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 题:广州市高等学校第三批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订单培养模式下的高职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高度集权、教学管理制度的不配套、管理机制的缺失等问题致使订单式人才培养不能主动适应新形势下行业、企业的需求,直接影响订单式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益。笔者通过分析订单式人才培养中存在的教育教学管理问题,结合实践经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学管理改革策略。
一、订单式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1.高度集权、行政化的教学管理模式严重影响了订单教育教学
大部分高职院校实行二级教学管理改革后,系(部)的自主权虽然逐渐扩大了,但在订单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许多教学管理事务仍然要向上一级请示、汇报,通过教务处等各个相关部门的逐一审核和上级领导的批准后才能执行,使基层和中层管理者都埋头于具体的管理事物,使教师们的时间浪费在订单教育教学之外的事情上,无暇顾及订单人才培养改革以及教学反思等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工作;同时,限制了系(部)自主管理能力的提高及其办学灵活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知识经济时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促使传统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发生重大变革。新兴行业、企业不断催生新的职业岗位以及职业岗位的升级、合并对人才的需求变化,需要高职院校的各系(部)或二级学院有灵活的办学机制、敏捷的市场应变能力、可持续性发展能力。这就要求打破高职院校集权的、僵化的管理模式,建立适应市场的、开放的教学管理模式,激发各职能部门和基层教学单位的活力、创造力和生命力,从而促进订单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
2.高职院校原有的教学管理制度与订单式人才培养不配套
据调查显示,校企合作的“订单协议”签订后,订单班的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的就业有了保障,就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结果经过三年的学习后这些学生难以达到企业的要求而被淘汰,对学生的成长是一种很大的打击,学校也面临订单班部分毕业生重新就业的问题。引起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建立订单人才培养选拔和淘汰机制、逆向激励机制、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从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调整等这些常规教学管理问题来看,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还处于一种被动的、无序的、封闭式的管理状态。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要的教学要素,订单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修改和审核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但高职院校将订单教育工作的重点放在与相关行业企业建立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拓宽订单人才培养路径等方面,忽视了人才培养方案。从大部分高职院校订单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情况来看,大部分订单人才培养方案主要是由学校单方面制定、修改和审核,在订单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修改和审核过程中,作为管理主体之一和用人主体的合作企业的缺位导致订单人才培养方案存在许多问题,直接影响着订单人才培养质量。在培养内容方面,订单人才培养计划是由学校针对企业某一具体的职业岗位制定的,侧重培养工作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能力,忽略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不同的行业特点、培养目标和培养类型以及社会的快速变化决定了订单人才培养内容应由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变,应从培养某种专业技能向社会适应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创新能力提升。
3.高职院校统一的三年制大专学制与灵活的、多样的订单人才培养不协调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学制,总体上是沿袭普通专科的学制,绝大部分专业是以三年制为主,这种不分行业特点和培养类型的学制,实际上是不合理的,与订单人才培养周期相矛盾。例如,根据企业的需要,订单班学生需要提前半年完成学业,毕业后直接去企业报到上班。但学校却不能提前将毕业证发放给这些学生。因为根据教学管理制度的规定,学校各教学单位先要对毕业生进行毕业资格审查,并通过教务处审核后确定合格的毕业生名单,再统一时间发放毕业证书。教学管理制度的齐一化导致毕业证书的发放滞后于订单班学生的毕业时间。
二、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教学管理改革策略
1.促进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发展,革新高职教育教学管理理念
第一,教育管理必须以教学质量的提升与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以满足教学的多样性、开放性、创造性为原则,建立全新的教学管理服务理念和意识,尊重学术自由、学习自由及师生的个性化价值追求,突出人性化、个性化、柔性化。
