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中不可分割重要部分,它是经历岁月长河的去糟取精留下的精华,利用传统文化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进行渗透,对当代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关键词】传统文化 教育 学生 影响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230-01
一、引言
教育以德育为先,德育也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的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很多孩子受不良德育环境影响,娇生惯养、学习困难、惧怕挫折,出现孤僻、胆小、懒惰、自私、狭隘等心理问题,这些都制约着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因此,笔者尝试着利用我国传统文化来推动学校德育工作。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含丰富,凝聚着如礼仪、美德、诚信、民族精神等诸多丰富内容,是非常良好的道德教育资源。学校应该充分挖掘我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资源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教育资源,有效地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学校德育工作中,创新教育方法,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二、当前学校德育现状
1.重智育轻德育
一直以来,由于社会和国人的普遍观念是学习知识为重,而教育部门也因德育成果难以看到而无法定量评判。受此观念影响而产生了片面强调文化教育,把学生的文化课考试成绩与学校毕业升学率高低作为学校工作的评价标准,将教师的评优与晋级工作都与其所教导的文化课成绩挂钩,导致学校、教师为了满足多方的需要只能紧跟文化教育的方向走。学校、家长和社会三方认为学生在学校只要文化课成绩好就好,忽视学校的德育工作,学校、教师又怎么可能积极推进对学生的德育工作呢?
2.德育缺失与方法不当
当前的德育工作依然走着传统教育方式的老路,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德育工作者往往采取如抓典型树榜样,空洞说教,生搬硬套的教育方式。当然这些并非一点作用都没有,短期内也能取得一些效果,然而长远看来是做“无用功”,对学生的德育非常不利。当然不能全怪这些德育工作者,由于各方面原因,使得学校和教师普遍德育理论素养不高,缺乏科学的工作方法及技能,因此在实践教育中没有完整有效的德育工作规划,缺乏深层次的研究。
3.德育教育脱离教育网络系统
学生的教育并不单单是知识传授、成绩提高这么片面的成效,而是是立体的,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形成的全方位的教育网络系统的支持与配合,学生的德育也在这三位一体的网络内。然而这个网络系统并不完善。首先,受长期以来的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一直重智育轻德育;其次,受传统观念影响,相当多家长只在意孩子的文化课成绩,忽略孩子的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即使孩子思想道德存在问题,在教育方法上存在不当的做法;最后,关于未成年人的德育社会方面的关心和支持不够,如一部分报纸期刊充斥着色情、暴力、赌博、迷信等不良思想而互联网作为最大的信息储存和发布平台,更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网络环境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
三、传统文化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分析
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以前最经常采取的是口头说教及处罚甚至体罚的教育方式,很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而传统文化却有传统的德育方式不具有的“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具体作用如下:
1.对德育教育工作具有指导作用
学校应当秉承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的德育目标,以将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积极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优秀精神。学校应当明确其“传承经典文化,培养健全人格”的德育指导思想,让学生们接受传统文化中“真、善、美”的精神粮食。
2.对德育教育内容具有补充作用
我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就是在这长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包含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等诸多丰富内容。这都对当前的学校德育教育具有重要的补充作用。当前的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亟须传统文化为其教育内容注入新鲜的血液。"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崇高精神和优良美德"例如有:“头悬梁锥刺股”的学习精神;“一诺千金”的诚信精神;“天人合一”的自然精神;“阴阳对立而又统一”的朴素唯物主义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士人风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精神;“朝闻道,夕死可矣”的追求真理,勇于奉献精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尊老爱幼精神等等,对于青少年良好习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养成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四、传统文化在德育教育教学中的渗透
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而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直接执行者。因此教师应当主动在平日的教学活动中加入传统文化的内容,而且不仅仅是思想品德或者思想政治课上才进行思想教育,各学科都应该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 例如我国的传统节日有着丰富而深刻的人文与科学内涵,但是在人们生活与价值观念产生变化的时候,对于传统节日认知的缺失、仪式感的淡化让节日渐渐成为了商家进行商业行为炒作的噱头。自我国诸多的节日中,以清明节为例,不少人认为它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事实上它还蕴含着新春的生机,提醒我们珍惜生命,在闲暇的时候远足踏青去体现自然的美好,是一个春季到来的仪式。再如端午节,除了要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之外,还有纪念为了真理而牺牲的精神,为了人民的福祉而勇于奉献的精神。同时,针对不同科目,教师要结合科目进行不同切入点的教育。例如:针对当前学生大手大脚乱花钱、不勤俭节约的不良习惯问题,各科老师应该给学生讲述学生的表现是一种不良行为习惯。语文老师为了提倡学生进行勤俭节约,可以说讲授一些古诗词中的名言警句,例如,孔子在《论语》中也说:“奢则不孙,俭则固”;思想品德老师给学生讲课时可以讲述一些关于勤俭节约的小故事,如春秋时代家庭三世为相的季文子勤俭治家,毛主席一生粗茶淡饭、穿粗布衣,生活极为简朴,一件睡衣竟然补了73次、穿了20年等等,结合教学与学生实际不断地进行传统文化渗透教育。
参考文献
[1] 刘平.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学校德育管理[J].课程教育研究,2012(04).
