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情复苏,小镇的文创产业

来源 :中国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ni4123190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上山的时候,天已经黑了。友人推荐台湾南投竹山镇上的小旅舍,而那天落脚住宿的地方,正好是在海拔800公尺高的山上,有着台湾中部最美的民宿之称。刚下过雨,天空没有星星,山谷灯火微隐,倒是眼前的院子,吸引了我的注意。很难想象,在这云雾环绕的山林里,竟藏着这么一幢占地八九百坪的百年古宅修复而成的民宿。连来自加拿大的环保音乐家马修·连恩(Matthew Carl Lien),也收录其环境的声音,佐以古老的客家歌谣,录制一张与民宿同名之专辑,并获得了台湾金曲奖的肯定。
  “难道他也和我同为客家人吗?”我开始对这个民宿的主人感兴趣了,开始读起了一个关于他以“文创”再造家乡小镇生命力的故事。在院子的静夜里。
  民宿的主人何培均,现年33岁,可以说是一个年轻的小伙子。19岁那年,他在自家附近山上探险的时候,发现一栋规模非常大的三合院,一栋百年老屋,就这样在山上任其荒芜,任其杂草丛生,任其被荒废。当下他很感慨,相较于国外的城市与乡镇的发展,对于旧有事物的保存与珍惜的用心,但反观自己居住的城乡,总是向外学习了很多西式建筑,却不懂得应该珍视自己的文化肌理。
  大学毕业,他放弃了就读研究所的机会,一直等到26岁当兵退伍后,不顾大多数家人与亲友的反对,毅然决然投入了修复古宅保存文化的理想,进入一段梦想的追寻与实践的历程。
  短短的六七年间,修复的古宅现已成为知名的民宿景点,吸引了很多人的到访与驻足。但,他在自我实践的过程中,却把经营层面延伸到小区,以小区营造的概念,把所在乡土的发光发热的故事,整理、集结、串联起来,并注入文化创意元素,藉以重现家乡之美,让小镇变得更有活力,并引进更多资源协助当地的小区、乡镇建立一种永续发展的文创模式,试图增强小区经济力的体质与创新,开启了“小镇文创”温柔而强劲的复兴,让文创从基层的小区生活中,真正地以市场机制运作起来。
  2
  不过,对于文化创意产业如何与小区经济力发挥共振效应,这点,颇令人好奇。因为,在台湾,常有些人批评:“文化创意产业,或有文化、或有创意,但是,却没有产业”。而问何培均是如何做到产业化的? 他说得简白,“我的文创方式,就是想办法和地方的生活产业,产生连结。”他一边做小区营造,一边了解这个小区,透过互助的方式,以“协力设计+在地生产+协力销售”方程式,让小区的经济活络起来。不过,缘于他并非设计本科出身,为了可以让更多的集体设计、公共对话的创意因子进来与加入小镇的发展平台,于是,他推行“以工换宿”,此乃以专长交换住宿的计划。
  这个计划,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年轻人与各行各业人士,利用自身的专长,以文化的保存为起点,结合现代的元素,一起协助提升小镇的文创产业价值,也解决小区人口和产业外移的问题,让乡野成为美好生活的实践空间。而对于参与“以工换宿”计划的成员来说,等于开启了另一扇窗,未来,他们或许会带着这些经验与体悟,走进自己的小区,探访生活周遭成长的轨迹与经验,并演化另一个地方文创复兴的动人故事。
  我尤其喜欢何培均对于“在地生产”的坚持,与对事物的想象力。正如同,他可以将一个山上的废墟,变成一幢美丽的民宿,也就是我今夜的落脚处。而令人惊喜的是,我发现他的母亲和我同是苗栗客家人,也因此,民宿里提供的晚餐,是用台湾花布包裹着当地水里蛇窑的陶土饭盒,拌着客家酱笋和乡土家常菜的简单好滋味。不仅如此,还观察到用心传扬当地的竹工艺、百年老店的米麸和米香之伴手礼等,连结小区的力量,带动了当地旅游观光产业。
  简言之,此即:一手护旧、一手拥新,用小实验,玩出大事业。更令人注目者,在于善用年轻人创意的点子与专业技能,发展乡镇生活经济的分享协力平台,提供了小镇百年老店转型的专业服务,注入新的创意元素,打造品牌新活力与新市场。另一方面,也同时提供在小镇里坚持努力、创新与实践理想的好店,有更多专业上的资源与信息整合,让这些好店,在创业初期,不会因为资源的贫乏陷入孤军奋战的状态下,而选择退场。
  在面对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冲击下,他也相信社会的正面价值是可以在大家的努力下共同被创造的。因此,在小镇里设立一个学堂,并将其发展成为一个知识落地乡镇的平台,鼓励各地的年轻人投入精实创业(Lean Startup)的行列,用行动力站出来,鼓舞所有勇敢逐(筑)梦的人。
  从一间民宿到一个小区,再到一个乡镇的发展,原来朴实的乡野风景与生活的原貌,就是当地小区最丰富的资源,也是小区经济力的发展原动力所在,而这一切必须先从喜欢自己的故乡开始﹗我相信,全世界一定有很多像这样的年轻人,让年轻人一起有机会实现他们的梦想,永远会激起我们澎湃的热血,只要我们愿意持续努力朝理想前进,改变的涟漪,一定会连动起来。且让我们接受来自于民间的热情,学习来自于草根的互助力量,而美好的公民社会正可以从此出发。
