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中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生活是教育的基础,教育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不仅要反映出学生现在的生活,还需要为学生构建未来的生活,将学生的生活视野延伸到社会实践中,由此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关键词]生活化实践 高中语文 情感体验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270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多数教师过度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化,尤其是受到了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教学模式教条化倾向严重。很多教师只关注分数,将注意力都集中在了知识点上,还为学生布置了大量的练习题,并没有引导学生将语文的学习与观察社会以及感悟人生等结合起来。此种做法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逐渐消失,学习起来非常吃力,而且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即使学生取得了高分,人文精神也严重缺失,无法做到和谐发展。针对此种情况,教师就需要改变教学方法,用生活教育理念来构建高中语文教学模式,实现生活与语文的结合,拓展教学范围。
一、语文课堂导入生活化
高中语文导入教学,应当遵循一个原则,即导入的内容与形式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生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源泉,教师应当引导留心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生活,挖掘生活中最亲切且能够打动心灵的宝藏,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导入新课。如此便能够拉近学生与作者的关系,同时还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1]。此外,生活化导语能够使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直观,更加精彩。例如在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时,教师就可为学生设计下列导语:“提到‘秋’时,总能想到硕果累累或者落叶萧萧等景象。此外,还会给人一种愁苦与萧条的感觉。同学们,你们回想一下,古时各大文人墨客是怎样描绘秋景的?例如杜甫在《登高》中是怎样描绘秋景的?王维在《山居秋暝》中又描绘了怎样的秋景?……”随着教师的提示,课堂氛围逐渐活跃起来,学生回忆起了很多诗文,千姿百态的秋景仿佛就已经呈现在了学生的眼前。此时教师就可趁热打铁,要求学生朗诵一下《故乡的秋》,看看作者是怎样描绘故都的秋景,对比一下南方的秋天与北方的秋天有怎样的差异,就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优化教学效果。
二、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元素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一般都与生活相关,经过教师的引导,就能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帮助学生树立起积极向上的世界观[2]。针对此种情况,教师就需要做好生活化的回归。例如在学习《拣麦穗》时,教师就可让学生讲述一下自己之前参与过的劳动,是怎样做的,发生了哪些印象深刻的故事。接着可引导学生体会一下劳动时的心情,或者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感受。有些学生说,现在与过去对比起来,人们相处的模式已经有了改变,多了物质,少了些温情,这就唤起了学生对课文的情感共鸣。在此种条件下,教师就可进一步联系其他的课文来帮助学生理解《拣麦穗》表达的意境。此外,教师还可让学生描述一下劳动时都用到了哪些工具,或者发生了哪些有意义的事情,并谈这些事情对自己有怎样的帮助。最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在课文中描述的荷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通过情感共鸣,引导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同时回忆一下自己最喜欢的物品,体会一下作者的意图。通过此种形式,就能够摆脱教师直接讲解答案,让学生做笔记的局限性。此种充满生活气息的教学方式,就能够使学生自然的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在轻松的氛围中感受语文的魅力。
三、用生活理念来拓展语文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与学生多沟通,使学生从课文学习中体会语文教学在生活中的拓展,提高教学效果。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通过语文教学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与生活的联系,促使学生掌握学习技巧,提高语文实践能力。同时还可引导学生从语文学习中感受到生活的哲理,充分发挥语文的魅力,通过学习课文带领学生走向社会。教师可通过作业拓展以及活动拓展等,巩固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引导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生活[3]。在课堂上,教师可让学生写应用文来理解生活,同时也可从教材中挖掘生活素材,从生活作业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拓展视野,提高认识。例如在讲解教材中的世界文学名著或者中国文学名著时,就可通过浏览与精读等形式,安排欣赏朗诵会或者电影资料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包含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也能够使学生将学习经验运用到生活中,在历练中成长。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理解多样化的生活,体会生活的价值,感悟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此外,教师也应当积极的感悟生活,善于捕捉生活中的语文现象,将语文教学生活化,如此才能够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体会到学习语文的意义。
[ 参 考 文 献 ]
[1]朱玉华.对高中语文教学所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的思考[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5).
[2]王命勇.让语文学习充满生活的气息——谈实施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几点策略[J].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2009(4).
[3]刘利利.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服务生活——生活教育理论指导下“语文生活化”教学尝试[J].考试周刊.2012(93).
