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13年5月,河南省原阳市某鸡场发生一起疑似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感染的病例。琼脂扩散试验可见被检血清与抗原孔之间形成沉淀线,并与阳性血清的沉淀线末端吻合。实验室检查结果结合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诊断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
关键词:鸡传染性法氏囊病;诊断;剖检变化;防治
中图分类号 S858.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20-91-02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又称传染性腔上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中幼雏鸡发生的一种急性接触性、免疫抑制性传染病[1]。临床上病鸡表现沉郁,减食或不食,羽毛蓬松,排出白色稀粪或蛋清样稀粪,发生死亡。该病主要损害雏鸡法氏囊,导致免疫抑制,从而继发其他疾病,给养鸡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2013年5月,原阳市某鸡场3 000只24日龄蛋鸡突然发病,表现为精神萎靡,畏冷扎堆,羽毛蓬乱,食欲减退,排白色稀便等症状,25日龄鸡只开始出现死亡。经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和实验室诊断,诊断为传染性法氏囊病。现报告如下:
1 发病情况
这批鸡分别在1日龄进行了鸡马立克病免疫接种,7日龄时用新支二联油苗肌注,10日龄进行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首免,24日龄时开始出现病情,鸡只出现精神较差,25日龄时发现鸡只采食减少并开始死亡。
2 临床症状观察
病鸡精神不振,羽毛蓬乱,闭目缩颈,畏寒怕冷不愿活动,鸡冠发白,采食量下降,饮水量增加,体重减轻,腹部膨胀,拉黄白色或清水样稀粪,肛门周围被粪便粘附,多于发病后3~5d死亡。
3 剖检观察
剖检病死鸡10只,鸡胸肌及腿肌有点状或片状出血,肌肉颜色变淡;腺胃与肌胃交界处的粘膜有明显的出血点排列成带状,腺胃乳头无出血;法氏囊肿大为原来的3~4倍,内褶有点状出血,并有多量粘液,严重的病鸡形成黄色干酪样物,肾脏肿大呈花斑状,并有白色尿酸盐沉积,输尿管扩张。
4 实验室检查
从疑似IBDV感染的病鸡中采集15份病鸡血,分离血清,按郑厚旌等[2]介绍的方法进行琼脂扩散试验。用六角形打孔器在琼脂板上按7孔梅花图案打孔,孔径3mm,孔距3mm。将抗原加入到中间孔,周围1、4孔加阳性血清,其余孔加被检血清。将琼脂板加盖保湿,放于37℃温箱内作用72h,可见IBD阳性血清与IBD杭原孔之间有明显沉淀线时,待检血清均与抗原孔之间也形成沉淀线,并与阳性血清的沉淀线末端吻合。
综合发病情况、临床观察、病理剖检和实验室检查,诊断为IBDV感染。
5 防治措施
预防措施:应加强饲养管理,严格消毒,切断外来传染源;保持环境卫生,对鸡舍、用具等定期消毒;鸡舍应通风良好,环境湿度和温度适宜,保持合理的饲养密度,供给全价饲量,减少鸡群的应激反应。
除加强饲养管理、环境卫生和消毒外,主要是选用合适的疫苗和合理的免疫程序进行免疫接种,提高鸡体的抗体水平。
(1)种鸡:1日龄种鸡来自没经过活苗免疫的种母鸡,首次免疫活疫苗应根据测定结果来确定,一般多在10~14日龄,在首免后的3周进行二免活疫苗,18~20周龄和40~42周龄时各免疫一次灭活苗,从而保证种鸡后代的高母源抗体。
1日龄种雏来自注射过灭活苗的种母鸡,活疫苗首免可根据测定结果而定,一般多在20~24日龄间首免,3周龄后进行二免,接种灭活苗的日龄同上。
(2)商品蛋鸡、商品肉鸡:雏鸡来自没有接种灭活苗的母鸡群,活疫苗首免日龄确定方法同种鸡,于首免后的3周进行二免,商品蛋鸡不再注射灭活苗。商品蛋鸡、商品肉鸡来自接种过灭活苗的种母鸡群,活疫苗首免日龄确定方法同种鸡,由于肉鸡多于50日龄后出售,可不再进行二免,但如果超过60日龄出售,并饲养在高发区时则应于首免后3周进行二免。
治疗措施:一旦发病,立即将病鸡隔离,死鸡作无害化处理,对鸡舍、各种用具以及环境进行严格消毒处理,同时肌肉注射高免卵黄抗体,每只鸡1mL,注射抗体时必须先注射健康鸡,然后再注射发病的鸡只,并用新霉素、强力霉素和维生素C拌料饲喂,连用4d。
6 小结
许多急性传染病以及接种法氏囊病弱毒苗都可能引起法氏囊轻度充血和有少量渗出物,某些健康鸡也有这种现象,对此须积累解剖经验,防止误诊。
对于鸡IBD的免疫,确定活疫苗的首免日龄也是非常重要的,当前较易推广应用的是IBD琼脂扩散法,按雏鸡总数的0.5%比例采血,分离血清后用标准血清及阳性血清进行测定。按如下结果制定活苗的首免日龄:鸡群1日龄测定,阳性率不到80%的在10~17日龄间首免;阳性率达80%~100%的鸡群,在7~10日龄再次采血测定,此次阳性率低于50%时在14~21日龄首免;如果超过50%,这群鸡应在17~24日龄接种疫苗。
参考文献
