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帕金森病是一种发病率和致残率较高的中老年群体常见神经退行性疾病,药物及手术治疗是其主要手段。然而,传统的药物治疗不仅存在副作用,治疗过程中患者也会逐步产生耐受性;手术治疗虽相对有效,但其昂贵的费用使许多患者望而却步。近些年,重复经颅磁刺激作为一种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其中重复经颅磁刺激作用于初级运动区有望成为治疗帕金森病的有效手段,但是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荟萃研究表明,壳核局部脑活动异常可能是帕金森病人区别于正常人的一个主要特征,因此,探究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壳核局部脑活动的影响是明确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帕金森病作用机制的重要方面。目的:本研究结合功能磁共振与经颅磁刺激技术,探讨不同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作用于初级运动区对健康人壳核局部脑活动的调节作用。方法:研究共招募健康受试者40名,采用受试者内设计,每个受试者分三天接受三种条件的经颅磁刺激。每次刺激间隔至少一周以上,刺激前后分别进行磁共振扫描,个体化刺激靶点由定位任务激活情况确定。刺激条件分为低频(1Hz),高频(10Hz)和对照,刺激强度为100%静息阈值,每次刺激包含1800个脉冲。干预结束后比较各条件下刺激前后壳核局部脑活动的低频振幅值与百分率振幅值以及刺激靶点功能连接值的变化情况。结果:(1)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壳核内刺激前后主效应,刺激条件主效应及交互作用均显著(p<0.05,未校正),事后检验表明刺激后壳核内的百分率振幅值显著减低(FDR矫正,q<0.05),该变化只在低频刺激条件下显著;(2)刺激前后以个体化刺激靶点为种子点的功能连接未发生显著改变。(3)根据对经颅磁刺激的响应性将受试者分为响应组与不响应组,剔除不响应受试者后,得到的结果与前面的一致,并且壳核内显著差异脑区体积更大(FDR矫正,q<0.05)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重复经颅磁刺激作用于初级运动区可以显著改变以低频振幅和百分率振幅为表征的壳核脑活动,这种改变可以帮助理解经颅磁刺激治疗帕金森病的作用机制,推动经颅刺激的临床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