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大师”都是心理学家,这话一点也不错,一个成功的“大师”,其必备之技便是“攻心术”。他们察言观色、审时度势,从人的表情、话语、行为中揣测不同人的心理需求,因势利导,投其所好,展开攻心大战。
“投其所好”指的是迎合别人的喜好,最早出自《庄子》这部典籍。在其中一篇中,表达的主题就是“顺其喜好,天下无难”。
“假道伐虢”是三十六计之一,也是“投其所好”的成功案例,鲁僖公二年(公元前658年),晋国国君晋献公为了讨伐虢国,向虞君请求借道,这是当时的国际惯例,要想从一个国家经过,必须得经这一国家的同意。但是,这件事对于虞国来说,又不是一般的借道那样简单。虢国与虞国都是小国,两国毗邻,唇亡齿寒,彼此支援,关系很密切。晋献公想要讨伐虢国,按照当时虢国、虞国两国的历史关系,虞国必定会鼎力支持,施以援手,晋国长途劳顿,能否顶得住两国的联手抗击,是一个大问题。在这样的考虑之下,晋献公决定先将两国的同盟关系破坏掉。一番调查之后,晋献公了解到虞公生性好贪,而且是贪得无厌。晋献公知道只要有爱好便有缺陷,便能从中打开口子。
于是,晋献公便投其所好,拿出晋国的看家宝贝——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这可是稀世珍宝,晋献公也是狠了狠心才将两件国宝送给了虞君。晋国的狼子野心,虞国大夫宫之奇看得很清楚,他强烈建议虞君不要同意晋国的借道请求,但是虞君早已收了别人的稀世珍宝,当时正爱惜得不得了,一旦不同意借道,宝贝自然得还给人家,哪里还听得进去宫之奇的谏言呢!于是,晋国军队很顺利地从虞国经过,浩浩荡荡地攻打虞国的好友虢国去了,虞君当时对晋国是礼遇有加,更不用提什么替朋友出面了,现在虞君的朋友是晋献公,他“礼尚往来”地派兵帮助新朋友讨伐虢国,晋国则很顺利地夺取了虢国的下阳。
晋国夺取下阳之后,因为物资装备等原因就回国了。回国之后的晋献公备感痛快,他没想到两件宝贝真就换来了一座下阳城,买卖着实划算得很呢!这次讨伐虢国,实际上是一颗试金石,是为了试试虞君的真实态度。晋献公虽然当初投虞君所好,但终是心有担忧,怕虞君反悔,与虢国一起打自己,到那時自己便会被两国“包饺子”了。但是,经过这么一尝试,晋献公断定虞君就是一个见钱眼开的短见之君,只要给他点甜头,他绝对不会为所谓“曾经的盟军”出力。因此,尝到甜头的晋献公决意再次借道伐虢,自然这次不再是小试牛刀,而是奔着端掉虢国与虞国两个国家的目的去的。
虞君再次收到了礼物,又准许了晋国的假道请求,这次,宫之奇强力进谏,认为不应该再放纵晋国的欲望,不能对晋国放松警惕,一旦虢国灭亡,下一个灭亡的就是虞国。但是,虞君已经被晋国的礼物迷住了双眼,看不到晋国糖衣炮弹之下掩盖的狼子野心,天真地认为晋国与自己是同姓,不可能害自己。就这样,晋国军队再次假道虞国伐虢,如同在自己国家一样顺畅。但是,这次晋献公没有上次那般友好,更没有在战胜之后送给虞君礼物以表谢意,而是在出其不意的情况下,“顺手牵羊”地将虞国给灭了。虞君最终为自己的贪欲付出了代价,不仅自己成了俘虏,而且之前他视若珍宝的“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还没在手里焐热呢,被灭国之后非常自然地又回到了晋献公手里,虞君既丢了芝麻,更丢了西瓜,到头来两手空空,悔不当初啊!
