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声乐教学中选择民歌体裁效果是非常好的,这是因为民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所蕴含的民族元素比较完整,具有较高的音乐艺术价值。在教学生民歌的时候,要让学生先从文化的层面领会,对民族文化的原初状态予以了解,基于此学习民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民歌是流传至今的音乐文化,经历了历史的积淀,有着丰富的题材,展示的形式多种多样,在民间广泛流传,老少都能够演唱。在声乐教学中引入民歌,可以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演唱。山西是民歌的“海洋”,这里的民歌素材非常多,无论是在曲调方面、唱腔方面还是歌词方面都存在独特性,歌曲演唱出来别有韵味。本论文以山西民歌为例,着重于研究声乐教育的本土化。
【关键词】声乐教育;本土化;山西民歌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21-0034-03
【本文著录格式】李娟.声乐教育的本土化研究——以山西民歌为例[J].北方音乐,2020,11(21):34-36.
引言
在中国的声乐环境中,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有良好的学习效果,就要为学生选择合适的音乐资料,这对于每一名音乐教师而言都是一种挑战。中国的声乐教学体系普遍向西方偏移,现在学校扩招,学生数量连年递增,局部地区仅有的歌曲数量已经不能满足声乐教学需求了。民歌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声乐教学中往往被忽视。中国有很多的少数民族,有着丰富的民歌体裁,呈现形式多种多样,在民间流传,脍炙人口。当前中国民族音乐发展的速度加快,在民间挖掘出很多优秀的民歌,教师有选择性地将民歌用于声乐教学中,能使得教学资源更加丰富。下面以山西民歌为例,针对声乐教育本土化方面的内容加以介绍。
一、中国声乐教育发展现状
现在的人们崇尚高质量的生活,在物质充分满足的情况下开始追求精神文化,音乐文化得到广泛传播。从当前术发展情况来看,总体的趋势是非常好的,而且声乐教学也趋于系统化方向发展。在声乐教学中,需要让学生掌握发声原理,并能够在演唱的时候合理运用,使气息能够精确,行于人体中的各个器官,以获得良好的发声效果[2]。但是由于没有采用行之有效的交流学模式,导致声乐教学质量难以保证。随着学习声乐的人数越来越多,一些声乐的教学问题的存在,导致专业教学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一些高校甚至将原有的一对一教学模式转变为 “一对多”的教学模式,学生因此不能得到教师的专业指导,学习质量无法保证。当一名声乐教师面对很多学生展开声乐教学的时候,教学难度增加,还需要利用有限的课时完成教学任务,教学质量就会下降。很多学生演唱同一个曲目,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这对学生的发展非常不利,这也是当前声乐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现在依然有一些学校在声乐教学中注重技术训练和技巧训练,没有从综合的角度展开教学,使学生不能充分掌握理论知识,即便对技巧熟练运用,当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不能实现突破,对学生在专业领域中长远发展非常不利[3]。
二、声乐教育本土化的意义
通过对中国的声乐教育现象进行分析可以明确,在声乐教育中要突破传统,实现创新,这是推动声乐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声乐教学中如果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言传身教”,已经很难获得良好的效果[4]。西方在声乐教育中所采用的方法相对先进,有其自身的优势,采用系统教学方法,将声乐理论与发声技巧相互融合,使学生很快就能掌握演唱的规律,对于其中的要领也能够掌握。但需要注意的是,任何的教学方法都不是完美的,都存在环境适应性,将西方的教学方法运用于中国,难以适应中国的教学环境,在文化观念上也难以被接受,就会出现“水土不服”的问题。通过深入分析可以了解到,中国的声乐教学中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是针對性强,注重培养学生的演唱技巧,却忽视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这种实用性的教学模式,对有考虑到学生在专业领域的长远发展,导致学生音乐素养。在中国的声乐教学中走本土化路线,就是在音乐教学将民歌的成分融入其中,突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对民歌的传承也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5]。
