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贫困学生问题的解决与和谐校园的构建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gg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大学生中出现一个特殊的群体——贫困学生,他们面临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关系到他们今后的成才和发展,也严重影响了和谐校园的构建。为此,我们必须高度关注和解决贫困学生问题,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努力打造温馨、舒适、愉快、稳定的校园环境,促进和谐校园的构建。
  [关键词]贫困生 资助 和谐校园
  [作者简介]赵政一(1966- ),男,四川宜宾人,宜宾学院党委学生工作部,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四川宜宾644007)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18-0171-02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并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事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的战略性任务提到了全党全社会面前。高校作为弘扬先进文化,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是引领社会发展与文明的重要基地,理应担负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任。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高校更快更好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要。
  
  一、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意义
  
  和谐校园主要是指校园内部各种要素处于协调、有序、良性互动的状态,主要表现为校园组织结构要素的和谐、教育环境的和谐、教师间人际关系和谐、学生间人际关系和谐、师生关系和谐以及自我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和谐等等。和谐校园是学校结构、质量、效益、规模和速度等要素的和谐发展,是校园人际关系的和谐。构建和谐校园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1.构建和谐校园有利于高校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关心人、尊重人,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就是建立广大公民身心愉悦的物质和精神环境。高等教育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生为本”,学生是主体;就是一切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关心他们、爱护他们、尊重他们,满足他们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促进他们身心愉悦、健康成长。构建和谐校园就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内在需要,它贯穿在高等教育的方方面面。
  2.构建和谐校园有利于优化高校的软件建设。新时期高校办学理念的价值取向是追求个人、知识、社会的和谐发展。一所高校的发展应该是软硬件的共同提升,尤其是在软件方面,软件方面的实力体现着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构建大学和谐校园,营造高品位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这个氛围中去思考和感悟,净化灵魂、升华人格、完善自我,它也使高校在其对内、对外等各方面都能够得到高度发展,这也正是学校软件实力的一种充分体现。
  3.构建和谐校园有利于增强高校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高校生命力和学校改革发展的动力源泉,是教育事业协调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条件。这就要求我们尊重和保护好广大教师的创新能力,承认、尊重和爱护学生的个性差异,使学校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和切实保证。构建和谐校园,就是要使一切有利于学校事业进步的创新精神得到尊重、创新活动得到支持、创新才能得到发挥、创新成果得到肯定,不断增强校园创新能力。
  4.构建和谐校园有利于促进高校的安定团结。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进程中,稳定压倒一切。和谐校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校园秩序井然、安定团结,学校的管理、教学和科研秩序都呈现出一种持续的、连贯的、平稳的运行态势。在校园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每个人都能够从中获得人身和财产的安全与保障,实现校园结构稳定、关系融洽,广大师生员工才能够心气平和、兢兢业业地干事业、求知识、促发展。
  
  二、贫困生问题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影响因素
  
  随着20世纪90年代后期高校收费制度改革以来,特别是学分制的实行,大学生自费上学给学生家庭带来了越来越大的经济压力,形成了大学生的一个特殊群体——贫困学生。从目前来看,贫困生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1.学习问题。家庭经济困难带给不少贫困生在教育和文化上的贫困,相当一部分贫困生在缺乏基本的学习、生活条件和身心严重受损的情况下,学业上感到困难和吃力,他们或者因四处奔波打工而学习时间不能保障,或者因身心压力和生活困顿而学习时精神不能集中,由此学业受损而影响其长远发展。尤其值得引起注意的是,有一部分贫困生因家庭经济的过度拮据、生活的困苦无助以及心理上的焦虑抑郁,而对未来迷茫悲观,感到前途无望,由此进一步引发了他们对社会及当前改革的态度看法、社会适应等一系列问题。
  2.生活问题。调研表明,贫困生绝大多数基本生活难以保障,其生活状况远远低于学校所在地的最低生活水平。吃饭穿衣问题都甚为严重,一天只吃两顿饭或饥一顿饱一顿的现象在贫困生中很普遍。贫困生的生活常常被描述为“五个馒头过一天,一星期买一次菜,军训服装穿四年”,身体健康受到严重损害。但是,也有少数贫困生不顾自身的经济实力,出现攀比消费、负债高消费现象,如有的贫困生到处借钱、寅吃卯粮、挖东墙补西墙等。
  3.心理健康问题。高校贫困学生因为家庭经济的困难,常常出现自卑、孤僻和自我封闭的心理倾向,也由此产生一些特殊的行为表现:有的刻苦攻读,以优异的学习成绩补偿因生活的贫困带来的心理上的自卑;有的在盲目的攀比中产生无助感,恨自己出生在贫困家庭或父母无能,心理上产生不平衡;有的悲观厌世,消极沉沦,甚至仇视社会、学校和他人,极端地对待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根据教育部最新的统计数据,大学生中有16%~25.4%的同学存在心理障碍。因心理疾病不能正常学习和生活而休学、退学的学生人数逐年上升,已达到休学总人数的37.9%,退学总人数的64.4%。因人格错位、心理变态而发生的大学生犯罪、伤人案件占案件总数的30%。以2004年马加爵案为例的多起学生自杀和恶性伤人事件表明,大学生心理问题尤为突出,已成为影响和高校谐和校园构建稳定的主要因素。
  4.人际关系问题。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彼此间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一种心理上和社会上的联系。大学生人际关系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心理成分构成。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是高等院校中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大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过程中结成的一种人际关系,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意义。高校贫困生由于平时经济上的窘迫,日常生活费用的拮据,致使他们思想负担较重,总有一种自卑感。在平时的同学交往和日常经济活动中非常拘束,心理上往往有一种无形的压力,他们在人际交往方面往往采取冷淡、回避的态度和行为,虽然生活在集体之中,仍然感受到孤独、不安,精神忧郁、心情烦躁、无心学习。
  5.就业问题。高校贫困毕业生大多来自穷乡僻壤或城镇低保家庭,没有可恃的经济基础;没有可依靠的“人脉”,只能靠自身奋斗;面对不菲的就业成本,背负着个人的夙愿、家庭的寄托,承受着巨大的身心压力。另外,与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比较,贫困生就业时在签约时间上滞后,签约率偏低,在择业岗位上偏差,就业问题日益凸显。
  
