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市场上的陶刻作品中大部分都是以仿刻历代书画名家的书法、绘画为主,而且是直接复制、临摹挪用,艺术性就很难表现。传承和创新,是紫砂发展永恒的话题。对于创新,不是说传统不可以用,而是应该以新时代风貌、新的表现手法来描绘反映传统题材,使之神韵兼备。
关键词:陶刻;创意;布局;基本功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2-221-2
七千多年前,宜兴陶土和火的偶然邂逅,开启了宜兴灿烂陶文化浓郁绚烂的篇章。
在紫砂辉煌的发展史上,清代陈曼生设计并绘制的“曼生十八式”开创了文人参与紫砂壶工艺制作的先河,由曼生壶开始,大量文人参与了紫砂壶的研究和制作,把紫砂文化带进了一个融合浓郁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全新时代。陶刻,作为紫砂壶最主要的装饰方法,让宜兴紫砂和书画的距离又一次拉近。陶刻,提高了紫砂壶的艺术品位,将壶与刻的结合推向了更高的艺术境界,使得紫砂文化的传承有了更顽强的生命力。
现代紫砂陶刻界的杰出代表当推任淦庭(1890-1968年),他是著名紫砂陶刻名家、一代宗师,其紫砂陶以传统风格为主。特别注重写意笔墨的线描变化,讲究各体书法、诗词、使陶刻装饰与紫砂艺术风格和谐而又协调。他所雕刻书法、笔力遒劲、刀锋灵秀,正草隶篆,各领风骚。尤以大篆和古隶见长。图意随意刻绘,自成章法,且左右手能同时书画雕刻,功夫独到。作为他的学生,在漫长的陶刻学艺之路上,我在学习任老陶刻技艺的精髓上,讲究构图与章法、刀法与神韵的统一,赋予紫砂壶更多的人文气息。一把“八仙过海”紫砂陶刻作品,(见图)演绎了紫砂陶刻的美好意境。

一、构思
紫砂泥细而不腻,泽而不耀,又有良好的可塑性,在紫砂陶上利用各种陶刻刀法,运用点线面的處理、深或浅的刀法,汇集文学、书法、绘画、金石篆刻于一体,极大的丰富了紫砂艺术的文化内涵。所以,陶刻装饰的题材非常广泛,和书画一样,世间万物皆可以入画。就目前来看,传统题材的运用仍占主要地位。目前,市场上的陶刻作品中大部分都是以仿刻历代书画名家的书法、绘画为主,而且是直接复制、临摹挪用,艺术性就很难表现。传承和创新,是紫砂发展永恒的话题。对于创新,不是说传统不可以用,而是应该以新时代风貌、新的表现手法来描绘反映传统题材,使之神韵兼备。“八仙过海”的传说故事家喻户晓:传说吕洞宾等八位神仙途经东海去仙岛,只见巨浪汹涌。吕洞宾提议各自投一样东西到海里,然后各显神通过海。于是铁拐李把拐杖投到水里,自己立在水面过海;韩湘子以花篮投水而渡;吕洞宾、蓝采和、张果老、汉钟离、曹国舅、何仙姑也分别把自己的箫、拍板、纸驴、鼓、玉版、竹罩投到海里,站在上面逐浪而过。八位神仙都靠自己的神通渡过了东海。这个传说,有着丰富的人物表情和故事内涵,表达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美好寓意。在紫砂壶上,用新的陶刻方式演绎这个美好的传说,是我的心愿。
二、创作
缘于该陶刻作品人物众多,在壶体的选择上,经过认真比较,我选择了传统品种“一粒珠”。该壶壶身为饱满圆润的球形,晶莹圆滑,形似一颗珠子,故名曰“一粒珠”。壶的整体古朴大方线条更加流畅。“一粒珠”紫砂壶造型是紫砂史上的一项经典之作,经过长期的修复更改,现在的“一粒珠”紫砂壶已在原来的基础上更多了一份灵气,造型亦更加的完整严谨。具体创作中,我先安排八位人物的位置,采用通转手法,四位一组。一面是蓝采和、韩湘子、吕洞宾、钟离权,一面是铁拐李、张果老、何仙姑、曹国舅,老少结合,上下错落,其乐融融。