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针对特校儿童的身心特点,提出在特校数学教学中应低起点、低要求,从培养兴趣、激发信心入手,针对实际,探讨最佳教学方法,利用游戏、直观演示等方法,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关键词】特殊教育 小学数学 兴趣 演示 游戏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116-01
特殊教育学校,与普通的小学教育有天壤之别。特校教育对象是残障儿童,他们有先天不足和后天的缺陷,他们在语言、处事、交往、生存与发展方面,都有着不同程度地受限,成为这些儿童的发展障碍。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主要学科,若想在社会上立足和生存,缺少数学知识,将变得不可思议。因此,对残障儿童进行数学教学显得尤其重要。特校数学教育的主要目标,除了让残障儿童学习一定的数学知识外,培养和发展他们的认知、做事、共同生活、生存与发展的能力也是数学教学不可忽视的方面。
一、低起点、低要求,引导学习
特校儿童的先天不足,残障、智障者居多,造成学习、认知上的不足和障碍,给学习数学造成了很大困扰。如果教学中,教师设置的目标太高,要求太高,超过孩子们的接受能力,教学任务将难以完成,学生收效不大,造成低效教学。
“加法的认识”的教学,对于普通小学的教学,教学内容是5以内的加减法,而特校儿童,不可能与正常儿童一样,一节课就学习这么多,本着低起点、低要求的原则,可以将教学内容和知识目标和技能定位为:
(1)初步了解加法的含义;
(2)认识“+”和“=”两种符号,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
(3)能正确计算3以内的加法。
这个目标,显然比普通小学的目标相差很远,普通小学要求是5以内的加减法,而特校儿童,只要求3以内的加法,这样,残障儿童,就不会有压力,如果内容多、要求高,他们会对数学望而生畏,对学习敬畏有加,反而得不到应有的效果。
二、培养兴趣,激发信心
特校数学教学课程目标是让残障儿童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数学知识——基础、发展能力——核心、思想品德渗透——关键。这里的思想品德渗透就是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习的自信心。特校儿童因其先天性的生理、心理的残缺,造成学习、交流等的障碍,他们与生俱来的自卑,更为他们学习数学“雪上加霜”。因此,激发他们的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很关键,主要方法有:
1.学习目的教育。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不失时机地进行数学学习重要性的渗透,如通过联系实际,设计数学问题,通过对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好数学的欲望,通过残疾人在社会工作中因数学知识的困乏而造成困扰的短视频,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强烈企图心。
2.启蒙教育。对孩子们进行实践第一的观点;普遍联系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运动发展的观点的教育渗透。
3.良好学习行为习惯的教育。在一次次的反复中,帮助孩子们逐步形成良好的学習习惯。
此外,合理的教学方法、方式的选择和使用,更是吸引残障儿童的注意力,促使孩子们对数学产生兴趣,激发学生欲望的有效途径。
三、针对实际,探讨方法
对于残障儿童来说,数学知识本身枯燥乏味,如果教师采用讲授法,既违背教学规律,有悖于新课改,也忽视了这群特殊的残障儿童的身心特点,他们本身有语言障碍、听力障碍、心理障碍,更存在认知上的障碍。因此,作为特校的数学教师,应探讨适应残障儿童的教学方法和途径。
1.巧用游戏,激发兴趣
通常意义上,没有不喜欢游戏的儿童,残障儿童也不例外。数学教学中,利用游戏,可以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如,对于加法的认识的学习,让残障儿童认识“+”、“=”是重点。对于这个重点的突破,教师可以采用游戏的方法,游戏的开展也最好简单化,不能太复杂。如教师将“+”和“=”写在卡片上,拿起写有“+”的卡片,让孩子们说出“加号”,拿出“=”的卡片,让孩子们表达出“等于号”。还可以让孩子们用手势等肢体语言,表达出加号和等于号,两个食指交叉并相互垂直,表示加,两个食指平行,表示等于。这样的游戏,改变了数学的抽象性,降低了难度。
2.直观演示,增强可理解性
数学知识抽象,讲解起来更加乏味,更何况对于这些语言障碍、智力障碍的儿童来说,讲解、灌输显然不奏效。教师应通过直观演示,可以增强数学知识的可理解性。如对于加法的计算的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实物、圆点、小花朵等的演示,让儿童增强加法意义的认识,学会加法运算。如3的加法教学,教师首先呈现给儿童1朵红花,问:有几多小红花?让他们表达出1朵,再呈现出2、3朵小红花,让他们表达出2、3朵红花。然后教师先呈现出2朵红花,紧接着又增加一朵,问:原来2朵红花,又有1朵,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总共是几朵了?这样,加法的教学生动、直观,利于孩子们理解。
特校的数学教师应兼顾数学知识的教学,更应关注残障儿童的生存与发展,注重方法的选择、策略的运用,将难度降到最低,提高儿童的参与度,实现数学教学最优化。
参考文献:
[1]林政.聋校数学有效教学的“三个基点”[J].现代特殊教育,2012(7).