晋献公抓住虞君贪财的软肋,一举攻下两国,成功实现了其扩张的目的,这便是“投其所好”的功效。需要说明一点的是,在《桑庚楚》看来,“投其所好”是顺应人之本性的举动,是应该提倡的,与奸诈无关,而后来“投其所好”则多含贬义,往往与诡诈、投机、欺骗等相连,是骗术的开端。
《淮南子》中有一句话:“鱼不可以无饵钓也。”后人将其概括为“无饵之钩,不可以得鱼”。意思是说,想要钓到鱼,只有钓钩,没有鱼饵,那是不可能的。“大师”行骗能屡屡得手,因为他们非常清楚钓鱼必须有饵,深谙用饵之道,这个“饵”,就是被骗者“所好”。汉语中有个词语“诱饵”,的确是很形象的,这是引诱他人上当的关键。投其所好,就是抓住了这个关键,掐准了这个死穴。中国古代的皇帝都希望长生不老,于是投其所好者——方术之士就“应需而出”。
秦始皇时期的徐福、卢生等人都是一流的行骗高手。为什么他们行骗能够成功呢?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该有的都有了,唯独遗憾的是免不了一死。东巡的秦始皇知道了东方的神仙文化,听说了人原来可以通过吃长生不老的药,获得肉体长生。这种文化与他的渴望立刻对接了,秦始皇为此痴迷。所以,当徐福向秦始皇吹嘘海上有神山、有神仙,要派人到海上寻找仙药的时候,秦始皇想都不想地答应了。就这样,徐福从秦始皇那里得到了人、得到了船、得到了钱,他到海上寻找仙药去了。
结果徐福一去不返。当徐福两次从秦始皇兜里掏走了大把的钱走了以后,按说秦始皇应当有所觉悟,不过他没有,因为他太想长生了。所以,卢生等人又粉墨登场了。除卢生之外,还有韩终、侯生、石生等等,这一大批人都抓住了秦始皇的死穴:希望长生,并以此从秦始皇那里骗得大量的钱财。
今天,想长生不老者已经大大减少。不过,一些“神医”虽不再忽悠能够长生不老,却打着延年益寿的旗号,忽悠了一批又一批的人,骗术还是那么简单——投其所好。谁都希望健健康康的,谁都希望多活几天,何况经济条件允许了呢!因此,总会有人上当受骗。
人人都有所好,“所好”就是软肋,就是死穴。秦始皇是当时天下的老大,什么都不缺,所以期望长生不死。因此,才会有中国第一位“大师”徐福的成功。
“投其所好”指的是迎合别人的喜好,最早出自《庄子》这部典籍。在其中一篇中,表达的主题就是“顺其喜好,天下无难”。
“假道伐虢”是三十六计之一,也是“投其所好”的成功案例,鲁僖公二年(公元前658年),晋国国君晋献公为了讨伐虢国,向虞君请求借道,这是当时的国际惯例,要想从一个国家经过,必须得经这一国家的同意。但是,这件事对于虞国来说,又不是一般的借道那样简单。虢国与虞国都是小国,两国毗邻,唇亡齿寒,彼此支援,关系很密切。晋献公想要讨伐虢国,按照当时虢国、虞国两国的历史关系,虞国必定会鼎力支持,施以援手,晋国长途劳顿,能否顶得住两国的联手抗击,是一个大问题。在这样的考虑之下,晋献公决定先将两国的同盟关系破坏掉。一番调查之后,晋献公了解到虞公生性好贪,而且是贪得无厌。晋献公知道只要有爱好便有缺陷,便能从中打开口子。
于是,晋献公便投其所好,拿出晋国的看家宝贝——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这可是稀世珍宝,晋献公也是狠了狠心才将两件国宝送给了虞君。晋国的狼子野心,虞国大夫宫之奇看得很清楚,他强烈建议虞君不要同意晋国的借道请求,但是虞君早已收了别人的稀世珍宝,当时正爱惜得不得了,一旦不同意借道,宝贝自然得还给人家,哪里还听得进去宫之奇的谏言呢!于是,晋国军队很顺利地从虞国经过,浩浩荡荡地攻打虞国的好友虢国去了,虞君当时对晋国是礼遇有加,更不用提什么替朋友出面了,现在虞君的朋友是晋献公,他“礼尚往来”地派兵帮助新朋友讨伐虢国,晋国则很顺利地夺取了虢国的下阳。
