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历史神入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托其精心收集的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建构鲜活生动的历史图景,创设多维度的历史情境,以此神入到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力,并通过判断和推理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关键词]文化遗产;历史;神入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8)07007102
文化遗产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根据联合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文化遗产包括有形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即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历史文物、历史建筑、人类文化遗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指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大量的文化遗产为历史课堂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以此建构起一幅幅鲜活的历史图景,从而更好地开展历史神入教学。历史神入教学就是指教师力求让学生置身于历史发展的环境中去观察历史,站在历史人物的立场上去研究历史的过程。利用文化遗产资源对于开展历史神入教学具有诸多建构功能,具体表现如下。
一、多维度情境的创设功能
“神入”(Empathy)一词首先被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所提出,其本意指“同情、同感、共鸣、同理心”,该词被现代精神分析学者广泛运用。开展历史神入教学,必须让学生置身于历史发展的环境中去观察历史,而创设一种多维度历史情境成为历史神入教学的关键环节。长期以来,教师创设历史情境的手段非常落后,主要利用以文字为主体的单维度信息,中学历史教学呈现出课程资源单一、教学情境单维、教学过程单调等现象。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教师应该以各种类型的文化遗产为对象开发历史课程资源,为学生创造多维度的历史神入载体。现实中,多数历史教师对文化遗产尚存有误区,以为文化遗产仅仅就是指业已公布的屈指可数的世界文化遗产,其实各种类型的文物都属于文化遗产的范畴。根据联合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除此之外,文化遗产还包括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以及民间传说、习俗、语言、音乐、舞蹈、礼仪、庆典、烹调以及传统医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此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为教师开展历史神入教学提供了极好的课程资源,教师可以通过现代技术呈现、实物实地感知等方式,以文化遗产为载体,营造更为鲜活的历史情境,提供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知手段,建构出更加贴近历史真实的历史图景。这样的历史图景不仅具有三维的立体化效果,而且还有着丰富的时间维度,从而让学生置身于这种多维度的历史发展情境中去观察历史,通过历史想象的过程,把握历史人物的思想、情感、信仰、动机和意图等,从而实现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提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升华。
二、历史想象力的培养功能
历史神入是一种“主体进入客体之中去想象客体”的研究活动,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展开丰富的历史想象。英国历史哲学家卡尔认为:“历史学家需要一种富有想象的理解力,以透视正在其研究视野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把握其行为之后的思想状态。”由此可以看出,历史想象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与历史神入教学过程具有高度的吻合性,所以历史想象力对于历史神入教学来说是重要抓手。历史想象切忌天马行空,与文学艺术的想象不一样,英国史学家柯林伍德认为历史想象要服从以下三种规则:“(一)它的画面必须在空间和时间中定位;(二)一切历史都必须与它自己相一致;(三)最重要的是,历史学家的图画与叫作证据的某种东西处于一种特殊的关系之中,历史学的想象构造必须能为证据所证明。”由此可见,历史想象的画面必须有自己的时空定位,要与历史具有一致性且必须要有证据证明,因此坐在书斋里面仅仅依靠历史文字描述而展开的再伟大的历史想象与亲见或者亲历的文化遗产而展开的历史想象,效果是迥然不同的,因为文化遗产更多的有着自己的时空定位,更多的是历史真实的遗留,其本身常常就是一种无可辩驳的证据。只有充分接触文化遗产展开的历史想象才有了合乎历史真实和逻辑的依托,完全脱离文化遗产的历史想象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中学历史神入教学实践中,通过多种方式向学生展示文化遗产,由此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力,是学好历史的极其重要的途径。
三、批判性思维的引导功能
历史教学中的神入是一种对人事理解与諒解的能力,基于对各种历史材料做深度解读与判断的能力,在这一解读和判断的过程中,批判性思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思维方法,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对此就已经做了初步探索。什么是批判性思维方法呢?美国人查坦德认为,批判性思维主要是对相信什么和干什么做出判断,这种判断需要有分析和评价,在此基础上还要有严格的推理,这种推理具有合理的框架,且推理过程具有明确的目的性。由此可以看出,判断与推理成为批判性思维的核心要义。而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判断和推理,就必须运用到大量的历史材料。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呈现给学生的往往是一些文字性材料,这些材料通常比较枯燥,学生解读起来比较困难。教师有时候会省却神入的环节,向学生直接灌输大量的历史结论,而学生对这些结论往往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为了应付考试,他们就强迫自己把这些历史结论记住,这样通过死记硬背掌握的历史结论,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也不能够灵活应用。因此,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实地实物展示、现代技术呈现等方式全面地向学生展示文化遗产,利用这些文化遗产所创设的历史情境,对历史事件展开判断和推理。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抛出一些历史结论,然后让学生依托文化遗产所创设的多维度历史情境,对历史结论的正确与否展开判断并推理,使学生敢于对历史权威性论断展开质疑,从而大幅度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这样也有利于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内化各种历史知识,并做到学以致用。
信息技术时代为历史教师收集文化遗产资源提供了极好的契机,历史教师应该利用好这一契机,以“纵横八万里”的广阔视野收集世界上各种类型的文化遗产资源,以“上下五千年”的宏大历史文明为主线,构建起内涵丰富的历史教学资源库。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历史神入教学中,依托这些多维度的文化遗产资源,让学生插上历史想象的翅膀,去透视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判断和推理的过程,得出一些全新的历史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实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全方位提升。
