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五四”后随着人的个性解放,“以儿童为本位”的儿童观得以建构成型。在此基础上,儿童的形象逐渐出现在各种文学作品中,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儿童视角叙事也在这种情况下在中国文学中迅速成长起来。鲁迅的第一篇小说《怀旧》就是以儿童视角来进行叙事,此后也在小说中也多次运用儿童视角叙事,不论是回溯性叙事中的儿童视角还是假定性叙事中的儿童视角,鲁迅在创作中都进行了开创性的尝试,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价值。
关键词:儿童 叙事分析 鲁迅小说
一.儿童的发现——“以儿童为本位”儿童观的建构
自古以来,儿童一直被视为成人的附属而存在,无视儿童的独立性是占据西方社会和古代中国长期以来的儿童观。一直到十九世纪,儿童作为独立个体的性质才逐渐被西方认可。而在中国,直到“五四”运动的爆发,中国人民身上封建的精神枷锁才被彻底打破,“人”才被真正发现,实现了人的个性解放。而作为“人”个体生命重要阶段的儿童也获得了同样的肯定与尊重,儿童得以“被发现”,在此基础上,“以儿童为本位”的儿童观得以建构成型。
1918年12月,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由人性的全面发展延伸到对儿童和妇女“发现”问题的探讨,并提出“祖先为子孙而生存”这一观点,随后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在文中鲁迅进一步提出了“后起的生命,总比以前的更有意义,更近完全,因此也更有价值,更可宝贵。前者的生命,应该牺牲于他。”这很明显是对中国长期以来的“长者本位”的父母子女观提出了质疑,并进而从进化论的角度对新生命的价值和可贵进行了肯定和赞扬,肯定了“儿童本位”的现代儿童观。而使“以儿童为本位”儿童观的最终得以建构成型的是周作人所做的题为《儿童的文学》的演讲,其中详细的将儿童作为“完全的个人”根据年龄进行了分期,认为“儿童有独立的生活,就是说他们内面的生活与大人不同,我们应当客观地理解他们,并加以相当的尊重。”这不仅从生理的角度,也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儿童作为人类个体的重要发展阶段进行了肯定,认为儿童具有“独立的意义和价值”,而应当“加以相当的尊重”。
随着儿童的“被发现”,儿童的形象逐渐的出现在各种文学作品中,儿童的生命特质和生活经历开始被作家们所关注,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儿童形象,极大地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内容与文本的表现空间,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儿童视角叙事也在这种情况下在中国文学中迅速成长起来。
二.儿童视角叙事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运用及发展
在对儿童视角叙事定义前首先要对叙事视角进行分类,关于叙事视角的分类是学者们一直讨论的热点,陈平原在《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中参照托多罗夫等三家的理论提出:“全知叙事、限制叙事、纯客观叙事的视角三分法。”①本文也将以此作为研究的基点。
根据上面的分类方法,儿童视角叙事属于一种限制叙事。而根据吴晓东在《现代小说研究的诗学领域》中的定义:儿童视角,是“小说借助于儿童的眼光或口吻来讲述故事,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的特征,小说的叙述调子、姿态、结构及心理意识因素都受制于作者所选定的儿童的叙事角度。”②
传统小说中全知全能的“说书人”形式占据了中国千年来小说的叙事模式,毫无疑问是一种全知叙事,而儿童视角的出现带来了叙事的变化,打破了这一类全知叙事,推动了叙事学的发展,全知型的叙事模式逐渐向限制叙事倾斜。儿童视角作为一种崭新的叙事方式,给中国现当代文学注入了新的风气并获得了长足发展。鲁迅的第一篇小说《怀旧》就是运用儿童视角来进行叙事,之后《透明的红萝卜》(莫言)、《北极村童话》(迟子建)、《呼兰河传》(萧红)、《城南旧事》(林海音)等小说也都是从儿童的视角进行了文章的建构。
