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为中心解析《作家周围的人》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dcui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奈保尔是一个“孤魂野鬼”式的作家:他固有的血脉基因相连的故乡已经因为政治时空的侵伐与他的心魂相去甚远。为了找到存在的支点与灵魂的超脱,奈保尔拿出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圆形流散理论:所谓圆形,是指以我为中心;所谓流散,意指他灵魂无依的处境;他的圆形流散理论的落脚点是——世界公民。本文解析的就是以奈保尔为中心的流散理论,以及笔者为中心视野下流散理论的“陷进”。
  关键词:维·苏·奈保尔 流散 圆心 作家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作家的地域性,注定了作家的民族性和国别性,也锁定了他的写作特性和方向。但对于一个在民族感情、文化传承上已经失去固有邦国而血缘基因依然归属于那一陌生国度的作家,他该如何面对生存、面对信仰,面对生命的归属和灵魂的彼岸?典型的流散作家奈保尔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一 孤魂作家奈保尔
  维·苏·奈保尔于2001年度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的足迹曾踏遍全球各地,最终选择英国久居。在他心里,始终没有一个落脚点成为他“心灵的家园”。世人称他为没根的流散作者,这一切源于奈保尔特殊的出生、文化经历背景。
  奈保尔出生于印度的一个小镇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印度教的后裔——却先后长期成为西班牙和英国的殖民地,他从小接受的就是英国西方式教育,受其文化影响至深,所以在他的骨子里还流淌着英国开放式的文学思想,但他仅仅是一个外来的面貌均异于英国人的英国作家。(谈流洲:106-07)
  奈保尔终生都在飘荡,但其创作的30余部作品确实让世人惊叹。无论是自传还是游记都是从实际出发,深入人心。2007年9月出版的最新作品《作家周围的人:观察和感知的方式》以其独特的写作视角,洒脱、无束缚地表达了奈保尔自己的观念。
  奈保尔代表的流散派写作方式一直备受争论。流散本身就是一个贬义词,是对外来犹太人的一种蔑视。拉什迪也觉得,流散本身就有一种失落感。威廉·萨福兰认为流散者一定是散居于他乡异国,靠回忆与想象支撑生命。
  对于流散的争论已经屡见不鲜,很多都是对于历史的研究,少见于文学方式的表达。中国也是在近几年的全球浪潮中开始关注流散文学。
  奈保尔是流散派的典型人物,他用“我的人生就像是我们都按照自己古老的路线继续着我的旅行方案,不断换程旅行,以致时常转了一圈又返回到我们原先的出发地。”(奈保尔,2004:200)由此可见,奈保尔的流散不仅仅是身体,最重要的是心灵。转了无数圈最终回归的原点不仅是身体还有心灵。
  奈保尔阐述的流散圆理论与《恒多罗经》对坛场结构的叙述极为相似,在书中,坛场不再是一个圆形的实物,而是某种利益和中心的象征。
  奈保尔的最新作品《作家周围的人》更能将这种圆的流派思想进行全面的表达,在书中,作家就是整个故事的圆心,大胆地对周遭实物进行客观点评。书中唯我独尊的思想外露无遗,堪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豪情。
  二 作家圆心周围的人及其未来
  流散和时间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在书中,作者把所有的时间进行统一,想象与现实也混为一体。作者的思绪不断地漂流于各个附体之间,加之丰富的个人情感,“绘制出一幅将来的图画。”——这就是奈保尔心里的圆,圆心就是现在,过去和将来也自然成为了圆的直径。