接着,采用传统老刀法刻绘,画面以单刀为主,虚实相间,注重点、线、面的结合,特别是在人物形态的表达方式上,加入了自我创作风格:人物的上身采用厚重的线条,下身则采用简练的线条,在繁琐和简洁之间,动静结合,赋予人物耳目一新的陶刻视觉效果:汉钟离的袒胸露乳,吕洞宾的潇洒轻佻,铁拐李爱酒成性,张果老的倒背骑驴、何仙姑的飘逸出尘……在刻刀之间,反复思考,化为栩栩如生的形象,使人物有骨有力,既厚重又清晰,尤其是在脸部的神态上,精雕细琢:蓝采和的年少懵懂、何仙姑作为唯一女性面部的清秀柔美,铁拐李的络腮胡子,赋予了他沧桑感、还有吕洞宾的稳重豁达,中年男子的气息扑面而来。观其陶刻,空间起伏:仙鹤凌云,波涛滚滚,八位仙人,表情各异,深度、神韵俱佳。刀法的娴熟、流畅,力道的遒劲和虚浮,体现出整体的虚实相生、浑厚端庄、古朴典雅、新颖别致,使人爱不释手。整幅通转作品,画面以单刀为主,落款以单刀+加刀,点线面的处理严谨权衡,人们在赏用之时,仿佛身临田园之景,有飘逸潇洒、轻松自在之感,同时,通过陶刻的演绎,让一把紫砂壶,具有记事、寓意、言志、寄情和简练、含蓄、变形等浓厚的“文人”特点。
成型后的此壶,虽然壶身人物众多,但因布局合理,各人个性具备,神采飞扬,让他们从各种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形式给了观者以不同的思想启迪和视觉美感享受。“一粒珠”的经典造型,利用提梁款提升高度,青灰泥的壶体,赋予了该作品与众不同的神采。
三、感悟
紫砂陶刻艺术,是直接受历代文人学士的影响发展起来的,它涉及到文学、书画、金石等文化艺术领域,因而文化艺术层次较高,艺术内涵十分深厚,必须有相当文学、书画、金石等专业知识基础和欣赏水平,才能够深入欣赏紫砂陶刻艺术并从中得到艺术享受的乐趣。壶上一美画,壶下十年功。这看似一气呵成的陶刻作品背后,是我几十年如一日的基本功训练:书画的练习,美学的鉴赏、文学的素养,才能使陶刻艺术向多元化发展。壶涵茶香,人存正气,我一直认为喧哗和浮躁是紫砂艺人的天敌。只有沉潜于寂寞和孤独,能在掌心养着一潭与世无争静水的人,才能在陶艺上有所作为。一个陶刻艺人,只有心中怀着对艺术的虔诚,对生活的感悟,才能境由心生,通过综合文化的培养,使陶刻多了一分文人气息,少了一分匠气。
这是一个美好的时代,文化繁荣,收藏风行,茶艺普及,紫砂迎来其发展史上最好的春天。今天的紫砂壶已经为很多人所享用,但要使人们真正懂得欣赏和理解紫砂壶艺和紫砂陶刻,使他们的艺术欣赏水平达到一个比较高的层次,我们还要作很大的努力,其中首先要做的是必须有计划地对古代、近代、现代陶刻艺术作品进行系统、深入的宣传,提高爱好者的鉴赏水平,引导人们更加深入认识现代紫砂陶刻艺术,使大多数人也都能从欣赏紫砂陶刻艺术中得到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再者,作为紫砂艺人,我们也应该清醒的意识到: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人们的审美观点、追求品味、文化的素质都在提高。一壶在手,人们在喝茶的同时,往往就沉入壶不醉人人自醉的境界,这是中国文人和中国传统文化赋予紫砂壶新的艺术生命最好的佐证。陶刻艺人面前的主要任务不是急功近利,而是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创造出新的,能迎合现代社会各层次,各风格的需求。最后,我想说的是:当紫砂成为宜兴的城市名片、地理坐标时,它的独特艺术魅力所传递给我们的艺术审美给我们带来的由衷享受;而我对紫砂由衷的热爱和感动则是——生活在浮躁喧嚣时代的我们,在精彩纷呈的尘世里,通过对一把品格不俗紫砂壶的演绎,内心深处产生出渴望回归自然、回归生活本来面目的真情流露。所以,离大地越近,看天空才会更远。
