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那座城这家人》以唐山大地震为背景切入,故事纵跨共和国四十年来诸多重大国家事件,以平民美学为旨趣,将个体生命的跌宕起伏和国家命运的波澜壮阔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再现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和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
关键词:平民美学;现实主义;电视剧
《那座城这家人》以1976年7月28日的“唐山大地震”为切入点,以经历大地震重创的唐城为背景,以线性叙事手法讲述了一个由六个姓氏组成的十口之家在震后相互扶持,摆脱困境、重建精神家园的故事。该剧跨度达四十年,历经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到2016年各个重大国家事件,对当下现实主义题材的深耕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一、平民美学“真实性”的三个维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从当代中国的国家事件和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主题、捕捉创新灵感,从而深刻反映时代历史巨变,描绘时代的精神图谱,是文艺作品的目的和价值。文艺作品的生命力在于她和受众的关系处在一种相对真实、可以触摸的“共情”状态,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服务大众并引导大众。而现实主义题材艺术作品更因其深耕于她所在的时代特殊性及反映出的人性普遍性,必然对“真实性”提出更高的要求。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那座城这家人》在市场环境下实现突围的制胜点正是“真实性”,首先,该剧实现了故事创作的“真实性”。该剧改编自唐山大地震经历者李焱的长篇小说《平安扣》。剧本反复打磨历时两年,80后编剧陶陶多次赴唐山,翻阅历史文献发掘城市故事,梳理产业结构进行人物设定,多次下矿井体验,采访大地震幸存者、康复村残疾人士,将情感完全纳入角色设定中,一笔一划开展创作实践。故事讲述了唐山大地震后,男主人公王大鸣、老母亲冯兰芝、老丈人林兆瑞、小舅子林智诚、妹妹王卫东、隔壁刘家孤儿两兄弟云泽云恩,杨艾杨丹姊妹和她们的外甥孙磊,这十口人、以六个姓的名义,重新建构起一个新家。这个新家在时代洪流的奔腾向前之中,在彼此的关怀和爱之中,以勤劳、智慧、坚强和付出,逐步摆脱灾难带来的苦痛和阴影,重建物质家园和精神家园,共同开创出崭新生活的美好画卷。
其次是实现了人物塑造的“真实性”。艺术作品中人物的动人与成功之处在于丰富性,尤其是对于这部时间跨度四十年、社会变化翻天覆地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剧中人物展现出来的语言、表情和动作逻辑既要符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更要串联起剧中整体的精气神,这一点在该剧中表现得非常到位。以剧中母亲冯兰芝为例,面对突出其来的天灾,这位坚强的女性本能地发出悲号的同时,没有放弃活着的信仰,她用深沉的母爱、辛劳的操持和温暖的乐观面对家中每一位人,是这个没有血缘的大家庭凝聚在一起的核心,但同时对冯兰芝的刻画又体现出老派女性的传统保守,比如面对辈分上隔了一代的刘云泽和杨丹的爱情、面对日久生情的亲家林兆瑞,她本能表现出来的是犹豫顾忌,恰如其分地将形象立了起来,显得更加饱满生动。剧中每一个人物形象都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独有的个性特点:林智诚从天之傲子到残疾自卑、从唯利是图到迷途知返;杨艾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爱情,最后为了家而主动放弃爱情。不同代际、不同背景的人物对于事物截然不同的看法,不一而足。而正是在这种差异下,推动剧情不断向前发展而显得张力十足,引人入胜。第三个维度是场景道具的“真实性”,时代背景中细节的再现是现实主义题材表现至关重要的因素,该剧镜头语言中呈现的明显时代特征和地域风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为还原唐山老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原貌,该剧设立专门制作团队,参照历史音像资料和科学文献,深入北方多个工厂、矿区采访,结合影视拍摄实际需要,不惜制作成本,在影棚内搭建起一个属于北方早期工业城市的街道、住宅、办公室、剧院、地下采矿巷道、陶瓷生产车间、钢铁厂等生产生活环境。在细节上该剧也非常考究,如老式平房、家具陈设、五金配件、海报传单、衣着妆容,将“真实性”体现在情节的方方面面中,引发观众迅速融入剧情时代中,形成强烈代入感。
二、平民美学在国家事件中的价值表述和现实意义。
