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立足美术学科的学生核心素养,设计“诗意书签”综合活动课,引导学生跨界学习,让他们在真参与、真体验、真行动中快乐成长。具体路径有:跨入语文学科,洞悉诗意与创意交融之趣;跨入科学学科,体验视觉与触觉交错之奇;跨入劳动与技术学科,悟得形象与造型相融之巧。
关键词:“玩美童年”跨界学习学科融合
在小学美术起步教学阶段,课堂教学中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不可少,但不能等同于素养和能力的培养。如果能将相关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有机融入“玩美童年”综合课程,就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与能力。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美术学科的学生核心素养界定为:图像识读、文化理解、美术表现、审美态度以及创新能力。“玩美童年”綜合课程的实施主张将学科融合作为一种新的课程结构方式,以教师自主建构为根基,以模块化为课程核心,加强学科教育系列课程的整合,为中小学教师的培养提供可行路径,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更多可能。
笔者尝试跨学科融合,结合“玩美童年综合活动课程”设计了以美术学科为主导的“诗意书签”综合实践课,引导学生跨界学习,充分利用身边的学习资源,运用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实践模式,从“想发现”到“善发现”,从“尝试创新”到“乐于创新”,在真参与、真体验、真行动中快乐成长。这一实践课的开展助力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造型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提升。
一、跨入语文学科,洞悉诗意与创意交融之趣
我国的古诗词经典不仅饱含文学的雅韵,更展现了一幅幅人与自然相依的融合画卷。诗画融合,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特点。“诗者,志之所之也”,画则“文之极也”,两者融为一体,互相辉映,互相生发,既丰富了画面的内容,又拓展了作品的意境,给人以更多的审美享受。基于此,笔者带着学生走进大自然,寻找与大自然相关的古诗词,发现古诗词所蕴含的画面,洞悉诗意与创意交融的乐趣。
“诗意书签”主题活动伊始,笔者带领学生在校园里找寻春天,并通过自己的观察,联系自己的已有认知,回顾与春天相关的古诗词。活动过程中,可以将与春天相关的事物带回课堂,供大家深度讨论。活动结束回教室交流,大多数学生捡拾回了自己心仪的落叶,并有学生当即诵读一首小诗:“绿叶为大树而生。春天的时候,叶子嫩绿;夏天的时候,叶子肥美;秋叶变黄;冬日飘零——回归大树地下的根。”这是来自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金波的《做一片美的叶子》。这首小诗一下子激起了所有学生对叶子的畅想。此时,笔者鼓励学生针对自己手中不同颜色、不同形状、不同生长状态的叶子谈谈感想。一听要谈自己手中的叶子,学生个个兴致高昂,有的将自己想象成一片美的叶子,寄情于春夏秋冬;有的道出叶子所感受到的阳光雨露、风吹日晒以及对人类的陪伴;有的用剪纸的形式表现叶子内部的造型,并用自己的想象和创意,编创叶子的故事……
带着这些富有诗情画意的畅想,笔者建议学生运用传统书法的题词落款形式,在自己的树叶上题写一首自己喜爱的小诗。在情感正浓的时候题诗,是学生正想要做的事。兴之所至,他们纷纷在树叶上“挥毫泼墨”,写下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等古典名句,还有像“枫叶年年那样红,今年更比去年浓”“秋风扫叶落尘归,不与世俗有牵连”等现当代经典诗文,甚至有学生诗兴大发,写下了“秋天的叶子像卡片,枫哥哥送给云姐姐”“风中的树叶,奔跑的脚丫”等倾吐自己诗意的作品。最后,师生一起行动,在每片叶子的边缘开了一个小孔,然后用红色的丝带系上环扣。此时,千姿百态的神奇树叶转眼就变成了一张张富有诗意的创意书签。
之后,我们又进行了作品展示,让学生讲述自己叶子的故事、诵读自己写下的小诗,介绍自己或小组合作的作品,阐述其独特的创意。创意书签的制作,让学生对树叶的外形有了直观多元的了解,使他们绘画和修剪的知识点得以完善,有效提升了造型能力。而在异形书签上书写诗句,对学生艺术构图能力的夯实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跨入科学学科,体验视觉与触觉交错之奇
观察本身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认知活动,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在儿童学习活动的各个领域都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著名生理学家巴普洛夫十分重视观察能力的养成,他一直把“观察、观察、再观察”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并教导学生:“不会观察,你就永远当不了科学家!”艺术创作更要建立在细致、深入观察的基础上,以能更为深刻地了解自己所能看到的事物。美术学科与科学学科融合,能够有效促成学生观察能力的发展,使之在视觉与触觉的亲身体验中,洞悉事物的独特美。