其一,从战略视角出发展开声乐教学。中国的民乐崛起,“中国梦”的提出,使得传统文化成为推动艺术发展的动力,在声乐教学中也要利用好,注重民乐的合理运用。全国各地的民族音乐被挖掘出来,一些民歌非常优秀,不仅在中国的舞台上备受欢迎,在世界的舞台也有所展现,国外很多的音乐学者对已经开始研究中国民歌。在声乐教学中加入民歌,能使音乐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起到传播民族文化的作用,促进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6]。
其二,文化角度而言,中国的音乐文化更加接地气,在教学中应用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中国的很多声乐作品已经流传大江南北,被人们所熟悉,诸如《走西口》《跑旱船》等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曲目,在声乐教学中可以选用。中国的民歌有丰富的音乐题材,全国各个地区的民歌有着不同的音乐风格,让学生在声乐学习中,对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有更加深入地了解,当学生面对不同题材的音乐作品的时候能够从容以对,音乐素养也得到提升。
其三,从声乐专业的角度而言,在演唱民歌的时候,在技巧上与美声唱法存在不同,一些声乐教师认为民歌属于民族唱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将两种音乐体系混淆,就难以发挥其特长。近年来,声乐演唱的发声技巧越来越完善,民族唱法的技法与美声唱法的差别模糊化了比如在美声唱法教学中,通常会选择民歌《嘎达梅林》《可爱的一朵玫瑰花》等等,经过艺术处理即可。掌握了美声唱法技巧,也可以演唱民歌,两者是相互通融,可以达到相互借鉴的效果,将声乐教育推上一个新的高度[7]。
三、声乐教育本土化教学策略——以山西名歌为例
(一)演唱民歌时气息与共鸣的转换
民族与唱法虽然在唱法上有所不同的,但是,两者有共同的基础,就是气息与共鸣,不同之处就在于气息与共鸣的使用方法上存在差异。 美声唱法讲求“气沉丹田”,就是要求将气息向腹部吸入,随着横膈膜产生下沉运动吗,演唱的时候就会受到气息的支持完成演唱。民族演唱的时候,所采用的呼吸方法是胸式的,气息不需要吸入到腹部,进入到腹部以上的部位即可,与胸部非常靠近,随着胸廓产生扩张运动,在呼吸的带动下完成延长。
美声和民歌演唱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演唱方式不同,主要体现在共鸣的位置不同。美声唱法中,吸入的气体所处气息位置更深,当产生气息运动的时候,经过胸部,在胸腔产生共鸣,所以,声音听起来更加浑厚有力。运用美声唱法演唱高音,需要做到头腔共鸣,没有大量的气息支持是无法获得高音效果的,所以在美声教学中经常提到乐声越高,气就越沉[8]。民族唱法吸气的位置比较靠上一些,主要是在胸腔产生共鸣,其在气息上与美声相比明显减弱,与美声的浑厚不同,民族唱法所发出的声音更加明亮,比较尖细,这是因为气息所在位置比较高,要达到头部是非常容易的。美声唱法和民歌唱法都有自身的特点,都有自己的长处,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有所取舍。
在民歌教学过程中,重点和难点都是控制气息,这是由于民歌音乐有多种形式,音乐的旋律灵活多样,在气息的运用上就更加灵活,演唱的时候要灵活调整,才能表达效果良好。特别是山西民歌,主要是因为山歌体裁,有很大的音域跨度,要控制好气息是存在一定的难度的。比如在延长山西民歌《圪梁梁》的时候,从B段开始,之后就是纯八度,这种跳跃的幅度非常大。当延长进入到副歌环节的时候,音乐的旋律就会在高音区停留,这对于声乐教师而言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所以,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要先让学生掌握运用气息和控制气息的方法,让学生懂得如何灵活运用气息延长。当演唱进入到低音环节的时候,可以采用腹式呼吸的方式,吸气比较深一些,发挥胸腔震动的作用,使低音更加浑厚,这音色给人以暗淡之感。如果延长马就进入到高音区的时候,需要转换吸入气息的位置,稍稍提高一些,这样就可以将低音转换为高音。如果学生的音域不是很宽广,而歌曲需要延长高音,就可以让学生尝试行假声演唱,也可以重新调整音乐教学最了,采用平缓的歌曲展开声乐教学[9]。
(二)咬字的时候加入特色方言
