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表达了云游四方、周游世界的重要性。人们常说:“一个人的视域有多大,他的发展空间就有多大。”所以,走出国门,放眼世界是一个提升自我的过程,更是激励自我向更优方向发展的过程。以下是我和学生们访问新加坡国立大学附属数理中学后,“浅读”新加坡的一些粗浅感受。
新加坡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就是干净的生态环境。走在街上,你看到的是满眼的绿色,路两旁有整齐的草坪和品种丰富的植物,就连过街天桥的两侧也摆满了盛开的花,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在新加坡,人和自然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人们爱护自然,自然也将其最好的一面展示给人们。不得不说这样的生态景观与气候有着极大的关系,但保持得如此干净,街道上没有一个丢弃的垃圾袋,这就得归功于国民意识了。在新加坡时,我曾不只一次遇见过大片柔软舒适的草坪,却不曾见过诸如“请勿践踏草坪”之类的标语,而且也不曾见过有人不管不顾地“漫步”其上。我想其主要原因并不是政府的强制性管理,而是人们保护环境意识的体现。
■ 和谐的生态育人环境
新加坡国立大学附属数理中学,是新加坡第一所由大学开办和负责管理的中学。整个学校的设计理念是以校舍作为立体的学习工具,以此强调学校要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学生的学习不局限于教室或实验室内,要延伸到户外和自然环境当中,如“生态学习之旅”和圆周率墙壁。为了向学生传递环保责任的观念,校园也被当成现实生活中实现环保的典范。学校通过建筑模式、方位及格局,以强调气候变化的反应能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减少浪费等理念。首先,校舍的设计巧妙地利用地段的斜坡地势,将入口处设在3楼,从而使这座6层楼高的校舍看起来不高大、压抑。大型公用设施,如图书馆、食堂等都设在田径场一端的下方,以腾出宝贵的土地空间设置其他体育设施。学校还把跑道和球场建在房顶上,充分地利用了空间。
学校总体占地面积并不大,但是在有限的空间里,建立了多个生态园地,种植了不同的植物,在校园漫步的过程不亚于一次生态之旅。学校不仅重视生态的建设,还充分利用空间,体现数理高中的特点,学校的各个角落都有许多同数理有关的设计,如数学历史走廊和化学元素周期表等,以此培养学生的数理兴趣。学校的圆周率墙壁,也称π墙,是通过大堂上方的铝穿孔板的颜色排列显示圆周率的数字。π墙利用其建筑特点,在酷暑,能够提供阴凉;在雨季,可减少雨水进入大堂。另外,虽然国大附中是一个数理高中,但也十分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图书馆旁边的师生同心墙让我们感受到了深厚的人文情怀。
■ 丰富多彩的课程设置
新加坡数理高中创办于2005年,学校创立的目的是成为新加坡中学教育的“一盏明灯”,引领数理方面的教育发展。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实验、探索、超越。学校在师资力量上体现数理高中的特点,在招聘教师时尤其强调“对数学和科学有热情”。其中,有不少教师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任职或者深造,从而使得学校在各个方面与国立大学有很好的衔接,为有能力的学生继续深造提供了空间。数理高中最大的特色便是2-2-2式课程,即基础课程—提高课程—专业课程。学校的课程全部由学生自主进行选修,学生有时候可能一上午就一节课。国大附中把开拓、精进、深思、博爱作为人才素质标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科学头脑,并能为世界作出卓越贡献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学校对学生的选拔非常严格,通过入学考试、学校推荐、营地活動、面试等多种途径进行,选拔出来的学生绝大部分是新加坡各校的佼佼者。
新加坡国立大学附属数理中学的授课方式也让我记忆深刻。在国大附中,没有两个一样的教室,每一个教室都有自己的特点。这些区别体现在桌椅的摆放方式、教室的室内布置、教师的讲课方式、教室的仪器设备等各个方面。这种区别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这里的课堂气氛轻松活泼,因为一个班里人数并不多,所以学生彼此间可以自由交流,教师也鼓励大家多讨论。国大附中的课程设置也和国内有很大的区别,学生在必修数学的基础上,可以自由选择其他两门理科和一门人文课学习。教学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一位学生都希望成为最优秀的学生,所以学生在课外还要拿出大量时间来自学,以便在以后的竞争中更具优势。
在访校的几天中,我和学生还旁听并参与了国大附中的Axis实验研究课,这是国大附中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验能力而开设的课程,其核心就是训练并强化学生学习技能,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自学的热情。学校为每位学生提供了专业的学术交流平台,包括日本立命馆科学博览会,国际生物多样性与资源保护研讨会,亚洲遥感研讨会等。每位学生都有必修的校内研究课程,中一:创新发明课程;中二:为地球危机及社区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中三:研究方法论及实验室实习;中四:让学生充当“科学小老师”;高一、高二:高级研究专题作业。除此以外,学生还要参加校外的研究课程,有科学督导计划,科学研究课程,南洋理工大学研究课程,国家气象研究课程,创意艺术研究课程,人文及社会科学研究课程。
