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陈出新歌飞扬

来源 :艺术评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ling8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广西是歌的海洋,十二个世居民族的山歌、小调、风俗歌灿若繁星。新中国成立后,广西的声乐作品突破原有的自然传承模式逐渐走向专业创作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初期至改革开放前广西声乐作品的创作主要是在原有的民歌基础上,加以整理创编而成。一批广西词作家、曲作家以及声乐表演艺术家等音乐人,他们在收集整理、研究民族民间音乐并在创作上加以继承与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有益的贡献。这一时期广西声乐作品在词作、曲作、演唱上既是广西民歌的本体沿革,又开创了广西声乐艺术的新局面。
  关键词:广西 声乐作品 民歌 音乐创作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20-0014-04
  广西居住着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十二个兄弟民族,各民族民歌存量丰沛、内容广博,是广西歌曲创作的核心和基础,是广西艺术歌曲创作和发展的胚胎,对广西声乐作品的创作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对于广西音乐人来说,壮族的“三月三”歌节、苗族的跳坡节、瑶族的达努节和京族的哈节等,是一个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音乐艺术宝库,各民族的艺术遗产十分丰富,大量的音乐作品中至今还保留民族的原形或近似民歌的变体。大量的广西声乐作品喷薄而出,声乐事业异常活跃,各种歌唱方法纷争斗艳,对广西声乐作品进行多彩的演绎,推动着广西声乐作品的成型、繁荣、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广西的声乐艺术事业获得长足的发展,声乐作品的创作得到扶持和保护,歌曲精品不断涌现,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艺术生活,广西的形象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广西的音乐人为广西的音乐事业的大繁荣大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20世纪50年代初期,广西的歌曲创作基本上是在原有的民歌基础上,加以整理创编而成,一批批广西音乐人投身于广西声乐艺术事业。他们收集整理、研究民族民间音乐,并利用民间音乐曲调进行创作,将广西的民间音乐加以继承与发展,对广西的声乐作品的创作做了积极的探索和有益的贡献,如蜚声海内外的歌舞剧《刘三姐》,就凝聚了他们这代音乐人的心血和智慧,树起了广西音乐的丰碑与品牌。这一时期《壮人永跟毛泽东》《红水河有三十三道湾》《夜了天来夜了天》等歌曲都取得了成功,广西音乐人从中也感悟到运用广西民族民间音调来进行歌曲创作,是他们成功的捷径。彩调剧、歌舞剧、电影《刘三姐》成功的塑造了一批演唱风格不同的声乐表演艺术家。这一时期以盘继宏为代表的民间歌手进入专业艺术院校接受培训,从民间走向歌坛;李志曙、黄绍填等将西洋唱法与中国唱法相结合的歌唱家,提高了广西民族演唱的质地。20世纪60年代中期,由于“文革”的原因,广西音乐事业受到严重干扰。粉碎“四人帮”后,特别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音乐创作和音乐活动日趋活跃,一批批音乐新人脱颖而出,广西音乐事业出现了令人欣悦的发展势头。
  一、歌曲创作情况
