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法兼治”理念下高校法治教育探究

来源 :陕西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m_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德法兼治”理念是在对高校法治教育的反思中,形成的推动高校法治教育发展的新理念,既有利于准确把握法治教育的基本目标,契合“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亦是践行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遵循,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需要。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抓手,以道德品质教育为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加强思政课教师思想道德素养和法治素养建设,重视“德法并举”的校园文化建设。
  [关键词]德法兼治 法治教育 法治思維 法治信仰
  大学时期是人生成长的重要时期,也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法治思维是否形成、法治信仰是否树立不仅关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而且关乎法治国家、法治社会、法治政府的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法治保驾护航,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保证,因而必须重视高校法治教育工作。
  当前高校法治教育的现状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各高校法治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大学生的法治意识不断增强。但近年来,马加爵案、云南大学杀人碎尸案、药家鑫案、复旦投毒案等大学生恶性杀人事件频发,令人发指。一些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要么凭借本能或生活经验解决问题,要么忍气吞声,其所反映出来的是部分大学生绝不是不懂法,而是缺乏法治思维和法治理念,这也折射出现阶段高校法治教育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与全面依法治同的目标尚有一定的差距。
  1.对法治教育基本目标存在认识上的偏差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已明确指出高等教育阶段法治教育的基本目标,即学生应基本掌握公民常用法律知识,基本具备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自身权利、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1]。但在教育中,有的教师把法治教育与法制教育、法治理念教育相等同,对法治教育基本目标存在认识上的偏差。
  2.法治教育内容抽象,教育方式难以满足学生需求
  非法学专业学生的法治教育主要是通过《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开展,受课程学时的限制,法治教育内容仅有十几个学时而已,而在这仅有的课时内让教师把这些问题讲透、讲精有相当的难度。一些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常常仅对相关知识进行简单地罗列、归纳,宽泛、抽象、空洞的内容让学生觉得“太专业”、听不懂,更谈不上体会法治精神,树立法治理念了。
  在教育方式上,法治教育大部分是“说教”灌输式,教师通过说教,教导学生如何遵纪守法,而大学生已经具备独立意识、善于思考的能力,说教的灌输式教育,难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同时由于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难以有效地调动其学习兴趣,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3.承担法治教育任务的教师缺乏法学知识背景
  法治教育的承担者主要是思政课专、兼职教师,部分教师不具有法学知识背景,自己一知半解,教学中照本宣科,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无法准确、深刻地阐释法治知识,有效地折射出法治思维。
  “德法兼治”理念指导高校法治教育的必要性
  在当前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如何增强高校法治教育的实效性,对高校和思政课教师都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以“德法兼治”理念指导高校法治教育有其现实意义。
  1.有助于准确把握法治教育的基本目标
  “德法兼治”理念强调德治思想和法治思想的有机融合,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就是要将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紧密融合,相互渗透。所以法治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具备基本法治素养的公民,即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形成法治思维、具备践行法治的能力。法制教育和法治理念教育有所不同,法制教育强调“义务本位”,着重于培养学生“守法”意识,而法治教育强调“权利本位”,着重于培育学生的“权利”意识;法治理念教育重点是培育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形成“法律至上”的理念,而法治教育不仅包含法治理念教育,还强调在法治理念指引下的践行[2]。
  2.契合“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标,这一思想是对教育本性的回归和正本清源,将德育置于教育的灵魂、统率地位,强调德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的突出地位。
  将“德法兼治”理念运用于高校法治教育,既纠正了长期以来高校重智育轻德育的偏颇做法,亦纠正了人们对德育教育和法治教育狭隘、偏颇的认识。法治教育通常被认为是德育教育的内容,而德育教育又被等同于道德教育,因而常常被轻视甚至忽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法治教育具有独立地位。思想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并重,相互融合、渗透,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合格人才。
  3.践行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遵循
  法治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在党的十五大被明确提出,其公正、平等、高效、便捷、稳定的特性已经为历史和现实所证明,但如同经济运行领域有市场失灵一样,社会治理领域同样也有“法律失灵”。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持依法治同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法治和德治共同发挥作用。
  “德法兼治”理念指导高校法治教育,遵循道德与法律,德治与法治之间的相互关系,既重视培育学生的道德素养,亦重视法治素养,摒弁从重道德教育轻法治教育的极端走向重视法治教育轻道德教育另一个极端,有助于推进全面依法治国。
  4.有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报告从同家、社会及个人三个层面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围、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期公民道德规范建设的总要求。大学生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作为引领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法治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题中之意。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教育,必然有助于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德法兼治”理念下高校法治教育的创新发展
  1.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抓手
  大学生法治教育不仅是培育其形成法治思维,树立法治理念,最终是要为国家和人民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3]只有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增强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才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地走中同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砥砺前行。而只有落实全面依法治国,才能为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保驾护航。因此,在法治教育中要突出理想信念教育。
  2.以道德品质教育为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
  法律的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道德的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约束。道德与法律作为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基本手段,二者相辅相成。[4]法治教育以道德品质教育作为基础,把法律的约束力量、底线意识与道德教育的感化力量、提升精神紧密结合,[5]既重视道德品质对学生的教化作用,亦重视法治对学生行为的规范作用,以学生道德品质的培育滋养其法治精神的形成,并以法治理念、法治思维、法治原则规范其外在行为,引导其崇德向善,形成优秀的道德品格。
