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误区;分析及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07)02-0056-01
在新课程的不断推进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越来越广泛。这极大地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了课堂效率。正是因为多媒体教学的许多优势,有些教师就言必称多媒体,过分夸大其作用,而忽视甚至放弃了一些行之有效的传统教法。有些地区,多媒体几乎成了评优课必不可或缺的标准。现在列举多媒体教学的几种片面做法进行简要的剖析,并提出解决策略。
一、公开课、评优课唱主角,常规课束之高阁
为了一节公开课,可以通过多名教师协同备课,反复修改,费尽心机,苦战多日,“精制”出一个课件;而在平时教学中多媒体硬件则往往被束之高阁。
解决策略:多媒体教学难以常规化的原因除了硬件数量不足以外,最重要的是课件资源匮乏以及制作繁琐。要解决这一矛盾:一是因地制宜选择制作课件的软件,难度较大、要求较高的课件,可用比较流行、功能大的Authorware多媒体制作软件,辅以专门的图形图像、音频及动画软件制作完成;而一般的课件完全可以使用简单易用的PowerPoint。二是平时教学中的课件应小巧实用。设计课件应把精力集中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上,整堂课都用课件效果未必就好。三是采取“拿来主义”,截取现成备课系统或其他课件资源中适合教师教学个性的部分,也不失为一个捷径。
二、多媒体技术“万能说”
现在普遍称赞多媒体技术能“变抽象为形象,化腐朽为神奇”,能大幅度提高教学效果,不少教师在教学中也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其实多媒体技术本身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它多适合于需要化抽象为形象的知识,如几何、化学、物理等,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适合运用多媒体技术表现。
解决策略:运用多媒体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但前提必须是科学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如运用不当,教学效果不升反降。教师应客观辩证地看待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对于一些通过多媒体能使之形象化的知识,能通过多媒体增加课堂容量的知识可以使用多媒体,而如果只将多媒体当作“电子板书”则应毫不犹豫的放弃多媒体。多媒体充其量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而不是束缚教师的枷锁。
三、课件展示占据整个课堂
有些教师把整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输入多媒体课件,甚至课本上的习题都要囊括其中。
解决策略:多媒体技术并非要求在整节课中都使用。传统教学手段仍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多媒体技术运用不当,是对多媒体技术的浪费和曲解,仅将多媒体技术作为黑板、投影、甚至课本的替代品的做法,只是“新瓶装旧酒”。应在最恰当的情况下与有特色功能的其他常规教学手段充分整合,例如投影机放大演示功能、展示台的实物静态展示功能、教学模型的展示空间结构功能等,计算机应与其他常规媒体有机配合,共同发挥作用。
四、课堂信息过量
有的老师认为,信息时代到来了,我们应使用多媒体技术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于是在课堂教学中一味地追求课堂容量。
解决策略:教学中,只能呈现有效教学信息,即能够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信息。“信息过载”反会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休眠状态,不能提高教学效果。而且使多媒体技术沦为新形式的“填鸭子教学”,从而造成学生思维的惰性和依赖性,更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因此,我们一定要遵循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使用多媒体技术,充分发挥其对教学的辅助功能。
五、电脑和教师主动,学生被动
常有一些教师怕多媒体课件操作失误,为图方便就将课件设计成线性结构,上课时只需按一个键,课件便按顺序播放下去。在这样的课堂学习中,学生像是“看电影”,教师总要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路引到电脑的既定流程上来,因此严重地束缚了学生个性化的思维。
解决策略:这实质上是将“教师为中心”强化成了“电脑 教师”为中心,减弱甚至取消了学生的主动性。运用现代化技术必须以现代化的理念为指导。教师设计课件必须“以学生为中心”,采用模块化技术,变“线性结构”为“非线性结构”,将课件设计成学生学习的导航器,并注意考虑各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反馈情况,增强课件的交互性及其界面的人性化,使课件流向能够根据教学需要调度。这样才真正抓住了多媒体教学的精髓,发挥其功能、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07)02-0056-01