  广西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民间歌会,如苗族的“三月三”歌会、壮族的歌墟、彝族的火把节等是广西词曲作家丰富的资源库。各少数民族中产生的作词作曲家和歌唱家队伍逐步壮大,如满谦子、李志曙等。这一时期各少数民族声乐家的成长,对广西声乐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同时政府也抽调了大批汉族音乐工作者长期深入各少数民族地区,从事声乐教育、创作、表演、 研究等,也促进了广西声乐艺术的跨越式发展。广西民歌由于民族、地区的不同,曲调的节奏、调式、调性和风格也有所不同。20世纪50年代初期,广西的歌曲创作,基本上是在原有的民歌基础上,加以整理创编而成。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壮族民间音乐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和革新,在当的文艺政策和“双百”方针的指导下,城乡普遍开展歌咏活动,举行山歌比赛、群众歌曲比赛。为了推动民间音乐事业的发展,自治区人民政府还根据壮族民间习俗每年定期举办广西国际民歌节,中小学校开设音乐课,群众音乐活动十分活跃,先后成立了广西歌舞团、广西壮剧团及各县文工团(队)。音乐工作者经常深入民族地区发掘、收集整理民间音乐素材,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声乐作品,如《好个日头好个天》《农家乐》《水源洞》《夜了天来夜了天》《壮人永跟毛泽东》《毛主席来到我广西》《壮锦献给毛主席》;创作歌曲《千歌万曲唱毛主席》《柳中柳》《红水河畔阳春早》《甜甜的乡情》;民歌无伴奏合唱《八角飘香》《哥妹双双赶歌圩》《生活美如霞光》《万点星光亮了天》《拉山乐》《赶歌圩》等。作家們将感悟到的广西民族民间音调融入歌曲创作中,创作出社会的认同和人民群众喜欢的优秀歌曲。
  1949年解放后,由于新的社会制度给壮族人民带来新的生活内容,壮族新民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历史时代,出现了大量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新鲜活泼的新民歌,反映了壮族人民对中国共产党多喝领袖毛泽东的衷心爱戴和热烈赞颂。表达了壮族人民获得翻身解放的欢乐心情,抒发了壮族人民欢呼农业合作化,欢呼民族大团结的热烈感情,讴歌了壮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这些新民歌,有的像犀利的匕首,批判了林彪、“四人帮”祸国殃民的滔天罪行;有的如钢似铁,传达出壮族人民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决心和信心。20世纪50年代后期,广西出现了一个创作的热潮,涌现了大批的作品,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古笛作词、刘艾作曲的《毛主席来到我广西》,这首歌曲不仅在广西传唱,甚至还流传到区外。这首作品的音调和旋律,也是在《红水河有三十三道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两首作品都是用的小调式。《红水河有三十三道湾》用的是2/4的拍子,《毛主席来到我广西》用的是6/8的得欢快活泼,情绪昂扬,准确地表现了得到翻身解放的壮族人民对领袖毛泽东的深厚感情。
  这一时期,比较有影响的歌曲还有何文友编曲的侗族民歌《五月蝉虫叫得欢》;冯明洋编词曲的仡佬族民歌《月亮出来亮晶晶》;古笛编词、晓影作曲的《西山红火》;祝锦炎编词、陆炳兰编曲的《竹鞭打水浪飞飞》;金涛、古笛作词,丁承策作曲的《一对英雄配成双》;詹景森编曲的《一个红薯滚下坡》等。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广西举行《刘三姐》会演,不久,长春电影片厂据此拍摄的故事片《刘三姐》中,经著名作曲家雷振邦改编的一支支优美动听的歌曲,更是传唱大江南北,风靡海内外。在人们的心目中,歌仙刘三姐已经成为勤劳勇敢、能歌善舞的壮乡人民的美好象征,这是广西音乐史上最为辉煌的一页。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广西声乐作品涉及的民族较多,内容题材丰富,词曲作者从生活的各个侧面去选题构思,表达广西人民的真实情感。这类歌曲大多与我国传统声乐唇齿相依,采取独唱形式,由钢琴或小乐队伴奏,既有依据民歌小调改编的作品,也有影视歌曲作品。在1963年举办的第二届电影“百花奖”评选中,雷振邦作曲的《刘三姐》与葛炎作曲的《枯木逢春》;唐诃、丁平作曲的《花儿朵朵》;晨耕作曲的《槐树庄》;向异作曲的《李双双》五部电影音乐获得了音乐奖。电影《刘三姐》中的《山歌好比春江水》《世上哪有藤缠树》等歌曲广为传唱。这些声乐作品集中反映了中国人民热爱党和领袖毛泽东的热情,表现了中国人民从事社会主义事业的英雄气概,全世界人民团结战斗反对帝国主义的雄心壮志。
