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形成的历史背景与学科定位

来源 :民俗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l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和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理念下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获世界各国的广泛共识,形成国际潮流,并取得巨大成绩.伴随着专业化、系统化的非遗保护工作的展开,中国学界也针对这一热点现象和相关问题开展了学术研究,研究的深入逐渐引发了对建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的思考.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兴起和发展与民间文艺学、民俗学、历史学、民族学等传统学科有着密切的学术联系,厘清其与这些学科(特别是民间文艺学、民俗学)之间的关系,对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学科归属、定位以及发展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他文献
(1)早期《老子》文本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老子》文本的变化会引起其文义和思想的变化,而分章不同,又导致人们对《老子》章段的理解不同.(2)阅读和利用《老子》文本,最好以汉简本为基础,并结合郭店本、帛书甲乙本和通行本来作出判断.通行本的讹误过多,难以再单独作为理解老子思想的文本依据.(3)引用《老子》文句或分析其章义,应当建立在“原子分章”的基础上,应当充分注意《老子》的分章和章界;是否同章,这在很大程度上预先决定了人们对于《老子》的理解.(4)以河上公本和王弼本为代表的通行本应当得到
高校领域设置非遗学科问题日渐引起关注,韩国的案例或许可供借鉴.韩国的非遗保护起步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2000年后经历转型,非遗教育从单纯的指定传承人传授教育,发展为包括技艺传承人教育、专门人才培养和社会普及教育在内的“非遗教育铁三角”,形成了传授教育和学科教育并进的双轨制模式.其中,高校学科教育不仅承担了提升传统传授教育的职能,而且致力于培养符合新时代文化传承需要的非遗专门人才.目前的学科设置上表现出跨学科融合和突出优势学科的特点,人才培养上重视实践能力和专门能力的培训,还存在学科独立性模糊和理论建设不
武侠小说作为一种非现实主义的通俗文学体裁,被称为“成年人的童话”,其叙事方式具有典型的幻想故事(童话)的特征,小说人物的行为符合故事这种语言游戏的角色功能.金庸小说的游戏设置从一开始就内在地规定了英雄成长故事的方向和结局,而《侠客行》中的角色设置、驱动设置,则限定了角色的行为必须遵循特定的游戏规则.方向和规则共同引导和制约着故事的情节发展.故事如同棋局,角色设置如同棋子,驱动设置如同走棋规则.金庸的多部武侠小说之所以每部都有新意且引人入胜,关键在于他的每一部小说,都会适度地发明一些新的武功、增加一些新的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