在“诗意书签”主题活动中,通过对叶子的初步了解,学生都能认识到:叶子不像木材那样实用,不像繁花那样美艳,看似只是静静地发芽、生长、枯萎、飘落,实际上却具备强大功能,如“树叶是制造大树养分的主要器官”“树叶能为我们挡风遮阳”“树叶可以释放氧气”“在古代,树叶还可以作为食物,用来填饱肚子”“树叶除了为我们带来新鲜的空气,还能美化环境”……在此基础上,笔者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自己手中的树叶,让他们从叶子的外形、颜色、边缘等角度细细地观察,看正面,再看反面。学生静静地观察,先是发现正面的绿色较多,反面的色彩较淡;后来又发现每片树叶的叶脉都有细细的纹理,叶脉中有丰富的导管,叶片表面还有一些气孔……随着认知的丰富和深入,学生的观察角度和观察内容也越来越多元,生发了诸多表达,如“银杏树的树叶像一把把小扇子,有的是金黄色,有的是鹅黄色,还有的绿中透着黄”“枫树的叶子像小手掌,火红火红的,叶片边上有些小刺”“梧桐叶的全身金黄金黄的,边缘还有一些绿色,既像一把金黄的扇子,又像一个大大的手掌”……
进行过视觉观察体验后,笔者又让学生摸摸树叶,把触觉的真实感受表达出来,学生纷纷表示:桃树的叶片正面光滑、反面粗糙;枫树的叶片边缘感觉刺刺的;桂花树叶片的叶脉部分微微地凸起;梧桐树的叶片反面还有些软软的茸毛…… 有了视觉和触觉的感知体验,学生也自信起来,认为自己能够创作出有生命力的作品,于是在画树叶、剪树叶阶段他们就更细致、更深入了。
三、跨入劳动与技术学科,悟得形象与造型相融之巧
随着时代的发展,儿童的劳动技能相对于知识技能来说有些滞后,美术课上,很多学生不善于使用剪刀,也就无法得心应手地让手中的美术材料化身为自己想要的奇特造型。将美术学科同劳动与技术学科融合,能让学生对美术工具的使用更娴熟,对新技能的认知更深入,能让事物形象与艺术造型的融合更巧妙、更具创意。
在“诗意书签”主题活动中,当学生对树叶的认知和创作再上新台阶后,笔者又将劳动与技术学科中的剪纸技艺融入教学。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剪纸算得上是一门新技能,但其实在我国汉、唐时期,剪纸就已经被用来作装饰了,是中国传统民间装饰艺术的一种。作为一种充满民族意识和人情味的文化现象,剪纸艺术的历史渊源、思想内涵、美学价值等,都能让人从中领悟到大美与真趣。剪纸原本主要记录人民的劳动场面和丰收情景,在千百年的历史演变中,它却又以镂空之美吸引着现代人,其实用性与审美性的完美结合,与美术创作注重实用和审美的需求不谋而合。对于小学生来说,剪纸的镂空技法细致而繁复,但适当运用对折、线线相连等技法,则可以让他们轻松地掌握这门新技能。
教学中,我利用学生最常见的桂花树叶作为主线,让学生近距离地观察、零距离地触摸,感受叶子的外形特点,然后运用自己学习的对折剪纸方法,剪出叶子的外形。学生第一次剪出树叶简洁单一的外形后,我组织他们再次观察树叶,从细节入手,剪出其细化的外形特征,让叶片特有的细微弧度得以凸显。
之后,我们又进行观察,关注到了樹叶边缘的锯齿、茸毛等外形特征,对剪纸作品进行了完善,实现了自我构建。剪纸过程中,学生还采用了内部镂空剪法,剪出了叶子的内部图案,表现出了剪纸特有的线线相连的艺术特点,展现出了剪纸艺术的特有魅力,为传承与发扬中华传统技艺打下了良好基础。而且,学生操作时的静心、耐心,充分体现了艺术创作所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态度。结合劳动与技术学科中学生应具备的剪刀使用能力,学生的美术造型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
当然,学科融合不是简单的跨学科教育,更不是不同学科知识的随意拼凑和混搭,而是基于一定的教育理念和发展诉求,有着特别的规定和要求。正如上述教学,无论各学科进行了怎样的融合,美术学科的教学都是主导,是认知的对象和目标,其他学科是得力的方法和手段,为拓展学生的美术学习资源、提升美术认知能力提供了助力。
跨界融合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的身体与灵魂动了起来,在善听会说、勤于思考、长于动手、乐于展示中静心感受学习之趣,美美地享受属于自己的“玩美童年”。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重点资助课题“‘发现语文’跨界融合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J-a/2018/07)、2018年江苏省中小学课程建设项目·小学特色文化建设项目“‘玩美童年’综合活动课程”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于海滨,朱成科.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理性构建[J].辽宁教育研究,2006(4).