民歌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方言,在演唱的时候如果不能将方言恰到好处地加入其中,就不能体现出民歌的地域性。民歌中的方言是非常复杂的,比如,在演唱山西民歌《走西口》的时候,每个乐段的结尾都运用了“哦”,这是一个衬词,如果在演唱中省略了这个词,就不能将地域特点体现出来,歌曲也就缺少了民族特点。正是因为这个“哦”的运用,那种山西人民走西口的时候经历的艰辛以及亲人之间相互扶持走出困境的场景准确地表达出来。演唱山西民歌的时候,衬词的咬字中,需要做到虚化,让演唱给人一种说话之感,如果保持原有的“实”,歌曲的意境就无法塑造出来。演唱山西民歌的时候,大量地运用叠词也是需要注意的地方,因为在山西地方方言中,叠词是重要的特色。比如在演唱山西歌曲《相亲亲》的时候,其中的亲亲就是叠词,在演唱《大红公鸡毛腿腿》的时候,也要注意叠词的使用。这些叠词都是运用双重的肯定方法加深程度,起到强调的作用,将山西人民朴素的生活状态体现出来,生动活泼的日常情境展示出来。所以,在民歌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演唱的中的咬字要高度关注,给学生布置作业的时候,教师要向学生明确歌曲中的哪一乐段有方言加入,需要注意联系。学生在演唱歌曲的时候如发现咬字错误的问题,或者咬字不是很及时,就要直接指出来,帮助学生纠正。否则,一旦错误的咬字形成习惯,以后要更正就很难了,教学中要注重练習,让学生运用正确的练习方法很快掌握咬字的要领。
(三)声乐教学要适当组织采风
在对学生进行声乐教学中还要适当组织采风,让是学生对音乐情感以及创作音乐的背景有所了解。艺术本存在于生活中,是对生活内容的体现,是对生活的升华所以,艺术是从生活中挖掘出来的,又高于生活。民歌是民间流传的歌曲,具有地区特色。在进行声乐教学的时候,要走出教室,走出封闭的空间,带领是学生去采风,帮助学生扩展音乐视域。从当前的声乐教学情况来看,已经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模式,教室在上课的时候就带领学生练声,之后才进入到歌曲演唱环节[11]。学生在日常的声乐练习中,也都是在琴房之中进行,对于声乐中的要领自主琢磨,这对于学生的专业发展非常不利。在声乐教学中要注重情感教学,引导学生在声乐演唱中正确运用情感,用情感带动发声,使音乐成为情感抒发的载体。如果学生长期在封闭式的教师中学习,会无法有丰富的感情体验。现在很多的声乐教师已经认识到这一点,他们会带领学生参加音乐会,让学生感受声乐的魅力,不断借鉴声乐演唱技法,从而使得自己在专业领域不断提升。所以,进行民歌教学时,需要将学生领出去,到外面采风,进入到生活实践中,在特定的环境中感受音乐通过。采风不仅可以对民歌有深层次地理解,还可以了解民歌的创作背景,民歌中运用的元素背景,就歌曲展现的情感有所感受。采用这种实践教学方法,要比理论教学方法好很多。
四、结束语
通过上面的研究可以明确,通过对中国当前的声乐教育情况来看,一些学校依然采用传统的教育模式,应用的教学方法也是固定不变的,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学生规模,更难以符合当代学生的个性特点。声乐教学要获得良好的效果,就要走改革路线。在声乐教学中注重本土化教学,要吸收西方的教学经验,做到中西结合,在教学方法上优势互补,确保声乐教学质量提高。在中国的民族音乐中,民歌是重要的一部分,在对学生进行声乐教学中,民歌也是最好的素材。本文的研究中以山西民歌教学为例,提出民歌本土化教学的重要性,并介绍具体的教学方法,明确中国的民族文化得以延续,声乐教育持续稳定发展,就要发挥教育的载体作用,采用这种教育方法能够获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曹丽红.声乐教育民族化与本土化探索[J].明日风尚,2018(5):69-70.
[2]宋晓晨.声乐艺术中的技术与个性r──兼论高校声乐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北方音乐,2018,38(6)189.
[3]陈俊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现状之探究[J].北方音乐,2018,38(7):65.
[4]郭龙.美声唱法在中国“本土化”发展的思考[J].北方文学:下,2018(3):85-86.
[5]吴凤成.浅谈高校声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J].祖国,2019(7):231-232.
[6]王沛.高等院校声乐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教育现代化,2018(4):78-79.
[7]何璐.高职声乐教育和传统民间音乐的融合分析[J].黄河之声,2019(16):25-26.
[8]黎丹.我国声乐教育中母语文化回归的意义与愿景[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111-116.
[9]徐洪青.声乐教育中声乐互动式教学的探讨[J].北方音乐,2018,38(16):156.
