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汉灵帝刘宏的时代社会动荡,暴发了著名的“黄巾起义”,巨鹿(河北平乡)张角就是发起者。张角奉《太平经》为“太平道”,“遣弟子八人使于四方,以善道教化天下,”渐至羽翅丰满,在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有数十万徒众。他设置三十六方的管理机制,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人,方以“渠帅”为职司。张角安排部下叫马元义的渠帅,经常往来于京师,联络中常侍封、徐奉等为内应,“约以三月五日内外俱起”;但是中平元年(184年)的春天,张角济南的弟子“唐周上书告之,于是收马元义,车裂于洛阳;诏三公、司隶、按验宫省直卫、及百姓,有事角道者,诛杀千余人;下冀州逐捕角等。角等知事已败露,晨夜驰敕诸方,一时俱起”。他根据干支和五行生克之理,提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部众“皆着黄巾,以为标帜”。张角称自己为“天公将军”,弟张宝称“地公将军”,二弟张梁称“人公将军”。“所在燔烧官府,劫略(掠)聚邑,州郡失据,长史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张角以春二月起事,冬十月其弟“地公将军”张梁,即于河北广宗战败被捉,“角先死,乃戮其尸。”十一月在河北曲阳其弟“人公将军”张宝被斩杀;其部属有的被剿灭,有的被收编。
东汉以降,教派形式渐至增多,先有张陵以“天师道”率徒王长、赵升修道于川蜀,汉熹平中(177—178年)出现“太平道”。
比较当时几个教派:其一太平道,其教主教病人叩头思过、符水咒说以疗病;“病或自愈者,则云此人信道,其或不愈,则云不信道。”其二五斗米道,教主张修称“五斗米师”;“修法略与角同,加施净室,使病人处其中思过。”病者家中须向教主交出五斗米资费。其三天师道,为张陵将所学先传子张衡,再由张衡传子张鲁。张鲁在汉中割据,“遂自号‘师君’,其来学者,初名为‘鬼卒’,后号‘祭酒’;祭酒各领部众,众多者名曰‘理头’;皆校以诚信,不听欺妄,有病但令首过而已。”
从张陵始称“天师”,张衡称“嗣师”,张角称“大贤良师”,张修称“五斗米师”,张鲁称“师君”;当时这几位宗教领袖,其称号、修持方式虽有不同之处,但都表现大举收纳信众、“政教合一”、割据称雄的思考和实践。即或在“太平道三张”被消灭后,这种叙求也没有放弃,直至张鲁归顺曹操,“政教合一”的梦想,才在道教宗教家的思考中基本破灭和消失。
张角以“太平道”为殉葬成功地发动了“黄巾起义”,但“太平道”的方式绝非真正道教意义的方式。道教的教义主旨和宗教方式,源自于古老的天神、地祗、人祖认识和对生命常在的心理叙求,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获得各个时代不断地充实和发展;核心理念在于:关爱社会人生,抚慰人类心灵,促进人类强身健体、健康长寿;其教义价值和文化精神与中华民族重生和睦的传统文化理念同源共流。当然,“太平道”表达的叙求和方式,曾为当时许多宗教领袖思考和实践。
作者系中国道教协会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