  “文革”初期,艺术作品凋谢,在打倒封建主义资产阶级修正主义的混战中,否定有史以来的优秀传统声乐,否定20世纪以来的进步声乐发展和革命声乐文化建设,致使许多声乐艺术家遭到批判,仅存红卫兵战歌及大革命的语录歌。“文革”十年,广西音乐事业受到严重冲击,—度陷于瘫痪状态。广西文艺界17年成绩被一概否定,歌舞剧《刘三姐》首当其冲受到批判。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广西音乐界也和全国一样,在思想上形成了—整套根深蒂固的“左”的文艺观念,文艺只为政治服务,歌曲作者们都以其作品能上《战地新歌》而受鼓舞。署名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局创作组创作的《壮族人民歌唱毛主席》在《战地新歌》第一集发表,这首歌曲当时在广西是相当有影响的,由广西歌舞团歌唱家盘继宏演唱,电台播出,群众传唱,这首歌曲的旋律写得很有广西特点,优美动听。永祥、罗堤作词,林雨谷编曲的梧州水上民歌《喜送公粮破浪来》在《战地新歌》第三集发表,旋律也都很有特点,很流畅,朗朗上口,当时在全国产生过很大影响。1972年,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广西创作歌曲选《壮族人民歌唱毛主席》,共收入《壮族人民歌唱毛主席》、韦模材编曲的《壮族人民心向红太阳》、南宁地区文艺创作组创作的《站在山区望北京》、包玉堂作词与竽笙作曲的《团结胜利永向前》和桂林地区文艺宣传队创作的《瑶山盛开大寨花》等47首,基本都是那个时代的产物,是十年“文革”广西歌曲创作的一个缩影。曾宪瑞作词、钟庆民作曲,发表在《战地新歌》第三集的《壮家少年热爱毛主席》(后改为《壮家少年在红旗下成长》),1974年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少年合唱团演唱,中国唱片社录制唱片出版发行,先后选入《建国三十年声乐作品选》《优秀少年儿童歌曲选》。此外,还有古笛作词、朱诵邠作曲的舞蹈音乐《拉木歌》,音乐采用瑶族民歌“唱香哩”为素材进行创作,表现了瑶族人民不怕艰难险阻到深山伐木,把木材顺江放排运到四面八方,支援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豪迈精神。1976年由中国音乐出版社出版。
  二、声乐表演艺术情况
  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于1953年4月1日至14日由文化部在北京主办,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的民间音乐舞蹈展演。广西共有《渔鼓——王老头学文化》《跳神——纺花娘中南》有两个节目参加演出,王仁和、刘玉英、蒋顺芳、熊绍献等四人组成广西代表团进京展演。由文化部,中国音乐家协会联合主办的第一届全国音乐周,于1956年8月1日至24日在北京举行。广西派区音乐工作室干部到桂林、柳州、梧州、南宁等4个城市,发动作曲家和业余爱好者专门创作,征稿和评选工作同时进行,截止5月下旬,共收作品900余首,再优选50首作品进行评选,最后选取10余首呈报北京,7月中旬,筹委会进入修改、排练作品阶段,于当月下旬公演,并听取意见,完善作品。广西代表团是由广西省人民歌舞团、广西省音乐工作室和业余音乐工作者(包括学生、教师、农业合作社社员、机关干部)组成,共有31名代表。该团在音乐周中演出了9首具有苗族、侗族、瑶族风格的歌曲和根据桂北渔鼓、桂剧音乐等创作的小说唱。代表团中有作曲家和指挥家满谦子、青年作曲家韦苇、曾荣杉等。①
  1964年11月26日至12月28日全国少数民族群众业余艺术观摩演出在北京举行,广西代表团共由壮、侗、仫佬、瑶、彝、毛南等6个少数民族的30名演出代表、4名座谈会代表、4名观摩代表共38人参加观摩演出。演出了21个歌唱节目:《侗家好风光》(女声小组唱:侗族笛子歌)、歌舞剧《刘三姐选曲》(木叶吹奏)、《向阳花开朵朵红》(男女声小组唱:德保民歌)、《我的家乡好》(男女声小组唱:田东民歌)、《比学赶帮万里浪》(男女声小组唱:环江民歌)、《党和人民亲又亲》《仫佬不忘毛泽东》《红花永远迎着春天开》(女声二重唱:仫佬族民歌)、《高歌朝太阳》《憧人永跟毛泽东》(男声独唱:憧族民歌)《什么老虎都不怕》《一口甜水一句欢》(男女声小组唱:毛难族二声部民歌)、《亮起电灯读“毛选”》《金色太阳在北京》《公社社员称英雄》(女声二重唱:憧族二声部民歌)、《新风赞》(憧族唱师)、《齐心团结赶大寨》《誓夺丰收报北京》(女声小组唱:瑶族民歌)。其中韦秀民成为大家喜爱的歌手。