[2] 闫静莉.剪纸的造型语言与意象文化对当代设计的启示[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
[3] 赵军,陆启威. 学科融合不是简单的跨学科教育——学科融合教育的实践和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2016(31).热点透视
关键词:“玩美童年”跨界学习学科融合
在小学美术起步教学阶段,课堂教学中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不可少,但不能等同于素养和能力的培养。如果能将相关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有机融入“玩美童年”综合课程,就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与能力。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美术学科的学生核心素养界定为:图像识读、文化理解、美术表现、审美态度以及创新能力。“玩美童年”綜合课程的实施主张将学科融合作为一种新的课程结构方式,以教师自主建构为根基,以模块化为课程核心,加强学科教育系列课程的整合,为中小学教师的培养提供可行路径,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更多可能。
笔者尝试跨学科融合,结合“玩美童年综合活动课程”设计了以美术学科为主导的“诗意书签”综合实践课,引导学生跨界学习,充分利用身边的学习资源,运用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实践模式,从“想发现”到“善发现”,从“尝试创新”到“乐于创新”,在真参与、真体验、真行动中快乐成长。这一实践课的开展助力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造型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提升。
一、跨入语文学科,洞悉诗意与创意交融之趣
我国的古诗词经典不仅饱含文学的雅韵,更展现了一幅幅人与自然相依的融合画卷。诗画融合,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特点。“诗者,志之所之也”,画则“文之极也”,两者融为一体,互相辉映,互相生发,既丰富了画面的内容,又拓展了作品的意境,给人以更多的审美享受。基于此,笔者带着学生走进大自然,寻找与大自然相关的古诗词,发现古诗词所蕴含的画面,洞悉诗意与创意交融的乐趣。
“诗意书签”主题活动伊始,笔者带领学生在校园里找寻春天,并通过自己的观察,联系自己的已有认知,回顾与春天相关的古诗词。活动过程中,可以将与春天相关的事物带回课堂,供大家深度讨论。活动结束回教室交流,大多数学生捡拾回了自己心仪的落叶,并有学生当即诵读一首小诗:“绿叶为大树而生。春天的时候,叶子嫩绿;夏天的时候,叶子肥美;秋叶变黄;冬日飘零——回归大树地下的根。”这是来自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金波的《做一片美的叶子》。这首小诗一下子激起了所有学生对叶子的畅想。此时,笔者鼓励学生针对自己手中不同颜色、不同形状、不同生长状态的叶子谈谈感想。一听要谈自己手中的叶子,学生个个兴致高昂,有的将自己想象成一片美的叶子,寄情于春夏秋冬;有的道出叶子所感受到的阳光雨露、风吹日晒以及对人类的陪伴;有的用剪纸的形式表现叶子内部的造型,并用自己的想象和创意,编创叶子的故事……
带着这些富有诗情画意的畅想,笔者建议学生运用传统书法的题词落款形式,在自己的树叶上题写一首自己喜爱的小诗。在情感正浓的时候题诗,是学生正想要做的事。兴之所至,他们纷纷在树叶上“挥毫泼墨”,写下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等古典名句,还有像“枫叶年年那样红,今年更比去年浓”“秋风扫叶落尘归,不与世俗有牵连”等现当代经典诗文,甚至有学生诗兴大发,写下了“秋天的叶子像卡片,枫哥哥送给云姐姐”“风中的树叶,奔跑的脚丫”等倾吐自己诗意的作品。最后,师生一起行动,在每片叶子的边缘开了一个小孔,然后用红色的丝带系上环扣。此时,千姿百态的神奇树叶转眼就变成了一张张富有诗意的创意书签。
之后,我们又进行了作品展示,让学生讲述自己叶子的故事、诵读自己写下的小诗,介绍自己或小组合作的作品,阐述其独特的创意。创意书签的制作,让学生对树叶的外形有了直观多元的了解,使他们绘画和修剪的知识点得以完善,有效提升了造型能力。而在异形书签上书写诗句,对学生艺术构图能力的夯实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跨入科学学科,体验视觉与触觉交错之奇
观察本身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认知活动,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在儿童学习活动的各个领域都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著名生理学家巴普洛夫十分重视观察能力的养成,他一直把“观察、观察、再观察”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并教导学生:“不会观察,你就永远当不了科学家!”艺术创作更要建立在细致、深入观察的基础上,以能更为深刻地了解自己所能看到的事物。美术学科与科学学科融合,能够有效促成学生观察能力的发展,使之在视觉与触觉的亲身体验中,洞悉事物的独特美。