作者简介:
周伯其,江苏宜兴人,国家级工艺美术师。
关键词:陶刻;创意;布局;基本功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2-221-2
七千多年前,宜兴陶土和火的偶然邂逅,开启了宜兴灿烂陶文化浓郁绚烂的篇章。
在紫砂辉煌的发展史上,清代陈曼生设计并绘制的“曼生十八式”开创了文人参与紫砂壶工艺制作的先河,由曼生壶开始,大量文人参与了紫砂壶的研究和制作,把紫砂文化带进了一个融合浓郁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全新时代。陶刻,作为紫砂壶最主要的装饰方法,让宜兴紫砂和书画的距离又一次拉近。陶刻,提高了紫砂壶的艺术品位,将壶与刻的结合推向了更高的艺术境界,使得紫砂文化的传承有了更顽强的生命力。
现代紫砂陶刻界的杰出代表当推任淦庭(1890-1968年),他是著名紫砂陶刻名家、一代宗师,其紫砂陶以传统风格为主。特别注重写意笔墨的线描变化,讲究各体书法、诗词、使陶刻装饰与紫砂艺术风格和谐而又协调。他所雕刻书法、笔力遒劲、刀锋灵秀,正草隶篆,各领风骚。尤以大篆和古隶见长。图意随意刻绘,自成章法,且左右手能同时书画雕刻,功夫独到。作为他的学生,在漫长的陶刻学艺之路上,我在学习任老陶刻技艺的精髓上,讲究构图与章法、刀法与神韵的统一,赋予紫砂壶更多的人文气息。一把“八仙过海”紫砂陶刻作品,(见图)演绎了紫砂陶刻的美好意境。

一、构思
紫砂泥细而不腻,泽而不耀,又有良好的可塑性,在紫砂陶上利用各种陶刻刀法,运用点线面的處理、深或浅的刀法,汇集文学、书法、绘画、金石篆刻于一体,极大的丰富了紫砂艺术的文化内涵。所以,陶刻装饰的题材非常广泛,和书画一样,世间万物皆可以入画。就目前来看,传统题材的运用仍占主要地位。目前,市场上的陶刻作品中大部分都是以仿刻历代书画名家的书法、绘画为主,而且是直接复制、临摹挪用,艺术性就很难表现。传承和创新,是紫砂发展永恒的话题。对于创新,不是说传统不可以用,而是应该以新时代风貌、新的表现手法来描绘反映传统题材,使之神韵兼备。“八仙过海”的传说故事家喻户晓:传说吕洞宾等八位神仙途经东海去仙岛,只见巨浪汹涌。吕洞宾提议各自投一样东西到海里,然后各显神通过海。于是铁拐李把拐杖投到水里,自己立在水面过海;韩湘子以花篮投水而渡;吕洞宾、蓝采和、张果老、汉钟离、曹国舅、何仙姑也分别把自己的箫、拍板、纸驴、鼓、玉版、竹罩投到海里,站在上面逐浪而过。八位神仙都靠自己的神通渡过了东海。这个传说,有着丰富的人物表情和故事内涵,表达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美好寓意。在紫砂壶上,用新的陶刻方式演绎这个美好的传说,是我的心愿。
二、创作
缘于该陶刻作品人物众多,在壶体的选择上,经过认真比较,我选择了传统品种“一粒珠”。该壶壶身为饱满圆润的球形,晶莹圆滑,形似一颗珠子,故名曰“一粒珠”。壶的整体古朴大方线条更加流畅。“一粒珠”紫砂壶造型是紫砂史上的一项经典之作,经过长期的修复更改,现在的“一粒珠”紫砂壶已在原来的基础上更多了一份灵气,造型亦更加的完整严谨。具体创作中,我先安排八位人物的位置,采用通转手法,四位一组。一面是蓝采和、韩湘子、吕洞宾、钟离权,一面是铁拐李、张果老、何仙姑、曹国舅,老少结合,上下错落,其乐融融。