■ 随处凸显的创新元素
创新精神是此次新加坡之旅给我带来的又一大感受。新加坡很重视创新科技,知新馆是展示新加坡历史的博物馆,有意思的是,历史资料并不是枯燥的写在展板上或画在墙上的,而是创编成一个个游戏让人参与其中。
在学校的物理实验室中,放着许多学生的DIY作品,都是与物理原理有关的实验仪器。各种人性化的设计在学校随处可见,就连厕所中的冲水马桶,也是经过特殊加工的,它有一个定时系统,在人离开20秒后厕所会自动冲水,保证了环境卫生。创新、动手实践、开拓,是他们的基本思想。不仅如此,学校的灯也做成苯环的样子,小到校徽也融入了教育理念和科学元素。校徽由三个字母和符号组成,分别代表了数学、科学、卓越与激情,体现了学校发展数理学科的活力和创造力。字母和符号采用了绿色,象征着成长和培育的环境,而灰色的底色,则象征着其坚实厚重的办学基础。用一个图形将学校的理念和思想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不能不佩服设计者的独具匠心。
■ 开放、包容的民族文化
新加坡的文化开放、包容,它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移民国家。华人占全国人口的70%多,还有大量的印度人和马来人,这一点从新加坡人的相貌上便可略知一二。再来看他们的官方语言,英语、华语、印度语和马来语,这充分展示出了这四种人在新加坡占主导地位。无论是在购物中心、公共交通或是医院学校,任何的提示语或提醒牌都会由这四种语言共同组成,充分表明了新加坡政府对待这四种人的平等态度。
作为一个移民国家的政府,如何更为公平地对待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一定是新加坡政府所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之一,即不能让某一民族感觉到被排斥。新加坡在这方面做的还是十分出色的,在节日上充分体现了对各民族的一视同仁。由于民族构成比较复杂,又有大量的移民涌入新加坡,使得新加坡成为了东西方文化的汇融地,所以假期的安排也是很有讲究的。他们会像西方人那样过圣诞节,也会像我们一样过中国新年,也有专门的马莱文化和印度文化的法定节日。任何一个人来到新加坡总能找到一种属于自己的文化,不会被这个城市拒之门外。新加坡文化的包容性还体现在它的饮食文化,街上随处可见各色的餐馆,几乎世界上所有的风味在新加坡都可以找得到。有人说“新加坡没有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其实这恰恰是新加坡饮食中最独特的地方。
短短的几天中,新加坡给我和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触碰到了当地的文化、历史、科技、教育、环境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在开拓视野的同时受到了精神的洗礼。
新加坡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就是干净的生态环境。走在街上,你看到的是满眼的绿色,路两旁有整齐的草坪和品种丰富的植物,就连过街天桥的两侧也摆满了盛开的花,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在新加坡,人和自然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人们爱护自然,自然也将其最好的一面展示给人们。不得不说这样的生态景观与气候有着极大的关系,但保持得如此干净,街道上没有一个丢弃的垃圾袋,这就得归功于国民意识了。在新加坡时,我曾不只一次遇见过大片柔软舒适的草坪,却不曾见过诸如“请勿践踏草坪”之类的标语,而且也不曾见过有人不管不顾地“漫步”其上。我想其主要原因并不是政府的强制性管理,而是人们保护环境意识的体现。
■ 和谐的生态育人环境
新加坡国立大学附属数理中学,是新加坡第一所由大学开办和负责管理的中学。整个学校的设计理念是以校舍作为立体的学习工具,以此强调学校要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学生的学习不局限于教室或实验室内,要延伸到户外和自然环境当中,如“生态学习之旅”和圆周率墙壁。为了向学生传递环保责任的观念,校园也被当成现实生活中实现环保的典范。学校通过建筑模式、方位及格局,以强调气候变化的反应能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减少浪费等理念。首先,校舍的设计巧妙地利用地段的斜坡地势,将入口处设在3楼,从而使这座6层楼高的校舍看起来不高大、压抑。大型公用设施,如图书馆、食堂等都设在田径场一端的下方,以腾出宝贵的土地空间设置其他体育设施。学校还把跑道和球场建在房顶上,充分地利用了空间。
学校总体占地面积并不大,但是在有限的空间里,建立了多个生态园地,种植了不同的植物,在校园漫步的过程不亚于一次生态之旅。学校不仅重视生态的建设,还充分利用空间,体现数理高中的特点,学校的各个角落都有许多同数理有关的设计,如数学历史走廊和化学元素周期表等,以此培养学生的数理兴趣。学校的圆周率墙壁,也称π墙,是通过大堂上方的铝穿孔板的颜色排列显示圆周率的数字。π墙利用其建筑特点,在酷暑,能够提供阴凉;在雨季,可减少雨水进入大堂。另外,虽然国大附中是一个数理高中,但也十分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图书馆旁边的师生同心墙让我们感受到了深厚的人文情怀。
■ 丰富多彩的课程设置
