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目前的小学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提问有效性缺失的现象,双向提问并没有受到充分重视。从而阻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的提高。为了更好地提高课堂中提问的有效性,进一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本文试从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建立有效地双向提问,提出一些具体的解决办法和建议。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双向提问
提问应该是双向的。课堂教学中既应该出现老师向学生发问,也应该出现学生向老师提问的现象。而在传统教学方式中,提问则成了一个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工具。教师不能只专注于自己教学提了哪些问题,而应该关注学生是否积极思考提出问题,掌握问题的主动权,真正发挥主体学习的作用,成为学习的主人。
目前的课堂教学,还存在着一些提问有效性缺失的现象:有的问点随意,缺乏目的;有的问题肤浅,缺乏思维深度;有的问法呆板,缺乏技巧;有的不考虑时机,机械发问;有的习惯于包办代替,不重视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因此,提问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优劣与成败。那么,怎样在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提问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从而避免只流于形式的低级的提问形式,建立实实在在的有效的双向提问。
一、提问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新课标中指出:“要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程度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求,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发展个性。”这是新课程中课堂提问的主导方向。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计一些难易适度的问题,对优等生生可合理“提高”,对中等生可逐步“升级”,对后进生可适当“降级”,从而使全体学生都可获取知识营养,满足其“胃口”的需要,使成绩好中差的学生都有機会参与答问。课堂教学应是全体学生共同提高的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真实情况精心设计问题,努力让学生达到理解掌握的最优化境界,这样才会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走出“误区”,建立真正的“双向提问”意识
美国的教学法专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所遵循的最高的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教师提问多,学生提问少,比例严重失调,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并处于极度的被动地位,最终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激情。以往在传统教学思想与方法的影响下,造成教师对提问产生了许多误区。其中有几个我认为比较典型:
(一)“师问,生答”
往往就会出现学生被动回答,被牵着鼻子走的结果。那么这种教学就是单向的,不能构成信息反馈,教学就不可能得到及时调整,当然自我评价也就不可能准确进行。
(二)“问题越多越好”
结果,教师的问题“满堂飞”,随意而为,让学生忙于应付提问,没有时间真正地进行思考。相反:教师应该精心备课,精心挑选,精心设计问题,做到“越精越好”,要直指文本的主题。
(三)“随时随地皆可问”
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往往会令学生莫名其妙,原因是此问题本该在前面提出,结果由于种种原因错过了良机,在后面想到时才提出,结果造成内容不连贯,学生思维顺序被打乱,教学效果自然不佳。
(四)所谓“启发”
随意的提问不仅不会使学生得到启发,相反会混淆视听。有些教师为了使课堂气氛活跃,挖空心思,想尽办法,把“主持人”的功夫也用上了,课堂倒是活跃了,学生却不可能得到很好的启发。启发的关键是要掌握时机,要适机而动,而非随意妄为。
以上种种提问误区的形成,究其原因,还是原于教师和学生的观念没有转变。事实上,提问应该是双向的。课堂中既应该出现老师向学生发问,也应该出现学生向老师提问的现象。应改变传统的听话就是好学生、教师的话就是真理的观念和做法,提倡真理面前师生平等,使学生敢于各抒己见,逐渐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应该让学生在提问中获得一种自我价值的体验,在双向交流中更有效地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三、把握时机、恰当地进行课堂提问,形成“双向交流”
实现师生双向提问的方法很多。其中有一条值得注意:就是恰当地进行课堂提问。这是最常用且很有效的。一个好的问题犹如一条纽带,会将师生间的认识和感情紧密联系起来,架起师生双向交流的桥梁。因此,教师的教学提问应以尊重学生为前提,讲求提问的态度、方法和技术,以保证师生交流讯道的畅通。教师提出的问题再有价值,再符合学生的特点,如果时机把握的不好,有时候会“事倍功半”,甚至起到反效果。那如何进行恰当的提问呢?
