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尼·莫里森《宠儿》中的母爱表现研究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sengy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宠儿》是美国著名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流传至今已经成为现代文学史的经典。在《宠儿》发表后,就在美国文化界引起了巨大轰动,各大媒体报刊给予了该小说赞美、高规格评价,将其视为美国黑人历史的里程碑。同时,在《宠儿》中也将非凡而疼痛的母爱表现得淋淋尽致。本文就对托尼·莫里森《宠儿》中的母爱表现进行分析。
   关键词:托尼·莫里森 《宠儿》 母爱表现
  《宠儿》一书挑战了母爱价值观,其所阐述的母爱并不同于传统母爱,与传统母爱有着很大区别,主要是以毁灭的方式诠释母爱。在不同的阶段,主人公的母爱表现形式都不相同,但也正是这些具有差异的母爱表现,将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复杂性加以突出,并表露了在当代艰难背景下的复杂母爱。
  一.《宠儿》概述
  母爱是永恒的主题,在《宠儿》中托尼·莫里森打造了一个外人看来既疯狂又狠心的母亲形象,《宠儿》主要讲述的是一个黑人奴隶的母爱悲剧。塞丝是一位黑奴,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脱离黑奴命运,他带着孩子逃离奴隶庄园,但奴隶主的追捕使塞丝亲自杀死了自己的女儿[1]。在十八年之后女儿以另一种方式重新返回人世间,向塞丝索偿母爱。《宠儿》中的故事情节是真实的历史事件改编而来,在写作时,托尼·莫里森查询的非常多相关资料,以细腻、巧妙、真切的写作手法完成了这本经典之作。《宠儿》情节中的背景是奴隶制废除前后二三十年间,在奴隶制废除之后被杀死的女儿还魂赶走了塞丝的情人,试图将这些年丢失的母爱重新索回,最终在小女儿与其他黑人的帮助下将宠儿赶走,塞丝才重新获得新生。塞丝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反抗命运的不公,在迫不得已下杀死宠儿。虽然全书是以母爱为主题,但也揭露了美国奴隶制下黑人的悲惨命运。其所传达的母爱和传统母爱有非常大的差异,但托尼·莫里森正是以另类母爱向读者传达了不同时期、不同历史背景下的母爱表现形式,让读者看到母爱的不同面。在《宠儿》中除了描写主人公塞丝的母爱之外,还对塞丝的婆婆、妈妈母爱加以阐述,向世人传达了了多种母爱表现形式。
  二.《宠儿》中母爱的表现形式
  1.浓厚且救赎
  《宠儿》中的塞丝,她的母爱是浓厚且带有救赎意味的。为了能够让女儿拥有墓碑,塞丝让白人雕刻师为女儿雕刻墓碑,面对白人雕刻师提出的卑鄙要求,塞丝还是为女儿争取到了墓碑。从中也可以看出一丝赎罪成分所在。塞丝母爱的浓厚之处就在于,她杀死女儿的根源就是爱。对于塞丝来说,生活在那个年代她无法选择,在迫不得已杀死女儿之后内心的情感十分复杂,既有悲伤、内疚,也有母爱,这些情感交织起来日日夜夜、年复一年折磨着塞丝。在非洲宗教中认为生死间的鸿沟并非完全不可逾越,人是拥有灵魂的,即便肉体死去,但灵魂依旧可以转世,作者托尼·莫里森也曾经表示生与死、现在与过去之间的鸿沟不复存在。如果按照非洲宗教来看,人在死后只要被生人召唤依旧可以换一种形式重返人世间,活人的情感是决定他们是否生存的主要因素。塞丝将女儿看作是非常重要的部分,正是这种浓烈的母爱情感使女儿在十八年后换一种身份、方式重新回到世上。当塞丝知道宠儿就是死去的女儿灵魂的时候,一方面为了救赎,一方面出于母爱,塞丝依旧想办法讨宠儿欢心。从最初的打工一直到后续整天陪伴宠儿,塞丝的心理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甚至是变态失常的。
