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河象》是一篇科学小品,写的是科学家根据黄河象发掘时的情景及化石形成的科学知识,假想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形成过程,说明了古生物化石是大自然演变的可靠证据。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阅读,了解化石知识,感受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保存完整的特点,以及它的形成过程和被发现、发掘的过程;串联科学家假想的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形成过程及假想根据,知道假想内容的合理性,体会科学小品文的主要特点(即本课教学重点);通过协同学习,培养学生逆推的思维方式,体验和学习科学家如何有依据地进行假想和严密推理。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1.第一环节:激趣导入,远观黄河象
教师提问:“有谁去过自然博物馆,你们是否注意到了古生物大厅里有个庞然大物——黄河象?今天,我就和同学们一起走进文字的世界,带着会发现的眼睛和深入思考的头脑,重新认识这个‘大家伙’。”
设计意图:班级中大多数学生都去过自然博物馆,但是基本上只是看,并没有更多的关注和观察。这样的设问引入,能够激起学生对黄河象的兴趣。
2.第二环节:感悟特点,走“近”黄河象
首先,在学生初读文章,对黄河象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再让学生默读文章,并将自己的发现简单批注在书上,然后用简单的一两句话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完善学习单中“学习过程小记录”。如“初读课文知道了——”“小组协作知道了——”“全班交流的新收获是——”等。之后,集体反馈,学生随听随记笔记或批注。学生在预学的基础上,有可能从三个不同的方面谈起:大部分学生会从第一自然段的内容——描写黄河象高大、保存完整的语句谈起;协同学习较深入的小组会关联最后两个自然段;思维活跃的小组会涉及到“假想故事”的语言文字。
设计意图:通过再次与课文的自主对话,发现初读课文时没有的新发现。在与小组同学协同学習的基础上,学生们拓展思路,打开思维广度,并进行发现、学习的梳理。同时,教师在小组协同学习、反馈的基础上,进行合理串联,抓住学生三个层次发言的黄河象高大、完整的特点,直接进入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学习。
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新发现:“黄河象保存完整,才会有这么高的研究价值。科学家假设了2-8自然段的故事。有些人说,假想就是胡想,是天马行空的乱想。你们是这样认为的吗?我们都来读读第十自然段,假如你是科学家、会有什么新发现?然后,与同桌小声交流一下你的新发现。”
在接下来的集体反馈中,学生发现了很多,如找到了假想、推测的依据——“它斜斜地插在沙土里,脚踩砾石……想象失足落水的一瞬间”;根据假想依据的内容讨论想象、推想的不同以及如何进行科学的发掘等。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发言,推动学生课堂学习。学生在小组学习的启发下,会发现黄河象保存得很完整,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根据学生协同学习后的发现,通过反馈学习情况引导学生更进一步思考,从而发现科学家所有的想象和推测都是有依据的。根据学生的发言提炼出科学家假想的依据,引导学生继续深入思考,初步体会想象的多样性和推测的合理性,为后面的假想和依据产生关联打基础。
3.第三环节:激发想象,走“进”黄河象
首先,让学生想象——科学家根据发掘现场黄河象斜斜地插在沙土里,脚踩砾石的姿势,想象出了黄河象失足落水的一瞬间。如果是你,你想到了怎样的一瞬间?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不同的想法,体会想象的多样性。
然后,出示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奠基人杨钟健教授为黄河象作的诗。
设计意图: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想象黄河象的来历,进行创造性的尝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时引起他们对下文科学家的假想产生兴趣,也让学生明白想象不但是多样的,还要具有合理性。
4.第四个环节:建立关联,感悟合理性
科学家就是看到了现场发掘黄河象的情景,以此为依据,假想出了一个有意思的故事。根据依据,联系课文中假想的故事,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当时科学家的推理。如果有困难,可以先圈出科学家假想的故事中的关键要素,关联找到的两个依据,进行推想。学生间交流想法,完善推理。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再读假想故事,圈画出与依据有关的假想,建立关联。通过简洁的呈现进行梳理,再次明确假想与依据的关联。让学生发现科学小品文的特点——科学性。
5.第五个环节:总结收获,提升认识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正是因为同学们发现的这些原因,200万年前高大的黄河象的化石才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看来,假想一个故事也不是随意的,首先要有合理性、科学性。通过对这节课的研究,你来说一说有哪些发现和收获?”