  新中国成立后,广西声乐声乐事业继承了传统民歌、戏曲、曲艺的演唱方法。同时,接受西洋唱法的声乐艺术表演家回桂教学,提高了广西声乐表演艺术的质地。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广西的歌唱方法主要有原生态的民间唱法、戏曲唱法和西洋唱法三个流派,各种唱法均能按照广西各民族的审美观念,力求在遵循传统的艺术欣赏习惯演绎作品,展现广西各民族音乐的特征、精神风貌、语音字调、旋律特性的声乐形象。
  民间唱法传承,自有歌唱以来,就是歌师对徒弟的一对一的口传心授。数千年来一直没有打破这种声乐教学的师承格局,即便是目不识丁、口难念谱的民间歌手和民间艺人,仍是一招一式、 一方一法地教唱。从不自然到自然地反复练唱,直到记熟背顺而意识地再现歌唱,这样才能合乎规范,才能熟能生巧,进而创新创造,使古老的民间唱法及各艺术流派得以继承与发扬。这种中国古代歌唱人才的教学方式有明显的缺陷,民间歌手很难从歌匠、歌手走进声乐文化教育的殿堂。又因歌手缺乏对人的心理学的实际知识和对歌唱生理机能的训练,故对丹田气、脑后音、变 声、塌中以及歌唱的声部、声种、行当与技能、技巧、艺术等只知表象,而上升不到科学、理论的高度上来。壮族的石寿坚、毛南族的谭爱英、覃荣青、瑶族的盘继宏等都是这一时期著名的民间歌手。用民间唱法来表演的民间歌曲,广西的民间歌曲唱法不仅渗透单声部的各種独唱、领唱、组唱,还渗透多声部民歌的重唱、合唱等。1952年第一届全国民间文艺会演,多声部的侗族大歌首次晋京演出。薛良在1953年《人民音乐》上发表推介侗家民间声乐的文章,首肯我国存在多声部民歌的事实。1962年壮族著名声乐家李志曙记谱译词出版了包括壮、瑶、毛南、仫佬诸民族的《广西二重唱民歌三十首》,第一次以五线谱的形式刊印。持民间唱法的各民族民间优秀歌手倍受重视。在各民族各地区原生态唱法教学方面取得很大成绩的声乐教育家王品素②,文化部曾多次将少数民族歌手高级培训班的任务委托于她。在长期的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培养了一批批少数民族学生,如才旦卓玛(藏族)、何纪光(苗族)、盘继宏(瑶族)、傅祖光(土家族)、艾尔肯库吐比丁(维吾尔族)等著名民歌演唱家。20世纪对中国民间歌唱艺术来说,是多姿多彩的时代,民间歌手随着新文化建设的步伐,受到从未有过的重视。民间歌手走上歌坛,他们的歌声被记谱、录音、录像,有的被请入音乐艺术院校传授民歌。   这一时期广西的声乐作品中的戏曲唱法主要集中运用在歌舞剧《刘三姐》、电影《刘三姐》的歌曲演唱中。歌舞剧、电影《刘三姐》中的歌曲创作主要吸收了广西壮族的民歌、彩调的音乐元素,声乐表演艺术家为了准确的诠释歌曲的风格,在咬字行腔上、语言使用及装饰音的细微处理上都力求接近民歌、彩调的韵味。彩调的演唱方法,使用的是西南官话,受语言的影响,唱法明显区别于北方的板腔梆子剧种之唱法,彩调唱腔属联曲体,分板、腔、调三大类。唱腔中还吸收了一些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民间小调,如鲜花调、十月花等。同一曲调,可以根据行当、人物和表现生活的不同,在板和腔上加以变化,故有“调多共用,板腔细分”之说。③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声乐表演艺术家有蔡秀英、傅锦华、黄婉秋、李敏玲等。
  建国初期及50年代,随着大批的苏联专家涌入,渗透到我国各行各业。俄罗斯唱法也便进入了我国各高中等音乐院校和大中型文艺团体,占有一定的统治地位。20世纪五六十年代意大利美声唱法、俄罗斯唱法和美国的现代派声乐唱法渗透中国歌坛,出现大批艺术性强的声乐作品以及众多受民众喜爱的歌唱家。这一时期接受西洋唱法培训的广西歌唱家有李志曙。