  2.畸形且疯狂
  塞丝的母爱之所以会变得畸形,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直接关系。在奴隶制度下,黑人没有尊严,他们只是生育机器,被白人践踏,玩弄于股掌之间。但孩子是所有母亲的软肋,杀死孩子既是一种保护孩子的行为,又是报复白人的方式,对于塞丝而言,亲手杀死女儿肉体,换来灵魂上的自由。正是因为时代与制度、人与人之间的地位差距使塞丝对女儿的感情一步步走向极端。塞丝作为《宠儿》的主人公,她也是一个没有经历过母爱的孩子,由于童年缺失母爱铸就了她坚强的性格,她在自己孩子身上产生的母爱是疯狂的[2]。托尼·莫里森在抒写《宠儿》时以母爱为主线贯穿所有故事情节。当塞丝生下小女儿时表示自己对于宠儿的爱更疯狂。在奴隶庄园中有专门的人对奴隶进行管理,这些人和白人奴隶主一样不拿黑人的命当命。奶水是塞丝让孩子可以吃饱饭的唯一方法,但塞丝的奶水却被迫遭其他人吸走,对于塞丝而言,一旦没有奶水就等同于剥夺了她当孩子母亲的权利,这也是塞丝决定出逃的导火索。在经历了种种艰辛后,塞丝终于逃脱奴隶庄园,然而之后不久奴隶主就追踪到此,想到女儿将来也会遭遇自己的不幸,塞丝决定杀死孩子。也只有通过这种方法才能捍卫黑人自己和民族的尊严。《宠儿》的故事情节以母爱为主体,在阐述黑人奴隶悲惨遭遇的同时,又向读者传达了一种全新母爱:保护孩子唯一的方法就是杀死她。如果没有奴隶制度,塞丝可能也会和普通母亲一样以常规的方式呵护疼爱孩子,看着孩子健康平安的长大。但正是因为奴隶制度的存在导致塞丝搂迫不得已采用一种疯狂的方式拯救孩子。宠儿在塞丝心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甚至塞丝认为,自己遭遇了白人玷污、侮辱,但宠儿是她最神圣宝贵的部分,是坚决不会让她遭到白人玷污的。奴隶制度不仅剥夺了塞丝做母亲的权利、能力,还导致塞丝只能以畸形且疯狂的方式输出母爱。
  3.放纵且毁灭
  主人公塞丝的母亲,她的母爱是放纵而毁灭的。由于她在塞丝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去世,塞丝并不记得母亲的样貌和名字,塞丝称她为“太太”。塞丝母亲的命运比塞丝更悲惨。在航行时被白人轮奸生下几个孩子,在白人的眼中黑人根本不是人,只是赚钱和泄欲的工具,甚至还不如畜生。对于塞丝母亲而言,那些和白人的孩子只是她受辱的证明,那些孩子的存在好像时时刻刻在提醒着她那些不堪的经历,因此她把和白人的孩子全部扔掉,只留下了与和黑人生下的塞丝[3]。虽然塞丝母亲非常痛恨白人的折磨与残暴,但她却没有办法也沒有能力反抗,只能将和白人生下的孩子丢弃以此来时实施自我报复。长此以往,使得塞丝母亲的母爱变得放纵且带有毁灭色彩。理应说母爱是伟大而纯洁无瑕的,但塞丝母亲的母爱则是黯淡无光的,但同时,她也非常爱塞丝,只是爱的方式不同罢了。在她肋骨上有一个奴隶烙印,当塞丝表示也要将这个烙印烙在自己肋骨上时,塞丝母亲十分愤怒给了塞丝一巴掌,通过这种方式表达自己对塞丝的母爱。因为自己的悲惨遭遇使塞丝母亲对白人恨之入骨,但对于自己的孩子她希望永远不会走自己的老路,可以过上不同的生活。塞丝母亲的爱要么放纵要么毁灭,从塞丝母亲的母爱表现上又可以看出母爱的另一形式,即多层性。   4.迟钝且麻木