[10]王丹.多元文化背景冲击下的中国声乐教育现状研究[J].大众文艺,2018(14):205-206.
[11]苏兰兰.论高校声乐教育与传统民间音乐的结合[J].北方音乐,2018,38(4):180.
作者简介:李娟(1981—),女,山西晋中人,晋中学院音乐学院讲师,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民间音乐。
【关键词】声乐教育;本土化;山西民歌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21-0034-03
【本文著录格式】李娟.声乐教育的本土化研究——以山西民歌为例[J].北方音乐,2020,11(21):34-36.
引言
在中国的声乐环境中,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有良好的学习效果,就要为学生选择合适的音乐资料,这对于每一名音乐教师而言都是一种挑战。中国的声乐教学体系普遍向西方偏移,现在学校扩招,学生数量连年递增,局部地区仅有的歌曲数量已经不能满足声乐教学需求了。民歌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声乐教学中往往被忽视。中国有很多的少数民族,有着丰富的民歌体裁,呈现形式多种多样,在民间流传,脍炙人口。当前中国民族音乐发展的速度加快,在民间挖掘出很多优秀的民歌,教师有选择性地将民歌用于声乐教学中,能使得教学资源更加丰富。下面以山西民歌为例,针对声乐教育本土化方面的内容加以介绍。
一、中国声乐教育发展现状
现在的人们崇尚高质量的生活,在物质充分满足的情况下开始追求精神文化,音乐文化得到广泛传播。从当前术发展情况来看,总体的趋势是非常好的,而且声乐教学也趋于系统化方向发展。在声乐教学中,需要让学生掌握发声原理,并能够在演唱的时候合理运用,使气息能够精确,行于人体中的各个器官,以获得良好的发声效果[2]。但是由于没有采用行之有效的交流学模式,导致声乐教学质量难以保证。随着学习声乐的人数越来越多,一些声乐的教学问题的存在,导致专业教学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一些高校甚至将原有的一对一教学模式转变为 “一对多”的教学模式,学生因此不能得到教师的专业指导,学习质量无法保证。当一名声乐教师面对很多学生展开声乐教学的时候,教学难度增加,还需要利用有限的课时完成教学任务,教学质量就会下降。很多学生演唱同一个曲目,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这对学生的发展非常不利,这也是当前声乐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现在依然有一些学校在声乐教学中注重技术训练和技巧训练,没有从综合的角度展开教学,使学生不能充分掌握理论知识,即便对技巧熟练运用,当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不能实现突破,对学生在专业领域中长远发展非常不利[3]。
二、声乐教育本土化的意义
通过对中国的声乐教育现象进行分析可以明确,在声乐教育中要突破传统,实现创新,这是推动声乐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声乐教学中如果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言传身教”,已经很难获得良好的效果[4]。西方在声乐教育中所采用的方法相对先进,有其自身的优势,采用系统教学方法,将声乐理论与发声技巧相互融合,使学生很快就能掌握演唱的规律,对于其中的要领也能够掌握。但需要注意的是,任何的教学方法都不是完美的,都存在环境适应性,将西方的教学方法运用于中国,难以适应中国的教学环境,在文化观念上也难以被接受,就会出现“水土不服”的问题。通过深入分析可以了解到,中国的声乐教学中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是针對性强,注重培养学生的演唱技巧,却忽视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这种实用性的教学模式,对有考虑到学生在专业领域的长远发展,导致学生音乐素养。在中国的声乐教学中走本土化路线,就是在音乐教学将民歌的成分融入其中,突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对民歌的传承也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5]。
其一,从战略视角出发展开声乐教学。中国的民乐崛起,“中国梦”的提出,使得传统文化成为推动艺术发展的动力,在声乐教学中也要利用好,注重民乐的合理运用。全国各地的民族音乐被挖掘出来,一些民歌非常优秀,不仅在中国的舞台上备受欢迎,在世界的舞台也有所展现,国外很多的音乐学者对已经开始研究中国民歌。在声乐教学中加入民歌,能使音乐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起到传播民族文化的作用,促进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6]。