优秀的作品是引导人们找到思想、力量和快乐的源泉,相较于淤泥和黑暗,清泉和光明更值得歌颂。在幽微处发现美善、在阴影中看取光明,不徘徊观望而勇敢向前、不无病呻吟而积极高歌,是主旋律影视创作的要义。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将宏大叙事和个体命运轻盈地结合在一起,需要创作者强大的韧性、敏锐的洞察力、高超的智慧和有效的执行力。该剧显示了当前现实主义题材创作在深耕时代、表述时代中优秀可取的创作之路,“喜怒哀樂贪嗔痴,柴米油盐酱醋茶”,以平民视角以小见大,让人们看见了中华民族在危难之下所爆发出的勇气和毅力,在时代的洪流中熠熠生辉,展现出国家和民族在大时代的正能量。剧中既有酸甜苦辣的人生滋味,又有悲欢离合的命运起伏,以一个具有代表性事件和代表性故事的城市为载体,以小见大,将国家的发展和普通个人的发展紧紧结合在一起,去阐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时代精神。这个特别的“六姓十口之家”,在残垣断壁的苦难之中手牵手、心连心,不畏苦难重建家园,将人性之中最美丽的闪光点联系在一起,是对人性的歌唱,也是对中华民族的歌唱。剧情强调的不是灾难有多么可怕,而是对悲伤的回避转而探索美好、对现实的怀疑转而追求理想,这些都是情感的碰撞,是绝境下的勇敢选择。这部剧里,中国人的精气神被展现得淋漓尽致。我们看到煤矿工人特有的看淡生死,工业时代的组织纪律性以及工人当家作主的主人翁精神。在大难面前,他们以最温和的姿态,互相拥抱取暖,收获了一份家的安宁和亲情的延续。
该剧试图唤醒时代记忆,既共同目睹老工业体系的夕阳西下,更一起见证新技术创新的朝阳升起。该剧从1976年到2016年,在这四十年中以插入式的方式选取唐山地震、改革开放、国企改制、港澳回归、非典疫情、北京奥运、汶川地震这八大国家事件,将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思潮变化展现得淋漓尽致。在观看中受众可以清晰感受到,时代的变迁影响着每一个劫后余生的人,他们努力在时代的潮流中寻找各自新的人生。随着中国梦的复兴崛起,王大鸣的家乡逐渐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他的养子孙磊已不是小哑巴,通过奋发图强将矿业集团开到了印度;他的女儿王小霜继承了瓷器厂,并在行业中不断创新,成为了陶瓷艺术大师,瓷器远销海内外。该剧以正向的角度和细腻的描述,通过细节故事的层层发展,展现出在历史洪流之中平凡的个人和家庭,因为坚韧和爱,因为不离不弃,实现了灿烂的重生;更是无数类似的个人和家庭,共同实现了国家的辉煌。在影视剧市场环境和技术载体日新月异的当下,一味去迎合绝对不是长久生存和发展之道,只有用经典态度、匠心意识、洞察及魄力,才能不断铸造出越来越多有“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从而赢得不同年龄阶段受众的欢迎,以口碑换市场、以价值得尊重。这也是《那座城这家人》对当代中国电视人的启示。
参考文献:
[1]张雪娇. 《那座城这家人》:一座城唤醒一个时代记忆[N].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8-12-12(006).
[2]戴清.精神频谱的时代嬗变——改革开放四十年现实题材电视剧[J].中国电视,2018(10):31-36.
关键词:平民美学;现实主义;电视剧
《那座城这家人》以1976年7月28日的“唐山大地震”为切入点,以经历大地震重创的唐城为背景,以线性叙事手法讲述了一个由六个姓氏组成的十口之家在震后相互扶持,摆脱困境、重建精神家园的故事。该剧跨度达四十年,历经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到2016年各个重大国家事件,对当下现实主义题材的深耕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一、平民美学“真实性”的三个维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从当代中国的国家事件和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主题、捕捉创新灵感,从而深刻反映时代历史巨变,描绘时代的精神图谱,是文艺作品的目的和价值。文艺作品的生命力在于她和受众的关系处在一种相对真实、可以触摸的“共情”状态,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服务大众并引导大众。而现实主义题材艺术作品更因其深耕于她所在的时代特殊性及反映出的人性普遍性,必然对“真实性”提出更高的要求。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那座城这家人》在市场环境下实现突围的制胜点正是“真实性”,首先,该剧实现了故事创作的“真实性”。该剧改编自唐山大地震经历者李焱的长篇小说《平安扣》。剧本反复打磨历时两年,80后编剧陶陶多次赴唐山,翻阅历史文献发掘城市故事,梳理产业结构进行人物设定,多次下矿井体验,采访大地震幸存者、康复村残疾人士,将情感完全纳入角色设定中,一笔一划开展创作实践。故事讲述了唐山大地震后,男主人公王大鸣、老母亲冯兰芝、老丈人林兆瑞、小舅子林智诚、妹妹王卫东、隔壁刘家孤儿两兄弟云泽云恩,杨艾杨丹姊妹和她们的外甥孙磊,这十口人、以六个姓的名义,重新建构起一个新家。这个新家在时代洪流的奔腾向前之中,在彼此的关怀和爱之中,以勤劳、智慧、坚强和付出,逐步摆脱灾难带来的苦痛和阴影,重建物质家园和精神家园,共同开创出崭新生活的美好画卷。