这些小说以儿童为叙述者,通过儿童稚嫩的眼光与话语描述出儿童眼中的成人世界,其中剥离了是非价值判断而仅凭儿童的直觉观感来进行客观叙述,更加关注个体的生命体验,从传统的集体叙事向个体叙事进行转变,对以往成人叙述模式中社会、文化、历史的角度的单一性进行了弥补,因而受到了一批作家的青睐与钟爱,到了八九十年代更是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乃至繁荣。
早期兒童角度叙事模式多为第一人称叙事,其主要原因在于“五四”过后第一人称叙事模式在小说创作中逐渐受到关注,不仅仅是儿童,叙述者的身份呈现多元化的状态,此后,随着儿童视角叙事模式的逐渐成熟,第三人称儿童视角的小说也开始出现,如《篱下》(萧乾)、《小英》《凤凰》(凌叔华)等都是以第三人称进行的创作,儿童视角叙事模式日趋成熟。
儿童视角叙事模式中不可避免的包含着作者对自身童年时期生活经历与体验的回忆,尤其是以第一人称进行叙事时,大部分的叙事为回忆性叙事。我们来看申丹在《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中提出的观点:“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内部存在着不同的叙述视角,大体可以分为两个:一个是‘叙述者从目前的角度来观察往事’的‘叙述自我视角’,另一个是以‘当时的经验眼光’观察和叙述的‘经验自我视角’。而‘经验自我视角’又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儿童视角,一个是成人以后的‘我’的视角。”③这也就代表着当作者在用儿童的视角来进行叙述的时候,无法将成人的视角完全剥离出来,而存有成人自己的判断在其中。
吴晓东也在《现代小说研究的诗学领域》中着重分析了回溯性叙事中的儿童视角在叙事学上的特点,认为“回溯性叙事中再纯粹的儿童视角也无法彻底摒弃成人经验与判断的渗入。”④这一点在鲁迅的小说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在下文中会具体进行分析。
此外,由于儿童叙事角度的独特性与限制性,决定了儿童角度叙事小说情节会被淡化和零散化。儿童注重个人的观感,感知和思维能力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为了描述的合理性及逻辑性,作者在创作时一般会放弃对复杂曲折情节的建构,如鲁迅在《怀旧》中只是描写了几个琐碎而平淡的场面构成的一个平常的故事,没有波折发展和高潮,只是平平淡淡的结束了,这也是儿童角度叙事的必然结果。
关键词:儿童 叙事分析 鲁迅小说
一.儿童的发现——“以儿童为本位”儿童观的建构
自古以来,儿童一直被视为成人的附属而存在,无视儿童的独立性是占据西方社会和古代中国长期以来的儿童观。一直到十九世纪,儿童作为独立个体的性质才逐渐被西方认可。而在中国,直到“五四”运动的爆发,中国人民身上封建的精神枷锁才被彻底打破,“人”才被真正发现,实现了人的个性解放。而作为“人”个体生命重要阶段的儿童也获得了同样的肯定与尊重,儿童得以“被发现”,在此基础上,“以儿童为本位”的儿童观得以建构成型。
1918年12月,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由人性的全面发展延伸到对儿童和妇女“发现”问题的探讨,并提出“祖先为子孙而生存”这一观点,随后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在文中鲁迅进一步提出了“后起的生命,总比以前的更有意义,更近完全,因此也更有价值,更可宝贵。前者的生命,应该牺牲于他。”这很明显是对中国长期以来的“长者本位”的父母子女观提出了质疑,并进而从进化论的角度对新生命的价值和可贵进行了肯定和赞扬,肯定了“儿童本位”的现代儿童观。而使“以儿童为本位”儿童观的最终得以建构成型的是周作人所做的题为《儿童的文学》的演讲,其中详细的将儿童作为“完全的个人”根据年龄进行了分期,认为“儿童有独立的生活,就是说他们内面的生活与大人不同,我们应当客观地理解他们,并加以相当的尊重。”这不仅从生理的角度,也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儿童作为人类个体的重要发展阶段进行了肯定,认为儿童具有“独立的意义和价值”,而应当“加以相当的尊重”。
