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上山的时候,天已经黑了。友人推荐台湾南投竹山镇上的小旅舍,而那天落脚住宿的地方,正好是在海拔800公尺高的山上,有着台湾中部最美的民宿之称。刚下过雨,天空没有星星,山谷灯火微隐,倒是眼前的院子,吸引了我的注意。很难想象,在这云雾环绕的山林里,竟藏着这么一幢占地八九百坪的百年古宅修复而成的民宿。连来自加拿大的环保音乐家马修·连恩(Matthew Carl Lien),也收录其环境的声音,佐以古老的客家歌谣,录制一张与民宿同名之专辑,并获得了台湾金曲奖的肯定。
“难道他也和我同为客家人吗?”我开始对这个民宿的主人感兴趣了,开始读起了一个关于他以“文创”再造家乡小镇生命力的故事。在院子的静夜里。
民宿的主人何培均,现年33岁,可以说是一个年轻的小伙子。19岁那年,他在自家附近山上探险的时候,发现一栋规模非常大的三合院,一栋百年老屋,就这样在山上任其荒芜,任其杂草丛生,任其被荒废。当下他很感慨,相较于国外的城市与乡镇的发展,对于旧有事物的保存与珍惜的用心,但反观自己居住的城乡,总是向外学习了很多西式建筑,却不懂得应该珍视自己的文化肌理。
大学毕业,他放弃了就读研究所的机会,一直等到26岁当兵退伍后,不顾大多数家人与亲友的反对,毅然决然投入了修复古宅保存文化的理想,进入一段梦想的追寻与实践的历程。
短短的六七年间,修复的古宅现已成为知名的民宿景点,吸引了很多人的到访与驻足。但,他在自我实践的过程中,却把经营层面延伸到小区,以小区营造的概念,把所在乡土的发光发热的故事,整理、集结、串联起来,并注入文化创意元素,藉以重现家乡之美,让小镇变得更有活力,并引进更多资源协助当地的小区、乡镇建立一种永续发展的文创模式,试图增强小区经济力的体质与创新,开启了“小镇文创”温柔而强劲的复兴,让文创从基层的小区生活中,真正地以市场机制运作起来。
2
不过,对于文化创意产业如何与小区经济力发挥共振效应,这点,颇令人好奇。因为,在台湾,常有些人批评:“文化创意产业,或有文化、或有创意,但是,却没有产业”。而问何培均是如何做到产业化的? 他说得简白,“我的文创方式,就是想办法和地方的生活产业,产生连结。”他一边做小区营造,一边了解这个小区,透过互助的方式,以“协力设计+在地生产+协力销售”方程式,让小区的经济活络起来。不过,缘于他并非设计本科出身,为了可以让更多的集体设计、公共对话的创意因子进来与加入小镇的发展平台,于是,他推行“以工换宿”,此乃以专长交换住宿的计划。
这个计划,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年轻人与各行各业人士,利用自身的专长,以文化的保存为起点,结合现代的元素,一起协助提升小镇的文创产业价值,也解决小区人口和产业外移的问题,让乡野成为美好生活的实践空间。而对于参与“以工换宿”计划的成员来说,等于开启了另一扇窗,未来,他们或许会带着这些经验与体悟,走进自己的小区,探访生活周遭成长的轨迹与经验,并演化另一个地方文创复兴的动人故事。
我尤其喜欢何培均对于“在地生产”的坚持,与对事物的想象力。正如同,他可以将一个山上的废墟,变成一幢美丽的民宿,也就是我今夜的落脚处。而令人惊喜的是,我发现他的母亲和我同是苗栗客家人,也因此,民宿里提供的晚餐,是用台湾花布包裹着当地水里蛇窑的陶土饭盒,拌着客家酱笋和乡土家常菜的简单好滋味。不仅如此,还观察到用心传扬当地的竹工艺、百年老店的米麸和米香之伴手礼等,连结小区的力量,带动了当地旅游观光产业。
简言之,此即:一手护旧、一手拥新,用小实验,玩出大事业。更令人注目者,在于善用年轻人创意的点子与专业技能,发展乡镇生活经济的分享协力平台,提供了小镇百年老店转型的专业服务,注入新的创意元素,打造品牌新活力与新市场。另一方面,也同时提供在小镇里坚持努力、创新与实践理想的好店,有更多专业上的资源与信息整合,让这些好店,在创业初期,不会因为资源的贫乏陷入孤军奋战的状态下,而选择退场。
在面对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冲击下,他也相信社会的正面价值是可以在大家的努力下共同被创造的。因此,在小镇里设立一个学堂,并将其发展成为一个知识落地乡镇的平台,鼓励各地的年轻人投入精实创业(Lean Startup)的行列,用行动力站出来,鼓舞所有勇敢逐(筑)梦的人。
从一间民宿到一个小区,再到一个乡镇的发展,原来朴实的乡野风景与生活的原貌,就是当地小区最丰富的资源,也是小区经济力的发展原动力所在,而这一切必须先从喜欢自己的故乡开始﹗我相信,全世界一定有很多像这样的年轻人,让年轻人一起有机会实现他们的梦想,永远会激起我们澎湃的热血,只要我们愿意持续努力朝理想前进,改变的涟漪,一定会连动起来。且让我们接受来自于民间的热情,学习来自于草根的互助力量,而美好的公民社会正可以从此出发。