接着,采用传统老刀法刻绘,画面以单刀为主,虚实相间,注重点、线、面的结合,特别是在人物形态的表达方式上,加入了自我创作风格:人物的上身采用厚重的线条,下身则采用简练的线条,在繁琐和简洁之间,动静结合,赋予人物耳目一新的陶刻视觉效果:汉钟离的袒胸露乳,吕洞宾的潇洒轻佻,铁拐李爱酒成性,张果老的倒背骑驴、何仙姑的飘逸出尘……在刻刀之间,反复思考,化为栩栩如生的形象,使人物有骨有力,既厚重又清晰,尤其是在脸部的神态上,精雕细琢:蓝采和的年少懵懂、何仙姑作为唯一女性面部的清秀柔美,铁拐李的络腮胡子,赋予了他沧桑感、还有吕洞宾的稳重豁达,中年男子的气息扑面而来。观其陶刻,空间起伏:仙鹤凌云,波涛滚滚,八位仙人,表情各异,深度、神韵俱佳。刀法的娴熟、流畅,力道的遒劲和虚浮,体现出整体的虚实相生、浑厚端庄、古朴典雅、新颖别致,使人爱不释手。整幅通转作品,画面以单刀为主,落款以单刀+加刀,点线面的处理严谨权衡,人们在赏用之时,仿佛身临田园之景,有飘逸潇洒、轻松自在之感,同时,通过陶刻的演绎,让一把紫砂壶,具有记事、寓意、言志、寄情和简练、含蓄、变形等浓厚的“文人”特点。
成型后的此壶,虽然壶身人物众多,但因布局合理,各人个性具备,神采飞扬,让他们从各种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形式给了观者以不同的思想启迪和视觉美感享受。“一粒珠”的经典造型,利用提梁款提升高度,青灰泥的壶体,赋予了该作品与众不同的神采。
三、感悟
紫砂陶刻艺术,是直接受历代文人学士的影响发展起来的,它涉及到文学、书画、金石等文化艺术领域,因而文化艺术层次较高,艺术内涵十分深厚,必须有相当文学、书画、金石等专业知识基础和欣赏水平,才能够深入欣赏紫砂陶刻艺术并从中得到艺术享受的乐趣。壶上一美画,壶下十年功。这看似一气呵成的陶刻作品背后,是我几十年如一日的基本功训练:书画的练习,美学的鉴赏、文学的素养,才能使陶刻艺术向多元化发展。壶涵茶香,人存正气,我一直认为喧哗和浮躁是紫砂艺人的天敌。只有沉潜于寂寞和孤独,能在掌心养着一潭与世无争静水的人,才能在陶艺上有所作为。一个陶刻艺人,只有心中怀着对艺术的虔诚,对生活的感悟,才能境由心生,通过综合文化的培养,使陶刻多了一分文人气息,少了一分匠气。
这是一个美好的时代,文化繁荣,收藏风行,茶艺普及,紫砂迎来其发展史上最好的春天。今天的紫砂壶已经为很多人所享用,但要使人们真正懂得欣赏和理解紫砂壶艺和紫砂陶刻,使他们的艺术欣赏水平达到一个比较高的层次,我们还要作很大的努力,其中首先要做的是必须有计划地对古代、近代、现代陶刻艺术作品进行系统、深入的宣传,提高爱好者的鉴赏水平,引导人们更加深入认识现代紫砂陶刻艺术,使大多数人也都能从欣赏紫砂陶刻艺术中得到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再者,作为紫砂艺人,我们也应该清醒的意识到: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人们的审美观点、追求品味、文化的素质都在提高。一壶在手,人们在喝茶的同时,往往就沉入壶不醉人人自醉的境界,这是中国文人和中国传统文化赋予紫砂壶新的艺术生命最好的佐证。陶刻艺人面前的主要任务不是急功近利,而是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创造出新的,能迎合现代社会各层次,各风格的需求。最后,我想说的是:当紫砂成为宜兴的城市名片、地理坐标时,它的独特艺术魅力所传递给我们的艺术审美给我们带来的由衷享受;而我对紫砂由衷的热爱和感动则是——生活在浮躁喧嚣时代的我们,在精彩纷呈的尘世里,通过对一把品格不俗紫砂壶的演绎,内心深处产生出渴望回归自然、回归生活本来面目的真情流露。所以,离大地越近,看天空才会更远。
作者简介:
周伯其,江苏宜兴人,国家级工艺美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