[1]甘孟侯,王永坤,王红宁,等.中国禽病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2]郑厚旌,王川庆,贺清生.禽病防治新技术[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责编:陶学军)
关键词:鸡传染性法氏囊病;诊断;剖检变化;防治
中图分类号 S858.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20-91-02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又称传染性腔上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中幼雏鸡发生的一种急性接触性、免疫抑制性传染病[1]。临床上病鸡表现沉郁,减食或不食,羽毛蓬松,排出白色稀粪或蛋清样稀粪,发生死亡。该病主要损害雏鸡法氏囊,导致免疫抑制,从而继发其他疾病,给养鸡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2013年5月,原阳市某鸡场3 000只24日龄蛋鸡突然发病,表现为精神萎靡,畏冷扎堆,羽毛蓬乱,食欲减退,排白色稀便等症状,25日龄鸡只开始出现死亡。经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和实验室诊断,诊断为传染性法氏囊病。现报告如下:
1 发病情况
这批鸡分别在1日龄进行了鸡马立克病免疫接种,7日龄时用新支二联油苗肌注,10日龄进行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首免,24日龄时开始出现病情,鸡只出现精神较差,25日龄时发现鸡只采食减少并开始死亡。
2 临床症状观察
病鸡精神不振,羽毛蓬乱,闭目缩颈,畏寒怕冷不愿活动,鸡冠发白,采食量下降,饮水量增加,体重减轻,腹部膨胀,拉黄白色或清水样稀粪,肛门周围被粪便粘附,多于发病后3~5d死亡。
3 剖检观察
剖检病死鸡10只,鸡胸肌及腿肌有点状或片状出血,肌肉颜色变淡;腺胃与肌胃交界处的粘膜有明显的出血点排列成带状,腺胃乳头无出血;法氏囊肿大为原来的3~4倍,内褶有点状出血,并有多量粘液,严重的病鸡形成黄色干酪样物,肾脏肿大呈花斑状,并有白色尿酸盐沉积,输尿管扩张。
4 实验室检查
从疑似IBDV感染的病鸡中采集15份病鸡血,分离血清,按郑厚旌等[2]介绍的方法进行琼脂扩散试验。用六角形打孔器在琼脂板上按7孔梅花图案打孔,孔径3mm,孔距3mm。将抗原加入到中间孔,周围1、4孔加阳性血清,其余孔加被检血清。将琼脂板加盖保湿,放于37℃温箱内作用72h,可见IBD阳性血清与IBD杭原孔之间有明显沉淀线时,待检血清均与抗原孔之间也形成沉淀线,并与阳性血清的沉淀线末端吻合。
综合发病情况、临床观察、病理剖检和实验室检查,诊断为IBDV感染。
5 防治措施
预防措施:应加强饲养管理,严格消毒,切断外来传染源;保持环境卫生,对鸡舍、用具等定期消毒;鸡舍应通风良好,环境湿度和温度适宜,保持合理的饲养密度,供给全价饲量,减少鸡群的应激反应。
除加强饲养管理、环境卫生和消毒外,主要是选用合适的疫苗和合理的免疫程序进行免疫接种,提高鸡体的抗体水平。
(1)种鸡:1日龄种鸡来自没经过活苗免疫的种母鸡,首次免疫活疫苗应根据测定结果来确定,一般多在10~14日龄,在首免后的3周进行二免活疫苗,18~20周龄和40~42周龄时各免疫一次灭活苗,从而保证种鸡后代的高母源抗体。
1日龄种雏来自注射过灭活苗的种母鸡,活疫苗首免可根据测定结果而定,一般多在20~24日龄间首免,3周龄后进行二免,接种灭活苗的日龄同上。
(2)商品蛋鸡、商品肉鸡:雏鸡来自没有接种灭活苗的母鸡群,活疫苗首免日龄确定方法同种鸡,于首免后的3周进行二免,商品蛋鸡不再注射灭活苗。商品蛋鸡、商品肉鸡来自接种过灭活苗的种母鸡群,活疫苗首免日龄确定方法同种鸡,由于肉鸡多于50日龄后出售,可不再进行二免,但如果超过60日龄出售,并饲养在高发区时则应于首免后3周进行二免。
治疗措施:一旦发病,立即将病鸡隔离,死鸡作无害化处理,对鸡舍、各种用具以及环境进行严格消毒处理,同时肌肉注射高免卵黄抗体,每只鸡1mL,注射抗体时必须先注射健康鸡,然后再注射发病的鸡只,并用新霉素、强力霉素和维生素C拌料饲喂,连用4d。
6 小结
许多急性传染病以及接种法氏囊病弱毒苗都可能引起法氏囊轻度充血和有少量渗出物,某些健康鸡也有这种现象,对此须积累解剖经验,防止误诊。
对于鸡IBD的免疫,确定活疫苗的首免日龄也是非常重要的,当前较易推广应用的是IBD琼脂扩散法,按雏鸡总数的0.5%比例采血,分离血清后用标准血清及阳性血清进行测定。按如下结果制定活苗的首免日龄:鸡群1日龄测定,阳性率不到80%的在10~17日龄间首免;阳性率达80%~100%的鸡群,在7~10日龄再次采血测定,此次阳性率低于50%时在14~21日龄首免;如果超过50%,这群鸡应在17~24日龄接种疫苗。
参考文献
[1]甘孟侯,王永坤,王红宁,等.中国禽病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2]郑厚旌,王川庆,贺清生.禽病防治新技术[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责编:陶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