其二,文化角度而言,中国的音乐文化更加接地气,在教学中应用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中国的很多声乐作品已经流传大江南北,被人们所熟悉,诸如《走西口》《跑旱船》等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曲目,在声乐教学中可以选用。中国的民歌有丰富的音乐题材,全国各个地区的民歌有着不同的音乐风格,让学生在声乐学习中,对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有更加深入地了解,当学生面对不同题材的音乐作品的时候能够从容以对,音乐素养也得到提升。
其三,从声乐专业的角度而言,在演唱民歌的时候,在技巧上与美声唱法存在不同,一些声乐教师认为民歌属于民族唱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将两种音乐体系混淆,就难以发挥其特长。近年来,声乐演唱的发声技巧越来越完善,民族唱法的技法与美声唱法的差别模糊化了比如在美声唱法教学中,通常会选择民歌《嘎达梅林》《可爱的一朵玫瑰花》等等,经过艺术处理即可。掌握了美声唱法技巧,也可以演唱民歌,两者是相互通融,可以达到相互借鉴的效果,将声乐教育推上一个新的高度[7]。
三、声乐教育本土化教学策略——以山西名歌为例
(一)演唱民歌时气息与共鸣的转换
民族与唱法虽然在唱法上有所不同的,但是,两者有共同的基础,就是气息与共鸣,不同之处就在于气息与共鸣的使用方法上存在差异。 美声唱法讲求“气沉丹田”,就是要求将气息向腹部吸入,随着横膈膜产生下沉运动吗,演唱的时候就会受到气息的支持完成演唱。民族演唱的时候,所采用的呼吸方法是胸式的,气息不需要吸入到腹部,进入到腹部以上的部位即可,与胸部非常靠近,随着胸廓产生扩张运动,在呼吸的带动下完成延长。
美声和民歌演唱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演唱方式不同,主要体现在共鸣的位置不同。美声唱法中,吸入的气体所处气息位置更深,当产生气息运动的时候,经过胸部,在胸腔产生共鸣,所以,声音听起来更加浑厚有力。运用美声唱法演唱高音,需要做到头腔共鸣,没有大量的气息支持是无法获得高音效果的,所以在美声教学中经常提到乐声越高,气就越沉[8]。民族唱法吸气的位置比较靠上一些,主要是在胸腔产生共鸣,其在气息上与美声相比明显减弱,与美声的浑厚不同,民族唱法所发出的声音更加明亮,比较尖细,这是因为气息所在位置比较高,要达到头部是非常容易的。美声唱法和民歌唱法都有自身的特点,都有自己的长处,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有所取舍。
在民歌教学过程中,重点和难点都是控制气息,这是由于民歌音乐有多种形式,音乐的旋律灵活多样,在气息的运用上就更加灵活,演唱的时候要灵活调整,才能表达效果良好。特别是山西民歌,主要是因为山歌体裁,有很大的音域跨度,要控制好气息是存在一定的难度的。比如在延长山西民歌《圪梁梁》的时候,从B段开始,之后就是纯八度,这种跳跃的幅度非常大。当延长进入到副歌环节的时候,音乐的旋律就会在高音区停留,这对于声乐教师而言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所以,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要先让学生掌握运用气息和控制气息的方法,让学生懂得如何灵活运用气息延长。当演唱进入到低音环节的时候,可以采用腹式呼吸的方式,吸气比较深一些,发挥胸腔震动的作用,使低音更加浑厚,这音色给人以暗淡之感。如果延长马就进入到高音区的时候,需要转换吸入气息的位置,稍稍提高一些,这样就可以将低音转换为高音。如果学生的音域不是很宽广,而歌曲需要延长高音,就可以让学生尝试行假声演唱,也可以重新调整音乐教学最了,采用平缓的歌曲展开声乐教学[9]。
(二)咬字的时候加入特色方言
民歌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方言,在演唱的时候如果不能将方言恰到好处地加入其中,就不能体现出民歌的地域性。民歌中的方言是非常复杂的,比如,在演唱山西民歌《走西口》的时候,每个乐段的结尾都运用了“哦”,这是一个衬词,如果在演唱中省略了这个词,就不能将地域特点体现出来,歌曲也就缺少了民族特点。正是因为这个“哦”的运用,那种山西人民走西口的时候经历的艰辛以及亲人之间相互扶持走出困境的场景准确地表达出来。演唱山西民歌的时候,衬词的咬字中,需要做到虚化,让演唱给人一种说话之感,如果保持原有的“实”,歌曲的意境就无法塑造出来。演唱山西民歌的时候,大量地运用叠词也是需要注意的地方,因为在山西地方方言中,叠词是重要的特色。