其次是实现了人物塑造的“真实性”。艺术作品中人物的动人与成功之处在于丰富性,尤其是对于这部时间跨度四十年、社会变化翻天覆地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剧中人物展现出来的语言、表情和动作逻辑既要符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更要串联起剧中整体的精气神,这一点在该剧中表现得非常到位。以剧中母亲冯兰芝为例,面对突出其来的天灾,这位坚强的女性本能地发出悲号的同时,没有放弃活着的信仰,她用深沉的母爱、辛劳的操持和温暖的乐观面对家中每一位人,是这个没有血缘的大家庭凝聚在一起的核心,但同时对冯兰芝的刻画又体现出老派女性的传统保守,比如面对辈分上隔了一代的刘云泽和杨丹的爱情、面对日久生情的亲家林兆瑞,她本能表现出来的是犹豫顾忌,恰如其分地将形象立了起来,显得更加饱满生动。剧中每一个人物形象都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独有的个性特点:林智诚从天之傲子到残疾自卑、从唯利是图到迷途知返;杨艾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爱情,最后为了家而主动放弃爱情。不同代际、不同背景的人物对于事物截然不同的看法,不一而足。而正是在这种差异下,推动剧情不断向前发展而显得张力十足,引人入胜。第三个维度是场景道具的“真实性”,时代背景中细节的再现是现实主义题材表现至关重要的因素,该剧镜头语言中呈现的明显时代特征和地域风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为还原唐山老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原貌,该剧设立专门制作团队,参照历史音像资料和科学文献,深入北方多个工厂、矿区采访,结合影视拍摄实际需要,不惜制作成本,在影棚内搭建起一个属于北方早期工业城市的街道、住宅、办公室、剧院、地下采矿巷道、陶瓷生产车间、钢铁厂等生产生活环境。在细节上该剧也非常考究,如老式平房、家具陈设、五金配件、海报传单、衣着妆容,将“真实性”体现在情节的方方面面中,引发观众迅速融入剧情时代中,形成强烈代入感。
二、平民美学在国家事件中的价值表述和现实意义。
优秀的作品是引导人们找到思想、力量和快乐的源泉,相较于淤泥和黑暗,清泉和光明更值得歌颂。在幽微处发现美善、在阴影中看取光明,不徘徊观望而勇敢向前、不无病呻吟而积极高歌,是主旋律影视创作的要义。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将宏大叙事和个体命运轻盈地结合在一起,需要创作者强大的韧性、敏锐的洞察力、高超的智慧和有效的执行力。该剧显示了当前现实主义题材创作在深耕时代、表述时代中优秀可取的创作之路,“喜怒哀樂贪嗔痴,柴米油盐酱醋茶”,以平民视角以小见大,让人们看见了中华民族在危难之下所爆发出的勇气和毅力,在时代的洪流中熠熠生辉,展现出国家和民族在大时代的正能量。剧中既有酸甜苦辣的人生滋味,又有悲欢离合的命运起伏,以一个具有代表性事件和代表性故事的城市为载体,以小见大,将国家的发展和普通个人的发展紧紧结合在一起,去阐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时代精神。这个特别的“六姓十口之家”,在残垣断壁的苦难之中手牵手、心连心,不畏苦难重建家园,将人性之中最美丽的闪光点联系在一起,是对人性的歌唱,也是对中华民族的歌唱。剧情强调的不是灾难有多么可怕,而是对悲伤的回避转而探索美好、对现实的怀疑转而追求理想,这些都是情感的碰撞,是绝境下的勇敢选择。这部剧里,中国人的精气神被展现得淋漓尽致。我们看到煤矿工人特有的看淡生死,工业时代的组织纪律性以及工人当家作主的主人翁精神。在大难面前,他们以最温和的姿态,互相拥抱取暖,收获了一份家的安宁和亲情的延续。
该剧试图唤醒时代记忆,既共同目睹老工业体系的夕阳西下,更一起见证新技术创新的朝阳升起。该剧从1976年到2016年,在这四十年中以插入式的方式选取唐山地震、改革开放、国企改制、港澳回归、非典疫情、北京奥运、汶川地震这八大国家事件,将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思潮变化展现得淋漓尽致。在观看中受众可以清晰感受到,时代的变迁影响着每一个劫后余生的人,他们努力在时代的潮流中寻找各自新的人生。随着中国梦的复兴崛起,王大鸣的家乡逐渐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他的养子孙磊已不是小哑巴,通过奋发图强将矿业集团开到了印度;他的女儿王小霜继承了瓷器厂,并在行业中不断创新,成为了陶瓷艺术大师,瓷器远销海内外。该剧以正向的角度和细腻的描述,通过细节故事的层层发展,展现出在历史洪流之中平凡的个人和家庭,因为坚韧和爱,因为不离不弃,实现了灿烂的重生;更是无数类似的个人和家庭,共同实现了国家的辉煌。在影视剧市场环境和技术载体日新月异的当下,一味去迎合绝对不是长久生存和发展之道,只有用经典态度、匠心意识、洞察及魄力,才能不断铸造出越来越多有“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从而赢得不同年龄阶段受众的欢迎,以口碑换市场、以价值得尊重。这也是《那座城这家人》对当代中国电视人的启示。
参考文献:
[1]张雪娇. 《那座城这家人》:一座城唤醒一个时代记忆[N].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8-12-12(006).
[2]戴清.精神频谱的时代嬗变——改革开放四十年现实题材电视剧[J].中国电视,2018(10):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