  我们从文中可以看出,有一些思想是属于沃尔科特、鲍威尔、甘地、尼赫鲁、福楼拜等人的。奈保尔只是将其思想进行统一地整理,加以自己的观点进行重新的排列。文中不时地流淌出作者对自己无法回到过去的失落与伤感。可以说,奈保尔曾经历过一个时间的历练过程,“作为作家,我的父亲放弃了那么多,这是很令我吃惊的。……我为自己不能进入的过去感到悲伤不已。现在,在这里,即使在一个出了作家的家庭,新近的过去也已经被摧毁了。”(奈保尔,2007:78)。“通过我1955年在伦敦读到的沃尔科特的诗作,我认为他对于特立尼达的重要性正如普希金对俄罗斯的重要性一样,为本国人民展示出了从未被揭示的领域。”(奈保尔,2007:12-13)这也使得他的思想进入了要以自我为圆心的空城阶段(奈保尔,2007:24-25)。
  甘地在奈保尔的心中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书中对于甘地的评价也是在不断变化的。他说他把甘地的书读了很多遍,每读一次都会发现新的事物。他还说,甘地的思想只是对名人有利,不顾及周边的其他人。足以可见,虽然是印度人,但奈保尔并没有像其他人那样对印度人冒昧的支持,很多事都是通过理性进行判断的。
  奈保尔对于甘地的评论如果算是褒贬参半,那么他对别人的评价几乎可以用“鞭笞”来形容。他在书中直称海明威不知所云,说亨利·詹姆斯是最可怕的写作者,说如果国家战败将不会有人再读简·奥斯汀的作品。奈保尔的直言不讳似乎在向世界诠释处于不同环境的人都有其不同的特点,如果时间的门可以向后敞开,那么我们就可以走进一个缤纷的世界,生活也会变得多姿多彩。
  追究奈保尔想要回到过去的原因,或许是想要抹去涂抹在祖先身上的污点,对历史进行重新的改写。奈保尔从小就要求自己用独特的眼光看世界,《作家周围的人》中很明显可以感受到他希望拥有一段不一样的过去。他始终在以不一样的方式生活,如果他想要忘掉过去,未来又是相对迷茫的,他就是这样的飘荡,无法归根。
  很多书中,奈保尔都是以自我为圆心向周围放射。他用独特的眼光在思考人生,作为一个旅行者,周遭都是知识分子的眼睛,一些事不得不被放下,一些事却永久地留在了他的心里。他提到的甘地、福楼拜等人物无非是因为他们具有极为相近的过去。他是借用文章向社会进行一种宣泄,他的沉思、他的幽默,他亘古不变的写作风格经过五十余年流散生活的历练终究被世人所接受——首先是诺贝尔文学奖代表的西方文明,当然,引来的争议也越来越严重,究竟怎样才是结局没人可以说得清。
  不仅仅是其他作家的态度,奈保尔对自己朋友帕维尔前后的差距也让人震惊。最初,他和朋友一起在餐厅共进午餐,之后他夸张朋友是他生活的榜样,突然,他就变成了一个被社会所抛弃的角落。奈保尔的孤傲在文中展露无遗,他在反复地观望世界,观望未来,他希望作家好坏的评定可以从长久的角度考虑,不能只是短视的只言片语。   虽然,奈保尔的一生都在流散,但在文中,他的自信又时时地体现在字里行间。他以自我为圆心,大胆地对其他作者进行评判,他说福楼拜的语言是真实、明晰的,他又觉得福楼拜的作品太注重音乐性(奈保尔,2007:135-36)……这样的矛盾使得他做出了错误的判断,至今仍不被世人所理解(奈保尔,2007:150)。
  可以说,奈保尔在书中对甘地的评价是让人始料未及的,极少的赞扬在书中慢慢地浮出水面,这对于奈保尔来说是个例外,他变得更强大,他不再对世界有抵触情绪,他在探索中不断进步。他觉得,甘地和他一样拥有以自我为圆心的壮志,英雄惜英雄,他觉得他们走了一条共同的道路,一个圆,一个因为流散而形成的圆,永无止境。
  奈保尔说,家是想象,是不真实的城市及村庄;祖国是破碎的镜子构造的图像,失去的东西都再补不回来。他有太多的自负心理,他在痛苦,他在不断的挣扎,他希望可以摆脱命运的束缚。他的童年让他记忆犹新,他丧失了传承的信息,丧失了一切对家的渴望,所有的这些注定了他一生的流散。
  书中,主人翁对家的渴望与奈保尔的追求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生活中,奈保尔的家庭环境恬静,而书中的主人翁却对家存在着渴望,寻找的脚步不曾有过一时的停歇。奈保尔说他的《作家周围的人》不是小说,却保存有小说所有的精华,是他对人生的探索,他不是孤独一个人,所有的印度人一生都在这样混沌的境地中不断地挣扎着。(奈保尔,2007:176-77)