比如在演唱山西歌曲《相亲亲》的时候,其中的亲亲就是叠词,在演唱《大红公鸡毛腿腿》的时候,也要注意叠词的使用。这些叠词都是运用双重的肯定方法加深程度,起到强调的作用,将山西人民朴素的生活状态体现出来,生动活泼的日常情境展示出来。所以,在民歌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演唱的中的咬字要高度关注,给学生布置作业的时候,教师要向学生明确歌曲中的哪一乐段有方言加入,需要注意联系。学生在演唱歌曲的时候如发现咬字错误的问题,或者咬字不是很及时,就要直接指出来,帮助学生纠正。否则,一旦错误的咬字形成习惯,以后要更正就很难了,教学中要注重练習,让学生运用正确的练习方法很快掌握咬字的要领。
(三)声乐教学要适当组织采风
在对学生进行声乐教学中还要适当组织采风,让是学生对音乐情感以及创作音乐的背景有所了解。艺术本存在于生活中,是对生活内容的体现,是对生活的升华所以,艺术是从生活中挖掘出来的,又高于生活。民歌是民间流传的歌曲,具有地区特色。在进行声乐教学的时候,要走出教室,走出封闭的空间,带领是学生去采风,帮助学生扩展音乐视域。从当前的声乐教学情况来看,已经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模式,教室在上课的时候就带领学生练声,之后才进入到歌曲演唱环节[11]。学生在日常的声乐练习中,也都是在琴房之中进行,对于声乐中的要领自主琢磨,这对于学生的专业发展非常不利。在声乐教学中要注重情感教学,引导学生在声乐演唱中正确运用情感,用情感带动发声,使音乐成为情感抒发的载体。如果学生长期在封闭式的教师中学习,会无法有丰富的感情体验。现在很多的声乐教师已经认识到这一点,他们会带领学生参加音乐会,让学生感受声乐的魅力,不断借鉴声乐演唱技法,从而使得自己在专业领域不断提升。所以,进行民歌教学时,需要将学生领出去,到外面采风,进入到生活实践中,在特定的环境中感受音乐通过。采风不仅可以对民歌有深层次地理解,还可以了解民歌的创作背景,民歌中运用的元素背景,就歌曲展现的情感有所感受。采用这种实践教学方法,要比理论教学方法好很多。
四、结束语
通过上面的研究可以明确,通过对中国当前的声乐教育情况来看,一些学校依然采用传统的教育模式,应用的教学方法也是固定不变的,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学生规模,更难以符合当代学生的个性特点。声乐教学要获得良好的效果,就要走改革路线。在声乐教学中注重本土化教学,要吸收西方的教学经验,做到中西结合,在教学方法上优势互补,确保声乐教学质量提高。在中国的民族音乐中,民歌是重要的一部分,在对学生进行声乐教学中,民歌也是最好的素材。本文的研究中以山西民歌教学为例,提出民歌本土化教学的重要性,并介绍具体的教学方法,明确中国的民族文化得以延续,声乐教育持续稳定发展,就要发挥教育的载体作用,采用这种教育方法能够获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曹丽红.声乐教育民族化与本土化探索[J].明日风尚,2018(5):69-70.
[2]宋晓晨.声乐艺术中的技术与个性r──兼论高校声乐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北方音乐,2018,38(6)189.
[3]陈俊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现状之探究[J].北方音乐,2018,38(7):65.
[4]郭龙.美声唱法在中国“本土化”发展的思考[J].北方文学:下,2018(3):85-86.
[5]吴凤成.浅谈高校声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J].祖国,2019(7):231-232.
[6]王沛.高等院校声乐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教育现代化,2018(4):78-79.
[7]何璐.高职声乐教育和传统民间音乐的融合分析[J].黄河之声,2019(16):25-26.
[8]黎丹.我国声乐教育中母语文化回归的意义与愿景[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111-116.
[9]徐洪青.声乐教育中声乐互动式教学的探讨[J].北方音乐,2018,38(16):156.
[10]王丹.多元文化背景冲击下的中国声乐教育现状研究[J].大众文艺,2018(14):205-206.
[11]苏兰兰.论高校声乐教育与传统民间音乐的结合[J].北方音乐,2018,38(4):180.
作者简介:李娟(1981—),女,山西晋中人,晋中学院音乐学院讲师,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民间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