(责任编辑袁妮)
[关键词]文化遗产;历史;神入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8)07007102
文化遗产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根据联合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文化遗产包括有形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即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历史文物、历史建筑、人类文化遗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指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大量的文化遗产为历史课堂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以此建构起一幅幅鲜活的历史图景,从而更好地开展历史神入教学。历史神入教学就是指教师力求让学生置身于历史发展的环境中去观察历史,站在历史人物的立场上去研究历史的过程。利用文化遗产资源对于开展历史神入教学具有诸多建构功能,具体表现如下。
一、多维度情境的创设功能
“神入”(Empathy)一词首先被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所提出,其本意指“同情、同感、共鸣、同理心”,该词被现代精神分析学者广泛运用。开展历史神入教学,必须让学生置身于历史发展的环境中去观察历史,而创设一种多维度历史情境成为历史神入教学的关键环节。长期以来,教师创设历史情境的手段非常落后,主要利用以文字为主体的单维度信息,中学历史教学呈现出课程资源单一、教学情境单维、教学过程单调等现象。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教师应该以各种类型的文化遗产为对象开发历史课程资源,为学生创造多维度的历史神入载体。现实中,多数历史教师对文化遗产尚存有误区,以为文化遗产仅仅就是指业已公布的屈指可数的世界文化遗产,其实各种类型的文物都属于文化遗产的范畴。根据联合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除此之外,文化遗产还包括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以及民间传说、习俗、语言、音乐、舞蹈、礼仪、庆典、烹调以及传统医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此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为教师开展历史神入教学提供了极好的课程资源,教师可以通过现代技术呈现、实物实地感知等方式,以文化遗产为载体,营造更为鲜活的历史情境,提供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知手段,建构出更加贴近历史真实的历史图景。这样的历史图景不仅具有三维的立体化效果,而且还有着丰富的时间维度,从而让学生置身于这种多维度的历史发展情境中去观察历史,通过历史想象的过程,把握历史人物的思想、情感、信仰、动机和意图等,从而实现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提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升华。
二、历史想象力的培养功能
历史神入是一种“主体进入客体之中去想象客体”的研究活动,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展开丰富的历史想象。英国历史哲学家卡尔认为:“历史学家需要一种富有想象的理解力,以透视正在其研究视野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把握其行为之后的思想状态。”由此可以看出,历史想象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与历史神入教学过程具有高度的吻合性,所以历史想象力对于历史神入教学来说是重要抓手。历史想象切忌天马行空,与文学艺术的想象不一样,英国史学家柯林伍德认为历史想象要服从以下三种规则:“(一)它的画面必须在空间和时间中定位;(二)一切历史都必须与它自己相一致;(三)最重要的是,历史学家的图画与叫作证据的某种东西处于一种特殊的关系之中,历史学的想象构造必须能为证据所证明。”由此可见,历史想象的画面必须有自己的时空定位,要与历史具有一致性且必须要有证据证明,因此坐在书斋里面仅仅依靠历史文字描述而展开的再伟大的历史想象与亲见或者亲历的文化遗产而展开的历史想象,效果是迥然不同的,因为文化遗产更多的有着自己的时空定位,更多的是历史真实的遗留,其本身常常就是一种无可辩驳的证据。只有充分接触文化遗产展开的历史想象才有了合乎历史真实和逻辑的依托,完全脱离文化遗产的历史想象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中学历史神入教学实践中,通过多种方式向学生展示文化遗产,由此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力,是学好历史的极其重要的途径。
三、批判性思维的引导功能
历史教学中的神入是一种对人事理解与諒解的能力,基于对各种历史材料做深度解读与判断的能力,在这一解读和判断的过程中,批判性思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思维方法,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对此就已经做了初步探索。什么是批判性思维方法呢?美国人查坦德认为,批判性思维主要是对相信什么和干什么做出判断,这种判断需要有分析和评价,在此基础上还要有严格的推理,这种推理具有合理的框架,且推理过程具有明确的目的性。由此可以看出,判断与推理成为批判性思维的核心要义。而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判断和推理,就必须运用到大量的历史材料。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呈现给学生的往往是一些文字性材料,这些材料通常比较枯燥,学生解读起来比较困难。教师有时候会省却神入的环节,向学生直接灌输大量的历史结论,而学生对这些结论往往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为了应付考试,他们就强迫自己把这些历史结论记住,这样通过死记硬背掌握的历史结论,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也不能够灵活应用。因此,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实地实物展示、现代技术呈现等方式全面地向学生展示文化遗产,利用这些文化遗产所创设的历史情境,对历史事件展开判断和推理。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抛出一些历史结论,然后让学生依托文化遗产所创设的多维度历史情境,对历史结论的正确与否展开判断并推理,使学生敢于对历史权威性论断展开质疑,从而大幅度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这样也有利于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内化各种历史知识,并做到学以致用。
信息技术时代为历史教师收集文化遗产资源提供了极好的契机,历史教师应该利用好这一契机,以“纵横八万里”的广阔视野收集世界上各种类型的文化遗产资源,以“上下五千年”的宏大历史文明为主线,构建起内涵丰富的历史教学资源库。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历史神入教学中,依托这些多维度的文化遗产资源,让学生插上历史想象的翅膀,去透视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判断和推理的过程,得出一些全新的历史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实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全方位提升。
(责任编辑袁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