在“诗意书签”主题活动中,通过对叶子的初步了解,学生都能认识到:叶子不像木材那样实用,不像繁花那样美艳,看似只是静静地发芽、生长、枯萎、飘落,实际上却具备强大功能,如“树叶是制造大树养分的主要器官”“树叶能为我们挡风遮阳”“树叶可以释放氧气”“在古代,树叶还可以作为食物,用来填饱肚子”“树叶除了为我们带来新鲜的空气,还能美化环境”……在此基础上,笔者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自己手中的树叶,让他们从叶子的外形、颜色、边缘等角度细细地观察,看正面,再看反面。学生静静地观察,先是发现正面的绿色较多,反面的色彩较淡;后来又发现每片树叶的叶脉都有细细的纹理,叶脉中有丰富的导管,叶片表面还有一些气孔……随着认知的丰富和深入,学生的观察角度和观察内容也越来越多元,生发了诸多表达,如“银杏树的树叶像一把把小扇子,有的是金黄色,有的是鹅黄色,还有的绿中透着黄”“枫树的叶子像小手掌,火红火红的,叶片边上有些小刺”“梧桐叶的全身金黄金黄的,边缘还有一些绿色,既像一把金黄的扇子,又像一个大大的手掌”……
进行过视觉观察体验后,笔者又让学生摸摸树叶,把触觉的真实感受表达出来,学生纷纷表示:桃树的叶片正面光滑、反面粗糙;枫树的叶片边缘感觉刺刺的;桂花树叶片的叶脉部分微微地凸起;梧桐树的叶片反面还有些软软的茸毛…… 有了视觉和触觉的感知体验,学生也自信起来,认为自己能够创作出有生命力的作品,于是在画树叶、剪树叶阶段他们就更细致、更深入了。
三、跨入劳动与技术学科,悟得形象与造型相融之巧
随着时代的发展,儿童的劳动技能相对于知识技能来说有些滞后,美术课上,很多学生不善于使用剪刀,也就无法得心应手地让手中的美术材料化身为自己想要的奇特造型。将美术学科同劳动与技术学科融合,能让学生对美术工具的使用更娴熟,对新技能的认知更深入,能让事物形象与艺术造型的融合更巧妙、更具创意。
在“诗意书签”主题活动中,当学生对树叶的认知和创作再上新台阶后,笔者又将劳动与技术学科中的剪纸技艺融入教学。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剪纸算得上是一门新技能,但其实在我国汉、唐时期,剪纸就已经被用来作装饰了,是中国传统民间装饰艺术的一种。作为一种充满民族意识和人情味的文化现象,剪纸艺术的历史渊源、思想内涵、美学价值等,都能让人从中领悟到大美与真趣。剪纸原本主要记录人民的劳动场面和丰收情景,在千百年的历史演变中,它却又以镂空之美吸引着现代人,其实用性与审美性的完美结合,与美术创作注重实用和审美的需求不谋而合。对于小学生来说,剪纸的镂空技法细致而繁复,但适当运用对折、线线相连等技法,则可以让他们轻松地掌握这门新技能。
教学中,我利用学生最常见的桂花树叶作为主线,让学生近距离地观察、零距离地触摸,感受叶子的外形特点,然后运用自己学习的对折剪纸方法,剪出叶子的外形。学生第一次剪出树叶简洁单一的外形后,我组织他们再次观察树叶,从细节入手,剪出其细化的外形特征,让叶片特有的细微弧度得以凸显。
之后,我们又进行观察,关注到了樹叶边缘的锯齿、茸毛等外形特征,对剪纸作品进行了完善,实现了自我构建。剪纸过程中,学生还采用了内部镂空剪法,剪出了叶子的内部图案,表现出了剪纸特有的线线相连的艺术特点,展现出了剪纸艺术的特有魅力,为传承与发扬中华传统技艺打下了良好基础。而且,学生操作时的静心、耐心,充分体现了艺术创作所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态度。结合劳动与技术学科中学生应具备的剪刀使用能力,学生的美术造型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
当然,学科融合不是简单的跨学科教育,更不是不同学科知识的随意拼凑和混搭,而是基于一定的教育理念和发展诉求,有着特别的规定和要求。正如上述教学,无论各学科进行了怎样的融合,美术学科的教学都是主导,是认知的对象和目标,其他学科是得力的方法和手段,为拓展学生的美术学习资源、提升美术认知能力提供了助力。
跨界融合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的身体与灵魂动了起来,在善听会说、勤于思考、长于动手、乐于展示中静心感受学习之趣,美美地享受属于自己的“玩美童年”。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重点资助课题“‘发现语文’跨界融合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J-a/2018/07)、2018年江苏省中小学课程建设项目·小学特色文化建设项目“‘玩美童年’综合活动课程”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于海滨,朱成科.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理性构建[J].辽宁教育研究,2006(4).
[2] 闫静莉.剪纸的造型语言与意象文化对当代设计的启示[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
[3] 赵军,陆启威. 学科融合不是简单的跨学科教育——学科融合教育的实践和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2016(31).热点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