上山的时候,天已经黑了。友人推荐台湾南投竹山镇上的小旅舍,而那天落脚住宿的地方,正好是在海拔800公尺高的山上,有着台湾中部最美的民宿之称。刚下过雨,天空没有星星,山谷灯火微隐,倒是眼前的院子,吸引了我的注意。很难想象,在这云雾环绕的山林里,竟藏着这么一幢占地八九百坪的百年古宅修复而成的民宿。连来自加拿大的环保音乐家马修·连恩(Matthew Carl Lien),也收录其环境的声音,佐以古老的客家歌谣,录制一张与民宿同名之专辑,并获得了台湾金曲奖的肯定。
“难道他也和我同为客家人吗?”我开始对这个民宿的主人感兴趣了,开始读起了一个关于他以“文创”再造家乡小镇生命力的故事。在院子的静夜里。
民宿的主人何培均,现年33岁,可以说是一个年轻的小伙子。19岁那年,他在自家附近山上探险的时候,发现一栋规模非常大的三合院,一栋百年老屋,就这样在山上任其荒芜,任其杂草丛生,任其被荒废。当下他很感慨,相较于国外的城市与乡镇的发展,对于旧有事物的保存与珍惜的用心,但反观自己居住的城乡,总是向外学习了很多西式建筑,却不懂得应该珍视自己的文化肌理。
大学毕业,他放弃了就读研究所的机会,一直等到26岁当兵退伍后,不顾大多数家人与亲友的反对,毅然决然投入了修复古宅保存文化的理想,进入一段梦想的追寻与实践的历程。
短短的六七年间,修复的古宅现已成为知名的民宿景点,吸引了很多人的到访与驻足。但,他在自我实践的过程中,却把经营层面延伸到小区,以小区营造的概念,把所在乡土的发光发热的故事,整理、集结、串联起来,并注入文化创意元素,藉以重现家乡之美,让小镇变得更有活力,并引进更多资源协助当地的小区、乡镇建立一种永续发展的文创模式,试图增强小区经济力的体质与创新,开启了“小镇文创”温柔而强劲的复兴,让文创从基层的小区生活中,真正地以市场机制运作起来。
2
不过,对于文化创意产业如何与小区经济力发挥共振效应,这点,颇令人好奇。因为,在台湾,常有些人批评:“文化创意产业,或有文化、或有创意,但是,却没有产业”。而问何培均是如何做到产业化的? 他说得简白,“我的文创方式,就是想办法和地方的生活产业,产生连结。”他一边做小区营造,一边了解这个小区,透过互助的方式,以“协力设计+在地生产+协力销售”方程式,让小区的经济活络起来。不过,缘于他并非设计本科出身,为了可以让更多的集体设计、公共对话的创意因子进来与加入小镇的发展平台,于是,他推行“以工换宿”,此乃以专长交换住宿的计划。
这个计划,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年轻人与各行各业人士,利用自身的专长,以文化的保存为起点,结合现代的元素,一起协助提升小镇的文创产业价值,也解决小区人口和产业外移的问题,让乡野成为美好生活的实践空间。而对于参与“以工换宿”计划的成员来说,等于开启了另一扇窗,未来,他们或许会带着这些经验与体悟,走进自己的小区,探访生活周遭成长的轨迹与经验,并演化另一个地方文创复兴的动人故事。
我尤其喜欢何培均对于“在地生产”的坚持,与对事物的想象力。正如同,他可以将一个山上的废墟,变成一幢美丽的民宿,也就是我今夜的落脚处。而令人惊喜的是,我发现他的母亲和我同是苗栗客家人,也因此,民宿里提供的晚餐,是用台湾花布包裹着当地水里蛇窑的陶土饭盒,拌着客家酱笋和乡土家常菜的简单好滋味。不仅如此,还观察到用心传扬当地的竹工艺、百年老店的米麸和米香之伴手礼等,连结小区的力量,带动了当地旅游观光产业。
简言之,此即:一手护旧、一手拥新,用小实验,玩出大事业。更令人注目者,在于善用年轻人创意的点子与专业技能,发展乡镇生活经济的分享协力平台,提供了小镇百年老店转型的专业服务,注入新的创意元素,打造品牌新活力与新市场。另一方面,也同时提供在小镇里坚持努力、创新与实践理想的好店,有更多专业上的资源与信息整合,让这些好店,在创业初期,不会因为资源的贫乏陷入孤军奋战的状态下,而选择退场。
在面对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冲击下,他也相信社会的正面价值是可以在大家的努力下共同被创造的。因此,在小镇里设立一个学堂,并将其发展成为一个知识落地乡镇的平台,鼓励各地的年轻人投入精实创业(Lean Startup)的行列,用行动力站出来,鼓舞所有勇敢逐(筑)梦的人。
从一间民宿到一个小区,再到一个乡镇的发展,原来朴实的乡野风景与生活的原貌,就是当地小区最丰富的资源,也是小区经济力的发展原动力所在,而这一切必须先从喜欢自己的故乡开始﹗我相信,全世界一定有很多像这样的年轻人,让年轻人一起有机会实现他们的梦想,永远会激起我们澎湃的热血,只要我们愿意持续努力朝理想前进,改变的涟漪,一定会连动起来。且让我们接受来自于民间的热情,学习来自于草根的互助力量,而美好的公民社会正可以从此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