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澳門地少人多,所以澳門的房屋土地是寸金尺土的。承建商為加大樓宇實用的面積,會用盡每寸每尺的土地。在葡國殖民時代官員對城市規劃不作為,亦沒有想過要為澳門未來的城市規劃負責任。久而久之,澳門的樓宇佈局不僅毫無秩序,而且雜亂無章,有的區分更是名副其實的石屎森林。
“屏風”街景 無處不在
澳門半島各區隨處可見一些舊式五層高唐樓,偶爾一幢半幢超高層樓宇立於旁側,這些樓宇與樓宇間的佈局,都是一致的——多幢樓宇連體在一起,像一堵城牆或一道屏風,守衛在所在街道兩旁的路邊。而且,街道兩邊對望的樓與樓之間的距離只是相隔數米,能夠清晰地直視別人家中的情況,嚴重侵犯了個人的隱私。之所以有這種佈局出現,是因為過去城規法的缺位,承建商抱著謀取最大利潤的心態,把樓宇與樓宇之間該存在的空隙都用盡,形成了一個又一個的樓宇毗連節次的“屏風”街景。
在南灣區澳督府旁邊,德華大廈至到灣景樓,都是樓樓相扣,沒有間斷地形成一道人工城牆。其對面又有在早幾年才落成的湖景豪庭和一些商業大樓。在相對兩邊大樓的配合下,便形成了一個盆地的模樣。面對著何鴻燊博士大馬路和南灣湖景大馬路24小時車輛不斷的進出,各種廢氣不斷地積累。
現在建築樓宇的趨勢,都是近沿海的地方興建。如:黑沙環新區東方明珠的海名居﹑寰宇天下﹑海天居等的高樓豪宅幾乎連成一體,破壞了整區的空氣流動性。此外,河邊新街的凱泉灣﹑筷子基的海攀天等,形成外圍都是高樓大廈,而內陸是矮小的樓群的佈局。
於板樟堂街﹑罅些喇提督馬路﹑十月一號前地﹑何鴻燊博士大馬路﹑三層樓斜巷﹑氹仔重慶街﹑氹仔花園街﹑貨倉街等,街道路口都是佈局得甚為奇怪,樓宇竟是興建在馬路的前方盡頭和後方盡頭,剛好各有一座龐然大物的大樓或建築物佔據著,既不合城規要求,也毫無通風條件可言。反觀在內地或外國的,便很少有這種佈局,多數都是井字型的街道, 長長的街道就是通風口,一望也不到街的盡頭的。
熱島效應 市民承受
眾所周知,澳門是全球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外,同時汽車的密度也是最高(每千米的路上就有600多架汽車)。而屏風樓宇的存在,便形成了一道大牆壁和人工盆地,使車輛的廢氣和噪音無法順暢排出城市外面,如果這個趨勢繼續下去,承受熱島效應的惡果,必然是居住在周邊的市民。
一些像黑沙環區和新馬路區的高層屏風樓的影響更為顯著,除了把雜音和噪音的聲量增大外,更嚴重阻礙自然風的進出,削弱了內陸地區的空氣流動性,亦影響了該區市民的生活環境﹑景觀﹑空氣質素和自然光。夏季的影響更為嚴重,除了受到汽車廢氣所帶來的影響外,還要承受冷氣機所排放出來的溫室氣體,為本來翳悶和悶熱的夏季帶來雪上加霜的效果,形成了氣溫不斷上升和廢氣不能散走的局面。久而久知,更會加劇市民患上呼吸系統的疾病和神經病的風險,影響心身健康。
有市民表示,對於這些高樓大廈的形成,也是無可厚非的,對土地的需求非常急切,沒可能因為環境的限制,而建造一些五層高的低層樓宇吧?也有市民認為,對於土地的問題,表示“沒眼睇”,原因是官商勾結,私相授受的關係,身為市民沒有力能去改變,只能被逼著接受。
舊城區城規佈局 堪關注
政府對於舊城區的城市規劃問題,彷彿早已遺忘,一提近十年,仍打回原形原地踏步走,難怪被市民責怪澳門政府官員只關注一些有利可圖的新城區,准予承建商在沿海旁興建大廈,打著望海的風景為嗜頭,只為增大樓價的利潤獲取暴利,卻全然罔顧舊區居民的環境和健康利益。
對於舊城區的屏風樓宇,寄望在未來舊區重建的項目中,才有機會進行大規模的變動和改進。面對著舊城區規劃的失敗教訓﹑沿海邊建高樓的私相授受行為,政府又有沒有吸取任何教訓和進行反省?做到經一時,長一智,亦或依然抱著見過鬼依然不怕黑的態度?希望政府能正視城市規劃的問題,不要再對有利可圖的政策法則快馬加鞭心急完成,但對無益可削的民生問題卻慢條斯理一拖再拖。