新加坡数理高中创办于2005年,学校创立的目的是成为新加坡中学教育的“一盏明灯”,引领数理方面的教育发展。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实验、探索、超越。学校在师资力量上体现数理高中的特点,在招聘教师时尤其强调“对数学和科学有热情”。其中,有不少教师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任职或者深造,从而使得学校在各个方面与国立大学有很好的衔接,为有能力的学生继续深造提供了空间。数理高中最大的特色便是2-2-2式课程,即基础课程—提高课程—专业课程。学校的课程全部由学生自主进行选修,学生有时候可能一上午就一节课。国大附中把开拓、精进、深思、博爱作为人才素质标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科学头脑,并能为世界作出卓越贡献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学校对学生的选拔非常严格,通过入学考试、学校推荐、营地活動、面试等多种途径进行,选拔出来的学生绝大部分是新加坡各校的佼佼者。
新加坡国立大学附属数理中学的授课方式也让我记忆深刻。在国大附中,没有两个一样的教室,每一个教室都有自己的特点。这些区别体现在桌椅的摆放方式、教室的室内布置、教师的讲课方式、教室的仪器设备等各个方面。这种区别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这里的课堂气氛轻松活泼,因为一个班里人数并不多,所以学生彼此间可以自由交流,教师也鼓励大家多讨论。国大附中的课程设置也和国内有很大的区别,学生在必修数学的基础上,可以自由选择其他两门理科和一门人文课学习。教学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一位学生都希望成为最优秀的学生,所以学生在课外还要拿出大量时间来自学,以便在以后的竞争中更具优势。
在访校的几天中,我和学生还旁听并参与了国大附中的Axis实验研究课,这是国大附中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验能力而开设的课程,其核心就是训练并强化学生学习技能,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自学的热情。学校为每位学生提供了专业的学术交流平台,包括日本立命馆科学博览会,国际生物多样性与资源保护研讨会,亚洲遥感研讨会等。每位学生都有必修的校内研究课程,中一:创新发明课程;中二:为地球危机及社区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中三:研究方法论及实验室实习;中四:让学生充当“科学小老师”;高一、高二:高级研究专题作业。除此以外,学生还要参加校外的研究课程,有科学督导计划,科学研究课程,南洋理工大学研究课程,国家气象研究课程,创意艺术研究课程,人文及社会科学研究课程。
■ 随处凸显的创新元素
创新精神是此次新加坡之旅给我带来的又一大感受。新加坡很重视创新科技,知新馆是展示新加坡历史的博物馆,有意思的是,历史资料并不是枯燥的写在展板上或画在墙上的,而是创编成一个个游戏让人参与其中。
在学校的物理实验室中,放着许多学生的DIY作品,都是与物理原理有关的实验仪器。各种人性化的设计在学校随处可见,就连厕所中的冲水马桶,也是经过特殊加工的,它有一个定时系统,在人离开20秒后厕所会自动冲水,保证了环境卫生。创新、动手实践、开拓,是他们的基本思想。不仅如此,学校的灯也做成苯环的样子,小到校徽也融入了教育理念和科学元素。校徽由三个字母和符号组成,分别代表了数学、科学、卓越与激情,体现了学校发展数理学科的活力和创造力。字母和符号采用了绿色,象征着成长和培育的环境,而灰色的底色,则象征着其坚实厚重的办学基础。用一个图形将学校的理念和思想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不能不佩服设计者的独具匠心。
■ 开放、包容的民族文化
新加坡的文化开放、包容,它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移民国家。华人占全国人口的70%多,还有大量的印度人和马来人,这一点从新加坡人的相貌上便可略知一二。再来看他们的官方语言,英语、华语、印度语和马来语,这充分展示出了这四种人在新加坡占主导地位。无论是在购物中心、公共交通或是医院学校,任何的提示语或提醒牌都会由这四种语言共同组成,充分表明了新加坡政府对待这四种人的平等态度。
作为一个移民国家的政府,如何更为公平地对待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一定是新加坡政府所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之一,即不能让某一民族感觉到被排斥。新加坡在这方面做的还是十分出色的,在节日上充分体现了对各民族的一视同仁。由于民族构成比较复杂,又有大量的移民涌入新加坡,使得新加坡成为了东西方文化的汇融地,所以假期的安排也是很有讲究的。他们会像西方人那样过圣诞节,也会像我们一样过中国新年,也有专门的马莱文化和印度文化的法定节日。任何一个人来到新加坡总能找到一种属于自己的文化,不会被这个城市拒之门外。新加坡文化的包容性还体现在它的饮食文化,街上随处可见各色的餐馆,几乎世界上所有的风味在新加坡都可以找得到。有人说“新加坡没有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其实这恰恰是新加坡饮食中最独特的地方。
短短的几天中,新加坡给我和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触碰到了当地的文化、历史、科技、教育、环境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在开拓视野的同时受到了精神的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