随着儿童的“被发现”,儿童的形象逐渐的出现在各种文学作品中,儿童的生命特质和生活经历开始被作家们所关注,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儿童形象,极大地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内容与文本的表现空间,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儿童视角叙事也在这种情况下在中国文学中迅速成长起来。
二.儿童视角叙事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运用及发展
在对儿童视角叙事定义前首先要对叙事视角进行分类,关于叙事视角的分类是学者们一直讨论的热点,陈平原在《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中参照托多罗夫等三家的理论提出:“全知叙事、限制叙事、纯客观叙事的视角三分法。”①本文也将以此作为研究的基点。
根据上面的分类方法,儿童视角叙事属于一种限制叙事。而根据吴晓东在《现代小说研究的诗学领域》中的定义:儿童视角,是“小说借助于儿童的眼光或口吻来讲述故事,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的特征,小说的叙述调子、姿态、结构及心理意识因素都受制于作者所选定的儿童的叙事角度。”②
传统小说中全知全能的“说书人”形式占据了中国千年来小说的叙事模式,毫无疑问是一种全知叙事,而儿童视角的出现带来了叙事的变化,打破了这一类全知叙事,推动了叙事学的发展,全知型的叙事模式逐渐向限制叙事倾斜。儿童视角作为一种崭新的叙事方式,给中国现当代文学注入了新的风气并获得了长足发展。鲁迅的第一篇小说《怀旧》就是运用儿童视角来进行叙事,之后《透明的红萝卜》(莫言)、《北极村童话》(迟子建)、《呼兰河传》(萧红)、《城南旧事》(林海音)等小说也都是从儿童的视角进行了文章的建构。
这些小说以儿童为叙述者,通过儿童稚嫩的眼光与话语描述出儿童眼中的成人世界,其中剥离了是非价值判断而仅凭儿童的直觉观感来进行客观叙述,更加关注个体的生命体验,从传统的集体叙事向个体叙事进行转变,对以往成人叙述模式中社会、文化、历史的角度的单一性进行了弥补,因而受到了一批作家的青睐与钟爱,到了八九十年代更是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乃至繁荣。
早期兒童角度叙事模式多为第一人称叙事,其主要原因在于“五四”过后第一人称叙事模式在小说创作中逐渐受到关注,不仅仅是儿童,叙述者的身份呈现多元化的状态,此后,随着儿童视角叙事模式的逐渐成熟,第三人称儿童视角的小说也开始出现,如《篱下》(萧乾)、《小英》《凤凰》(凌叔华)等都是以第三人称进行的创作,儿童视角叙事模式日趋成熟。
儿童视角叙事模式中不可避免的包含着作者对自身童年时期生活经历与体验的回忆,尤其是以第一人称进行叙事时,大部分的叙事为回忆性叙事。我们来看申丹在《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中提出的观点:“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内部存在着不同的叙述视角,大体可以分为两个:一个是‘叙述者从目前的角度来观察往事’的‘叙述自我视角’,另一个是以‘当时的经验眼光’观察和叙述的‘经验自我视角’。而‘经验自我视角’又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儿童视角,一个是成人以后的‘我’的视角。”③这也就代表着当作者在用儿童的视角来进行叙述的时候,无法将成人的视角完全剥离出来,而存有成人自己的判断在其中。
吴晓东也在《现代小说研究的诗学领域》中着重分析了回溯性叙事中的儿童视角在叙事学上的特点,认为“回溯性叙事中再纯粹的儿童视角也无法彻底摒弃成人经验与判断的渗入。”④这一点在鲁迅的小说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在下文中会具体进行分析。
此外,由于儿童叙事角度的独特性与限制性,决定了儿童角度叙事小说情节会被淡化和零散化。儿童注重个人的观感,感知和思维能力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为了描述的合理性及逻辑性,作者在创作时一般会放弃对复杂曲折情节的建构,如鲁迅在《怀旧》中只是描写了几个琐碎而平淡的场面构成的一个平常的故事,没有波折发展和高潮,只是平平淡淡的结束了,这也是儿童角度叙事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