晋国夺取下阳之后,因为物资装备等原因就回国了。回国之后的晋献公备感痛快,他没想到两件宝贝真就换来了一座下阳城,买卖着实划算得很呢!这次讨伐虢国,实际上是一颗试金石,是为了试试虞君的真实态度。晋献公虽然当初投虞君所好,但终是心有担忧,怕虞君反悔,与虢国一起打自己,到那時自己便会被两国“包饺子”了。但是,经过这么一尝试,晋献公断定虞君就是一个见钱眼开的短见之君,只要给他点甜头,他绝对不会为所谓“曾经的盟军”出力。因此,尝到甜头的晋献公决意再次借道伐虢,自然这次不再是小试牛刀,而是奔着端掉虢国与虞国两个国家的目的去的。
虞君再次收到了礼物,又准许了晋国的假道请求,这次,宫之奇强力进谏,认为不应该再放纵晋国的欲望,不能对晋国放松警惕,一旦虢国灭亡,下一个灭亡的就是虞国。但是,虞君已经被晋国的礼物迷住了双眼,看不到晋国糖衣炮弹之下掩盖的狼子野心,天真地认为晋国与自己是同姓,不可能害自己。就这样,晋国军队再次假道虞国伐虢,如同在自己国家一样顺畅。但是,这次晋献公没有上次那般友好,更没有在战胜之后送给虞君礼物以表谢意,而是在出其不意的情况下,“顺手牵羊”地将虞国给灭了。虞君最终为自己的贪欲付出了代价,不仅自己成了俘虏,而且之前他视若珍宝的“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还没在手里焐热呢,被灭国之后非常自然地又回到了晋献公手里,虞君既丢了芝麻,更丢了西瓜,到头来两手空空,悔不当初啊!
晋献公抓住虞君贪财的软肋,一举攻下两国,成功实现了其扩张的目的,这便是“投其所好”的功效。需要说明一点的是,在《桑庚楚》看来,“投其所好”是顺应人之本性的举动,是应该提倡的,与奸诈无关,而后来“投其所好”则多含贬义,往往与诡诈、投机、欺骗等相连,是骗术的开端。
《淮南子》中有一句话:“鱼不可以无饵钓也。”后人将其概括为“无饵之钩,不可以得鱼”。意思是说,想要钓到鱼,只有钓钩,没有鱼饵,那是不可能的。“大师”行骗能屡屡得手,因为他们非常清楚钓鱼必须有饵,深谙用饵之道,这个“饵”,就是被骗者“所好”。汉语中有个词语“诱饵”,的确是很形象的,这是引诱他人上当的关键。投其所好,就是抓住了这个关键,掐准了这个死穴。中国古代的皇帝都希望长生不老,于是投其所好者——方术之士就“应需而出”。
秦始皇时期的徐福、卢生等人都是一流的行骗高手。为什么他们行骗能够成功呢?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该有的都有了,唯独遗憾的是免不了一死。东巡的秦始皇知道了东方的神仙文化,听说了人原来可以通过吃长生不老的药,获得肉体长生。这种文化与他的渴望立刻对接了,秦始皇为此痴迷。所以,当徐福向秦始皇吹嘘海上有神山、有神仙,要派人到海上寻找仙药的时候,秦始皇想都不想地答应了。就这样,徐福从秦始皇那里得到了人、得到了船、得到了钱,他到海上寻找仙药去了。
结果徐福一去不返。当徐福两次从秦始皇兜里掏走了大把的钱走了以后,按说秦始皇应当有所觉悟,不过他没有,因为他太想长生了。所以,卢生等人又粉墨登场了。除卢生之外,还有韩终、侯生、石生等等,这一大批人都抓住了秦始皇的死穴:希望长生,并以此从秦始皇那里骗得大量的钱财。
今天,想长生不老者已经大大减少。不过,一些“神医”虽不再忽悠能够长生不老,却打着延年益寿的旗号,忽悠了一批又一批的人,骗术还是那么简单——投其所好。谁都希望健健康康的,谁都希望多活几天,何况经济条件允许了呢!因此,总会有人上当受骗。
人人都有所好,“所好”就是软肋,就是死穴。秦始皇是当时天下的老大,什么都不缺,所以期望长生不死。因此,才会有中国第一位“大师”徐福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