  李志曙先生是我国按照西方美声唱法自主训练培养出来的新中国第一代歌唱家、声乐教育家,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第一位国际美声唱法比赛的获奖者。李志曙先生为中国声乐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我国现代声乐教育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李志曙先生在声乐演唱中秉持“中华民族应该有自己风格的声乐艺术”“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灵活变通一定能结出丰硕的成果”“师者,人之范也”等声乐理念和教学思想,为广西培养了大批的声乐演唱人才。李志曙先生最早在满谦子教授那里学习“洋”唱法,后来又在斯义桂、苏石林两位教授那里进行了系统的美声唱法的学习训练。作为一个难得的男低音,在名家大师的教育指导下,李先生在思想观念、学术理念和演唱技巧等方面都受到了深刻的啟发,通过自己的努力奠定了扎实的美声唱法的功底。他的演唱十分讲究歌唱声音的集中、浓厚,少十强调音量的变化与控制,擅长演唱西欧古典艺术歌曲。他早期的演唱与教学显现出明确的美声演唱特色,他认为西方的“洋唱法”在共鸣腔体、歌唱气息、混声技巧、声区过渡等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在李志曙先生的声乐教学中,他科学地选择西方美声唱法的发声技巧进行技术练习,在实际演唱中他更主张灵活运用,反对那些依葫芦画瓢的做法,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在歌唱艺术的语言、风格与科学发声等方面李先生对中外歌曲的辩证关系进行了总结、分析和思考。④
  三、结语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广西的声乐艺术秉承传统推陈出新,一首首难忘的歌曲中记录了广西声乐事业的发展,折射出时代的光谱,记录社会历史的变迁。三十年的时光中,一代代富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广西音乐人用自己的聪慧才智和奉献精神,将时代的节奏与人民的心声谱写进动听的歌声中,使得广西音乐的旋律在一代代歌者的演绎中鲜活而生动起来,在歌声中我们见证广西日益蓬勃的进程。
  注释:
  ①陈乾:《1956年第一届全国音乐周的调查与研究》,硕士论文,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②王品素:1946年毕业于重庆国立音乐院分院,师从洪达琦、斯义桂;1947年历任重庆西南美术专科学校音乐科、南京师范音乐科教员,并在重庆和开封举行独唱音乐会,在歌剧《牛郎织女》中饰王母;1948年在南京参加国立音乐院进步学生组织的“助学 民歌演唱会”;1950年10月调上海中央音乐学院华东分院音乐工作团任指导员、声乐系教师;1963年任民族声乐系副主任、副教授;1984年任声乐系副主任、教授。
  ③采茶戏,广西百科词条。
  ④唐博:《李志曙先生声乐理念与教学思想探微——谨以此文纪念李志曙先生诞辰100周年》,《中国音乐》,2015年版第3期。
其他文献
摘要:作为东阳正午阳光2017年初的两部类型电视剧大戏,《外科风云2》和《欢乐颂2》的开播都表现较好。本文以《外科风云》和《欢乐颂》为例,在第一部分,通过对其二者在人设和母题的比较,分析了二者进行类型生产的显著特征;在第二部分,分析了其二者借用类型生产,却又各自截然不同的诉求,因“价值出新”而成功的经验;在第三部分,针对“现象级”类型电视剧的“系列生产”和由此表现出来的“递减效应”,说明了类型化魔
期刊
摘要:文章以民间剪纸在民俗文化以及它发展的价值作为出发点,以中国剪纸艺术产生的背景和林格尔剪纸为例,从和林地区文化传统、剪纸艺术的特征,归纳总结了民间剪纸术在承载民俗文化内涵,发挥什么样的功能由上面意义和含义,推动民俗文化活态传承中的价值。通过研究,旨在提高人们对民间剪纸艺术的关注,唤起对民间剪纸艺术保护的自觉意识。  关键词:民间剪纸艺术 民俗文化 价值  中图分类号:J528.1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基于笔者对布努瑶音乐的文献研究和田野调查的基础之上,从布努瑶音乐文化概述、布努瑶音乐文化现状调查、布努瑶音乐文化进课堂的可能性、布努瑶音乐教材编写的构想及布努瑶音乐文化进课堂的策略等五个方面展开论述,期望对布努瑶音乐文化在学校的传承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布努瑶 音乐文化 课堂 构想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1-0123-03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在影视动画的艺术制作中后期特效和转场方式的地位不断加深。