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的通达人生

来源 :作文周刊·高二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e_dow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北京大学我所认识的教授之中,朱先生是我接触最多,也是忘年相交最深的一个。碰到不少北大的老师,都说朱先生很勤奋,甚至是最勤奋的一个。对此,朱先生解释说,这种勤奋,并不是出于明白,而恰恰是出于自己的不明白;因为有许多事情不明白而想尽快地搞明白——尽管如此,有些事情却始终未能搞明白。例如,关于生命究竟是怎么回事,他说自己并不了解。但是,又不能等了解了再去生活。只能是边生活,边了解。
  朱先生批评那种坐而论道,“不抓住每一顷刻在实现中的人生,而去追究过去的原因与未来的究竟”,做“无穷追溯”的倾向。“这道理哲学家们本应知道,而爱追究最初因和最后果的偏偏是这些哲学家们。”这是“不通达”。他认为,应该恰恰相反,求诸抓得住的现在,而不是渺茫不可知的未来。
  他在意流逝,但不悲观:“孔子看水,发过一个最深永的感叹,他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人生本来就是流动的;就‘逝’的一方面来看,不免令人想到毁灭与空虚——但是,这并不是有去无来,而是去的若不去,来的就不能来;生生不息,才能念念常新。”
  朱先生在其处女作《无言之美》中,就已经提出了他对生活的根本看法。他说:“我们所居的世界是完美的,就因为它是不完美的。这话表面看去,不通已极,但是实含至理。假如世界是完美的,人类所过的生活便呆板已极,因为倘若件件事都尽美尽善了,自然没有希望发生,更没有努力奋斗的必要。生活最可乐的就是活动所生的感觉,就是奋斗成功而得的快慰。世界既完美我们如何能尝创造成功的快慰?”
  生活中碰到麻烦和痛苦,这是免不了的,即便是在自己的家里,即便是出于爱。总体上,朱先生是很达观的,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很开。
  在文人圈子里生活,又会有一些特別的麻烦,有那种无事生非,庸人自扰。对于这些,他是既反感又无奈,深感小鬼难缠。他回顾说,年轻的时候,自以为不问政治,就高人一等;但是,你想躲避是非纠纷,是非纠纷却非敲你的门不可。而事实上,最容易得罪人的,就是说真话、做实事,特别是做成功了点什么,有了一点名气,你就会引起别人的注意,就容易成为靶子。
  在那大张旗鼓的全国性的美学大辩论中,尽管朱先生已是“千夫所指”,但他依然不隐瞒自己的观点,也不轻易地接纳他认为并不正确的批评。他保持着他那坚持真理的读书人准则。他的精神追求是一以贯之的:不辜负世界的恢弘和人生的丰富,不勉强一切人都走一条路。
  不仅如此,他还把这一点发展到了极致:他尽可能去发现批评他的人的优点。比如上世纪80年代前期,他有一次曾拿出胡乔木给他的亲笔信让我看。我感觉到这封信突出地表达了对朱先生的敬意。当时,朱先生正受到批判,心情很不好,常常吃不下饭,也不做事,两眼呆呆地望着窗外。朱先生忧心的是:我们民族的伤痛还没有从“文革”的灾难中痊愈,怎么可以再往伤口上撒盐呢?朱师母叫我常去陪他说说话。围绕着这封信,我们讨论了很多。尽管许多人都在声嘶力竭地对朱先生口诛笔伐;但是,主持批判的人对他仍不失尊敬。朱先生认为:由此可见他们的了不起;所以,被批判的人,气量可以大一点,不必有太多的抵触。
  后来,我自己的岁数也在慢慢增大,经历也多了起来,我也看到了人生中的悲剧的因素。我很想把自己的体会告诉朱先生,然而,这时他早已离开了我们。
  (选自《文汇报》2009年2月19日,有删改)
  人物链接
  朱光潜(1897—1986),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致力于文学、心理学与哲学的学习与研究,主要著作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谈文字》《谈美》等,他的作品深入浅出,内容切实,文笔流畅,对提高青年的写作能力与艺术鉴赏能力颇有启迪。
  朱先生送给年轻人的几句话
  1.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
  2.普通人的毛病在责人太严责己太宽。埋怨环境还由于缺乏自省自责的习惯。自己的责任必须自己担当起,成功是我的成功,失败也是我的失败。
  3.志气太大,理想过多,事实迎不上头来,结果自然是失望烦闷;志气太小,因循苟且,麻木消沉,结果就必至于堕落。
其他文献
四川一男子因偷了一根香蕉。被判拘役2个月,缓刑6个月,并处罚金1000元,引发社会争议。反对者认为,不过就是一根香蕉,不免小题大做;支持者认为,杀鸡儆猴,重罚威慑偷猎者。而我认为,这场案件折射的不过是法律尊严的伸张和对法的敬畏。无罚,法律不伸;无禁,敬畏难生。  前段时间,柴静的私人纪录片《穹顶之下》席卷网络。片中揭露的事实令国人心颤不已。众多重污染、高耗能企业,在国家环境部三令五申要求安装排污设
