观察到寄生虫。将病鱼脑、肝胰脏、脾、肾组织病料接种于LB平板上,28℃培养24小时,未见细菌生长。5.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采用相关检测方法对2018年7月末采集的患病锦鲤鳃组织样品进行SVCV、KHV、CyHV-II、CEV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显示,发病锦鲤鳃组织样品均未扩增出SVCV、KHV、CyHV-II特异性片段(未列出);CEV TaqMan荧光定量检测方法结果如图4A,显示该样品Ct值小于35,CEV为阳性。
其他文献
文章研究了镧改性膨润土(锁磷剂,Phoslock?)对水溶液中磷的吸附特征,通过动力学和热力学方程对吸附过程进行了拟合,用X射线衍射分析和磷分级方法考察了吸附后磷形态变化,并探
近几年,全国各地开展南美白对虾工厂化小水体养殖取得成效,福鼎市通过引进该技术转变对虾养殖模式。本研究一是利用福鼎市大黄鱼育苗室闲置时段(4-11月)开展南美白对虾工厂化养殖,在不增加设施投入的基础上提高育苗室利用率,增加了效益。二是利用SPF南美白对虾苗种和小水体大换水将残饵和粪便及时排出,降低养殖环境的污染。三是在养殖期间应用微生态制剂保持“菌相”和“藻相”平衡,稳定水质,减少疾病发生。四是工厂化养殖模式在所有条件下都可控,为南美白对虾养殖创造一个最佳的生存和生长条件,减少了环境等不利因素影响,
近年来鲁北地区南美白对虾养殖业发展迅速,经济效益丰厚,渔民养殖积极性增高,但虾病的暴发制约了对虾养殖业的发展,养殖户经济效益下滑,严重影响了渔民的积极性。探索一种合理的养殖模式来降低对虾发病率、提高产量,是本次实验的主要目标。一、自然条件1.地理环境本次实验位于无棣县境内距大口河(漳卫新河)入海口30千米,土壤类型为海潮盐碱土,土壤质地为泥沙质,地下水位较浅,养殖基地池塘成方连片。
随着脱盐技术的广泛应用,低矿化度水的健康风险日益凸显,麦饭石作为脱盐水的再矿化材料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然而当前对麦饭石在淋滤条件下水岩作用的研究较少.为了探究不同淋
黄鳝喜静,水生植物可为其提供很好的隐蔽场所;黄鳝喜净,水生植物根系能很好地清洁其栖息场所;黄鳝喜荤,水生植物能吸引小鱼、小虾、昆虫等小型水生动物,为其提供优质的饵料。因此,在自然界中黄鳝喜欢生活在水生植物根系发达的河道、河渠进排水口处,这也是水稻田黄鳝多的原因之一。目前,我国黄鳝养殖模式大多离不开水生植物,开展不同水生植物对黄鳝养成效果对比试验是非常有意义的。
美洲鲥的人工规模化养殖在国内具有广阔的前景,但美洲鲥“出水即死”“触鳞必死”的习性,增大了养殖难度,部分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事故频发,带来了巨大经济损失。笔者就自己研究的温室大棚土池养殖技术总结如下。一、池塘以及大棚的构造池塘为东西向的长方形土池,深2.5~3米,面积2.5亩。池塘底部一端设有排水口,另一端打一眼40米的深井。池底向设有排水口的一端稍微倾斜,方便排水。池内配备1.5千瓦微孔增氧机和1.5千瓦水车式增氧机各1台。
鳜鱼是我国名贵淡水养殖品种,江浙地区是我国鳜鱼主养区之一,养殖面积及产量逐年增长。由于鳜鱼终生摄食活饵,在当前高密度养殖模式中,用药难度相比其他品种大,疾病防治显得尤为重要。利用益生菌对中草药进行发酵和物质分解,可提高中草药的利用率,增强其作用效果。发酵中草药因其获取容易、成本低廉、绿色安全、耐药性低、毒副作用较小等特点而广泛应用于水产养殖中,在提高水产动物抗应激能力、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调节生理代谢等防病、治病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是理想的抗生素替代品。
天津市西青区水产技术推广站自2018年开始进行了加州鲈养殖试验,取得不错效果。但在养殖过程中发现,由于加州鲈饲料蛋白质水平高、饲料转化不完全,造成水体氨氮、亚硝酸盐等指标升高,枝角类等浮游动物大量繁殖,溶氧偏低,水质调控难度大,为加州鲈养殖带来了一定风险。2020年针对前两年生产中出现的问题,笔者调整了养殖模式。首先,进行了池塘设施的改造,构建了生态水循环系统,加速水体净化,实现只补水不排水;其次,根据花鲢、南美白对虾喜食枝角类的特点,构建生态养殖系统,除在加州鲈池塘中适当搭配花鲢外,在净化池中适当投放南
文章利用一维半动态浸出法研究飞灰基碱激发胶凝材料中重金属(Ni、Cr、Pb、Cd)浸出行为,结合浸出理论,分析在非碱性条件下重金属浸出行为.结果表明:在酸性和中性条件下,胶凝
目前我国水产动物结节病的发生呈逐年上升趋势,对乌鳢(Snakehead)、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罗非鱼(Tilapia mossambica)、高体(Seriola dumerili)、鲈等经济鱼类造成巨大危害(范宁宁,2018)。其中引起乌鳢类结节病的病原有诺卡氏菌、舒氏气单胞菌、类立克次氏体和分枝杆菌等(唐国盘,1982)。对水产动物结节病病原及其药物敏感性的研究,有利于水产科研工作者和一线养殖者了解掌握疾病的发生规律,从而为疫病的防控提供依据,为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