在这节课中,我引导学生回到文本,但每一次的目的都不同,从开始的“各自为战”、散点式学习到思维逐渐聚拢至对假想的认识,再到科学地思考、推想,思维的深度逐渐得到推进,学生初步学会用科学的思维去审视和辨别事物,思维能力获得了发展。
本课设计中,很多环节都需要回到文本,需要跟同伴讨论才能有更多的发现。学生在文本和同伴的启发下找到新的发现,并不断发现科学家的假想和黄河象出土时骨骼化石的状态之间的联系,用不同的方法来证实自己的猜想和假设,使想象更加合理,逐步体会到科学小品文的科学性。这样的学习共同体课堂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真正的发展。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阅读,了解化石知识,感受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保存完整的特点,以及它的形成过程和被发现、发掘的过程;串联科学家假想的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形成过程及假想根据,知道假想内容的合理性,体会科学小品文的主要特点(即本课教学重点);通过协同学习,培养学生逆推的思维方式,体验和学习科学家如何有依据地进行假想和严密推理。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1.第一环节:激趣导入,远观黄河象
教师提问:“有谁去过自然博物馆,你们是否注意到了古生物大厅里有个庞然大物——黄河象?今天,我就和同学们一起走进文字的世界,带着会发现的眼睛和深入思考的头脑,重新认识这个‘大家伙’。”
设计意图:班级中大多数学生都去过自然博物馆,但是基本上只是看,并没有更多的关注和观察。这样的设问引入,能够激起学生对黄河象的兴趣。
2.第二环节:感悟特点,走“近”黄河象
首先,在学生初读文章,对黄河象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再让学生默读文章,并将自己的发现简单批注在书上,然后用简单的一两句话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完善学习单中“学习过程小记录”。如“初读课文知道了——”“小组协作知道了——”“全班交流的新收获是——”等。之后,集体反馈,学生随听随记笔记或批注。学生在预学的基础上,有可能从三个不同的方面谈起:大部分学生会从第一自然段的内容——描写黄河象高大、保存完整的语句谈起;协同学习较深入的小组会关联最后两个自然段;思维活跃的小组会涉及到“假想故事”的语言文字。
设计意图:通过再次与课文的自主对话,发现初读课文时没有的新发现。在与小组同学协同学習的基础上,学生们拓展思路,打开思维广度,并进行发现、学习的梳理。同时,教师在小组协同学习、反馈的基础上,进行合理串联,抓住学生三个层次发言的黄河象高大、完整的特点,直接进入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学习。
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新发现:“黄河象保存完整,才会有这么高的研究价值。科学家假设了2-8自然段的故事。有些人说,假想就是胡想,是天马行空的乱想。你们是这样认为的吗?我们都来读读第十自然段,假如你是科学家、会有什么新发现?然后,与同桌小声交流一下你的新发现。”
在接下来的集体反馈中,学生发现了很多,如找到了假想、推测的依据——“它斜斜地插在沙土里,脚踩砾石……想象失足落水的一瞬间”;根据假想依据的内容讨论想象、推想的不同以及如何进行科学的发掘等。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发言,推动学生课堂学习。学生在小组学习的启发下,会发现黄河象保存得很完整,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根据学生协同学习后的发现,通过反馈学习情况引导学生更进一步思考,从而发现科学家所有的想象和推测都是有依据的。根据学生的发言提炼出科学家假想的依据,引导学生继续深入思考,初步体会想象的多样性和推测的合理性,为后面的假想和依据产生关联打基础。
3.第三环节:激发想象,走“进”黄河象
首先,让学生想象——科学家根据发掘现场黄河象斜斜地插在沙土里,脚踩砾石的姿势,想象出了黄河象失足落水的一瞬间。如果是你,你想到了怎样的一瞬间?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不同的想法,体会想象的多样性。
然后,出示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奠基人杨钟健教授为黄河象作的诗。
设计意图: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想象黄河象的来历,进行创造性的尝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时引起他们对下文科学家的假想产生兴趣,也让学生明白想象不但是多样的,还要具有合理性。
4.第四个环节:建立关联,感悟合理性
科学家就是看到了现场发掘黄河象的情景,以此为依据,假想出了一个有意思的故事。根据依据,联系课文中假想的故事,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当时科学家的推理。如果有困难,可以先圈出科学家假想的故事中的关键要素,关联找到的两个依据,进行推想。学生间交流想法,完善推理。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再读假想故事,圈画出与依据有关的假想,建立关联。通过简洁的呈现进行梳理,再次明确假想与依据的关联。让学生发现科学小品文的特点——科学性。
5.第五个环节:总结收获,提升认识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正是因为同学们发现的这些原因,200万年前高大的黄河象的化石才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看来,假想一个故事也不是随意的,首先要有合理性、科学性。通过对这节课的研究,你来说一说有哪些发现和收获?”
在这节课中,我引导学生回到文本,但每一次的目的都不同,从开始的“各自为战”、散点式学习到思维逐渐聚拢至对假想的认识,再到科学地思考、推想,思维的深度逐渐得到推进,学生初步学会用科学的思维去审视和辨别事物,思维能力获得了发展。
本课设计中,很多环节都需要回到文本,需要跟同伴讨论才能有更多的发现。学生在文本和同伴的启发下找到新的发现,并不断发现科学家的假想和黄河象出土时骨骼化石的状态之间的联系,用不同的方法来证实自己的猜想和假设,使想象更加合理,逐步体会到科学小品文的科学性。这样的学习共同体课堂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真正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