第二,要树立全面开放、校企合作育人治学的管理理念。引进行业、企业的现代管理理念,形成学校和企业共同育人、治学、创新、发展的新理念。加速原有教学管理模式向二级教学管理模式的转变。加强行业、企业和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专家的介入力度,实现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多元化、企业化、现代化。只有政府、行业、企业、高职教育研究机构与学校五方联动,才能加速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的订单人才培养才能满足企业的
需求。
第三,二级学院要增强自主意识和创新意识,从封闭的、被动的教学管理状态向主动和开放式的教学管理状态转变,树立自主管理、自我发展、自主创新等理念。二级学院处于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前沿,了解学生和教师的实际需要,了解劳动力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能够迅速调整专业设置和改革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促进高职院校订单人才培养健康发展的永久驱动力。
第四,重内涵,求创新,用先进的、开放的管理理念引领教学改革。实现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从管理向经营转变,实现学校管理文化与企业管理文化的融合,使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充分体现灵活性、开放性、适应性。
2.依托自身优势和特色,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教学管理机制
第一,高职院校要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建立与订单式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教学管理机制,包括校企订单合作长效机制、订单合作企业调研论证机制、人才培养质量监控机制、订单教育教学工作激励机制等。
第二,要从管理上加强对特色专业、新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的规划、统筹、指导、监控和激励。
第三,教务处出台订单人才培养教学管理制度和管理工作流程等相关文件,明确划分学校(学院)和二级学院(各系)两级教学管理机构关于订单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责权,二级学院或各系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订单人才培养教学管理实施细则。 第四,二级学院或各系要设立订单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其主要职责是了解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对外拓展订单教育的合作单位,与行业、企业建立长期的、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加强与签约企业的沟通和交流,建立深层次的、多方面的合作伙伴关系;对内负责发现和解决订单教育实施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如合作企业管理者参与订单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修改和审核的整个过程,订单人才培养所需要的教学条件,教学计划的调整、实训和顶岗实习的安排,教师的引进、聘用、培训和管理等。二级学院或各系的订单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服从学校一级的教学指导委员会领导,教务处负责制定目标、统筹协调、监控评估、宏观调控工作。
3.适应就业市场变化的需要,实行灵活的、多样化的学制
高职院校要根据订单培养形式、订单人才类型、行业特色和专业方向的不同“量身定制”适应行业、企业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就必须实行多种学制,制定具体的学分制管理实施方案。以一种学制为主、多种学制并存的局面将是现阶段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我国有一些高职院校实行了学制改革。在教学实践中,根据专业对应的行业、企业特征,变静态学制为动态学制,根据不同专业特点组织教学,每所学校的不同专业形成不同的假期制度,适应了校企合作育人的需求。发达国家高职教育多种学制并存的经验为我们在高职高专教育方面也提供了借鉴。实行双元制的德国,每一类职业学校都不是一种学制,同一专业的学制有2年、3年、3年半的。新西兰的高职高专教育学制也是1年、2年、3年、5年不等,教学安排有全日制、半日制、部分时间制。
4.突破传统教学管理制度的藩篱,创建校企合作的教学管理制度
高职院校应根据专业对应的行业、企业特征组织订单教育教学,以服务订单人才培养、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以满足企业需求、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和创建校企合作的、开放型的教学管理制度。以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为例,学校与企业建立长期的、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创建校企合作的教学管理制度,推行全年不间断顶岗实习机制。学校与企业共同做好顶岗实习计划和具体的实施方案,一般将订单班学生分成两个实习组,分别安排在第五学期和第六学期去企业参加不间断顶岗实习。企业为实习生提供免费住宿,对学生实行企业化管理,学校给予实习生生活补助。聘用企业工程师进行现场教学和实训指导。解决了因实习点过于分散难以管理和指导,以及师资不够、实习经费不足等问题。校内实训引入铁路企业生产管理规章、制度与管理办法和企业生产作业流程,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管理制度,按照企业生产管理要求组织实训,有效提高了实践教学质量。现有的订单教育形式分为全订单(即一入学就订单)和半订单(入学一到二年后开始订单)。以半订单人才培养与传统教学管理制度的冲突最为常见。在新的订单班组建后,学校必须根据企业的需求,为订单班学生制定新的教学计划和调整相关专业原教学计划,在教学工作安排的时间上,半订单人才培养会存在滞后于学校的日常教学运行、学校的专任教师不能胜任企业要求开设的部分专业课程的教学等问题。
教学管理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必须尽快实现从高度集权的教学管理模式向二级教学管理模式的转变,实现从封闭式、静态的教学管理向开放式、动态的教学管理转变,实现从单一的学制向多样化的学制转变,实现从传统的教学管理制度向校企合作的教学管理制度转变。