  三、关注和解决贫困生问题,努力构建和谐校园
  
  1.完善扶贫助学机制,切实解决困难。认真做好扶贫助学工作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方面。自1987年以来,党和政府一直致力于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资助困难学生的政策体系。目前已初步建立起一种以“奖、贷、助、补、减”为主要内容的多种方式助学体系。各高校也依据自身条件相应地逐渐构建了“奖、贷、助、补、减”等助学体系。从1999年开始实行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可以说是这一助学体系中的最亮点。而且,为保证刚考入大学的贫困家庭学生能够顺利入学,从2000年开始,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规定各高校都必须建立“绿色通道”制度,即对被录取入学的经济困难的新生,一律先办理入学手续,然后再根据核实后的情况,分别采取不同的资助措施,确保每一位新生都能够顺利入学。另外,教育部还要求各高校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狠抓落实,把保证新录取的贫困家庭学生顺利入学、保证在校的贫困家庭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作为教育系统认真学习、贯彻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一项主要工作来抓。同时,社会各界也以多种方式资助贫困学生。应该充分肯定的是,目前我国高校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扶贫助学机制,取得了很大成效,使广大贫困学生真正得到切实的帮助和关怀,感受到学校和社会的温暖,使我们的校园变得更加和谐温馨,并以此促进学校各项事业的持续发展。
其他文献
本文以中国较成功的建筑为实例,讨论了建筑作为人类文明的载体、文化的体现,不仅要具备功能属性,还要具备审美属性的必要性。并论证了处理好建筑物与周围环境,建筑物外观与建
[摘 要] 一所学校要赢得社会的信任,获得家长的认可,就必须要有过硬的教学质量。只有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学校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从而实现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因此,每一所学校都应把教学质量视为学校的“生命线”,视为学校安身立命的“根本”,视为生存和发展的“资本”。  [关键词] 提升;教学质量;有效策略  一、让教师乐教——提升质量的前提  乐教,即乐于教书,喜欢教书。
工程概况:新密至商丘铁路扩能改建项目是基于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按照《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河南省“煤电运一体化”发展规划的要求而
热电厂电力消耗占据了总能源近1/10,而电力消耗又主要是分布在机械动力消耗、照明消耗以及电力传输时的电力损耗。针对这种情况,从变压器的有功损耗、运输线路的能源消耗、电
[摘要]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快速发展,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网络英语教学已经逐渐被广泛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中,相应的高职院校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他们开始更多地充当管理者,帮助和指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制订个性化的学习计划。  [关键词]高职英语 网络教学模式 自主学习  [作者简介]蔡莺(1973- ),女,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外语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法。(天津 300384)  [中图分类号]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高校体育教育课程改革中对教师的要求,以及教师培训工作的具体方式,希望能为我国高校体育教育课程改革提供借鉴和帮助,以促进体育教师队伍更好地适应教学工作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高校 体育改革 教师培训  [作者简介]柯昕(1973- ),男,陕西西安人,西安科技大学体育部讲师,主要从事高校体育教学与训练研究。(陕西 西安 710054)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
在高校排球课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念动教学法"的教学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念动教学法,学生在学习技术动作中反复想象所学技术的动作结构、要领、过程、边想边练,不断纠正错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