  法治教育要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大学生明确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方面的具体规范,以及对待国家、社会和个人的价值规定,理解法治的道德底蕴,促使其内化为大学生的精神追求,对提高大学生参与国家社会事务,明确社会责任意识和历史使命感,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铸造法治品格等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6]同时,以法治精神和法律规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良法善治传导正确的价值导向,促进大学生尊崇公序良俗,树立规则意识、诚信观念、契约精神,实现法治的育人功能。[7]
  3.加强思政课教师思想道德素养和法治素养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有针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8]的高要求、高标准,为新时代建设高素质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指明了方向。“德法兼治”理念下,就是要着力加强思政课教师思想道德素养和法治素养建设。
  首先,有理想信念、政治强是新时代加强思政课教师建设的首要要求。要引导大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承担法治教育的教师首先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其次,建设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是“育人”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理論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9]思政课教师师德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育人”的质量,所以必须建设一支人格正素质高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再次,思政课教师具备一定的法治素养是法治教育的内在要求。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有坚定的法治信仰,还必须具备较深厚的法律专业功底,才能从“说教”灌输式的教育转向“说理”教育。
  最后,学校不仅要从思想上重视加强思政课教师思想道德素养和法治素养建设,而且应有制度上的保障。应采取各种形式、多渠道保障专、兼职思政课教师包括师德师风、法治教育等的培训、进修,引导教师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同时,思政课教师也要提高认识,重视自身道德素养、法治素养的提升,切不可“唯分数论”“唯知识论”,要深刻认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并通过不断学习,补齐自身短板。
  4.重视“德法并举”的校园文化建设
  通过校同文化建设给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认知环境,充分发挥校同文化的作用。校园文化既包括物质文化,也包含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
  第一,物质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不仅具有历史性,更具有社会性,物质建设如雕像、建筑物、标语牌等要体现道德与法律文化的底蕴。
  第二,精神文化活动要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优势以及学生社团、学工部等的作用,以舞台剧目、书法展示、演讲比赛等各种艺术形式和文艺创作宣传推进道德文明与法治文明建设。
  第三,学校应树立依法治校的理念,完善各项制度体系。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具体落实,是推进学校治理能力的必然要求。学校应将依法治校的理念贯穿在各项工作中,并制定合法合规的规章制度,使学校各项事务在法治轨道上运行,推动学校管理者、教师生、学等树立依法办事、遇事找法用法的法治思维。
  参考文献:
  [1][5][7]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EB/OL]. (2016-07-19).https://www.sohu.com/a/106510160_362054.
  [2]朱子桐,张宝轩,司文超.全面依法治国视域下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11).
  [3]习近平.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2018-9-11) .http://www.xinhuanet.com/mrdx/2018-09/11/c一137460080.htm.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6]陈艳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大学生法治信仰的培育[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
  [8][9]习近平.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EB/OL].(2019-03-18).http://www.xinhuanet.com//2019-03/18/c_1124250386.htm.
  作者单位:咸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成阳
其他文献
为了解西藏高海拔河谷气候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生产的影响,以西藏达孜引种栽培的20个紫花苜蓿品种为研究对象,分别以3茬次鲜草量产、总草产量为参考数列,以生长期内的
[摘 要]依法治校是推进高职院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以法律适度介入引导、解决高职院校突发事件是依法治校的核心诉求和重要支撑。因此,高职院校应基于育人特点与法律强制性特征的内涵关系,分析当前利用法律引导、解决突发事件时面临的困境,进而从制度设计、防治和善后机制等角度探究突发事件处置中的法律适度介入路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 突发事件 应对处置 法律适度介入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国家
[摘 要]二胡演奏与思想政治教育看似没有什么联系,但通过二胡演奏表达的情感能够将二胡演奏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联系起来,以二胡演奏的情感表达承载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让听众在感受二胡演奏的情感表达的基础上加强自身的思想政治修养。基于此,本文将对二胡演奏的情感表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运用进行简要分析,希望能够促进二胡演奏、思想政治教育等领域的联系与发展。   [关键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 乐器演奏情感表达
以三江源区高寒草甸草原、退化高寒草甸草原、退化高寒草原和人工草地4种土地利用方式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地上、地下生物量,土壤容重和土壤主要养分有机碳
[摘 要]“互联网+”成为高等教育创新与发展的核心动力,为课程改革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法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理应针对现有教学问题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实现“互联网+法学教育”的升级。基于此,文章在简要分析当前法学教学模式实际问题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互联网+”的应用价值,提出了法学教学模式的创新方式。一方面,深化了对“互联网+”教学价值的认识;另一方面,便于指导法学教
[摘 要]本文从“乡村振兴”战略、脱贫攻坚、百万扩招等国家战略和农业产业发展等方面分析了高职农业产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并从课程建设的角度剖析了《特种作物栽培》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新形势下《特种作物栽培》课程建设和改革的一些思路和措施。   [关键词]高职 农业产业 特种作物栽培 课程建设  高职《特种作物栽培》课程基本情况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农业生物技术专业是中国特色高水
[摘 要]当前,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国家对教育也愈加重视。随着2019年两会关于“高职院校百万扩招计划”的制定,财政部将会给高职院校的发展大量投入资金。高职院校除去人力资源成本支出外,必然会在院校教学设施、科研、基建等方面给予资金倾斜,以满足发展需求,但是,当前政府采购资金的科学、合理运用仍是高职院校需首要解决的难题。本文就如何提升高职院校政府采购工作规范化管理进行了探讨与阐述,以期对院校发展提供参
[摘 要]“互联网+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微课”是创新钢琴教学的重要方式,从“互联网+微课”的角度建构传统钢琴教学方式是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关键所在。基于此,文章在简要阐述微课概念与基本特征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互联网+”背景下微课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提出了微课教学方式,既能深化对微课特征与价值的认识,又能创新钢琴教学方式,提高钢琴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互联网+” 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