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研究了55NiCrMoV7模具钢棒材镦粗和拔长过程中的微观组织演化规律。结果表明,镦粗过程中棒材心部动态再结晶体积分数达80%,而变形过渡区和死区的动态再结晶体积分数较低;拔长过程中棒材心部发生了二次动态再结晶,过渡区动态再结晶进一步发展,而死区几乎没有发生动态再结晶。基于55NiCrMoV7模具钢在变形温度850~1250℃、应变速率0.001~10 s-1下的金相组织图,建立了动态再结晶临界应变、晶粒尺寸和动力学的数学模型,并通过DEFORM-3D软件建立了棒材镦粗和拔长过程的宏微观耦合有限元模型,研
【机 构】
:
洛阳中重铸锻有限责任公司,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汽车模具智能制造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基金项目】
:
中国博士后第67批面上项目(2020M672309)。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了55NiCrMoV7模具钢棒材镦粗和拔长过程中的微观组织演化规律。结果表明,镦粗过程中棒材心部动态再结晶体积分数达80%,而变形过渡区和死区的动态再结晶体积分数较低;拔长过程中棒材心部发生了二次动态再结晶,过渡区动态再结晶进一步发展,而死区几乎没有发生动态再结晶。基于55NiCrMoV7模具钢在变形温度850~1250℃、应变速率0.001~10 s-1下的金相组织图,建立了动态再结晶临界应变、晶粒尺寸和动力学的数学模型,并通过DEFORM-3D软件建立了棒材镦粗和拔长过程的宏微观耦合有限元模型,研
其他文献
分析了激光能量、冲击次数和搭接率对悬臂薄板激光冲击强化后的残余应力场和扭转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悬臂薄板表面的最大残余压应力值和残余压应力深度与激光能量、冲击次数和搭接率之间为正相关关系。搭接率过小时,虽然悬臂薄板稳定性较好,但是靠近固定端处的残余压应力反而增大。搭接率过大会使搭接区冲击次数过多,冲击波穿透悬臂薄板程度显著。悬臂薄板的扭转变形程度与激光能量和冲击次数之间为正相关关系。但是随着搭接率的增大,悬臂薄板的扭转变形程度反而减小,这主要是由激光光斑位置导致的。
辛置煤矿2-216工作面回风顺槽西北侧紧邻落差50 m的导水断层,为了减小断层对工作面开采的影响,提高回采率,将该工作面设计为不规则形状,采用旋转开采方法开采,分析计算得出该工作面调斜、转采比例,回采刮板输送机位移进度,并介绍了工作面转采循环工艺及控制措施。转采方案的成功实施确保了该工作面采掘衔接正常,多回收煤炭资源2.17万t.
采用Gleeble-3500热模拟试验机对TNTZ合金进行等温恒应变速率压缩实验,研究了其在变形温度700 ~900℃,应变速率0.001 ~1 s-1范围内的热变形行为.通过分析流动应力曲线发现,流动
针对连退平整机组生产过程中带钢表面的焊缝印缺陷,充分考虑到连退平整轧制的设备与工艺特点,介绍了焊缝印缺陷及其影响因素.首次构造了焊缝印防治目标函数,分别从过焊缝过程
为了探究矿井轨道的振动能量能否有效收集,分析了悬臂梁压电俘能器的结构,介绍了其工作原理;建立了矿井轨道振动与压电片输出电压之间的数值模型;仿真分析验证了其工作原理;模态分析得到前4阶振动模态,并根据矿井轨道的振动频率确定了压电能量回收装置的工作模态为第1阶,频率为216.12 Hz.研究结果表明,悬臂梁压电俘能器可以回收矿井轨道振动能量,为压电俘能器在矿井轨道振动中的应用提供了研究思路。
黏弹性材料广泛应用于水下航行器的降噪、减振或消声,精确获取其动力学参数的需求随着数值仿真技术发展而迅速提升。针对参数获取的声管测量方式,提出了一种使用复反射系数对黏弹性材料复纵波波速快速反演的方法。通过引入多模态展开方法,将复纵波波数超越方程的复平面搜根问题转化为展开系数系统矩阵特征值分解问题,推导出了三种典型背衬情况下展开系数系统矩阵,并分析了多模态展开截断阶次和复反射系数测量误差对复纵波波速反演精度的影响。数值仿真表明,该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反演黏弹性材料的复纵波波速。
利用ABAQUS软件构建了45钢的单层多道熔丝积材和锤击有限元模型,分析了单层多道熔丝积材件的残余应力分布规律和不同锤头移动距离下的锤击对残余应力分布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
为提高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分站至交换机数据传输速率、降低系统巡检周期、减少异地断电时间、增强系统抗电磁干扰能力及安全稳定性,对薛虎沟煤业安全监控系统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确定并实施了分站升级改造方案,优化了监控系统网络拓扑结构,降低了升级改造成本,同时提高了系统性能指标及安全稳定性,确保了瓦斯监测监控系统在煤矿中的安全保障作用。
为研究九里山矿缓倾斜厚硬顶板受采动影响下的应力重新分布规律,在用钻孔应力计监测数据的基础上,运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进行分析。通过现场实测结果发现,支承压力峰值强度位置距离煤壁9~12 m,应力集中范围到煤壁距离26~30 m,影响强度随工作面距煤壁距离的减少而增大。数值模拟分析得出,一次采厚是影响超前支承压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压力峰值位置与煤层厚度的变化相关,向煤厚变化较大的区域推进时,表现出更集中的超前支承压力。
淮北某矿南翼轨道大巷围岩条件差,且经受两次工作面回采动压影响,围岩自身强度不足以支撑实际承受的应力,巷道变形严重。通过分析该巷道围岩失稳原因,提出二次锚网索支护设计方案,根据现场测点观测情况,5个月后,围岩变形逐渐趋于稳定,顶板下沉量不明显,两帮内移量约182 mm,底鼓量约312 mm,支护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