“屏風”街景 無處不在
澳門半島各區隨處可見一些舊式五層高唐樓,偶爾一幢半幢超高層樓宇立於旁側,這些樓宇與樓宇間的佈局,都是一致的——多幢樓宇連體在一起,像一堵城牆或一道屏風,守衛在所在街道兩旁的路邊。而且,街道兩邊對望的樓與樓之間的距離只是相隔數米,能夠清晰地直視別人家中的情況,嚴重侵犯了個人的隱私。之所以有這種佈局出現,是因為過去城規法的缺位,承建商抱著謀取最大利潤的心態,把樓宇與樓宇之間該存在的空隙都用盡,形成了一個又一個的樓宇毗連節次的“屏風”街景。
在南灣區澳督府旁邊,德華大廈至到灣景樓,都是樓樓相扣,沒有間斷地形成一道人工城牆。其對面又有在早幾年才落成的湖景豪庭和一些商業大樓。在相對兩邊大樓的配合下,便形成了一個盆地的模樣。面對著何鴻燊博士大馬路和南灣湖景大馬路24小時車輛不斷的進出,各種廢氣不斷地積累。
現在建築樓宇的趨勢,都是近沿海的地方興建。如:黑沙環新區東方明珠的海名居﹑寰宇天下﹑海天居等的高樓豪宅幾乎連成一體,破壞了整區的空氣流動性。此外,河邊新街的凱泉灣﹑筷子基的海攀天等,形成外圍都是高樓大廈,而內陸是矮小的樓群的佈局。
於板樟堂街﹑罅些喇提督馬路﹑十月一號前地﹑何鴻燊博士大馬路﹑三層樓斜巷﹑氹仔重慶街﹑氹仔花園街﹑貨倉街等,街道路口都是佈局得甚為奇怪,樓宇竟是興建在馬路的前方盡頭和後方盡頭,剛好各有一座龐然大物的大樓或建築物佔據著,既不合城規要求,也毫無通風條件可言。反觀在內地或外國的,便很少有這種佈局,多數都是井字型的街道, 長長的街道就是通風口,一望也不到街的盡頭的。
熱島效應 市民承受
眾所周知,澳門是全球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外,同時汽車的密度也是最高(每千米的路上就有600多架汽車)。而屏風樓宇的存在,便形成了一道大牆壁和人工盆地,使車輛的廢氣和噪音無法順暢排出城市外面,如果這個趨勢繼續下去,承受熱島效應的惡果,必然是居住在周邊的市民。
一些像黑沙環區和新馬路區的高層屏風樓的影響更為顯著,除了把雜音和噪音的聲量增大外,更嚴重阻礙自然風的進出,削弱了內陸地區的空氣流動性,亦影響了該區市民的生活環境﹑景觀﹑空氣質素和自然光。夏季的影響更為嚴重,除了受到汽車廢氣所帶來的影響外,還要承受冷氣機所排放出來的溫室氣體,為本來翳悶和悶熱的夏季帶來雪上加霜的效果,形成了氣溫不斷上升和廢氣不能散走的局面。久而久知,更會加劇市民患上呼吸系統的疾病和神經病的風險,影響心身健康。
有市民表示,對於這些高樓大廈的形成,也是無可厚非的,對土地的需求非常急切,沒可能因為環境的限制,而建造一些五層高的低層樓宇吧?也有市民認為,對於土地的問題,表示“沒眼睇”,原因是官商勾結,私相授受的關係,身為市民沒有力能去改變,只能被逼著接受。
舊城區城規佈局 堪關注
政府對於舊城區的城市規劃問題,彷彿早已遺忘,一提近十年,仍打回原形原地踏步走,難怪被市民責怪澳門政府官員只關注一些有利可圖的新城區,准予承建商在沿海旁興建大廈,打著望海的風景為嗜頭,只為增大樓價的利潤獲取暴利,卻全然罔顧舊區居民的環境和健康利益。
對於舊城區的屏風樓宇,寄望在未來舊區重建的項目中,才有機會進行大規模的變動和改進。面對著舊城區規劃的失敗教訓﹑沿海邊建高樓的私相授受行為,政府又有沒有吸取任何教訓和進行反省?做到經一時,長一智,亦或依然抱著見過鬼依然不怕黑的態度?希望政府能正視城市規劃的問題,不要再對有利可圖的政策法則快馬加鞭心急完成,但對無益可削的民生問題卻慢條斯理一拖再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