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于2010年4月,向朝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申报了《“探究式”教学在各学科应用的研究》课题,经专家评议,朝阳市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领导小组审批,2010年5月被确立为市级科研课题。经过两年来的实践与探索已初见成效。现将主要成果简介如下: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在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引领下,更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方法被广大教育工作者实践着、探索着。新课程在学科教学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探究式”教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越来越受到关注并在课堂教学中得以应用。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有些教师不愿放弃已有的教学方法,致使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兴趣不浓,只是机械的听教师的讲解分析,缺乏主动参与的意识,更谈不上自主探究、合作探究。
为此,通过实验研究使教师对新课改理念的认识不再停留于字面认识上,而是身体力行地实践着,寻找出适合学校实际、学生年龄特点的“探究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不同体裁“探究式”阅读教学研究。
(二)语文学科“探究式”教学的策略研究。
(三)学生语文探究能力的培养。
三、主要研究方法
(一)加强理论学习,增强“探究式”教学的意识。“探究式”教学既可以说是一种教育思想,又表现为一种实践模式。把这种观念贯穿研究的全过程,有利于外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成为“探究式”教学推动力的关键。在学校范围内广泛发动广大教师,调动其积极性,营造一种“探究式”教学的氛围,把“探究式”教学思想渗透到教学每个环节,并努力使思想转化为实践活动。
(二)新老教师结对子,搭建研究的阶梯。学校语文组有三位教师是有着十五年以上教龄的老教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课题组的年轻老师刚刚工作,她们有着深厚的理论功底,先进的教育理念,但缺乏课堂教学经验。课题开展以来,课题组定期组织新老教师结对子活动,使新老教师教学理论与经验得到交流与补充。
(三)定期举行专题研究课,展示研究成果。针对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和特殊情况,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和有效方法。组织开展“小说教学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为主题的实验展示课。
(四)开展观课议课活动,促进教师“探究式”教学能力的提升。
每学期组织一次观课议课活动,流程具体安排如下:先有实验教师说课、上课,接着其他教师听课、分组议课和执教者作教学课后反思,最后由主评老师集组内议课的集体智慧评课。通过此项活动教师的新课改新理念在课堂上得以展现。教学中教师逐步转变角色,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五)创建教育博客。教育博客已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助推器,为了充分发挥博客的交流作用,课题研究中创建“妍妍芬芳”博客,实验教师不定期上传教学反思、教学案例等,探讨进行课题研究的思路方法。
四、课题进程说明
(一)准备阶段(2010年5月至2010年7月)
1.结合学校实际及课题指南选择研究的课题。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了更好贯彻落实施这一教学理念,为此确立了《“探究式”教学在各学科中应用的研究》这一课题。试图以课题研究的方式探索出适合农村的“探究式”教学的一般模式与规律。
2.课题方案确定以后,组织是关键,有序的操作可保证课题实施顺利开展。为此,学校成立了课题领导小组及研究小组。
(二)实施阶段(2010年9至2011年12月)
1.对课题进行重新界定。研究之初的课题范文过大,因此课题申请下来后,又重新确立研究的范围,既将研究的范围由“探究式”教学在各学科中应用的研究,改为“探究式”教学在语文学科应用的研究。
2.实验教师广泛搜集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寻求理论支撑。
3.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及课题计划。
4.定期开展教科研活动,研究探究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5.组织教师参加各种培训活动,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三)总结阶段(2012年3月至2012年5月)
1.对课题的研究过程及资料进行整理,撰写结题报告。
2.做好结题的各项工作。
五、研究的主要结论与观点
1.通过研究,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增强了
开展研究后,在教学中注重创设自主探究的情境。使学生进入“求通而未通,欲言而未能”的境界。音乐容易激荡起情感的涟漪,能使学生迅速接近或投入特定的文学情境,能让课堂形成感人的氛围。例如在教学《空城计》、《美猴王》时,教师通过播放《三国演义》和《西游记》的主题曲及影视片段来创设情境,使学生心灵受到强烈的冲击与震撼,引起真切的、长久的共鸣。
2.通过研究,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明显提高
学生在学期初能认真分析自己的学习实际,确立了自己的奋斗目标,明确学习目的、内容和高度,并据此制定出自己的学习计划,探索自己的学习进程和方法,在学习过程中,能积极主动地进行各种学法的尝试和探索,并及时作出自我评价,了解自己的学习现状,反思现状,总结经验教训,进行学法的改进,学习状态的调整,使自己始终处于一种学习的兴奋状态。
3.通过研究,学生自主探究习惯初步养成
我国早在春秋时期就有“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教学主张,在课题研究中,学生已初步养成了自主预习、复习的习惯,乐思善辩的习惯,勤翻工具书的习惯,博览群书、广泛摄取信息的习惯,自疑解疑的习惯。例如在教学《智取生辰纲》时,根据学生的智力、兴趣、爱好,组成四个学习小组:“文学常识”小组、“课文翻译及注释”小组、“剧本改编与表演”小组、“艺术分析”小组。经过准备,学生进行展示时内容充实、形式多样,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及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崇善《改革之理想选择》.
[2]陆璟《探究性学习》.