  《宠儿》中迟钝且盲目的母爱主要体现在塞丝婆婆身上。这是一个到老才获得自由的黑奴,她做了几十年的黑奴,还在被迫下生下八个孩子,对于这些孩子的记忆非常少,因为孩子在出生后就被白人带走不知去向。和大部分的黑奴一样,塞丝的婆婆对于白人的侮辱、践踏只能选择忍受,虽然有过八个孩子,但每一次都被剥夺,在孩子被剥夺的同时,她的母爱早就被扼杀。在宠儿重新回到世上后,塞丝起初无法正常生活打算搬家,塞丝婆婆却认为没必要这么做,她表示每一栋房子都住满了死去黑人的悲伤[4]。这句话将一个孤独老人悲惨的一生刻画的十分清晰。在塞丝杀死女儿之前,塞丝婆婆一直都是个有爱心的女人,虽然她经历了不幸,但她的内心深处依旧埋着一份人世间少有的宽容、乐观。她认为白人是这个世上最大的不幸,所以在奴隶制废除之后她就成了一名牧师[5]。但是在塞丝杀死女儿后,塞丝婆婆崩溃了,她用自己仅存的乐观态度将一生的悲惨经历压在内心深处试图忘記,但塞丝杀死女儿让她经历的一幕幕重现。也正是因为黑人奴隶所经历的一切,使得她们无法讲述民族及个人历史职责,这也是导致塞丝婆婆崩溃的直接原因。
  三.《宠儿》中的母爱启示
  从《宠儿》中的母爱体现来看主要呈现出浓厚且救赎、畸形且疯狂、放纵且毁灭、迟钝且麻木。从主人公塞丝的母爱表现中可以看出,奴隶制度导致塞丝对宠儿的爱变得畸形、疯狂、浓厚,为了保护女儿不得不亲手杀死她,试想当代社会没有一位母亲会因为外界因素结束亲身孩子的生命。塞丝的母亲和婆婆虽然没有杀死自己的骨肉,但她们也遭受了悲惨的一生。塞丝的母亲丢掉了和白人生下的孩子,留下了唯一的塞丝,是因为塞丝是她和黑人生下的女儿,但塞丝依旧没有逃过黑奴命运,对于她而言这是悲伤的。而对于塞丝婆婆来说,一直到年迈才获得自由身,她所经历的一切被藏于内心深处不愿向他人展示。但塞丝杀死宠儿后导致她彻底崩溃,使她存续已久的乐观付之一炬。和现代母爱相比,《宠儿》中所表现的母爱更偏执、畸变[6]。托尼·莫里森以现实主义与现代交织的手法一边讲述奴隶制背景,一边阐释母爱,是当代文学史上不可超越的经典佳作。
  综上所述,《宠儿》作为托尼·莫里森的经典之作,并誉为黑人历史里程碑,在书中以浓厚、畸形、疯狂、放纵、毁灭、迟钝等母爱形式,将时代色彩下身为母亲的塞丝不得已、无奈等心理情感描述得淋漓尽致,也为世人展现了与传统母爱截然不同的表达方式。同时,也揭露了奴隶制度下白人的残忍,及对黑人造成的伤害,从文字中也隐隐透出托尼·莫里森对白人、奴隶制度的不满、不公。
  参考文献
  [1]于洋.从精神生态批评角度解读托尼·莫里森的《宠儿》[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000(001):108-109.
  [2]黄丽娟,陶家俊.生命中不能承受之痛——托尼·莫里森的小说《宠儿》中的黑人代际间创伤研究[J].外国文学研究,2011(02):100-105.
  [3]焦春艳.母爱的悲歌——浅析托尼·莫里森《宠儿》中的母亲形象[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6):80-83.
  [4]史丽红.托尼·莫里森小说的生态女性主义观研究[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v.33;No.140(09):127-128.
  [5]李雨婷.论托尼·莫里森《宠儿》中的个体与共同体[J].台州学院学报,2020(4):46-51.
  [6]吕绘军.托尼·莫里森《宠儿》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J].文化学刊,2019,No.106(08):99-101.