(责任编辑 韦淑红)
[关键词]生活化实践 高中语文 情感体验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270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多数教师过度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化,尤其是受到了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教学模式教条化倾向严重。很多教师只关注分数,将注意力都集中在了知识点上,还为学生布置了大量的练习题,并没有引导学生将语文的学习与观察社会以及感悟人生等结合起来。此种做法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逐渐消失,学习起来非常吃力,而且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即使学生取得了高分,人文精神也严重缺失,无法做到和谐发展。针对此种情况,教师就需要改变教学方法,用生活教育理念来构建高中语文教学模式,实现生活与语文的结合,拓展教学范围。
一、语文课堂导入生活化
高中语文导入教学,应当遵循一个原则,即导入的内容与形式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生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源泉,教师应当引导留心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生活,挖掘生活中最亲切且能够打动心灵的宝藏,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导入新课。如此便能够拉近学生与作者的关系,同时还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1]。此外,生活化导语能够使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直观,更加精彩。例如在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时,教师就可为学生设计下列导语:“提到‘秋’时,总能想到硕果累累或者落叶萧萧等景象。此外,还会给人一种愁苦与萧条的感觉。同学们,你们回想一下,古时各大文人墨客是怎样描绘秋景的?例如杜甫在《登高》中是怎样描绘秋景的?王维在《山居秋暝》中又描绘了怎样的秋景?……”随着教师的提示,课堂氛围逐渐活跃起来,学生回忆起了很多诗文,千姿百态的秋景仿佛就已经呈现在了学生的眼前。此时教师就可趁热打铁,要求学生朗诵一下《故乡的秋》,看看作者是怎样描绘故都的秋景,对比一下南方的秋天与北方的秋天有怎样的差异,就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优化教学效果。
二、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元素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一般都与生活相关,经过教师的引导,就能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帮助学生树立起积极向上的世界观[2]。针对此种情况,教师就需要做好生活化的回归。例如在学习《拣麦穗》时,教师就可让学生讲述一下自己之前参与过的劳动,是怎样做的,发生了哪些印象深刻的故事。接着可引导学生体会一下劳动时的心情,或者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感受。有些学生说,现在与过去对比起来,人们相处的模式已经有了改变,多了物质,少了些温情,这就唤起了学生对课文的情感共鸣。在此种条件下,教师就可进一步联系其他的课文来帮助学生理解《拣麦穗》表达的意境。此外,教师还可让学生描述一下劳动时都用到了哪些工具,或者发生了哪些有意义的事情,并谈这些事情对自己有怎样的帮助。最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在课文中描述的荷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通过情感共鸣,引导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同时回忆一下自己最喜欢的物品,体会一下作者的意图。通过此种形式,就能够摆脱教师直接讲解答案,让学生做笔记的局限性。此种充满生活气息的教学方式,就能够使学生自然的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在轻松的氛围中感受语文的魅力。
三、用生活理念来拓展语文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与学生多沟通,使学生从课文学习中体会语文教学在生活中的拓展,提高教学效果。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通过语文教学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与生活的联系,促使学生掌握学习技巧,提高语文实践能力。同时还可引导学生从语文学习中感受到生活的哲理,充分发挥语文的魅力,通过学习课文带领学生走向社会。教师可通过作业拓展以及活动拓展等,巩固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引导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生活[3]。在课堂上,教师可让学生写应用文来理解生活,同时也可从教材中挖掘生活素材,从生活作业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拓展视野,提高认识。例如在讲解教材中的世界文学名著或者中国文学名著时,就可通过浏览与精读等形式,安排欣赏朗诵会或者电影资料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包含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也能够使学生将学习经验运用到生活中,在历练中成长。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理解多样化的生活,体会生活的价值,感悟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此外,教师也应当积极的感悟生活,善于捕捉生活中的语文现象,将语文教学生活化,如此才能够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体会到学习语文的意义。
[ 参 考 文 献 ]
[1]朱玉华.对高中语文教学所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的思考[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5).
[2]王命勇.让语文学习充满生活的气息——谈实施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几点策略[J].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2009(4).
[3]刘利利.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服务生活——生活教育理论指导下“语文生活化”教学尝试[J].考试周刊.2012(93).
(责任编辑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