【关键词】传统文化 教育 学生 影响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230-01
一、引言
教育以德育为先,德育也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的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很多孩子受不良德育环境影响,娇生惯养、学习困难、惧怕挫折,出现孤僻、胆小、懒惰、自私、狭隘等心理问题,这些都制约着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因此,笔者尝试着利用我国传统文化来推动学校德育工作。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含丰富,凝聚着如礼仪、美德、诚信、民族精神等诸多丰富内容,是非常良好的道德教育资源。学校应该充分挖掘我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资源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教育资源,有效地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学校德育工作中,创新教育方法,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二、当前学校德育现状
1.重智育轻德育
一直以来,由于社会和国人的普遍观念是学习知识为重,而教育部门也因德育成果难以看到而无法定量评判。受此观念影响而产生了片面强调文化教育,把学生的文化课考试成绩与学校毕业升学率高低作为学校工作的评价标准,将教师的评优与晋级工作都与其所教导的文化课成绩挂钩,导致学校、教师为了满足多方的需要只能紧跟文化教育的方向走。学校、家长和社会三方认为学生在学校只要文化课成绩好就好,忽视学校的德育工作,学校、教师又怎么可能积极推进对学生的德育工作呢?
2.德育缺失与方法不当
当前的德育工作依然走着传统教育方式的老路,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德育工作者往往采取如抓典型树榜样,空洞说教,生搬硬套的教育方式。当然这些并非一点作用都没有,短期内也能取得一些效果,然而长远看来是做“无用功”,对学生的德育非常不利。当然不能全怪这些德育工作者,由于各方面原因,使得学校和教师普遍德育理论素养不高,缺乏科学的工作方法及技能,因此在实践教育中没有完整有效的德育工作规划,缺乏深层次的研究。
3.德育教育脱离教育网络系统
学生的教育并不单单是知识传授、成绩提高这么片面的成效,而是是立体的,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形成的全方位的教育网络系统的支持与配合,学生的德育也在这三位一体的网络内。然而这个网络系统并不完善。首先,受长期以来的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一直重智育轻德育;其次,受传统观念影响,相当多家长只在意孩子的文化课成绩,忽略孩子的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即使孩子思想道德存在问题,在教育方法上存在不当的做法;最后,关于未成年人的德育社会方面的关心和支持不够,如一部分报纸期刊充斥着色情、暴力、赌博、迷信等不良思想而互联网作为最大的信息储存和发布平台,更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网络环境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
三、传统文化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分析
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以前最经常采取的是口头说教及处罚甚至体罚的教育方式,很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而传统文化却有传统的德育方式不具有的“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具体作用如下:
1.对德育教育工作具有指导作用
学校应当秉承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的德育目标,以将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积极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优秀精神。学校应当明确其“传承经典文化,培养健全人格”的德育指导思想,让学生们接受传统文化中“真、善、美”的精神粮食。
2.对德育教育内容具有补充作用
我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就是在这长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包含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等诸多丰富内容。这都对当前的学校德育教育具有重要的补充作用。当前的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亟须传统文化为其教育内容注入新鲜的血液。"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崇高精神和优良美德"例如有:“头悬梁锥刺股”的学习精神;“一诺千金”的诚信精神;“天人合一”的自然精神;“阴阳对立而又统一”的朴素唯物主义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士人风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精神;“朝闻道,夕死可矣”的追求真理,勇于奉献精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尊老爱幼精神等等,对于青少年良好习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养成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四、传统文化在德育教育教学中的渗透
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而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直接执行者。因此教师应当主动在平日的教学活动中加入传统文化的内容,而且不仅仅是思想品德或者思想政治课上才进行思想教育,各学科都应该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 例如我国的传统节日有着丰富而深刻的人文与科学内涵,但是在人们生活与价值观念产生变化的时候,对于传统节日认知的缺失、仪式感的淡化让节日渐渐成为了商家进行商业行为炒作的噱头。自我国诸多的节日中,以清明节为例,不少人认为它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事实上它还蕴含着新春的生机,提醒我们珍惜生命,在闲暇的时候远足踏青去体现自然的美好,是一个春季到来的仪式。再如端午节,除了要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之外,还有纪念为了真理而牺牲的精神,为了人民的福祉而勇于奉献的精神。同时,针对不同科目,教师要结合科目进行不同切入点的教育。例如:针对当前学生大手大脚乱花钱、不勤俭节约的不良习惯问题,各科老师应该给学生讲述学生的表现是一种不良行为习惯。语文老师为了提倡学生进行勤俭节约,可以说讲授一些古诗词中的名言警句,例如,孔子在《论语》中也说:“奢则不孙,俭则固”;思想品德老师给学生讲课时可以讲述一些关于勤俭节约的小故事,如春秋时代家庭三世为相的季文子勤俭治家,毛主席一生粗茶淡饭、穿粗布衣,生活极为简朴,一件睡衣竟然补了73次、穿了20年等等,结合教学与学生实际不断地进行传统文化渗透教育。
参考文献
[1] 刘平.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学校德育管理[J].课程教育研究,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