(一)教师的课堂提问在课前要进行预设,巧妙地设计问题,这些问题是要能促使学生进行有质量的思考的,要少而精,要直指文本的主题。
(二)把握好课堂提问这个“度”。有位教育家说得好:“要把知识的果实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位置。”这个比喻生动而准确地告诉我们: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高不可攀,也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而应该让学生跳一跳——开动大脑积极思考后获得正确的结论。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取得成果,才能感到由衷的喜悦,同时也会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在与学生思维交流中闪现火花时,应给予及时的回应,灵活调整教学,把“问”的权利更多地放给学生,使微小的火花变成巨大的影响力,从而带动其他学生一起主动地学习。
四、提问应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
教师提问后,应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要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思维,让大多数学生能及时调整思维内容和思维情绪,进行广泛、深入的思考。因为只有这样,才会出现有创见的回答,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也只有这样,才符合新课标中的要求:“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老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在此基础上还要开展扎实地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辩论、查阅、批注、练写、竞赛等等,不断给学生新鲜的刺激,激起学生不间断的、深层次的思考;让学生发现语文学习的魅力,使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一种自我价值的体验,在互动中更有效地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月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的路径探赜[J].新课程研究.2019(25).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双向提问
提问应该是双向的。课堂教学中既应该出现老师向学生发问,也应该出现学生向老师提问的现象。而在传统教学方式中,提问则成了一个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工具。教师不能只专注于自己教学提了哪些问题,而应该关注学生是否积极思考提出问题,掌握问题的主动权,真正发挥主体学习的作用,成为学习的主人。
目前的课堂教学,还存在着一些提问有效性缺失的现象:有的问点随意,缺乏目的;有的问题肤浅,缺乏思维深度;有的问法呆板,缺乏技巧;有的不考虑时机,机械发问;有的习惯于包办代替,不重视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因此,提问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优劣与成败。那么,怎样在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提问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从而避免只流于形式的低级的提问形式,建立实实在在的有效的双向提问。
一、提问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新课标中指出:“要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程度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求,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发展个性。”这是新课程中课堂提问的主导方向。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计一些难易适度的问题,对优等生生可合理“提高”,对中等生可逐步“升级”,对后进生可适当“降级”,从而使全体学生都可获取知识营养,满足其“胃口”的需要,使成绩好中差的学生都有機会参与答问。课堂教学应是全体学生共同提高的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真实情况精心设计问题,努力让学生达到理解掌握的最优化境界,这样才会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走出“误区”,建立真正的“双向提问”意识
美国的教学法专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所遵循的最高的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教师提问多,学生提问少,比例严重失调,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并处于极度的被动地位,最终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激情。以往在传统教学思想与方法的影响下,造成教师对提问产生了许多误区。其中有几个我认为比较典型:
(一)“师问,生答”
往往就会出现学生被动回答,被牵着鼻子走的结果。那么这种教学就是单向的,不能构成信息反馈,教学就不可能得到及时调整,当然自我评价也就不可能准确进行。
(二)“问题越多越好”
结果,教师的问题“满堂飞”,随意而为,让学生忙于应付提问,没有时间真正地进行思考。相反:教师应该精心备课,精心挑选,精心设计问题,做到“越精越好”,要直指文本的主题。
(三)“随时随地皆可问”
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往往会令学生莫名其妙,原因是此问题本该在前面提出,结果由于种种原因错过了良机,在后面想到时才提出,结果造成内容不连贯,学生思维顺序被打乱,教学效果自然不佳。
(四)所谓“启发”
随意的提问不仅不会使学生得到启发,相反会混淆视听。有些教师为了使课堂气氛活跃,挖空心思,想尽办法,把“主持人”的功夫也用上了,课堂倒是活跃了,学生却不可能得到很好的启发。启发的关键是要掌握时机,要适机而动,而非随意妄为。
以上种种提问误区的形成,究其原因,还是原于教师和学生的观念没有转变。事实上,提问应该是双向的。课堂中既应该出现老师向学生发问,也应该出现学生向老师提问的现象。应改变传统的听话就是好学生、教师的话就是真理的观念和做法,提倡真理面前师生平等,使学生敢于各抒己见,逐渐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应该让学生在提问中获得一种自我价值的体验,在双向交流中更有效地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三、把握时机、恰当地进行课堂提问,形成“双向交流”
实现师生双向提问的方法很多。其中有一条值得注意:就是恰当地进行课堂提问。这是最常用且很有效的。一个好的问题犹如一条纽带,会将师生间的认识和感情紧密联系起来,架起师生双向交流的桥梁。因此,教师的教学提问应以尊重学生为前提,讲求提问的态度、方法和技术,以保证师生交流讯道的畅通。教师提出的问题再有价值,再符合学生的特点,如果时机把握的不好,有时候会“事倍功半”,甚至起到反效果。那如何进行恰当的提问呢?
(一)教师的课堂提问在课前要进行预设,巧妙地设计问题,这些问题是要能促使学生进行有质量的思考的,要少而精,要直指文本的主题。
(二)把握好课堂提问这个“度”。有位教育家说得好:“要把知识的果实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位置。”这个比喻生动而准确地告诉我们: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高不可攀,也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而应该让学生跳一跳——开动大脑积极思考后获得正确的结论。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取得成果,才能感到由衷的喜悦,同时也会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在与学生思维交流中闪现火花时,应给予及时的回应,灵活调整教学,把“问”的权利更多地放给学生,使微小的火花变成巨大的影响力,从而带动其他学生一起主动地学习。
四、提问应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
教师提问后,应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要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思维,让大多数学生能及时调整思维内容和思维情绪,进行广泛、深入的思考。因为只有这样,才会出现有创见的回答,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也只有这样,才符合新课标中的要求:“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老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在此基础上还要开展扎实地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辩论、查阅、批注、练写、竞赛等等,不断给学生新鲜的刺激,激起学生不间断的、深层次的思考;让学生发现语文学习的魅力,使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一种自我价值的体验,在互动中更有效地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月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的路径探赜[J].新课程研究.2019(25).