[2]王红芳.抓住年段特点,扎实推进聋校数学有效教学[J].新课程·上旬,2014(11).
【关键词】特殊教育 小学数学 兴趣 演示 游戏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116-01
特殊教育学校,与普通的小学教育有天壤之别。特校教育对象是残障儿童,他们有先天不足和后天的缺陷,他们在语言、处事、交往、生存与发展方面,都有着不同程度地受限,成为这些儿童的发展障碍。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主要学科,若想在社会上立足和生存,缺少数学知识,将变得不可思议。因此,对残障儿童进行数学教学显得尤其重要。特校数学教育的主要目标,除了让残障儿童学习一定的数学知识外,培养和发展他们的认知、做事、共同生活、生存与发展的能力也是数学教学不可忽视的方面。
一、低起点、低要求,引导学习
特校儿童的先天不足,残障、智障者居多,造成学习、认知上的不足和障碍,给学习数学造成了很大困扰。如果教学中,教师设置的目标太高,要求太高,超过孩子们的接受能力,教学任务将难以完成,学生收效不大,造成低效教学。
“加法的认识”的教学,对于普通小学的教学,教学内容是5以内的加减法,而特校儿童,不可能与正常儿童一样,一节课就学习这么多,本着低起点、低要求的原则,可以将教学内容和知识目标和技能定位为:
(1)初步了解加法的含义;
(2)认识“+”和“=”两种符号,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
(3)能正确计算3以内的加法。
这个目标,显然比普通小学的目标相差很远,普通小学要求是5以内的加减法,而特校儿童,只要求3以内的加法,这样,残障儿童,就不会有压力,如果内容多、要求高,他们会对数学望而生畏,对学习敬畏有加,反而得不到应有的效果。
二、培养兴趣,激发信心
特校数学教学课程目标是让残障儿童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数学知识——基础、发展能力——核心、思想品德渗透——关键。这里的思想品德渗透就是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习的自信心。特校儿童因其先天性的生理、心理的残缺,造成学习、交流等的障碍,他们与生俱来的自卑,更为他们学习数学“雪上加霜”。因此,激发他们的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很关键,主要方法有:
1.学习目的教育。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不失时机地进行数学学习重要性的渗透,如通过联系实际,设计数学问题,通过对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好数学的欲望,通过残疾人在社会工作中因数学知识的困乏而造成困扰的短视频,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强烈企图心。
2.启蒙教育。对孩子们进行实践第一的观点;普遍联系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运动发展的观点的教育渗透。
3.良好学习行为习惯的教育。在一次次的反复中,帮助孩子们逐步形成良好的学習习惯。
此外,合理的教学方法、方式的选择和使用,更是吸引残障儿童的注意力,促使孩子们对数学产生兴趣,激发学生欲望的有效途径。
三、针对实际,探讨方法
对于残障儿童来说,数学知识本身枯燥乏味,如果教师采用讲授法,既违背教学规律,有悖于新课改,也忽视了这群特殊的残障儿童的身心特点,他们本身有语言障碍、听力障碍、心理障碍,更存在认知上的障碍。因此,作为特校的数学教师,应探讨适应残障儿童的教学方法和途径。
1.巧用游戏,激发兴趣
通常意义上,没有不喜欢游戏的儿童,残障儿童也不例外。数学教学中,利用游戏,可以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如,对于加法的认识的学习,让残障儿童认识“+”、“=”是重点。对于这个重点的突破,教师可以采用游戏的方法,游戏的开展也最好简单化,不能太复杂。如教师将“+”和“=”写在卡片上,拿起写有“+”的卡片,让孩子们说出“加号”,拿出“=”的卡片,让孩子们表达出“等于号”。还可以让孩子们用手势等肢体语言,表达出加号和等于号,两个食指交叉并相互垂直,表示加,两个食指平行,表示等于。这样的游戏,改变了数学的抽象性,降低了难度。
2.直观演示,增强可理解性
数学知识抽象,讲解起来更加乏味,更何况对于这些语言障碍、智力障碍的儿童来说,讲解、灌输显然不奏效。教师应通过直观演示,可以增强数学知识的可理解性。如对于加法的计算的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实物、圆点、小花朵等的演示,让儿童增强加法意义的认识,学会加法运算。如3的加法教学,教师首先呈现给儿童1朵红花,问:有几多小红花?让他们表达出1朵,再呈现出2、3朵小红花,让他们表达出2、3朵红花。然后教师先呈现出2朵红花,紧接着又增加一朵,问:原来2朵红花,又有1朵,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总共是几朵了?这样,加法的教学生动、直观,利于孩子们理解。
特校的数学教师应兼顾数学知识的教学,更应关注残障儿童的生存与发展,注重方法的选择、策略的运用,将难度降到最低,提高儿童的参与度,实现数学教学最优化。
参考文献:
[1]林政.聋校数学有效教学的“三个基点”[J].现代特殊教育,2012(7).
[2]王红芳.抓住年段特点,扎实推进聋校数学有效教学[J].新课程·上旬,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