  课题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托尼·莫里森作品中建构的黑人共同体研究》(项目编号:20C0851)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法国新小说派代表作家克洛德·西蒙在他的诺贝尔获奖作品《弗兰德公路》中,以先锋性的后现代叙述展开了大胆的形式探索,为文学提供了一种新的艺术审美方向。本文对其小说后现代主义文学特征进行整体观照,在分析和整合《弗兰德公路》后现代主义美学特征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更加明晰其小说形式的探索不仅表现出他对传统写作手法的怀疑和否定态度,也表明他以存疑方式对世界的存在进行多面性的思考。   关键词:克洛德·
期刊
内容摘要:宋代理学家经由两种路径来论述诗文:一是文道论,二是性情论。基于文道论之视阈,他们往往重道轻文,以“道”为大体,视“文”为小用;而以性情论为根据,则重文学的艺术性,要求作家涵养性情、感发志意,“性其情”而賦予文学超越性。从这两个维度综合考察,可见理学家对待诗文或轻视或重视的双重态度。   关键词:理学 文道 性情  两宋理学,又称道学,是返本开新发展起来的新儒学,也是宋型文化代表性思想形态
期刊
内容摘要:1927年国民大革命之后,茅盾开始了他的小说创作生涯,《蚀》三部曲即他的小说处女作。该作一经面世就引起了巨大反响。本文选择三部曲中的《动摇》,对茅盾刻画的经典革命女性形象孙舞阳、她的对立面的代表陆梅丽进行分析,对时代女性的形象及其背后的形成原因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关键词:茅盾 《动摇》 女性书写  二十年代的中国文学正在面对现代化的转型,两性问题正是其中关键。在此阶段,产生了鲁迅《伤
期刊
内容摘要:陈沂的山水游记诗在陈沂的创作中占据重要地位,通过对《游名山录》中的七十二首诗歌及《拘虚集》中的部分诗歌进行解读分析,从写作内容、艺术特色、思想情感三方面开展论述陈沂山水游记诗的独有特点,展现出不同于“金陵四家”团体的陈沂形象,使得陈沂的个性得到更深入的剖析,陈沂这一独立的诗人形象更加的立体饱满。   关键词:陈沂 山水游记 《游名山录》  “金陵四家”作为明朝地方诗人团体的代表,是专家、
期刊
内容摘要:从唐代元稹的《会真记》到金代董解元的《弦索西厢》,再到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核心人物崔莺莺的形象一直随着时代在变化。论文以作品细读对比的方式,梳理了崔莺莺形象身份、爱情性格的演变特点,进而探究影响莺莺形象塑造的深刻时代原因。   关键词:崔莺莺 形象身份 爱情性格 演变 时代变迁  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其中,崔莺莺这一经典形象自《会真记》开始,经由《弦
期刊
内容摘要:对《文心雕龙》创作论部分的研究,多數集中在对具体问题上的探讨。而《文心雕龙》中“圆鉴区域”、“弥纶一篇,使杂而不越者”等,都具有明显地整体性和全局统观意识的品格。本文将从刘勰有机整体意识的思想渊源以及《文心雕龙》中有机整体意识的具体表现来进行分析。   关键词:《文心雕龙》 创作论 有机整体  《文心雕龙》产生于南北朝,书中广泛评论了作家作品,系统研讨了不少文学理论问题,总结其经验以指导
期刊
内容摘要:在清朝,弹词是一种非常发达的文学样式,而创作弹词的人里有一大部分都是女性,女扮男装、封侯拜相是她们笔下重复出现又富有魅力的一个现象。在这些作品里,陈端生的《再生缘》是很著名的一部,其中的女主角孟丽君也被视为女扮男装形象的代言人而广为人知。陈端生将自己化身为书中桀骜不驯、惊才绝艳的孟丽君,倾尽半生心血,替天下所有女子,写尽了她们的希冀和悲哀,更道出了封建礼教压迫妇女的本质和古代女性觉醒的艰
期刊
内容摘要:《白色鸟》这篇小说从自然与生命的角度来解读,能对生命个体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有种更深的理解。从二项对立的视角,在文本细读中,思索生命个体间与自然社会间在对比矛盾中的不同内在关系。   关键词:何立伟 《白色鸟》 文本细读  何立伟《白色鸟》这篇被称为“诗化”的小说,没有复杂的人物关系和跌宕的故事情节,却让人读起来感受到生命的不同状态。小说看似写的是以河滩这一特定自然场景中两名少年之间的游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在系统功能语言学框架下,对华兹华斯的代表作《写于早春》一诗与其中译文进行功能语篇分析,主要探讨概念功能中及物性系统过程分析。研究发现,本诗物质过程和心理过程出现的频率(75%)最高,符合自然诗歌的特点,因而本文主要从该角度评估译文是否贴切地表达了原诗的意义。   关键词:《写于早春》 功能语言学 及物性  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0),英
期刊
内容摘要:芥川龙之介是日本文学史上相当多产的近代小说家,其许多作品都是取材于中国,甚至有些作品发生的舞台就在中国。《北京日记抄》是芥川亲身游历中国四年后整理笔记后发表的《支那游记》中的其中一篇,记录了当时北京的景色、名人等。《马脚》则是同年发表的以北京为舞台的小说。本稿诣在解读这两篇作品,探究芥川的北京印象。   关键词:北京 理性 狂性  明治时期以后,日本走上了被称为“文明开化”的近代化路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