  我们可以从文中清楚地了解到,作者心中的家是一个温暖的地方,他可以让心里停歇,让身体得到彻底的放松。可是,奈保尔早已身处他乡,哪里还有真正的家园?文中,他几次提到了被压迫者逃脱看守重返故里的情节,虽然他终身流散,但是他心里有家,他渴望回家。是现实打破了奈保尔儿时的梦想,他也曾在故土藏居一年考研他祖辈的生活方式,体验结束后,他很悲痛地告诉大家,他对印度来说是个地道的他乡人,是一个殖民地人,他不曾拥有过去,所以无法回去,他也没有祖先(奈保尔,2003:379)。对于生活了那么久的英国来说,他的态度也没有丝毫的改变。
  奈保尔从心里觉得,虽然在英国的土地上已经生活了太长的时间,但是一旦到了未曾接触的城市,他的内心还是紧张、慌乱的,似乎跑到了别人家。寂寞、孤独深深地包围着奈保尔,他就像是一个旅行者,只是个过客,不是归人。英国的游荡对别人来说可能是旅行,但就他而言,就是在疼痛的伤口上狠狠地洒下一把盐。(奈保尔,2004:4)
  家在奈保尔的心里是不能抵达的终点,虽然一生都在拼搏,但是终究无法抵达。时间和空间都是相对混沌的,什么才是真正的圆,什么才是真正的家?我们试图从他的作品中寻找到真实的答案。他说,时光飞逝,我早已脱离了童年的故里,我来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一个比我童年的内心还要拥挤的世界。它狭小昏暗,它只有房子、书桌和未曾被人喊起的名字。(奈保尔,2004:4)
  奈保尔是孤独的,在历史的长河中,他终究会被遗忘。他深知这一切,他把一切都归成了一个圆,圆心就是写作。他要用自己的内心去观察世界,书中的人物就是圆的半径,他用笔来阐述自己的内心,作品就是他唯一可以得到心灵慰藉的依托。即使抱回诺贝尔大奖,在他来说不是兴奋却更加内敛,他只能用他独特的视角来观察世界,让心灵得到应该的解脱,将心灵升华,他盼望找到精神的答案。
  流散作家逐渐受到世人的关注: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事业不断发达,一切都在向着全球一体化的方向进步,家的概念在大家的心中也在不断地发生着改变。奈保尔更从自我角度深化了这一观点——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没有一个人拥有一个家,我们都是流散的,家只是一个想象的寄托,他不存在,他是虚无缥缈的,所有的人都是走在寻找家园的道路上。
  虽然,世界的很多角落都留有奈保尔的足迹,但是他始终就是一个流散者,直到最后,他也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真正的家。支持他一直走下去的就是自我的圆心,自我的写作。他以自己为中心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圆,《作家周围的人》就是他最信任的原点支撑。
  三 结语
  奈保尔《作家周围的人》反应了流浪者的不屈、倔强和被迫接受的失去根系的“世界公民”的宿命,同样站在自我的圆心的基点,笔者认为,在可预见的未来,我们仍然面对的是种族的冲突和不同文明的倾轧,“保护我们的家园”依然是正义的主题、存在的宿命。从奈保尔到莫言,我们明晰地看到诺贝尔文学奖的价值取向:首先是对反叛意识的青睐,很显然,反叛是反叛基督文明之外的“异端”;其次对移民视角的推崇,其中理所当然关注的是移民于美国并对美国式“自由、博爱”的推崇;最后是全球化的视角,全球化视角亦即美国以自己的文化、经济霸权一直致力宣传的世界公民论,世界公民在现有霸权文化、政治下已经成为美国公民的隐语,这三大价值尺度的背后,是后现代主义和后殖民主义对全世界的倾覆,相信未来像奈保尔一样无根的、孤魂式的个体和作家将越来越多。
  参考文献:
  [1] 夏成:《论奈保尔的流浪书写》,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2] 刘毅:《奈保尔的文化身份与叙事语言》,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3] 孙绍华:《奈保尔小说的叙事艺术探微》,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4] 王贵明、韩伟斌:《一位现代知识分子流亡者——从后殖民主义视野解读V·S·奈保尔的〈抵达之谜〉》,《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5] 苏鑫:《后殖民作家奈保尔的文化人格分析》,《电影文学》,2009年第8期。
  [6] 王刚:《以“自我”为圆心的圆形流散——奈保尔的新作〈作家周围的人〉评析》,《国外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作者简介:曾玉洪,男,1973—,重庆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中外文化对比、外国文学、商务英语,工作单位:西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
其他文献
村上在西方世界的走红  最近关于村上春树的新闻比较重要的有两则,一是前段时间全球最大的博彩公司英国的“立博”(Ladbrokes)预测今年10月中旬开奖的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排名,村上排在榜首,赔率也最低。二是在近期中日围绕钓鱼岛的争端展开后,北京有书店把日本作家的书从柜台里撤掉,村上主动对此现象发言。9月28日,他投书《朝日新闻》,在对此行为表示惊讶之余,将其比作痛饮劣质酒后对人的影响,即只要喝
脑垂体及其附近所发生的肿瘤,因解刘学位置上的关系可以用开颅及经鼻两种手术方法来冶疗。这些手术方法于二十世纪初于欧美开始启蒙后又几经迂曲变迁。开颅法经Cushing.Fraz
冰封山河的冬季,苍宇间轻柔飘舞的飞雪簌簌而落,轻轻拭去雪地里那最上面的浮尘,掬一捧雪花于手心,看着它的六棱一点点在温热的手心融化,终成了一汪水清,任谁再浮躁的心此刻都
2012年是俄罗斯小说家、戏剧家契诃夫诞辰一百五十二周年。在关注这位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的艺术世界的同时,我们不妨将目光投向他的家人,以及在他背后默默奉献了一生的一位女
圣诞节的前一天,“洛克希德号”飞机从秘鲁首都——利马的机场腾空而起,直向秘鲁北部的普卡尔帕飞去。机上有90名旅客,还有机组人员。空中小姐用甜美的声音响起:“本次航班只
《儿子与情人》是劳伦斯早期作品中一部代表作。该小说以心理探索为其主题,揭示了现代文明与自然文明的冲突。 Son and lover is a masterpiece in his early work. The nov
我一直相信,没有任何理由的,我是一个在行走的人。天空的安静,脚步的行走,静静地望着天空。光景流失,回想很多。记忆是根长长的线,在我走过的路上缠绕。我沿着它的痕迹,一路
很久以前,在一个遥远的小村庄里,有一个被称为“千镜屋”的地方。  一只快乐的小狗听说了这个地方,于是决定前去参观。当它来到这个地方的时候,它欢快地蹦跳着上了台阶,来到房门口。它高高地竖起耳朵,欢快地摇着尾巴,从门口往里张望。使它大为惊讶的是,它发现有1000只欢乐的小狗也在像它一样快速地摇着尾巴。它灿烂地微笑着,回报它的是1000张热情、友好的灿烂笑脸。离开房屋时它心想:“这真是一个奇妙的地方,以
期刊
非常抱歉,我不打算告诉你这只鸟的长相。而且,我答应过那个男孩,我将对他的姓名和身份守口如瓶。这样很好。我的叙述变得异常简单了。请跟我先回到1943年,地点在,哦,罗马南部
拉美文学有一种魔力,巴勃鲁·聂鲁达是拉美的诗魔,他的诗奇妙地将神话、想象、历史和生存场景融为一体,有一种大自然般的雄浑力量。他的散文有着诗的品质。其实,诗人写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