(作者单位: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高度集权、教学管理制度的不配套、管理机制的缺失等问题致使订单式人才培养不能主动适应新形势下行业、企业的需求,直接影响订单式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益。笔者通过分析订单式人才培养中存在的教育教学管理问题,结合实践经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学管理改革策略。
一、订单式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1.高度集权、行政化的教学管理模式严重影响了订单教育教学
大部分高职院校实行二级教学管理改革后,系(部)的自主权虽然逐渐扩大了,但在订单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许多教学管理事务仍然要向上一级请示、汇报,通过教务处等各个相关部门的逐一审核和上级领导的批准后才能执行,使基层和中层管理者都埋头于具体的管理事物,使教师们的时间浪费在订单教育教学之外的事情上,无暇顾及订单人才培养改革以及教学反思等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工作;同时,限制了系(部)自主管理能力的提高及其办学灵活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知识经济时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促使传统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发生重大变革。新兴行业、企业不断催生新的职业岗位以及职业岗位的升级、合并对人才的需求变化,需要高职院校的各系(部)或二级学院有灵活的办学机制、敏捷的市场应变能力、可持续性发展能力。这就要求打破高职院校集权的、僵化的管理模式,建立适应市场的、开放的教学管理模式,激发各职能部门和基层教学单位的活力、创造力和生命力,从而促进订单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
2.高职院校原有的教学管理制度与订单式人才培养不配套
据调查显示,校企合作的“订单协议”签订后,订单班的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的就业有了保障,就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结果经过三年的学习后这些学生难以达到企业的要求而被淘汰,对学生的成长是一种很大的打击,学校也面临订单班部分毕业生重新就业的问题。引起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建立订单人才培养选拔和淘汰机制、逆向激励机制、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从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调整等这些常规教学管理问题来看,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还处于一种被动的、无序的、封闭式的管理状态。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要的教学要素,订单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修改和审核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但高职院校将订单教育工作的重点放在与相关行业企业建立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拓宽订单人才培养路径等方面,忽视了人才培养方案。从大部分高职院校订单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情况来看,大部分订单人才培养方案主要是由学校单方面制定、修改和审核,在订单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修改和审核过程中,作为管理主体之一和用人主体的合作企业的缺位导致订单人才培养方案存在许多问题,直接影响着订单人才培养质量。在培养内容方面,订单人才培养计划是由学校针对企业某一具体的职业岗位制定的,侧重培养工作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能力,忽略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不同的行业特点、培养目标和培养类型以及社会的快速变化决定了订单人才培养内容应由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变,应从培养某种专业技能向社会适应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创新能力提升。
3.高职院校统一的三年制大专学制与灵活的、多样的订单人才培养不协调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学制,总体上是沿袭普通专科的学制,绝大部分专业是以三年制为主,这种不分行业特点和培养类型的学制,实际上是不合理的,与订单人才培养周期相矛盾。例如,根据企业的需要,订单班学生需要提前半年完成学业,毕业后直接去企业报到上班。但学校却不能提前将毕业证发放给这些学生。因为根据教学管理制度的规定,学校各教学单位先要对毕业生进行毕业资格审查,并通过教务处审核后确定合格的毕业生名单,再统一时间发放毕业证书。教学管理制度的齐一化导致毕业证书的发放滞后于订单班学生的毕业时间。
二、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教学管理改革策略
1.促进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发展,革新高职教育教学管理理念
第一,教育管理必须以教学质量的提升与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以满足教学的多样性、开放性、创造性为原则,建立全新的教学管理服务理念和意识,尊重学术自由、学习自由及师生的个性化价值追求,突出人性化、个性化、柔性化。
第二,要树立全面开放、校企合作育人治学的管理理念。引进行业、企业的现代管理理念,形成学校和企业共同育人、治学、创新、发展的新理念。加速原有教学管理模式向二级教学管理模式的转变。加强行业、企业和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专家的介入力度,实现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多元化、企业化、现代化。只有政府、行业、企业、高职教育研究机构与学校五方联动,才能加速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的订单人才培养才能满足企业的