其他文献
卢星宇清楚,“给父亲当秘书、执掌全球华商未来领袖俱乐部的经历”让她获得了他人难以得到的资源,同时,她也在父亲的安排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2010年,父亲让我独立工作,筹备中非希望工程,帮助非洲失学儿童,我正式将‘职业慈善家’作为终身职业。”  “再不出名就老了!”这句话对于卢星宇来说是本命年里抹不去的烙印。  2011年8月16日,卢星宇一如既往地打开电脑、看微博,却发现铺天盖地的评论扑面而
期刊
“中国经济到今天,必须改变传统‘三高一低’发展模式!”  “什么是绿色经济?”“标准为何?”“搞绿色经济是否一定赔钱?”  11月的北京,几百名企业家聚在一起,围绕这些绿色话题激烈争吵。他们在国内首次集体发声:倡议更多企业家加盟绿色经济对话,共同缔结绿色契约,以推动中国经济转型。这一次,他们不是在遥远的哥本哈根,却比两年前的《中国企业界哥本哈根宣言》走得更远。  北京。入冬以来一个阴冷、萧瑟的下午
期刊
我们现今谈论微博,就像谈论一个再平常不过的东西。然而就在一年前,我们还在为微博欢呼,憧憬着这项社交媒体的前景。尽管我们深知它在中国情境下的限度,但这不妨碍建立幻想。  究竟发生了什么,使得微博的社会功效在降低?这里有一个需要大数据支撑的判断:背离了本性的微博是走不远的。显而易见的是,微博重塑社会形态的作用没有想象中那么强大。  话说微博的终结,并不是说它不重要,不存在了,而是说它是一种需要其他机制
期刊
以物易物一直是老广州的传统。店里一位年长的客人告诉我们,一二十年前,每天早上四五点,天刚刚亮的时候,荔湾区的老广州们都会把家里的闲置物品摆出来,换东西的人打着手电交换,当时叫做“天光会”。后来许多市民嫌吵提意见,“天光会”渐渐就消失了……直到城市里再出现“交换商店”。  广州育蕾小区位于广州体育西路,是一座典型的传统社区,向南连接黄埔大道西,向北贯穿天河路,靠着广州新城区最繁荣的天河城。这个二三十
期刊
在国内,人们越来越多听到公平贸易这个词,公平贸易认证的产品也在更多的地方出现,但公平贸易究竟是什么?是虚无的概念,还是务实的行动?  简单来说,公平贸易是付出合理的报酬,通过非援助的方法,帮助被边缘化的生产者,同时也使世界上千万的贫穷家庭,有尊严地改善他们的生活。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开始有人身体力行从事公平贸易。上世纪60年代末,公平贸易被联合国和多家国际非营利组织所推崇,但直到80年代末,
期刊
古训云“水至清则无鱼”,这究竟是歪理还是正理?世界是模糊的,但总有人看得清。不过如何平衡、如何取舍却不是那么容易。对掠夺与贪婪说“不”,不是那么容易,但当一个人的生命走到尽头时,他可能会认为说“不”是正确的。  你认为自己是一个好人。你为你的良心感到骄傲,对自己购买、消费的东西历历在目。然而,你每天起床、穿衣、吃完早点后却去一家你认为是在伤害他人和这个地球的公司上班。  对我们许许多多的人来说,这
期刊
“我想,通过表演表达公益可以很快乐,很摇滚,对现有体制和社会带有改造性。我们需要公益具有摇滚精神。摇滚具有颠覆性和破坏性。公益跟摇滚的结合可以打破人们内心坚冰。社会很多问题,冷漠、怀疑、不信任、犹豫不决,我们就用摇滚颠覆这些东西。”  2012年10月28日晚,广州雕塑公园TU凸酒吧。每个周末,这里是广州独立音乐的演出重点,然而,这一天,舞台的主角是两个大学教授。  朱健刚,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
期刊
这些前沿科学以及科学伦理方面的主题,由艺术家和科学家在现场与那些八九岁的孩子和他们的家长娓娓展开,而孩子们就坐在那两张沙发上。这样的交流,孩子对科学会有什么样的距离感?  虽然早已不再期望实现小时候的“科学家梦”,我仍希望女儿能体验到世界的奇妙并爱上探索世界。应试教育毕竟为我们这一代留下一个无法弥补的缺失,过去接受过的科学教育,大多遵从同一套模式,用同一种写法的教材,仅仅各式各样的老师给过我不同的
期刊
“你知道不,XXX今天被拖拉机送到泉水地医院去了。”母亲对父亲说。每次听到“泉水地”三个字,我就心里打颤——七八岁的我知道,那个人是活不长了。泉水地,几乎就像一个咒语,我始终害怕大人们说起这三个字——我更愿意看着他们在连队的小卫生室里抽烟,说闲话。  泉水地,是新疆石河子农八师146团场下属的一个集镇。新疆的冬天严寒而漫长,从10月到来年3月,在地里滚爬了一年的人终于闲了,除了守着炉子看中央电视台
期刊
为了对抗单一致病菌,我们服用抗生素,最后导致消化道所有细菌无一幸免;为了防治农作物的少数害虫,我们使田野间绝大部分的昆虫近乎绝种;为了保护豢养的羊群,滥杀各地的狼;我们还为了“消毒减菌”奋力清理公共场所。这些都是努力与人类赖以生存的源泉“划清界限”的愚蠢做法。  北美的叉角羚奔跑速度可达每小时100公里,在它们生存的区域没有任何天敌,但跑得太快消耗精力过多,就会英年早逝。为何叉角羚还要跑这么快?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