[3]李建国《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式学习》.
[4]李小平《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5]王尧兴《对自主探究式学习的认识与实践》.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在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引领下,更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方法被广大教育工作者实践着、探索着。新课程在学科教学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探究式”教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越来越受到关注并在课堂教学中得以应用。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有些教师不愿放弃已有的教学方法,致使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兴趣不浓,只是机械的听教师的讲解分析,缺乏主动参与的意识,更谈不上自主探究、合作探究。
为此,通过实验研究使教师对新课改理念的认识不再停留于字面认识上,而是身体力行地实践着,寻找出适合学校实际、学生年龄特点的“探究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不同体裁“探究式”阅读教学研究。
(二)语文学科“探究式”教学的策略研究。
(三)学生语文探究能力的培养。
三、主要研究方法
(一)加强理论学习,增强“探究式”教学的意识。“探究式”教学既可以说是一种教育思想,又表现为一种实践模式。把这种观念贯穿研究的全过程,有利于外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成为“探究式”教学推动力的关键。在学校范围内广泛发动广大教师,调动其积极性,营造一种“探究式”教学的氛围,把“探究式”教学思想渗透到教学每个环节,并努力使思想转化为实践活动。
(二)新老教师结对子,搭建研究的阶梯。学校语文组有三位教师是有着十五年以上教龄的老教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课题组的年轻老师刚刚工作,她们有着深厚的理论功底,先进的教育理念,但缺乏课堂教学经验。课题开展以来,课题组定期组织新老教师结对子活动,使新老教师教学理论与经验得到交流与补充。
(三)定期举行专题研究课,展示研究成果。针对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和特殊情况,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和有效方法。组织开展“小说教学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为主题的实验展示课。
(四)开展观课议课活动,促进教师“探究式”教学能力的提升。
每学期组织一次观课议课活动,流程具体安排如下:先有实验教师说课、上课,接着其他教师听课、分组议课和执教者作教学课后反思,最后由主评老师集组内议课的集体智慧评课。通过此项活动教师的新课改新理念在课堂上得以展现。教学中教师逐步转变角色,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五)创建教育博客。教育博客已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助推器,为了充分发挥博客的交流作用,课题研究中创建“妍妍芬芳”博客,实验教师不定期上传教学反思、教学案例等,探讨进行课题研究的思路方法。
四、课题进程说明
(一)准备阶段(2010年5月至2010年7月)
1.结合学校实际及课题指南选择研究的课题。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了更好贯彻落实施这一教学理念,为此确立了《“探究式”教学在各学科中应用的研究》这一课题。试图以课题研究的方式探索出适合农村的“探究式”教学的一般模式与规律。
2.课题方案确定以后,组织是关键,有序的操作可保证课题实施顺利开展。为此,学校成立了课题领导小组及研究小组。
(二)实施阶段(2010年9至2011年12月)
1.对课题进行重新界定。研究之初的课题范文过大,因此课题申请下来后,又重新确立研究的范围,既将研究的范围由“探究式”教学在各学科中应用的研究,改为“探究式”教学在语文学科应用的研究。
2.实验教师广泛搜集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寻求理论支撑。
3.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及课题计划。
4.定期开展教科研活动,研究探究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5.组织教师参加各种培训活动,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三)总结阶段(2012年3月至2012年5月)
1.对课题的研究过程及资料进行整理,撰写结题报告。
2.做好结题的各项工作。
五、研究的主要结论与观点
1.通过研究,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增强了
开展研究后,在教学中注重创设自主探究的情境。使学生进入“求通而未通,欲言而未能”的境界。音乐容易激荡起情感的涟漪,能使学生迅速接近或投入特定的文学情境,能让课堂形成感人的氛围。例如在教学《空城计》、《美猴王》时,教师通过播放《三国演义》和《西游记》的主题曲及影视片段来创设情境,使学生心灵受到强烈的冲击与震撼,引起真切的、长久的共鸣。
2.通过研究,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明显提高
学生在学期初能认真分析自己的学习实际,确立了自己的奋斗目标,明确学习目的、内容和高度,并据此制定出自己的学习计划,探索自己的学习进程和方法,在学习过程中,能积极主动地进行各种学法的尝试和探索,并及时作出自我评价,了解自己的学习现状,反思现状,总结经验教训,进行学法的改进,学习状态的调整,使自己始终处于一种学习的兴奋状态。
3.通过研究,学生自主探究习惯初步养成
我国早在春秋时期就有“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教学主张,在课题研究中,学生已初步养成了自主预习、复习的习惯,乐思善辩的习惯,勤翻工具书的习惯,博览群书、广泛摄取信息的习惯,自疑解疑的习惯。例如在教学《智取生辰纲》时,根据学生的智力、兴趣、爱好,组成四个学习小组:“文学常识”小组、“课文翻译及注释”小组、“剧本改编与表演”小组、“艺术分析”小组。经过准备,学生进行展示时内容充实、形式多样,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及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崇善《改革之理想选择》.
[2]陆璟《探究性学习》.
[3]李建国《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式学习》.
[4]李小平《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5]王尧兴《对自主探究式学习的认识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