需求。
第三,二级学院要增强自主意识和创新意识,从封闭的、被动的教学管理状态向主动和开放式的教学管理状态转变,树立自主管理、自我发展、自主创新等理念。二级学院处于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前沿,了解学生和教师的实际需要,了解劳动力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能够迅速调整专业设置和改革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促进高职院校订单人才培养健康发展的永久驱动力。
第四,重内涵,求创新,用先进的、开放的管理理念引领教学改革。实现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从管理向经营转变,实现学校管理文化与企业管理文化的融合,使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充分体现灵活性、开放性、适应性。
2.依托自身优势和特色,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教学管理机制
第一,高职院校要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建立与订单式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教学管理机制,包括校企订单合作长效机制、订单合作企业调研论证机制、人才培养质量监控机制、订单教育教学工作激励机制等。
第二,要从管理上加强对特色专业、新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的规划、统筹、指导、监控和激励。
第三,教务处出台订单人才培养教学管理制度和管理工作流程等相关文件,明确划分学校(学院)和二级学院(各系)两级教学管理机构关于订单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责权,二级学院或各系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订单人才培养教学管理实施细则。 第四,二级学院或各系要设立订单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其主要职责是了解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对外拓展订单教育的合作单位,与行业、企业建立长期的、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加强与签约企业的沟通和交流,建立深层次的、多方面的合作伙伴关系;对内负责发现和解决订单教育实施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如合作企业管理者参与订单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修改和审核的整个过程,订单人才培养所需要的教学条件,教学计划的调整、实训和顶岗实习的安排,教师的引进、聘用、培训和管理等。二级学院或各系的订单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服从学校一级的教学指导委员会领导,教务处负责制定目标、统筹协调、监控评估、宏观调控工作。
3.适应就业市场变化的需要,实行灵活的、多样化的学制
高职院校要根据订单培养形式、订单人才类型、行业特色和专业方向的不同“量身定制”适应行业、企业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就必须实行多种学制,制定具体的学分制管理实施方案。以一种学制为主、多种学制并存的局面将是现阶段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我国有一些高职院校实行了学制改革。在教学实践中,根据专业对应的行业、企业特征,变静态学制为动态学制,根据不同专业特点组织教学,每所学校的不同专业形成不同的假期制度,适应了校企合作育人的需求。发达国家高职教育多种学制并存的经验为我们在高职高专教育方面也提供了借鉴。实行双元制的德国,每一类职业学校都不是一种学制,同一专业的学制有2年、3年、3年半的。新西兰的高职高专教育学制也是1年、2年、3年、5年不等,教学安排有全日制、半日制、部分时间制。
4.突破传统教学管理制度的藩篱,创建校企合作的教学管理制度
高职院校应根据专业对应的行业、企业特征组织订单教育教学,以服务订单人才培养、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以满足企业需求、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和创建校企合作的、开放型的教学管理制度。以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为例,学校与企业建立长期的、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创建校企合作的教学管理制度,推行全年不间断顶岗实习机制。学校与企业共同做好顶岗实习计划和具体的实施方案,一般将订单班学生分成两个实习组,分别安排在第五学期和第六学期去企业参加不间断顶岗实习。企业为实习生提供免费住宿,对学生实行企业化管理,学校给予实习生生活补助。聘用企业工程师进行现场教学和实训指导。解决了因实习点过于分散难以管理和指导,以及师资不够、实习经费不足等问题。校内实训引入铁路企业生产管理规章、制度与管理办法和企业生产作业流程,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管理制度,按照企业生产管理要求组织实训,有效提高了实践教学质量。现有的订单教育形式分为全订单(即一入学就订单)和半订单(入学一到二年后开始订单)。以半订单人才培养与传统教学管理制度的冲突最为常见。在新的订单班组建后,学校必须根据企业的需求,为订单班学生制定新的教学计划和调整相关专业原教学计划,在教学工作安排的时间上,半订单人才培养会存在滞后于学校的日常教学运行、学校的专任教师不能胜任企业要求开设的部分专业课程的教学等问题。
教学管理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必须尽快实现从高度集权的教学管理模式向二级教学管理模式的转变,实现从封闭式、静态的教学管理向开放式、动态的教学管理转变,实现从单一的学制向多样化的学制转变,实现从传统的教学管理制度向校企合作的教学管理制度转变。
(作者单位: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