期刊
【文题亮相】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欣赏是一种心态,一種情趣,一种境界,一种力量。  欣赏更是一种哲学,观一花可见一世界,观小草可见大精神。  你是怎样看待欣赏的?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标题自拟;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范围作文;不少于800字。
期刊
在民间,筷子在礼俗活动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插箸祭天”“摆筷敬神”“献饭祭祖”,都是以筷子为中心的祭祀活动。在不少民族的婚俗中,筷子也具有许多美好的象征意义。四川川西坝在姑娘出嫁时要边撒筷子边说吉利话;北方有些地方,男方的伴郎要趁人不注意,从女方家里偷出一双筷子,再藏到新娘房中,以祈“早生子”;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的婚礼,蒙古族的筷子舞,都让筷子具有了喜庆和吉祥的意味。  筷子虽是日常用品,但却
期刊
几年前我在怀柔买了一套房子。房子所在的小区生长着一种很奇特的树,苍绿的叶子与纵深的树皮,有几分像是槐树,但又不完全像,有点似是而非的味道。最怪异的是树枝的颜色,是那种金黄的色泽,仿佛与温度赛跑似的,天气越冷,颜色越深,金灿灿的仿佛要把冬季的蓝天点燃,為北京枯燥的寒冬增添了几分妖娆。它叫金枝槐,是槐树的一种,因树枝的颜色而得名。  在北京最多的是国槐与洋槐,国槐是北京的市树,在大街、胡同与庭院里触目
期刊
[综合评价][●][?][●][?]  《欧也妮·葛朗台》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中“最出色的画幅之一”,是一幅法国19世纪前半期色彩缤纷的社会风俗画。小说极為成功地塑造了老葛朗台这样一个凶狠残忍、贪财好利而又悭吝成癖的资本家形象,展现出了资本家的无穷贪欲和冷酷无情;揭示了金钱对人的家庭幸福和道德品质的巨大破坏力量;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血腥发迹史和由金钱崇拜带来的社会丑恶和人性沦丧
期刊
康德曾说:“我敬畏者唯二,一为头顶深邃星河,二为胸中道德准则。”孟子曾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然而面对只偷一根香蕉而受到处罚的男子,有人说,处罚量刑过重。在我看来,这种说法不仅是对善良与正义的背叛,更是对规则和约束的漠视。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限制之中。”卢梭在《社会契约记》中阐发了关于约束与规则的真谛。由于人类基因中与生俱来的群性,我们成为了少数深谙利他原则的种族。而正是人类有别于低等
期刊
生命是壮美的,充满了浪漫与豪放。如若人生是一场喜剧,那便恣意瀟洒地演这部喜剧,不可埋没了喜剧的璀璨与辉煌;如若人生是一场悲剧,那便有声有色地参演这部悲剧,不可失去了悲剧的壮丽与快慰。  生命是精彩的,充满了刺激与奇趣。如若人生是一场充满未知与冒险的旅行,那便尽情地享受这旅途,不可轻言放弃,辜负了旅行的美妙惬意;如若人生是一场琳琅满目的饕餮盛宴,那便大快朵颐地尽情享受,不可煞兴而退,辜负了美宴的盛大
期刊
中国古代画论是中国人对艺术的认识论,它植根于中国古典哲学,又在宇宙自然和社会人生的规律中得到印证,是通会之后的大智慧。笔墨早已不是形而下的概念,而是承载着文化精神的述说方式。深刻的精神内涵和由此彰显的人格力量是笔墨的魅力所在。国画不只是在画画,是借笔墨抒写心灵,是画家精神世界的剖白,才情的彰显,学识的记录。在“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的社会功能外有更宏大的功能。  画
期刊
【名家选段】  她不是鲁镇人。有一年的冬天,四叔家里要换女工,做中人的卫老婆子带她进来了,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  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地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地站着。直到四叔上香
期刊
现代人对阅读要心存尊敬  文字阅读的快乐是不能替代的。阅读需要想象力,书应该慢慢读,需要用心去感受。现代人恰恰对感受毫无耐心,往往只关心结果。  有人说,现代化的生活会使人们阅读的兴趣降低,我觉得,其实这是对阅读的尊敬程度不够。如果你乘国际航班,就能看到许多外国人在安静地看书。我在很多发达国家也看到,人们仍然保持着阅读的习惯。  我觉得不少国人应该检讨一下,买很多东西——比如生活用品甚至奢侈品时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