在新课程的不断推进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越来越广泛。这极大地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了课堂效率。正是因为多媒体教学的许多优势,有些教师就言必称多媒体,过分夸大其作用,而忽视甚至放弃了一些行之有效的传统教法。有些地区,多媒体几乎成了评优课必不可或缺的标准。现在列举多媒体教学的几种片面做法进行简要的剖析,并提出解决策略。
一、公开课、评优课唱主角,常规课束之高阁
为了一节公开课,可以通过多名教师协同备课,反复修改,费尽心机,苦战多日,“精制”出一个课件;而在平时教学中多媒体硬件则往往被束之高阁。
解决策略:多媒体教学难以常规化的原因除了硬件数量不足以外,最重要的是课件资源匮乏以及制作繁琐。要解决这一矛盾:一是因地制宜选择制作课件的软件,难度较大、要求较高的课件,可用比较流行、功能大的Authorware多媒体制作软件,辅以专门的图形图像、音频及动画软件制作完成;而一般的课件完全可以使用简单易用的PowerPoint。二是平时教学中的课件应小巧实用。设计课件应把精力集中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上,整堂课都用课件效果未必就好。三是采取“拿来主义”,截取现成备课系统或其他课件资源中适合教师教学个性的部分,也不失为一个捷径。
二、多媒体技术“万能说”
现在普遍称赞多媒体技术能“变抽象为形象,化腐朽为神奇”,能大幅度提高教学效果,不少教师在教学中也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其实多媒体技术本身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它多适合于需要化抽象为形象的知识,如几何、化学、物理等,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适合运用多媒体技术表现。
解决策略:运用多媒体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但前提必须是科学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如运用不当,教学效果不升反降。教师应客观辩证地看待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对于一些通过多媒体能使之形象化的知识,能通过多媒体增加课堂容量的知识可以使用多媒体,而如果只将多媒体当作“电子板书”则应毫不犹豫的放弃多媒体。多媒体充其量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而不是束缚教师的枷锁。
三、课件展示占据整个课堂
有些教师把整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输入多媒体课件,甚至课本上的习题都要囊括其中。
解决策略:多媒体技术并非要求在整节课中都使用。传统教学手段仍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多媒体技术运用不当,是对多媒体技术的浪费和曲解,仅将多媒体技术作为黑板、投影、甚至课本的替代品的做法,只是“新瓶装旧酒”。应在最恰当的情况下与有特色功能的其他常规教学手段充分整合,例如投影机放大演示功能、展示台的实物静态展示功能、教学模型的展示空间结构功能等,计算机应与其他常规媒体有机配合,共同发挥作用。
四、课堂信息过量
有的老师认为,信息时代到来了,我们应使用多媒体技术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于是在课堂教学中一味地追求课堂容量。
解决策略:教学中,只能呈现有效教学信息,即能够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信息。“信息过载”反会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休眠状态,不能提高教学效果。而且使多媒体技术沦为新形式的“填鸭子教学”,从而造成学生思维的惰性和依赖性,更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因此,我们一定要遵循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使用多媒体技术,充分发挥其对教学的辅助功能。
五、电脑和教师主动,学生被动
常有一些教师怕多媒体课件操作失误,为图方便就将课件设计成线性结构,上课时只需按一个键,课件便按顺序播放下去。在这样的课堂学习中,学生像是“看电影”,教师总要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路引到电脑的既定流程上来,因此严重地束缚了学生个性化的思维。
解决策略:这实质上是将“教师为中心”强化成了“电脑 教师”为中心,减弱甚至取消了学生的主动性。运用现代化技术必须以现代化的理念为指导。教师设计课件必须“以学生为中心”,采用模块化技术,变“线性结构”为“非线性结构”,将课件设计成学生学习的导航器,并注意考虑各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反馈情况,增强课件的交互性及其界面的人性化,使课件流向能够根据教学需要调度。这样才真正抓住了多媒体教学的精髓,发挥其功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