如何使影视动画做到思维逻辑上的连贯,视觉画面上的流畅,如何运用转场使镜头的连接、段落的过渡自然流畅,无附加技巧痕迹,这是影视动画后期剪辑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工作。本论文就结合我们组的毕业作品《The Friend》对同体转场的基本概念、功能以及转场的准确选择做浅层次的论述。  关键词:转场 同体转场 动画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梳理古元从艺的经历过程和作品风格的转变,探究其作品在通过木刻技法及融合人文时代精神的精妙表达。另就《烧旧地契》进行深入解读并与其他作品进行对比,综合分析画面的视觉性和精神人文性的传达。  关键词:古元 《燒旧地契》 木刻  中图分类号:J3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6-0034-02  一、作者介绍及风格探析  作为解放区的版画艺术家,古元在
期刊
摘要:对“美丽乡村”的正确认识,是合理规划配置乡村景观设计、提升乡村居民生活质量、促进乡村和谐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本文首先通过讨论了“美丽乡村”内涵、建设的原则,得出建设的方法,并以商洛市山阳县板庙村为例,详细介绍了“美丽乡村”在实际建设过程当中的营建策略,表达出“乡村景观建设应以构建适宜的乡村生活空间为重,尊重乡村原有肌理风貌、发扬乡村地域特色、注重乡村生态建设”的规划设计观点。  关键词:美丽
期刊
摘要:学术观念的形成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知识的维度和广度,决定了我们能否在学术实践中认清事物的本质。中国音乐史的研究也是如此,对各个不同时期的不同的学术成果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比较,会发现音乐史研究从最初的文献到文献,再从文献逐渐走向田野,从音乐本体史料的分析到音乐外围史料的分析,从单一论证法到多重证据法,从单一学科到多学科交叉,都是随着学术观念的更新和知识结构的不断调整。学术实践的不
期刊
摘要:根据花儿流传的实际情况,学术界普遍将花儿划分为洮岷花儿和河湟花儿。河湟花儿又可以称为“河州花儿”,本文主要以河湟花儿会中最具特点的“老爷山花儿会”为研究对象。老爷山花儿会作为河湟花儿的重要载体,不仅仅是一场音乐盛会,还更是一项民俗活动。笔者通过对老爷山花儿会进行田野调查与对其国家级传承人马得林先生进行采访,并且对学界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兹从河湟花儿会的来源及历史联系、河湟花儿会的活动形式、河湟
期刊
摘要:门德尔松的谐谑曲情感丰富、节奏鲜明、速度轻盈,饱含着作曲家热情奔放的气息。Op.16 No.4作为其谐谑曲的代表作品,旋律欢快、节奏律动,曲中带有一种无忧无虑、悠然自得的情感,给人以一种连续和运动的起伏。本文从创作特征的旋律、节奏、和声、曲式不同角度对作品进行分析,对演奏中力度和音色变化、特殊音型弹奏及踏板的应用展开论述,以期能对门德尔松谐谑曲作品的演奏者有所帮助和启示。  关键词:门德尔松
期刊
摘要:通过对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音乐与舞蹈系的调研,进一步了解冬不拉专业在新疆的教学现状。此次调研主要针对该校冬不拉专业教师情况、教学大纲、教材使用、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同时也发现了现阶段存在的不足并计划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完善。  关键词:冬不拉 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 哈萨克族 民族音乐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20-0103-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